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逢甲故居

丘逢甲故居

丘逢甲故居,別名心泰平草廬,又名培遠堂,位於廣東省蕉嶺縣文福鎮淡定村(今逢甲村)。丘逢甲故居是清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秋,丘逢甲從台灣回到蕉嶺時建造,是一座典型的兩堂四橫一圍客家圍屋,佔地面積3000多平方米,建築面積1800多平方米,共有房屋55間2堂。

丘逢甲故居每個堂、室均有清代名人、書法家題寫的堂名、楹聯,蘊藏著豐富的民族文化內涵,具有歷史價值和紀念意義。故居內陳列有珍貴文物、照片、手稿、文獻,向人們展示民族英雄、抗日誌士、愛國詩人、教育家丘逢甲的一生。

丘逢甲故居於1985年被蕉嶺縣人民政府公徠布為第一批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989年經廣東省人民政府批准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00年被廣東省精神文明建設委員會、中共廣東省委宣傳部命名為首批“廣東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於2006年5月被國務院核定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歷史沿革


清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夏秋之交,丘逢甲奉父母之命攜家人及部下回到祖籍地鎮平縣(今蕉嶺縣)文福鎮印山村。祖宅破敗不能居住,丘逢甲只好暫借村中族人的房子居住,後來丘逢甲又帶領妻兒等蕉嶺縣城邊東山村烏石岡暫時歇腳。
清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秋,在朋友的資助和幾經考察下,丘逢甲選定在文福探地村建築新居,清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冬建成。名“心泰平草廬”,又名“培遠堂”,並將“探地村”改名為“淡定村”。
清光緒年間,故居建成后,丘逢甲約請好友狀元夏同和題寫“淡定村”村碑,並樹立於村口。
丘逢甲故居
丘逢甲故居
清光緒年間,丘逢甲為其祖父丘學祥豎立華表一尊,豎在學祥墓前,由花崗 岩石條鐫刻而成,高2.88米,周長90厘米。華表正面刻:清光緒戊子科舉人、已丑科進士、工部主事、四品京堂,兩側刻台灣民主國副總統兼統全台義軍、廣東咨議局議長、中華民國廣東教育司司長,21世裔孫丘逢甲立石刻銘文。1984年,石華表移至丘逢甲故居。
民國二年(1913年),丘逢甲子孫興建丘逢甲墓一座。墓座落在距故居約5公里的岌湖村打鼓岌,墓碑刻:“丘倉海先生墓,民國貳年四月吉日,粵台八大房子孫立”。墓佔地面積500平方米,墓碑兩側鑲嵌“倉海先生墓誌銘”4塊。
1983年以來,廣東省、梅州市、蕉嶺縣人民政府撥款維修丘逢甲故居、丘逢甲墓、桂嶺書院;新建丘逢甲紀念亭、陳列室、逢甲中學、逢甲小學、逢甲公園、逢甲大橋、逢甲大道、逢甲電教樓、逢甲塑像,開闢了至故居的逢甲公路等工程,投入資金近億元。同時,經報廣東省人民政府批准,將“淡定村”改名為“逢甲村”。
1984年12月26日,廣東省舉辦由省、專區、縣聯合在蕉嶺縣隆重舉行丘逢甲誕辰120周年紀念大會和丘逢甲學術研討會。會後,丘逢甲故居以名人紀念文物形式正式對外開放。
1985年之前丘逢甲故居為丘逢甲後裔管理。
1985年1月27日,蕉嶺縣政府成立“丘逢甲故居陳列室管理委員會”,專門負責丘逢甲的文物陳列展示。
1994年,廣東省人民政府發布(粵府[1994]42號)《關於公布我省國家級、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保護範圍和建設控制地帶的通知》,明確了丘逢甲故居的保護範圍與建設控制地帶。

建築特點


結構

丘逢甲故居
丘逢甲故居
丘逢甲故居為沙灰瓦木結構,丘逢甲故居是一 幢坐西朝東兩堂四行,中軸對稱,後面半圓形圍屋與前面的5個門樓形成封閉整體的客家圍屋。丘逢甲故居由泮池、禾坪、堂屋、花胎、圍龍、橫屋等組成,通一進三間,門口有禾坪和池塘,房舍中央是一進兩廳的堂屋,下堂與上堂之間左右兩廊對稱,抬梁式木質梁架,中間天井較小,兩邊是“一”字形排列的廂房,後面有半圓形圍屋。房屋總面寬48米,總進深60.30米,共計房屋55間,風格簡潔樸實。

特點

丘逢甲故居是具有濃郁客家特色的民居,為兩堂四橫一圍龍布局。屋前面為半月形池塘,後面為半環狀的“圍龍屋”,在風水學上這兩個半月相配搭,便成了“天圓”,而堂橫屋又成了“地方”,塘水深陷屬陰,化胎高亢屬陽,一前一後,一陰一陽,形成前後空間的太極圓形。整個圍龍屋,是水塘、禾坪、堂橫屋與化胎圍龍的總體組合,再加上圍龍屬附近的山水環境,便是陰陽調和,天圓地方,體現了客家人在追求一種天人合一,人與自然的統一與和諧。
上下堂側牆的窗戶極像“台”字或者“合”字,這種的設計在祖堂上方、南北各三個,加起來剛好是“六合”。這是丘逢甲寄託祖國大團圓的意思。丘逢甲故居還有一大特色是楹聯,丘逢甲故居是處處有堂名,處處有楹聯,皆為仁人志士所書。

文物遺存


丘逢甲手跡
丘逢甲故居內堂
丘逢甲故居內堂
正門兩側對聯“培栽後進,遠繼先芬”為丘逢甲自擬,意為精心栽培教育後裔子孫,努力繼承祖輩的優良傳統。
屋內的上堂還有兩副丘逢甲自擬的對聯,不僅描繪了家鄉的勝景,也表達了他不忘丘氏祖宗的根源。“地勢據贛閩粵之交,山水清雄,環百里自成小聚;族居自宋元明以降,淵源宏遠,從廿世再渡初遷”,聯中一個“再渡”,體現丘逢甲思念台灣,渴望統一的心境。
其他名人手跡
正門上方的“培遠堂”三字,是清末翰林溫仲和書。
內堂懸掛著1889年,丘逢甲高中進士時,清光緒皇帝欽授的“進士”牌匾。
內堂匾額“心泰平草廬”為清廣東巡撫許振褘題。
潛齋
潛齋
北廂房“嶺雲海日樓”是藏書樓,為翰林吳道鎔所題,門聯“一室讀書唯鑄我,十年種樹當封侯”。以前這匯聚了丘逢甲與其父兩代人的心血,不少藏書是他們從台灣帶回來的書籍,具有寶貴的歷史價值。
南廂房“念台精舍”匾額為潮州知府李士彬書,是丘逢甲的書房。“花好月圓人壽之室”題額及聯“白沙泉沸穿心罐,黃熟香燒息耳聆”是書法家夏啟瑜手書;“聽大海潮音之室”題額及聯“情文欲共尊彝古,志節應爭日月光”則是兵備道沈守廉所題。
“潛齋”是以丘逢甲之父丘龍章的名號命名的會客室。由丘逢甲文友,清末狀元官至殿撰、書法家夏同和題寫。“蟄庵”是以丘逢甲的別名命名的會客室。署額及對聯“松壽千歲,桂馨一山”、“龍卧南陽,馬來西極”均出自狀元夏同龢之手。

歷史文化


丘逢甲,廣東鎮平縣(今蕉嶺縣)人,是晚清民族英雄、愛國詩人、教育家、抗日保台志士。1864年生於台灣,1895年5月任台灣抗日義勇軍統領。抗倭失敗后內渡定居嘉應州鎮平(今梅州市蕉嶺縣),先後在嘉應、潮汕、廣州等地倡導新學。丘逢甲一生雖然只有四十九個春秋,卻身歷了甲午戰爭戊戌變法、辛亥革命等重大歷史事件,為家鄉、國家做出了突出的貢獻。
丘逢甲故居又名“心泰平草廬”,“心泰平”三字,取之於黃山谷“閑暇無事心太平”的詩句,亦是仿效陸遊以“心泰平”三字自額草廬。又因清未翰林溫仲和題寫“培遠堂”匾額,故又名“培遠堂”。

文物價值


蟄庵
蟄庵
丘逢甲故居每個堂、室均有清代名人、書法家題寫的堂名、楹聯,陳列著丘逢甲任台灣義軍大將軍時在戰鬥中繳獲的日本侵略軍刺刀等,蘊藏著豐富的民族文化內涵,具有歷史價值和紀念意義。丘逢甲的“國家、民族至上,蒼天為念”精神,在今天仍有現實價值,丘逢甲故居淋漓盡致地體現了丘逢甲高雅的志趣和強烈的愛國情懷。

保護措施


1984年、1998年、2005年、2012年,丘逢甲故居四次按原貌部分修繕。
1985年1月27日,蕉嶺縣編製委員會發文成立“丘逢甲故居陳列室管理委員會”,負責丘逢甲的文物陳列展示。
1985年,丘逢甲故居被蕉嶺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一批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1989年,經廣東省人民政府批准,丘逢甲故居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2000年4月,丘逢甲故居被廣東省精神文明建設委員會、中共廣東省委宣傳部命名為首批“廣東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2006年5月,丘逢甲故居被國務院核定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06年12月,蕉嶺縣成立丘逢甲故居文物管理所,利用故居作為丘逢甲故居管理所的管理用房。
徠2014年,蕉嶺縣投入2000多萬元人民幣,對丘逢甲故居和逢甲村進行整體改造,興建了同心紀念公園。

旅遊信息


地址

廣東省梅州市蕉嶺縣文福鎮逢甲村丘逢甲故居(972縣道南)。

交通

公交:從梅州火車站坐6路公交車至運興批發市場站,換乘55路公交至蕉嶺汽車站。從蕉嶺汽車站駕車,經山深線、X044可到丘逢甲故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