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萬國工業博覽會的結果 展開

萬國工業博覽會

萬國工業博覽會

萬國工業博覽會,是1851年英國維多利亞時期的一次真正意義上的第一次世界性的博覽會,時間從1851年5月1日至1851年10月15日,這次博覽會歷時5個多月,吸引了6039195名參觀者。因此它普遍被認為是維多利亞中時期的象徵,並確立了大英帝國世界工廠的主導地位。這次博覽會的組織者,其中包括阿爾伯特親王以及亨利·庫爾。展地為現在的水晶宮,是維多利亞時代最重要的里程碑。

展會簡介


萬國工業博覽會(英文全稱Great Exhibition of the Works of Industry of all Nations,後世以Great Exhibition為特指這一場博覽會的專有名詞),也就是人們通常所說的“1851年博覽會”或“水晶宮博覽會”,是全世界第一場世界博覽會,在英國首都倫敦的海德公園舉行,展期是1851年5月01日至10月11日,本次博覽會歷時5個多月,吸引了6039195名參觀者,主要內容是世界文化與工業科技,其定名中的“Great”在英文有偉大的、很棒的、壯觀的意思,藉此博覽會英國在當時展現了工業革命后,英國技冠群雄、傲視全球的輝煌成果。因此被視為維多利亞時代最重要的里程碑。這次博覽會的組織者,其中包括阿爾伯特親王以及亨利·庫爾(他是多項世博會方案的推動者,並且是當時公共記錄辦公室的工作人員)計劃使這次盛會不僅僅展示英國工業至高無上的地位,同時成為實現和平與貿易自由化的一個實例,體現英國在體制與民主上的效能。

展會背景


水晶宮內部
水晶宮內部
此博覽會由當政的維多利亞女王的丈夫阿爾伯特親王(Prince Albert,1819年-1861年)和Henry Cole共同籌辦,目的是慶祝現代工業科技與設計的新興潮流。由於親王與女王的幕僚們很熱衷地推動這項可盈利的博覽會,終於說服英國政府於1850年1月3日成立了籌辦1851博覽會的皇家委員會,因此大幅提升計劃的可行度,而這個委員會包含英國當時最負盛名之一的工程師Isambard Kingdom Brunel。
有鑒於單獨展出英國本土工藝,將使得英國殖民地與保護國的許多先進成就被忽略,因此萬國工業博覽會乃是採用邀請“日不落帝國”的“世界”來達成真正的“世界(或國際)”博覽會,英國甚至認為對鄰近“不文明”的國家展示科技成就是一件重要的大事。當時英國境內盛行著對國家成就的自負與炫耀思維,多數人因為政治與經濟發達而有安全感,而維多利亞女王則試圖對她的政權強化人民的滿意度,綜合這些因素,於1850年代中期出現了“Victorian”的字眼,用來傳達一種關於國家與這個時期的自我意識。

籌備情況


舉辦這樣一屆博覽會的設想源自於19世紀早期在英國舉辦過的幾次當地展覽會,例如,1847年阿爾伯特親王主持了一個名為“藝術社會”的展覽會,在1847到1849年間發動起了一系列設計精良的展品製造商參展。由此,親王與亨利·庫爾開始商討舉辦另一個展覽會,一個突破本土範圍的全球性的盛會。展覽會的場址經過長時間的討論最終確定為海德公園,而不是最初阿爾伯特提議的萊塞斯特廣場,因為女王已經批准將該廣場作為皇家公園所在地而在使用上受到限制。
為提高大眾的積極性,組織方通過演說、傳單、宴會和個人呼籲等各種方式鼓勵來自工業界人士的捐助。開始階段捐助進展緩慢,但不久情況便有所改觀。其中,鐵路承造商薩穆爾·皮托允諾50000英鎊,女王與王儲則各捐贈了1500英鎊,隨後更多的資金開始注入,其中也不乏普通老百姓的積蓄。總共有大約5000人參與了此次捐助。
由於獲得公眾廣泛的熱情,英國政府專門為世博會建立了一個皇家專項委員會,並且使之通過憲法修正案而成為永久性機構。該委員會由阿爾伯特親王主持,其中也包括了一部分活躍在公共服務領域的傑出人士,諸如當時的副總理約翰·拉塞爾勛爵。而親王為了這次博覽會更是不知疲倦地付出了努力。除了皇家專項委員會,一個建築委員會也於1850年7月宣布成立,並開始徵集博覽會建築設計方案,這是博覽會專門委員會中的一個。在所有應徵的254個設計方案都被否定之後,建築委員會開始自己籌劃一個官方設計方案。1850年,這個設計終於揭開了神秘面紗,它是由磚塊、鐵塊、石塊組成的圓頂建築物,這個設想中的圓頂甚至比聖保羅大教堂的圓頂更大。但此設計受到當時英國議會與媒體的嚴厲批評,《時代》雜誌更是認為它將對海德公園的形象產生了永久性的破壞。

展覽場地


水晶宮
水晶宮
這場博覽會最具特色的建設非水晶宮莫屬,該建築由約瑟夫·帕克斯頓設計,由土木工程師William Henry Barlow從旁協助,用來做為該次展覽的主要會場,也是當代對建築物的一個大膽嘗試,由鐵為骨架、和完全來自伯明翰和其鄰近城鎮斯梅西克(Smethwick)的玻璃為主體,建成之後果然一鳴驚人。這巨大的玻璃屋長約563米,寬約138米,從地基到竣工費時僅九個月,這個建筑後來被移動並且重建於倫敦南區的塞登哈姆,這個地區後來也因此被更名為水晶宮。

展覽規模


中國美酒參展
中國美酒參展
估計有超過六百二十萬人次來參觀,超過一萬三千的展出品,上百萬遊客的來訪,這些都促使英國邁向更強大的國家,在一萬三餘來自世界各地的展覽品中影響世界變革的的包括軌道蒸汽牽引機、高速汽輪船、起重機、廚具用品、鐵製品、以及來自美國的收割機。展覽品也來自一些白人殖民地,例如:印度,或是紐西蘭、澳洲等移民地。許多湧入倫敦的遊客來自歐洲各大城市,帶來的獲益相當可觀,萬國工業博覽會收入凈賺十八萬六千英鎊,這筆款項後來被用於成立維多利亞與亞伯特博物館,而科學博物館與自然歷史博物館也都在該展覽場所在地南邊建立,後來成立的英國大學也與其比鄰。

社會評論


當時這個展覽帶來很多爭議,一些保守派人士擔心大量的遊客可能導致混亂甚至革命暴動,但是激進派人士,例如共產主義者代表人物卡爾·馬克思卻視此博覽會為一種對於商品資本主義式崇拜的象徵。二十世紀后,社會大眾比較接受的說法是,萬國工業博覽會的本質在歷史上代表著維多利亞女王的輝煌時代,一個工業、軍事、經濟高度發展的大英帝國。
英國《泰晤士報》:“創世以來,全世界各族群第一次為同一目的而動員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