德江縣
貴州銅仁的縣城
德江縣,隸屬於貴州省銅仁市,位於貴州省東北部、銅仁市西部,東鄰印江縣,西接遵義市鳳岡縣,南與思南縣接壤,北部插入沿河縣、務川縣之間,總面積2065.57平方千米。
德江縣成立於民國三年(1914年),有“儺戲之鄉、天麻之鄉、奇石之鄉”之稱,德江儺戲被譽為“中國戲劇活化石”,具有上百年歷史的“土家舞龍”被列入省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德江是紅色革命老區,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賀龍率領紅三軍在楓香溪建立黔東革命根據地。
2019年,德江縣下轄3個街道,11個鎮、8個鄉,根據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德江縣常住人口數為393596人。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37.4億元,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32億元,第二產業增加值29.41億元,第三產業增加值75.98億元,一、二、三產結構比為23.3:21.4:55.3,人均國內生產總值37887元。
禹貢時屬荊梁二州南徼外地鬼方地域,荒裔。
德江縣
漢先屬武陵郡酉陽縣地,后屬武陵郡永寧縣地,高帝五年(公元前202年),改黔中郡為武陵郡,屬酉陽縣地。高帝六年(公元前201年),析巴、蜀二郡地置廣漢郡。巴郡領縣十一,郡治江州(今四川巴縣西),其中涪陵縣,新莽時改名巴亭,東漢復稱涪陵,縣治為今重慶彭水,郡屬西南,包有今道真、務川、沿河、德江。武帝時改梁曰益州,益州凡八郡。廣漢郡又分割,德江西北地划入巴郡,東南地划入牂柯郡。
三國時,吳以思州分置黔陽縣,思南為黔陽縣地,與酉陽又有隸屬。
西晉仍屬涪陵郡萬寧縣地,隸梁州。晉武帝泰始二年(公元266年),分益州地置梁州,領漢中、梓潼、廣漢、新都、涪陵、巴、巴東、巴西八郡。東晉時屬武陵郡地。永嘉后(公元307年),地沒蠻夷,經二百五十六年。
南朝劉宋時,屬武陵郡地。宋孝武帝孝建元年(公元454年),惡荊州強大,甲兵盡聚,分荊州之江夏、竟陵、隨、武陵、天門,湘州之巴陵,江州之武昌,豫州之西陽共八郡置郢州,治江夏汝南縣。武陵郡改隸郢州,領縣不變。北周時,先屬奉州地、費州地,后屬黔州地。梁簡文帝大寶元年(公元550年),武陵王蕭紀於巴郡置楚州,領巴郡、涪陵郡、東岩岩渠都。不服梁、陳,政令不能達。周武帝保定四年、陳天嘉五年(公元564年),涪陵豪長(蠻帥)田思鶴以地附周,周以涪陵地置奉州,不帶郡領縣(德江屬奉州地)。周武帝建德三年、陳宣帝太建六年(公元574年),改奉州曰黔州,又於故枳城立涪陵鎮,北周未派官治。周宣帝宣政元年、陳太建十年(公元578年),信州總管龍門公裕王宇文述、招慰生僚王元殊多質等,以其地遙置費州(德江屬費州地),治在涪川(今縣境潮砥官宅壩),亦曰涪川郡。后廢費州,併入黔州。
德江縣
唐初屬巴東之扶陽縣地、改屬務州、思州地,后屬費州之扶陽縣地。武德二年(公元619年)招慰使冉安昌以務川當牂柯、夜郎要路,請置郡以撫之,復以隋巴東的務川縣置務州,州治務川縣地。武德四年(公元621年),以隋巴東郡地務川、扶陽、涪川合置務州,又招慰生僚置城樂縣(今鳳崗),屬務州。貞觀元年(公元627年)二月,分天下為十五道,以務州隸屬江南道,縣有增省。四年(公元630年),改務州曰思州,以界內思邛水為名,逐年縣有所減。
五代屬費州地,後晉高祖石敬瑭天福五年(公元940年),牂柯張萬睿率思州、費州等七州皆附於楚王馬希蕪。蠻夷長據其地,先附楚后附蜀。
德江縣城
元屬思州水特姜長官司地。至元十二年(公元1275年),思州田氏降,置沿江安撫司,隸思州軍民宣撫司,尋自龍泉坪徒宣撫司治於清江郡,改稱故思州治為思南,隸湖廣行省。至元十四年(公元1277年),思州土族首領夷長田景賢以地降元,置新軍萬戶府。
明屬思南府水德江長官司地。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六月十三日,思南宣慰司地改隸四川行省,領縣三(安化、務川、印江)、長官司(蠻夷、沿河佑溪、朗溪。萬曆三十三年(公元1605年)九月二十一日,從貴州巡撫郭子章、巡按金忠士請,水德江長官司改置為安化縣,屬思南府附郭。德江縣明洪初置水德江長官司和洪安化劑長官司,屬思南宣慰司。二十六年省洪安、化劑長官司。永樂十二年以水德江長官司屬思南府。萬曆三十三年改水德江長官司為安化縣,府屬附廓。
德江縣城
民國時期,德江縣疆域基本確定。民國二年(公元1913年)安化縣改隸貴州鎮遠道。二月二十三日,呈請改制方案經內務部核准,從九月開始施行,民國三年(公元1914年)一月十二日公布,撤思南府,改安化縣曰德江縣(因查湖南省有安化縣,乃以烏江在縣境一段俗稱德江而改德江縣),屬黔東道。十二月二十七日,德江、鳳崗、印江、沿河、務川等縣按省定方案互撥插花地,各縣疆域初步確定。民國六年(公元1917年),德江縣南二區(寬坪)劃撥思南管轄。十二年(公元1923年),廢鎮遠道,德江縣直隸省轄。民國二十年(公元1931年)二月二十八日,德江、思南、印江、鳳崗、石阡五縣勘查邊境插花地段。民國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六月,德江划隸第六行政督察區,專員公署駐思南。民國三十年(公元1941年)九月十六日,德江、思南、印江、鳳崗、石阡互撥插花地;十二月二十五日,德江、沿河勘划邊界。民國三十一年(公元1942年)五月二十八日,德江、務川兩縣勘定邊界。民國三十三年(公元1944年)德江縣改隸銅仁督察區。
解放后,1955年9月29日,思南七八山、三合場兩鄉劃歸德江縣管轄。至此,德江縣界完全定界至今。
區德江春秋為西南巴國南境,后屬楚。
戰國屬楚黔中枳縣。
秦屬巴郡。
漢初,境內東、東南部屬武陵郡酉陽縣;西南、西北及北部屬巴郡之涪陵縣。
東漢獻帝建安六年(201年),分東南部入永寧縣,隸武陵郡;西北部仍屬巴郡涪陵縣。
蜀漢章武元年(221年)改永寧縣為萬寧縣,轄今德江、務川、印江,隸涪陵郡。
晉因之。
北周保定四年(564年),境地划入奉州。武帝建德三年(574年),改奉州名黔州。宣政元年(578年),境地屬費州(治在印江境內,印江河甲山至德江小溪之間),受信州節制。
隋開皇五年(585年),廢費州,置涪川縣,隸黔州。十九年(599年),境北置庸州(治在今泉口石馬),轄務川縣、涪川縣。時德江地屬兩縣共轄地。仁壽四年(604年),境西南、西北部分置扶陽縣,隸庸州。大業二年(606年),廢庸州,涪川縣、扶陽縣撥屬黔安郡,改隸巴東郡(治在今四川奉節)節制。境南又置賓化縣(今思南),後置為思王縣,隸牂牁州。
唐武德四年(621年),西北部扶陽縣與東南部涪川縣同隸務州。涪川縣治從印江境內移蒙籠山(今潮砥鎮官宅村)。貞觀四年(630年)九月丙子,改務州為思州,開南蠻地(分涪川、扶陽二縣地)復置費州,割黔州的萬資、相永二縣屬費州,與思州分制。八年(634年),又割思州的多田、城樂二縣屬費州(此時轄及今德江、沿河全部,思南、印江大部,秀山、西陽部分;西北以豐樂至洪渡河為界,西南以烏江河為界,東北則以清水江為界)。開元二十一年(733年),費州隸黔中道。天寶元年(742年)撤州置郡,改費州為涪川郡,隸屬關係未變。乾元元年(758年)複名費州,隸黔中郡。乾寧三年(896年)四月,蠻酋分據其地。後晉天福五年(940年),費州附於楚王馬希范。
宋初,為黔州羈縻地。元豐三年(1080年)費州(時也名涪川郡)為夔州路化外州,領涪川、城樂、多田、扶陽四縣,朝廷不派官吏統領。元祐、紹聖間(1086—1097年)疑入大理國,《思南府續志》有建安間置義倉放米救民不收息的記載。大觀間(1107—1110年)被思州佔領,從此併入思州版圖。政和七年(1117年),境內西南置安夷縣,隸夔州路黔州;境東北屬務川縣,隸思州,隸夔州路。宣和四年(1122年),廢思州及務川、安夷縣,西北、東北、東南屬務川城,西南屬安夷堡,同隸黔州。紹興元年(1131年),復置思州和務川、安夷縣。嘉定六年(1213年),張恢征剿境地龍泉坪三十六洞反叛苗蠻,子張煥留授思州宣撫司同知,鎮守本土。
元至元十二年(1275年),置思州軍民安撫司,轄境地,受順元宣慰司節制,隸湖廣行省。十三年(1276年),知思州田景賢以地附元,元置新軍萬戶府,以田氏為總管。次年(1277年)春,田景賢奉召朝參,改為思州軍民安撫司,其轄地大於宋之思州。為管理方便,將思州治從務川都濡(今浞水)徙境龍泉坪(今德江縣龍泉鄉龍泉坪),隨置龍泉坪長官司附郭,后毀於火,州、司治同移清江。十五年(1278年),置水特姜、安化上中下蠻、洪安等處、化劑長官司轄境地,隸思州宣撫司。水特姜長官司附郭。至元十七年(1280年)張坤元以功授龍泉坪長官司正長官。其年,龍泉坪思州治毀於火,田景賢移思州治至清江城(今岑鞏),冉文虎(副長官,據《黔記》)遷水特姜長官司治於境地秀水(今復興),后以楊姓為副長官又從秀水遷入思南境內。張坤元將龍泉坪長官司治遷到小谷庄(今龍泉鄉草棧壩)。是年,敕思州宣撫司遷回龍泉坪。二十九年五月,思州改隸湖廣行省。至正中,田仁厚率兵驅走龍泉坪長官司長官。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鎮遠知州田茂安攻破龍泉坪,以其地獻夏明玉珍,創設思南道都元帥府,從鎮遠移州治于思南,轄安化上中下蠻、洪安等處、化劑長官司,隸四川行省。思州宣慰田仁厚從龍泉坪再次徙治於都坪(今岑鞏)。思州遂分為二。二十五年(1365年)六月,水特姜長官司從思州改隸思南道都元帥府。是月,田仁智派楊琛表歸朱元璋,吳王(朱元璋)改思南道都元帥府置思南道宣慰使司,以田仁智為宣慰使。
明洪武五年(1372年),思南道宣慰使司改置為思南宣慰使司,水特姜長官司改名水德江長官司。十年,以元安化上中下蠻地始置蠻夷長官司,隸思南宣慰司。二十六年,省洪安、化劑二長官司入水德江長官司。永樂十二年(1414年)二月,境隸思南府。嘉靖年間,水德江長官司的德江圖、德江村圖、大堡圖、瓮濟圖,蠻夷長官司水特姜圖、羅文水圖、新地圖,沿河祐溪長官司水東圖、卜龜坪圖,務川縣齊地圖、隘頭圖和印江縣在廓圖、網陀圖、茅壩圖共轄境地。萬曆三十三年(1605年)九月,水德江長官司改建為安化縣,領土縣丞、土主薄、土巡檢各1個,德江村圖更名水村圖。
清雍正七年(1729年),革沿河祐溪正長官司于思南府分隸。八年(1730年),革蠻夷副長官司,其屬圖直隸思南府。從此,安化縣、務川縣、印江縣和思南府所轄特姜圖、羅紋圖、新地圖、水東圖、卜龜圖、茅壩圖共管境地。光緒八年(1882年)九月,安化縣治所從思南府城移遷大堡場(今德江縣城)。二十四年(1898年),安化、務川、印江和思南府屬互撥部分挿花地。原烏羅司所屬大堡里(解家屯)撥入德江。
民國三年(1914年)一月三十日,安化縣改名德江縣,隸黔東道,道治設在鎮遠,又稱鎮遠道。原安化縣之偏刀水、天哨、塘頭、四十八溪等地分撥鳳岡、印江、思南、松桃等縣。墮坪由思南府屬地撥入務川縣。踏坪從婺川縣撥入德江縣。十二月二十七日開始勘界,四年(1915年)結束,縣與思南、鳳岡、務川、沿河、印江、鳳泉互調瓮脫插花地。德江縣與新設之思南縣以東瓜溪懵懂蓋及迤三合場為界,原府屬之七星場、石重蓋、偏岩子、梅子坳、焦溪、墮坪、烏鴉溪、牛渡灘、下壩、平洋蓋、天井、龍阡壩撥入德江縣,原安化縣屬之大壩場、木根洞、梧桐樹、邵家橋、張家寨、鸚鵡溪、潮砥灘頭、水淹壩撥入思南縣,因省參議員黎景煊(潮砥人)等人不同意將潮砥撥入思南縣而未划入。原安化縣所轄之水村圖5個甲、德江圖3個甲、大堡圖8個甲等地撥入新置沿河縣。四年(1915年)七月至十一月,原屬印江所轄之大堡、馬腦山、烏鴉溪、煎茶溪、黃家壩划入德江。原系德江所轄之天堂哨、刀壩場、來安營、平洞口、鳥巢、周家壩、大雲半、小雲半划入印江縣。婺川縣知事鄭重與德江縣知事梁鴻藻會商:德江屬地龍橋、黃草坪、焦岩、紅絲塘、干河壩、肖家蓋、魯牙溪、官基頭、柏村、后壩、李家岩、中寨、肖家灣、下台、方水井、太陽梘等處撥入婺川縣,婺川縣撥歸德江縣有大堡、九條溪、南客寨、高洞、廈阡、代界坪、沙溪、十字路、圈坪、鳥坪、龍溪埡、羊塘場、彭家寨等處。
民國五年(1916年)初,奉令廢除圖甲制,改設區、保、甲制。全縣劃分為9個區。
民國六年(1917年),南二區(寬坪)划屬思南縣,未執行。十二年(1913),撤黔東道,德江直隸省轄。十年(1917年),中區改稱第一區,東一區改稱第二區,東二區改稱第三區,南一區改稱第四區,南二區與南三區合稱第五區,西一區改稱第六區,西二區改稱第七區,北區改稱第八區。
民國二十年(1931年)二月二十八日,省政府參議喬運亨奉令訪查思南、鳳岡、石阡、印江、德江五縣插花地。以德屬小溪河及思屬自東華溪起沿山至香爐山、轎子頂之綿亘山脈為思德兩縣屬界限,將思德互爭之寬坪、亭子壩等處均划屬思南管轄僅劃出亭子壩。八月,設8正區2分區即。是月,改保董製為鄉、閭、鄰建制,建立地方自治組織。據不完全統計,境內有13鎮99鄉。
民國二十年(1935年)六月,德江改隸第六行政督察區(專員公署駐思南)。九月,撤銷鄉閭鄰,劃分區域,編組保甲,清查戶口。確定聯保辦公處,將原有各鄉鎮公所併合於適中地點設為保長聯合處,互推保長1人為主任,並制定規約。十二月,全縣撤閭建保、撤鄰建甲編製結束,保甲長就地選拔。第一區二、三、四保為城內住戶。但此時的聯保也稱鄉。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三月,德江改隸新編第六行政督察區(專員公署駐銅仁)。八月,境設1鎮4區。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十一月,德江改隸第五行政督察區(專員公署駐遵義)。改設為東、南、西、北、中五區,隨後改稱第一區、第二區、第三區、第四區、第五區。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德江縣與婺川縣磋商后,將婺川屬地墮坪撥入德江縣管轄。
民國二十九年二月,撤銷聯保,改設區、鄉(鎮)、保、甲。
民國三十年(1941年)七月,縣內政區縮編,東區併入穩坪,西區併入煎茶,中區改設鎮,直屬縣政府。形成1鎮2區。九月,撤區鄉鎮,全縣置20個聯保,轄183個保共1968個甲。九月十六日,思南德江互爭之寬坪正式撥給思南縣。十二月二十五日,印江所轄之廖家壩、上壩、一元壩、袁家灣、水吞牛、細沙溪、安牙鋪划入德江縣。原系德江縣所轄之舊香壩、五穀溪、大坨壩、柏楊坨、三角岩、渡塘、石登頭、上龍塘、下龍塘等地撥入沿河縣。原系沿河所轄之泉口寺、銀甲溪、馬納溪、芳龍園、官村、岩頭壩、沙坡、毛嶺、毛家壩、楓香溪、楓香鋪、楊家坪、徐家岩、黎家祠、客店、冷家山等地划入德江縣。是年,德江改隸第一行政督察區(治在貴陽)。
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五月,原屬務川縣石槽水聯保之汪家大坪、斜岩、橫料、九龍溪、石板溪、鹿井溪、盛壩、黃家堡、汪家壩、陳家寨、冷水岩、李家灣、冷水界、雨壇堡、雷家堡、劉家寨、墳崗上、大林山等地撥入德江管轄。
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三月,撤區,改聯保為鄉鎮,置玉溪鎮及共和、文新、沙溪、平原、楠桿、煎茶、復興、大興、潮砥、黃金、順溪、穩坪、杉樹、文化、泉口、長豐17個鄉(鎮)。是月,德江改隸第六行政督察區(專員公署駐銅仁),從此後,其隸屬關係一直未變動。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六月,增置高山鄉,共18個鄉(鎮),隸貴州省第六行政督察區(駐銅仁)。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初,恢復設區,全縣設為6個區。
1950年2月4日,德江縣人民政府成立,下置5區18鄉(鎮),共183個保。
1951年,增置文新區、平原區2區,縣轄7區18鄉176個村。
1953年1月,增置高山區、共和區。7月,高山區併入長豐區。全縣劃為8區80個鄉鎮。
1955年,以思南撥入之七八山、三合場2鄉置三合鄉,增置東泉鄉,隸煎茶區。
1956年1月,裁共和區。縣設城關區、文新區、平原區、煎茶區、潮砥區、穩坪區、長豐區共7區60鄉(鎮)。
1957年2月,平原鄉紅旗壩村的平原、紅旗、壩村、新田4個村寨划屬婺川縣新田鄉,婺川縣將新田鄉第二村的風門丫、郭家划入德江縣平原鄉管轄。
1958年10月,撤銷原60個鄉鎮,將1956年以來先後成立的375個高級農業合作社合併為49個人民公社。12月,區改置為人民公社,復置原60個鄉(鎮)。
1959年1月,60個鄉(鎮)合併為53個生產管理區,下置323個生產大隊。
1961年9月,7個人民公社恢復為區,53個生產管理區合置為28個人民公社。
1962年10月,撤文新、平原2區。
1963年3月,增置31個農村人民公社,恢復文新、平原2區,共置59個人民公社,350個生產大隊,2431個生產小隊。
1969年11月,南客人民公社併入城關人民公社。
1972年,新場人民公社併入煎茶人民公社。
1981年,復置南客人民公社。
1984年12月26日,煎茶鄉改設鎮,分置龍盤鄉。共1鎮7區58個鄉(鎮)350個村2922個村民小組。
1992年10月,鄉鎮合併,共20個鄉鎮350個村2922個村民小組。
2003年6月,將青龍鎮原6個居委會整合成3個社區居民委員會(城北社區由紅旗、建設居委會整合,城中社區由中心、鐘山居委會整合,城南社區由玉溪、中華、東風居委會整合)。
2005年12月,全縣鄉鎮下轄3個社區,8個居委會,355個村,2918個村(居)民小組。
2007年10月,改置為12個社區32個居民小組和116個村1113個村民小組。
2010年11月,改置為29個社區,316個村,281個居民小組,2645個村民小組。
2011年12月30日,撤銷復興土家族苗族鄉建立復興鎮、撤銷合興土家族鄉建立合興鎮。
2012年12月,撤銷高山土家族鄉建立高山鎮、撤銷泉口土家族鄉建立泉口鎮、撤銷長堡土家族鄉建立長堡鎮。
2013年5月,撤銷共和土家族鄉建立共和鎮。7月,撤銷平原土家族鄉建立平原鎮。12月,撤銷青龍鎮分別建立青龍街道辦事處和玉水街道辦事處。
至2014年底,全縣轄街道2個(青龍、玉水)、鎮11個(煎茶、潮砥、楓香溪、穩坪、合興、復興、共和、平原、長堡、高山、泉口)、土家族鄉8個(堰塘、龍泉、錢家、沙溪、楠桿、桶井、荊角、長豐),344個村(社區),2926個村(居)民小組。
2019年10月,貴州省人民政府批准德江縣從玉水街道析出設立安化街道。
2019年,德江縣下轄3個街道,11個鎮、8個鄉。德江縣人民政府駐玉水街道。
統計用區劃代碼 | 名稱 |
520626001000 | 青龍街道 |
520626002000 | 玉水街道 |
520626003000 | 安化街道 |
520626101000 | 煎茶鎮 |
520626102000 | 潮砥鎮 |
520626103000 | 楓香溪鎮 |
520626104000 | 穩坪鎮 |
520626105000 | 復興鎮 |
520626106000 | 合興鎮 |
520626107000 | 高山鎮 |
520626108000 | 泉口鎮 |
520626109000 | 長堡鎮 |
520626110000 | 共和鎮 |
520626111000 | 平原鎮 |
520626200000 | 荊角土家族鄉 |
520626201000 | 堰塘土家族鄉 |
520626202000 | 龍泉土家族鄉 |
520626203000 | 錢家土家族鄉 |
520626204000 | 沙溪土家族鄉 |
520626205000 | 楠桿土家族鄉 |
520626206000 | 長豐土家族鄉 |
520626207000 | 桶井土家族鄉 |
德江縣
德江屬典型的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全年平均氣溫在13℃~17℃之間,無霜期達295天。
境內年均日照時數1045小時,夏半年(4~9月)735小時,冬半年(10月~次年3月)310小時。最多年1292小時,最少年907小時。日照時數隨地勢高低有明顯差異,與年溫度變化基本同步。日照時數的年際變化較大,最多年與最少年極差可達385小時。按季節分佈:春季(3~5月)224小時,佔全年21%;夏季(6~8月)440小時,佔42%;秋季(9~11月)267小時,佔26%;冬季(12月~次年2月)114小時,佔11%。按月分佈:1至2月最小,平均32.1小時;7至8月最大,分別為162.5小時和178.4小時。日平均氣溫≥10℃,是喜溫作物生長的下限溫度(喜溫農作物活躍生長期日平均氣溫≥15℃)。各月日照時數與溫度的升降比較協調,主要作物生長期的光照條件相對較好,烏江以西自東向西日照時數遞增,烏江以東自東向西日照時數遞減,低值區為烏江沿岸的低洼地帶。冬季1至2月日照時數最少,春季溫度回升,盛夏(7~8月)最多,秋季日照時數減少,溫度下降,9至10月,多為秋綿雨天氣,秋末冬初日照有所減少。2005年,平均太陽總輻射80千卡/平方厘米,7至8月分別為11.4和11.5千卡/平方厘米,12月為3.0千卡/平方厘米。
德江縣地處雲貴高原東北部階梯狀斜緩坡面上的婁山山系與武陵山山系交匯處,烏江以東為武陵山系,烏江以西為婁山山系。整體地勢為西北部高、中部較緩、東部稍低的波狀起伏斜面。最高為沙溪鄉萬山村夏家山羊角腦山峰,海拔1534米;最低為桶井鄉望牌村烏江出境口,海拔319米,相對高差1215米;屬鄂西北中低山地貌區。境內有相對高度較大、坡度較陡、山體高大連綿、河流切割幽深、海拔800至1500米的西北高原;有地面起伏不大、相對高度在100米左右、坡度較小的丘陵。
德江縣河網密布,除烏江外,尚有天然落差較大的大小河流78條,全長489.6公里,河網密度每100平方公里23.6公里,徑流量14.8億立方米。
德江縣內礦產資源種類多、品位高、儲量大,主要有煤、鐵、硫鐵、螢石、大理石、高嶺土、土陶泥、石膏和特級石灰石等。優質石灰石、重晶石集中分佈在烏江沿岸。探明煤儲量9724萬噸,鐵礦石4426萬噸,硫鐵礦19180萬噸,土陶泥540萬立方米,螢石礦770萬立方米。
全縣農作物主要有水稻、玉米、小麥、洋芋和烤煙、油菜、柑桔、魔芋、梨、桃等。除天麻外,德江的野生藥材如金銀花、太子參、紅丹參、百合、玉竹等名貴中藥材有600餘種。
截至2019年末,德江縣戶籍人口總數54.9138萬人,其中戶籍城鎮人口20.5179萬人。常住半年以上年末人口35.79萬人,比上年減少0.95萬人。其中城鎮常住人口18.78萬人。據計生年報統計全年出生人口5148人,出生率10.56‰;死亡人口1463人,死亡率3‰;人口自增率7.56‰
根據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德江縣常住人口數為393596人。
2012年,德江縣少數民族人口27.82萬人,人口較多的少數民族是土家族、苗族。
2019年,德江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37.4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7.7%。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32億元,增長6.3%;第二產業增加值29.41億元,增長6.4%;第三產業增加值75.98億元,增長8.9%。二三產業比重為76.7%。一、二、三產結構比為23.3:21.4:55.3。人均國內生產總值37887元,比上年增加4878元,增長10.6%。年末各類市場主體(不含已註銷)31804戶,比上年增長10.6%。其中,新登記註冊各類市場主體5424戶。
固定資產投資
2019年,德江縣固定資產投資在庫項目99個,完成投資87.1649億元,增長1.4%。其中:500—5000萬元項目本年完成投資20645萬元,同比下降21.5%;5000萬元及以上項目本年完成投資671258萬元,同比下降2.1%;產業投資占固定資產投資比重5.1%。
財稅收支
2019年,德江縣財政總收入10.804億元,下降8.5%。一般公共預算收入5.0025億元,下降13%,其中:稅收收入3.563億元,下降15.7%。一般公共預算支出44.1194億元,增長2.6%。
人民生活
2019年,德江縣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850元,增長10.9%。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1548元,增長9.5%。
種植業
2019年,德江縣糧食種植面積33226公頃,比上年(下同)減少2541公頃;穀物種植面積14299公頃,減少2139公頃;豆類種植面積3124公頃,減少347公頃;薯類種植面積15804公頃,減少53公頃;油料種植面積5767公頃,減少4060公頃。全年糧食產量118911噸,比上年減少9495噸,減產7.4%。其中,夏糧產量39567噸,減產9.8%;秋糧產量79344噸,減產6.2%。全年穀物產量68467噸,比上年下降8.3%。其中:稻穀產量55914噸,下降5.5%;小麥產量4649噸,下降26.8%;玉米產量7737噸,下降14.1%;薯類(折糧)產量48241噸,下降6.1%;豆類產量2203噸,下降8.5%。全年油料產量10723噸,比上年(下同)下降41.7%。蔬菜產量28.1238萬噸,下降17.7%。
林業
2019年,德江縣完成造林面積6000公頃。其中人工造林1667公頃,森林撫育面積2667公頃。年末實有封山育林面積2萬公頃,森林覆蓋率62.48%,擁有國家級濕地公園1個。煙葉種植面積2788公頃,減少120公頃,其中烤煙2685公頃,減少124公頃。烤煙產量4734噸,下降0.9%。茶葉產量4338噸,下降3%。水果產量84499噸,下降4.9%。藥材產量5144噸,增長35.6%。
畜牧業
2019年,德江縣肉類總產量24975噸,比上年下降2.2%。其中,豬肉產量17551噸,下降7.7%;牛肉產量4001噸,增長16.1%;羊肉產量2136噸,增長3.8%。禽肉產量1186噸,增長26.1%。禽蛋產量826噸,增長9.3%。年末生豬存欄149336頭,減少21.2%;牛存欄88178頭,增長9.3%;羊存欄127098隻,減少21.8%。生豬出欄200570頭,下降8.9%;牛出欄35234頭,增長24.7%;羊出欄122319隻,下降2.9%。
漁業
2019年,德江縣水產品產量5702噸,比上年增長27.2%。其中養殖5586噸,增長29.2%。
德江縣
工業
2019年,德江縣工業增加值14.8395億元,增長4.8%。其中規模工業增加值9.7494億元,增長4.4%。分經濟類型看,國有企業增加值3441萬元,增長28%;股份制企業增加值8.6421億元,增長3.8%;其他經濟類型增加值7632萬元,下降1.7%。分行業看,非金屬礦採選業增長1.2%,農副食品加工業下降3.6%,食品製造業下降39%,木材加工業下降5.9%,醫藥製造業增長2.3%,非金屬礦物製品業增長37.5%,金屬製品業下降29.2%,汽車製造業下降22.1%,電氣機械和器材製造業下降5%,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製造業下降45.9%,電力、熱力生產和供應業下降8.2%。全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總額2.3257億元,同比下降20.5%。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主營業務收入利潤率為8.2%。資產負債率40.4%。全年建築業增加值14.5734億元,增長8.2%。
建築業
2019年,德江縣資質以上建築企業實現建築業總產值14.7023億元,增長28.6%;竣工產值3.219億元,下降49.7%。
國內貿易
2019年,德江縣批發零售業增加值10.5403億元,增長5%;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增加值2.8482億元,增長6.6%;住宿和餐飲業增加值3.7626億元,增長7.5%;金融業增加值5.5755億元,增長9.5%;房地產業增加值5.609億元,增長16.1%;營利性服務業增加值13.5592億元,增長5%;非營利性服務業增加值32.0525億元,增長12.1%。
2019年,德江縣商品銷售總額123.8億元,同比增長10%。其中批發業73.2億元,增長9.2%;零售業45.9億元,增長9.1%;餐飲業3.9億元,增長13.6%;住宿業0.78億元,增長5.9%。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6.6億元,同比增長3.6%。其中網路零售額0.26億元,增長111.18%。
房地產業
2019年,德江縣聯網直報房地產企業房屋施工面積134萬平方米,增長52%;房屋銷售面積49.7萬平方米,增長30.4%;房屋銷售額19.3萬元,增長30.4%。
郵電通信
2019年,德江縣郵政業務總量2645萬元,增長3.9%;通信業務總量2.6299億元,增長1.2%。寬頻用戶78503戶,增長51.6%。行動電話用戶36.4萬戶,增長7.5%。固定電話24000戶。
旅遊業
2019年,德江縣接待旅遊人數902.5萬人次,同比增長9.6%。旅遊收入79.02億元,增長69.2%。
金融業
截至2019年末,德江縣金融機構各項存款餘額138.8497億元,比年初增加1.2364億元。其中住戶存款82.536億元,增加3.5087億元。各項貸款餘額162.2772億元,增加40.7306億元。其中住戶貸款67.2339億元,增加8.6337億元。消費貸款31.5262億元,增加8.7589億元。非金融企業及機關團體貸款95.0433億元,增加32.097億元。
保險業
2019年,德江縣保費收入2.5986億元,增長9.6%。全年賠付支出1.1562億元,增長20.7%。
德江距銅仁大興機場190千米,渝懷鐵道重慶酉陽火車站153千米,遵義火車站160千米,杭瑞高速公路、326國道、303省道貫通縣境,烏江從南至北流經其境,航運能力200噸級,沙坨電站建成后通航能力可達500餘噸級。
德江縣是貴州省委、省政府明確定位的黔東北鐵路交通樞紐和區域性中心城市。規劃有“三高五鐵一港一機場”,過境德江的杭瑞高速公路已全線貫通,德江至沿河高速公路、德江至務川高速公路已開工建設,昭通至黔江鐵路進入預可研階段,都勻至黔江、黔江至沿河、重慶至廣州、遵義至吉首4條鐵路啟動前期工作,500萬噸級烏江航運德江港一期工程已經完工,德江機場完成規劃選址工作。 。
截至2019年末,德江縣有本科院校1所,高職院校1所,中等職業學校1所,高級中學3所(其中民辦1所),完全中學3所(其中民辦2所),初級中學24所(其中民辦1所),九年一貫制學校5所(其中民辦2所),小學101所(教學點48個),特殊教育學校1所,幼兒園74所。全年留學生招生200人,在校留學生154人,畢業留學生344人。本科招生600人,在校生569人,畢業生527人,專任教師52人。高職招生5336人,在校生10058人,畢業生1902人,專任教師260人。中職招生2158人,在校生5881人,畢業生1766人,專用教師184人。高中招生4962人,在校生14414人,畢業生4287人,專任教師857人。初中招生7775人,在校生27011人,畢業生9381人,專任教師2171人。小學招生7280人,在校生42625人,畢業生7516人,專任教師2930人。特殊教育招生75人,在校生599人,畢業生83人,專任教師23人。學前教育在園幼兒20774人,離園8037人,專任教師1339人。
2019年,德江縣落實各類教育資助資金9937.759萬元,受益學生18.1581萬人次。其中學前教育獎補資金61.75萬元惠及幼兒學生2470人;寄宿生生活補助費1817.95萬元惠及學生35977人次;家庭經濟困難非寄宿學生生活補助226.05萬元惠及學生8477人;高中助學金833.2萬元惠及學生8332人次;中職助學金827.4萬元惠及學生8274人次;高校助學金323.79萬元惠及學生961人次;教育精準扶貧專項助學金1045.329萬元惠及學生13973人次;學前營養改善計劃補助資金509.91萬元惠及在園幼兒16997人次;義務教育階段營養改善計劃中央專項資金3088.88萬元惠及學生77222人;普通高中免學費356.15萬元惠及學生6641人;中職國家免學費1073.4萬元惠及學生10734人次。
2019年,德江縣城區及鄉鎮所在地有數字電視用戶27412戶,數字用戶覆蓋率90%以上。其中高清用戶22357戶,高清用戶覆蓋率80%以上。新增多彩貴州“廣電雲”用戶0.8萬戶,電視寬頻用戶1000戶。鄉鎮戶戶通用戶共36086戶。廣播電視寬頻用戶16130戶,城鄉廣播電視寬頻用戶覆蓋率25%。年內完成新建19個鄉、村級農體工程,15個“三年行動計劃”行政村體育器材安裝;完成易地扶貧點楠木園圖書館裝修,並開館納客;完成多彩貴州“廣電雲”戶戶用工程10000戶,完成投資8500餘萬元;完成村級電子農家書屋工程94個、體育場地統計定位420個、綠色步道標識標牌安裝5千米、村級綜合文化服務中心掛牌47個、圖書館文化館總分館制掛牌3個、歡樂院壩掛牌10個、鄉村大舞台10個,開工建設煎茶、合興、玉水街道3個足球場項目。累計舉辦公益文化活動100場,送戲下鄉130場、歡樂小舞台20場、送書10000多冊、送閱讀8場,免費開放楓香溪會議紀念館、體育館、圖書館、文化館,共接待人數60餘萬人次。創作了多部情景快板、大型歌舞劇;編著出版《儺鄉山韻》、《德江方言》、《走進田秋》等地方書籍。年末有公共圖書館4個(其中分館3個);文化館1個;博物館、紀念館3個;藝術表演團體21個;藝術表演場所3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72個,其中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處9個點。
截至2019年末,德江縣有衛生機構393個。其中醫療機構有:醫院8個(含縣直醫院2個,民營6個),鄉鎮衛生院21個,社區服務中心10個,村衛生室323個,門診部1個,診所30個。各級醫療機構有衛生技術人員2799人。每千人擁有執業(助理)醫師2.63人、註冊護士3.21人、床位8.1張。年末城鄉居民醫療保險參保49.3045萬人。城鎮職工醫療保險參保20431人,比上年增加2031人。生育保險參保17559人,減少714人。
2019年,德江縣從業人員總數27.08萬人,下降1.1%。城鎮新增就業5627人,增長0.3%。其中城鎮下崗失業再就業人員1093人,增長3.9%。年末城鎮登記失業率2.78%。農業勞動力轉移就業11426人,下降2.5%。
2019年,德江縣企業養老保險參保10460人,增加540人。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參保15535人,增加756人。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參保21.542萬人,增加3640人。失業保險參保12485人,增加325人。工傷保險參保18780人,增加429人。
截至2019年末,德江縣有各類提供住宿的社會服務機構17個,其中養老服務機構16個(社會福利院1所,特困人員供養機構14個,養老公寓等1個),其他社會服務機構1個。社會服務床位1600張,在院人數1138人,其中老人812人,兒童118人。有各類不提供住宿的社會工作機構和設施544個。其中有社區服務中心21個,床位11張,社區服務站343個,床位245張,社區養老機構和設施3個,床位46張,社區互助型養老設施176個,床位1065張,其他社區服務機構和設施1個,床位60張。共收養1111人,特困人員救助供養1085人。全年分別為城鎮居民3538戶8371人、農村居民12974戶31015人提供最低生活保障。
2019年,德江縣農村建檔立卡貧困戶中26431戶11.8239萬人收入超過脫貧標準線成功脫貧,貧困發生率下降至1.34%。易地扶貧搬遷完成7560戶35188人搬遷入住。危房改造2708戶,老舊住房漏風漏雨整治12074戶,實施“五改一化”項目41337戶。建檔立卡貧困人口縣內參保11.4873萬人,縣外參保9437,參保率達100%,實現了建檔立卡貧困人口住院三重醫療保障全覆蓋。
2019年,德江縣生態環境供水227萬噸,增長124.8%。城市污水處理率93.2%。城鄉垃圾無害化處理率62.35%。
安全生產
2019年,德江縣各類事故死亡人數10人。其中:工礦商貿企業從業人員10萬人死亡率0.476;道路交通萬車死亡率0.767人。億元GDP生產安全事故死亡率0.082。
苗族風俗
苗族是一夫一妻制,男女青年婚前有傳統的社交活動。如“會姑娘”就是苗族青年自由戀愛的方式。苗族的傳統節日是一年一度的花山節(農曆正月初五舉行,又名"踩花山"),這是苗族人民最盛的節日,節日期間,身著節日盛裝的男女青年歡聚對歌,表演踩鼓,跳獅子和蘆笙舞。
土家葬俗
土家族的喪葬,經歷過四種形式:最古老的是岩洞葬,次是火葬,之後為生基葬,現盛行棺木土葬。土家人對老人和長輩的喪事非常講究,一般要經過入殮、奠禮、安葬、祭墳等過程,出殯前唱喪歌、勸孝歌、盤歌、庚歌等,歌詞內容廣泛,從頌死者到唱歷史故事等,應有盡有,往往通宵達旦,幾天幾夜。土老師死後儀式與眾不同,須由其弟子或其他土老師操辦,舉行“座禪”、”開天門”等儀式。
土家美食
楓溪會議會址
楓溪會議會址
清代安化文廟
德江文廟又稱“清代安化縣文廟”,位於縣城光明路中段東測,初建於明代嘉慶年間,為孔子先師廟。文廟坐東向西,佔地面積2180平方米,建築面積876平方米。
田秋(1494-1556),字汝力,號西麓,明弘治七年(1494年)出身於水德江司。正德五年(1510年)庚午科舉人,九年登禮部會試,賜甲戍科同進士出身第七十八名。嘉靖元年(1522年)授福建延平府推官,三年奔父喪居家守制,六年服滿回京,任直隸河間府推官。七年春,授京城戶科給事中,九年升禮科左給事中。十年奔母喪居家守制。十五年四月回京任吏科左給事中,五月升任戶科都給事中。十二月升福建布政司右參政。十八年十月,升任四川按察使。十九年夏,升廣東右布政使。次年六月,聞時中、時龍二子會試下第喪亡京邸噩耗,便上疏告疾,得准返家居住。三十五年十月於家病故。
肖景星,男,1936年2月生,貴州省德江縣人。任中國人才庫創作委員、中國青少年書法家協會理事等多家社團創作員、書畫師、理事、世界書畫名人、國家一級書法家。
2019年2月2日,德江縣被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評為縣級全國基層中醫藥工作先進單位。
2019年3月,入選第一批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名單。
2019年10月,入選緊密型縣城醫療衛生共同體建設試點縣名單。
2020年6月30日,入選“第二批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名單”。
2020年7月29日,入選2017-2019周期國家衛生鄉鎮(縣城)命名名單。
2021年1月18日,入選國家衛生健康委“2018-2020年全國計劃生育優質服務先進單位”名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