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津縣烈士陵園

寧津縣烈士陵園

寧津縣烈士陵園,又稱烈士祠,坐落在寧津縣城北環城公路北側,始建於一九四六年四月。祠堂正面是兩千五百三十名革命烈士英名錄,其中團級以上幹部二十八名。兩座紀念館,座落在烈士祠堂兩側,皆是前有走廊的磚木結構,面積為三百八十平方米。

陵園正門座北朝南,水刷石門垛,硃紅色鐵質大門,兩旁有東西掖門,門前有側首靜卧石獅一對。青磚院牆內有並排芙蓉花樹。拾級而上,進得大門,兩旁有接待室,職工宿舍十間。東西牆面繪有烈士陵園立面圖和烈士陵園簡介。迎面青松翠竹相映。三米寬六十米長的甬道直通烈士祠堂。兩旁整齊的松牆間有青松相綴,四季常青。祠堂前有兩個四米高的石獅,昂首蹲立,異常威嚴。五幢四米高的石碑碣分列石獅兩旁。碑文系由原寧津縣長李光遠,縣委書記史興華及舒聚榮等同志撰寫,分別記述了寧津縣革命鬥爭簡史和烈士功績及革命烈士英名。

歷史沿革


寧津縣烈士陵園,又稱烈士祠,坐落在寧津縣城北環城公路北側,始建於一九四六年四月。當時園址在縣城北街廣場,為在抗日戰爭年代犧牲的革命烈士立碑碣五幢,修建平房四間,佔地近一畝。一九五八年縣人民委員會決定遷至城北重建,修建起烈士祠堂一座,移來碑碣和陵墓。以後又陸續進行擴建整修,形成現在的規模,佔地面積十二畝。
陵園正門座北朝南,水刷石門垛,硃紅色鐵質大門,兩旁有東西掖門,門前有側首靜卧石獅一對。青磚院牆內有並排芙蓉花樹。拾級而上,進得大門,兩旁有接待室,職工宿舍十間。東西牆面繪有烈士陵園立面圖和烈士陵園簡介。迎面青松翠竹相映。三米寬六十米長的甬道直通烈士祠堂。兩旁整齊的松牆間有青松相綴,四季常青。祠堂前有兩個四米高的石獅,昂首蹲立,異常威嚴。五幢四米高的石碑碣分列石獅兩旁。碑文系由原寧津縣長李光遠,縣委書記史興華及舒聚榮等同志撰寫,分別記述了寧津縣革命鬥爭簡史和烈士功績及革命烈士英名。
祠堂正面是兩千五百三十名革命烈士英名錄,其中團級以上幹部二十八名。正面下方擺著縣委、人大、縣府、政協、人民武裝部和各機關單位敬獻烈士的花圈。中間桌上擺放著黑紗素裹的四名中越邊界反擊戰中的烈士的骨灰。背面英烈骨灰存放架上方懸有十八塊各區鄉敬送的鏡匾(包括后廊下五塊),東西兩側牆壁上懸掛著以各期革命戰爭為內容的六幅大型油畫,更顯得莊嚴肅穆。
兩座紀念館,座落在烈士祠堂兩側,皆是前有走廊的磚木結構,面積為三百八十平方米。
西館,陳列了中國第一、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和抗美援朝戰爭等四個時期的革命歷史,再現了寧津縣黨組織的發展壯大。寧津縣是革命老根據地之一,一九二四年就有共產黨員的活動,一九二七年九月成立中共寧津縣黨部,建立黨支部五個,一九三四年發展到十八個。全縣人民在黨的領導先組織農民運動,開展武裝鬥爭。館內展出畫面、圖標、圖片九十多幅,文字說明一萬三千餘字。
東館,陳列了團以上幹部和英雄模範等二十三位革命烈士的英勇事迹,共有畫面、照片一百四十餘幅,烈士遺物八十五件,個人簡歷二十三份,分別介紹了馬振華、張策平、劉元俊等二十三名烈士的生平事迹。上海市現代書法家許士騏同志於一九八一年紀念館落成時,親筆題詞“為有犧牲多壯志,敢叫日月換新天”。
烈士祠堂後面是烈士墓地,由華東解放軍二級政委崇開山,抗戰期間寧津縣委書記張維明等一百八十六位烈士忠骨長眠於松柏蓋頂的林蔭地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