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張果喜的結果 展開
- 果喜實業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
- 小行星
張果喜
果喜實業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
張果喜,江西余江人,初中文化,中共黨員,是江右商幫傑出的企業家,高級經濟師,現為果喜實業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黨委書記,系第十一屆全國政協委員。於1966年參加工作,先後在余江縣鄧埠農具修造社學徒、擔任木工車間主任。
2018年10月24日,入選中央統戰部、全國工商聯《改革開放40年百名傑出民營企業家名單》。2019年10月10日,胡潤百富榜排名第747位,財富值55億元人民幣。
張果喜,男,1952年7月出生,江西余江人,高中文化,中共黨員,高級經濟師,現為果喜實業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黨委書記,系第十一屆全國政協委員。
張果喜於1966年參加工作,先後在余江縣鄧埠農具修造社學徒、擔任木工車間主任。將一個僅有21名工人的木工小作坊發展成為涉及工藝美術品、化工合成材料、高科技電機、高檔保健酒、酒店旅遊、房地產經營與開發、金融保險、玉礦資源開發與經營等行業領域的綜合型企業集團,闖出了一條民營企業自我發展的新路,成為江西省重點企業,為地方經濟的發展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張果喜還擔任了中華全國工商聯常委、中國企業聯合會副會長、中國企業家協會副會長、中國民營科技促進會副會長、江西省贛商聯合會會長、江西省工商聯副主席、江西企業聯合會副會長、江西企業家協會副會長、江西省工藝美術協會副會長、江西省個私協會副會長等職務。
張果喜
張果喜還擔任了中華全國工商聯常委、中國企業聯合會副會長、中國企業家協會副會長、中國民營科技促進會副會長、江西省贛商聯合會會長、江西省工商聯副主席、江西企業聯合會副會長、江西企業家協會副會長、江西省工藝美術協會副理事長、江西省個私協會副會長等職務,並先後當選為第七屆、第八屆全國人大代表,第九屆、第十屆、第十一屆全國政協委員。
果子熟了大家都喜歡
張果喜
1973年,還是一個小木匠的他靠一隻樟木箱和變賣祖房的1400元錢開始了第一次創業。1993年,他與星星有個“約會”:由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提名,經國際小行星命名委員會批准,國際編號為3028的一顆小行星以他的名字命名―他成為中國企業家中摘“星”第一人。2002年,他的資產總額達到1.5億美元,在當年“《福布斯》中國富豪榜”中名列42,其實他已經接連四年“登陸”此榜了。如今,他建立起了“稻田上的帝國”,他的木雕產品在日本市場牢牢佔據主導地位,投資領域也向旅遊、電機、漁業等領域擴展。
張果喜這樣解釋自己的名字:“果子熟了,大家都喜歡!”確實,在余江縣提到張果喜,無人不曉。1952年出生的他,說話痛快、不乏幽默,走起路來一陣風。看到他,記者腦子裡就“反射”出樊噲的模樣:粗豪中透著精細,勇猛而不失果敢。
張氏妙語
活動照
在江西余江,至今還“流傳”著很多“張氏妙語”。
“要吃飯的跟我來!”1973年9月,眼見鄧埠鎮農具修造所搖搖欲墜、瀕臨倒閉,年僅20歲、身為車間主任的張果喜以這樣簡單質樸而富有銳氣的話語,鼓動了21個同事。他跑回鄉下把祖屋賣掉,用所得的1400元開辦了余江工藝雕刻廠。
“賺錢要滴水不漏,花錢要慷慨大方。”如果把它理解為是富了 的張果喜“擺譜”,那就錯了。在張果喜賺到第一個100萬元時,他拿出了其中的22萬元,為當地中學擴建校舍。自此,事業日益做大的張果喜,在社會公益事業上陸續投入了2000多萬元。
“要清楚自己能吃幾碗飯!”這是張果喜經常感慨的話。登上了《福布斯》富豪榜的張果喜經常告誡自己:富不驕,窮不餒。不忘本色的張果喜,既能和世界富豪觥籌交錯,也能捲起袖子坐下來,和一干“窮朋友”喝自己配製的果喜秘酒。因為豪爽好交,張果喜的朋友很多,遍及各個層次、各行各業。
“做企業要講政治!”張果喜對黨的改革開放政策有著深厚的情感。他經常說:我是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受益者。在果喜集團,每星期的二、四、六晚上,是企業黨員思想學習的“法定”時間。果喜集團沒有公共關係部,執行該職能的是黨辦。在一個私營企業,這並不多見。
鄉土情結很重的張果喜,一直將自己的總部設在偏僻的余江。面對不理解的人,幹嗎要離開?
張果喜用通俗的話,講通俗的道理,做出很多人想得到卻很難做到的事情。
1984年以來,張果喜獲得全省及國家級榮譽200多項,並擔任了中國企業聯合會副會長、中國企業家協會副會長、中國民營科技促進會副理事長。
敏銳的商業頭腦和善於取捨的智慧,讓張果喜在商海中縱橫捭闔。
由“湖”到“海”的轉變
從一隻雕花樟木箱開始,張果喜的“出口木雕漆器”逐漸做大做強,直至建立起了他的“木雕王國”,大部分都是張果喜的產品。
先富起來的張果喜從沒有收手做個“富家翁”的想法。他說:“來世間一趟,就要看看自己究竟能幹多大的事。”
如果說第一次創業是為了找飯吃,求生存,那麼,張果喜從1990年代開始的“第二次創業”,意義早已不同於此。張果喜說,之所以提出二次創業,是為了改革舊的體制與生產模式,促使企業向現代化管理和生產的科學化發展,躋身高新技術產業。他先後投資5億多元進入化工發泡材料行業、酒店旅遊、汽車小飾件等行業。
在海南尚未讓人看好之前,1988年,張果喜就跑到海南“圈地”,1994年決定興建酒店。1996年,由於國家經濟調控,海南熱突然降溫。張果喜沒有猶豫,將進行了一半的工程施工停下來。靜觀兩年多,直到認為時機成熟了,張果喜才再次“上馬”。成為張果喜事業大廈的重要一部分。
招數怪異、出手敏捷―競爭對手們很難揣測出果喜集團的行動步驟。因此,張果喜總是搶在了別人的前頭。
實踐證明,二次創業讓果喜集團成功地超越了自我,到今天,二次創業正進入全面收穫期。這時,張果喜已將目標盯在了從美國引進的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高科技項目―稀土永磁無刷無槽直流電機,這種產品廣泛運用於鐵路、汽車、家電等數十個行業領域,發展前景非常看好,世界此類產品的年銷售額在數萬億美金以上,而果喜集團的產品已經源源不斷地打入國際市場。
張果喜對記者總結了他兩次創業的關係:“因為第一次創業產業局限相對窄,好比是‘湖’,湖雖大,仍然有邊;隨著產業的多元化,第二次創業可以說是‘江’,開始走得更遠做得更大;而現在,二次創業正全面進入成熟期與收穫期,果喜集團產業化也漸入佳境,這時又好比是‘海’,我希望把事業做得無邊無際、無窮無盡。”
“富得早”還要“永不倒”
細心的人只要稍加留意就不難發現,和張果喜同時代的一批“著名企業家”,很多早已被歷史的滾滾潮流所淹沒。據有關部門權威調查,我國民營企業的平均壽命只有2年零7個月。怎樣改變這種狀況?張果喜的看法與眾不同。他認為,民營企業要做得強一點,壽命長一點,一是要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不斷學習,提升核心競爭力。二是政府要加強引導。“做生意也是一個學習的過程,我提倡‘先做後學’,在實踐中摸索。這些年來做企業,我總結了一個規律,要在市場經濟中立於不敗之地,企業家應具備五個力:情報力、想象力、判斷力、決策力、實施力。情報力就是信息,要從四面八方調查、獲取信息,包括與朋友聊天、出國考察、參加商務活動等。聽到以後,想象分析這消息是否真實,如果是真的,就要判斷這項目能不能搞,可行性有多大?然後就要進行決策,這時候基本上八九不離十,最後就是實施,人力物力財力全部上。”
果喜集團有3000多名員工,其中有不少是張果喜的親戚。果喜集團算不算一個家族式企業呢?對此,張果喜認為,“在果喜集團的中、高級管理層中有四、五個人確實是我的親屬,但這完全是按現代式管理機制來操作的,果喜集團不是家族式企業。即便是家族企業,也不能用家族式的管理方法來管理,這樣會制約企業的發展。我們的企業是根據不同的行業需要,本著任人惟賢而不是任人惟親的原則來選聘人才的。”
張果喜有“常勝將軍”的美譽,但其實在二次創業的過程中,張果喜也有過失敗。引進發泡材料生產線的初期,張果喜把生產線放在了老家余江縣,1995年項目實施的第一年就虧了400多萬。第二年他馬上調整產業區域,分別放到福建、上海和深圳等工業密集和發達地區。一年後就產生了1000多萬元的經濟效益。這次經驗教訓讓張果喜意識到生產項目的成敗與區域條件有密切關聯,有了好的項目,還必須放在好的地區發展。
張果喜坦言,“我們的企業在中國,就應該了解中國的國情,應該掌握我們國家每階段的方針、政策和法律法規,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把握好企業的方向,所以我常講,企業家可以不從政,但不能不關心政治。還有一個根本因素,作為知名企業老總的一言一行,老百姓都特別關注,所以我一直要求自己要與員工和老百姓保持親一點再親一點的融洽關係。此外,我在充分考慮企業發展的同時,還要考慮為地方與百姓做點實實在在的好事。”
張果喜向記者打了個比方,錢就像是一池塘的水,滿滿的不外流會發臭,路人經過這個池塘會繞道走,這就是人的品質問題,有錢人如果太摳了,讓人惹不起躲得起。反而,大口進小口出,池塘的水就會保持乾淨、清澈,這樣才有人到水塘邊來走走。他說,做人不合格,做生意也不可能成功。
張果喜:改革開放后第一個億萬富翁
上個世紀80年代初,江西商界又出了一個讓世人震驚的人物——張果喜:當絕大多數國人還在小心翼翼地談論怎樣賺錢成為萬元戶的時候,他已成為新中國的第一個億萬富翁。
如今,與他同代的富豪明星多已化作流星消逝,他的境況怎樣呢?
張信哲透露,當初挑選店址,僅僅是為找一個鬧中取靜的地方便花了一年多時間……
破譯樟木箱的財富密碼
走進果喜集團總部,便見一座漢白玉石雕牌樓矗立在鮮花綠樹叢中。在牌樓上雕刻的“承前啟後,繼往開來”8個大字旁邊,鐫刻著22名創始人的名字。
“果子熟了,大家都喜歡!”,濃眉大眼,喜歡吸煙的張果喜,如此解釋了自己的名字。
1952年出生於余江縣的張果喜,15歲到鎮辦的鄧家埠農具修造社木工車間當了學徒。他每天的活計就是把小山一樣的原木鋸成製作犁耙、獨輪木車等農具的部件。一心向上的他經常光著膀子沒日沒夜地鋸,有一天他發現自己便血了,可他咬牙堅持了5年。5年的“血尿”,贏得了5張獎狀和工友們的敬佩,他當上了車間主任。不過還沒等主任的板凳坐熱,經營不善的鄧家埠農具修造社瀕臨倒閉。
企業的活路就是必須找到賺錢的門路,於是,他揣上籌措的200元錢,帶著3名職工去闖大上海。害怕遭賊手,張果喜把錢分開,自己負責保管100元,另外兩人各50元,他們躲進廁所把錢藏在貼身內衣里。
來到上海雕刻藝術廠參觀學習,他看到樣品室有一隻樟木雕花套箱,面刻“龍鳳呈祥”圖案,棗紅油漆漆制,精美絕倫,他問管理員套箱的價格,回答是260元。
260元!張果喜驚呆了。他把眼睛一眯測出箱長是28寸,家鄉的樟木箱價錢都是以寸來計算的,一寸最高一元,28寸最多也就是28元啊。260元!天價啊!而且管理員還告訴他:這種箱子已經脫銷了。
“脫銷了,我為何不試試?”回到余江,他要成立雕刻廠。在100多人的修造社職工大會上,他把手一揮,高聲喊道:“要吃飯的跟我來!”,隨即就有21名工人自願放棄鐵飯碗跟他一起辦廠。
那時張果喜年僅20歲
他三下浙江東陽,終於把一位老師傅請到余江;套箱需要上等的樟木余江找不到,他帶領職工到遠離縣城的金溪山裡去採購,餓了吃5分錢一個的發麵餅,渴了趴在溝里喝幾口涼水。為了省錢,他們把木材順河往下漂,裝車需要往上撈時,身有老腎病的張果喜,第一個脫掉衣褲,跳進了冰冷刺骨的河水。山裡老表吃驚地說:“到山裡買樹的多了,就沒有見過像你們這樣要樹不要命的!”。
經過半年多的艱苦努力,第一隻樟木箱終於生產出來了。那天,手捧木箱的張果喜就像捧著剛出生的兒子,激動,高興,雙眼比平時更亮了。
更讓張果喜喜出望外的是,送到上海的樟木箱樣品,在廣交會上竟然訂出去了足以改變他命運的20套。張果喜成了轟動一時的萬元戶。
但是,接下來,張果喜倒霉了。當他致富的消息傳到上饒行署后,就有行署領導到廠子責備他說:“誰要你賺那麼多錢,我們的宗旨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隨後,工作組進駐雕刻廠,一蹲就是半年。張果喜被定為新生資產階級分子典型和戴著紅帽子的資本家,遭到批判。張果喜陷入了深深的痛苦之中:“我們窮的時候沒人管,我們的企業稍微有了點經濟效益,稍微好了一點,怎麼就有這麼多人來找麻煩?難道我們連基本的活命權都沒有嗎?”
結緣佛龕
1979年秋,張果喜再次來到曾經給他帶來好運的上海工藝品進出口公司。
在樣品陳列廳,出口日本的精緻雕花佛龕磁鐵一般地吸牢了他。一個佛龕就有70%左右的利潤,這比雕花套箱要高太多太多。在篤信佛教的日本,佛龕與轎車、別墅成為每個家庭必備的“三大件”,不僅價格高昂,而且市場需求很大。
張果喜毫不猶豫地與上海工藝品進出口公司簽訂了批量供貨合同。
回到廠里,他立即召集技術骨幹,對照樣品,連續幾十天仿製,終於拿出了“果喜”佛龕。他誠信地履行合同,終於擊敗了韓國、港台等地的對手,拿下了日本佛龕市場的大半江山。第二年,在木雕廠100萬日元的創匯中,就有65萬來自佛龕收入。
站得高,才能看得遠,張果喜一次又一次地去日、韓等經濟發達國家考察,他深深感受到了國際市場競爭的慘烈。那時,他釐清了一個思路:要想使木雕廠站穩腳跟,就必須“兩條腿”走路,在開拓國際市場的同時,開發國內市場。
張果喜搶先在上海設立了傢具銷售點,並與江西省的4家行業主管部門開展了橫向經濟聯合。木雕廠還在上海生產雕花傢具和木製品,成為第一個在上海領取營業執照的外省企業。在此基礎上,他打造了以上海為軸心,以滬寧沿線為依託,輻射京津地區的傢具生產銷售網路。到1985年,張果喜的資產,已經達到3000萬美金,毫無異議地成了改革開放之後大陸第一位億萬富翁。
1990年11月,果喜集團宣布成立,余江工藝雕刻廠懸掛了近20年的牌子,被摘下放進了集團陳列館。3年後的6月5日,在南昌,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台和江西省政府舉行隆重儀式,將國際編號為3028號的小行星命名為張果喜星。古往今來,世界知名的企業家浩若星漢,但獲此殊榮的僅中國的張果喜。
“東方不敗”之謎
1997年東南亞金融危機,日本經濟急劇萎頓,佛龕市場隨之蕭條,很多佛龕生產、經銷廠商關門倒閉,而此時的張果喜不但沒退出,反而令人匪夷所思地投入4000萬元新上了兩個完成品廠。有人說他一定是瘋了。兩年後,日本經濟復甦,張果喜的“佛龕”賺了個盆滿缽滿。張果喜說:“憑藉20多年的經驗,我斷定蕭條必然是暫時的,經濟一旦恢復,旺盛的市場需求就將產生。”
張果喜在自曝致富秘笈時說:經營上,要“先人一步”,突出一個“早”字,也就是“在別人沒有想到錢的時候,我想到了錢;在別人想到錢的時候,我學會了掙錢”;他還把致富歷程歸結為“靠苦力賺錢;用錢賺錢;憑智力賺錢”的三階段。
據權威部門調查顯示,中國民營企業的平均壽命只有2年零7個月,而30餘年,張果喜始終屹立中國民營企業界不倒,被業內人士稱為“東方不敗”。而他的不敗之謎究竟是什麼呢?
也許從張果喜的言行片段中,我們可以一見端倪。
1985年,組織上讓已成為億萬富翁的張果喜去鷹潭市當副市長,誰知他“不識抬舉”,婉言拒絕。他的理由是:“我能把一個企業搞好,不等於說我能把一個鷹潭市搞好。”至今他還在慶幸當初的選擇,如果赴任當了市長,就極有可能出現市長沒有當好果喜集團也失去的局面。
一位員工患病需要做手術,親人無法趕到,張果喜把他送上手術台後,又在手術單上籤了自己的名字;一位員工出事故后,張果喜把他的6個孩子養大成人;早在雕刻廠的利潤只有100萬元的80年代初期,張果喜就向余江一中捐款22萬元興建科學樓,這些年來,他累計捐款3000多萬元,被評為中國最慷慨的28位富人之一;他還支援全縣14個鄉鎮辦起了木雕廠,使木雕產業成為余江縣的富民產業;他創辦了全國第一家木雕技工學校和殘疾人雕刻技術培訓班,培養的2萬餘名技術人才遍布全國,僅每年寄回余江的匯款就有5000多萬;
在果喜集團的3000多名員工中,有一些是張果喜的親戚,包括他的直系親屬。他坦言:“在果喜集團的中、高級管理層中有四、五個人確實是我的親屬,”但他明確表示:“果喜集團不是家族企業,即便是家族企業,也不能用家族式的管理方法來管理。”他當車間主任的親哥哥因喝酒上班遲到違反了廠規,他毫不留情地將他免職;他的一位創業夥伴,出了經濟問題,他硬是忍痛將其除名;他的兩位副總晚上工作到深夜,第二天上班遲到2分鐘,照樣被扣罰半天工資。
“台上靠智慧,台下靠信譽”是張果喜雷打不動的原則,他說,俗語說“無商不奸”其實大“奸”,就是大“傻”,有哪個奸商能夠做大?又有哪個奸商能夠長久?
在國喜集團的展示廳,擺放著自1984年以來,張果喜的一系列榮譽證書:榮獲國家、省級榮譽200多項,其中2次全國勞動模範、3次省勞動模範、連續23年江西省優秀企業家。
“富不驕,窮不餒”是張果喜的座右銘,他說,只要把自己看得還跟原來的小張木匠一樣,就沒有什麼事情做不來也沒有什麼朋友交不來?於是,他既能和世界級的富豪觥籌交錯,也能坐下來捲起袖子和一干“窮朋友”推杯換盞,平日里,他喝的還是普通的本地綠茶,忙到深夜餓了,最愛吃的還是辣椒炒油渣。
張果喜自1984年以來,先後獲輕工部、江西省勞動模範、江西省優秀共產黨員、優秀廠長,國家級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全國優秀青年廠長,全國為“七五”建設作貢獻傑出青年,第二屆全國優秀企業家,“五一”勞動獎章,“中國經營大師”,“中國改革風雲人物”等殊榮;連續當選第七、八屆全國人大代表,他的名字連續四次被載入美國編輯出版的《世界名人錄》。1990年5月被評為全國勞動模範。1993年3月,經國際天文聯合會小行星命名委員會批准,將我國紫金山天文台新發現的、國際編號為3028號小行星,正式命名為“張果喜星”。這是我國第一次以著名企業家名字為新發現小行星命名,也是世界上以最年輕人的名字為小行星命名。
2019年10月10日,胡潤百富榜排名第747位,財富值55億元人民幣。
2020年11月,胡潤研究院攜手高端醬香白酒品牌衡昌燒坊,聯合發布《2020衡昌燒坊·胡潤百富榜》,張果喜排名第1028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