鍾馗

日本二戰戰鬥機

鍾馗全稱二式單座戰鬥機“鍾馗”,是日本二戰戰鬥機。編號KI-44。KI-44的第一架原型機於1940年8月首飛上天。這架飛機裝備有2挺位於發動機整流罩內的89式7.7mm機關槍以及每邊主翼起落架支撐處上的一門“一式”12.7mm機關槍(Ho-103)。與Ki-43“隼”式的火力相比,“鍾馗”的火力確實比較強大。

目錄

簡介


鍾馗戰鬥機
鍾馗戰鬥機
IJA陸航本部對於中島公司開發的“隼”式戰鬥機的表現很滿意。但是IJA陸航本部仍然覺得飛行部隊缺少一型有效的截擊戰鬥機來對付處於高空飛行的美軍轟炸機。陸航本部一直對這種新式攔截機夢寐以求。
鍾馗[日本二戰戰鬥機]
鍾馗[日本二戰戰鬥機]
追述歷史,其實在1938年,IJA所制定的基於新時代戰鬥機發展基礎的“陸航本部兵器研究計劃方針”中就指出,對於戰鬥機的發展應分為2個部分即:1.發展輕/重型單座戰鬥機。2.開發雙座式戰鬥機(著名的Ki-45屠龍)。基於這個方針,中島公司在開始KI-43“隼”式戰鬥機的研製過程中,組織了另外一部研究人員開始了高速重型截擊機的研製工作。終於,在1938年後期,IJA陸航本部給中島公司下達了設計任務書。任務書規定中島公司設計一種最大速度在600km/h(高度4000公尺),爬升率為5分鐘內爬升至5000公尺,作戰半徑為600km(航速400km/h,必須2小時內到達,並保有30分鐘滯空作戰油料。)的重型截擊機。第2年即1940年6月2日,試製計劃正式開始實施。補充說下,當時,日本國內的中島,川崎及三菱被稱為航空3巨頭,軍方一有訂單,他們必相互競爭。KI-44計劃也不例外。不過在競爭過程中,川崎和三菱終究因為軍方的設計任務難度較大而最終放棄。中島公司在設計時特別考慮到Ki-44計劃是作為截擊機使用而非戰鬥機。因此,設計人員完全拋棄了以前那種只重視飛機靈活性和可操作性的設計理念。將設計思路轉變為重視飛機的速度和高爬升率。設計小組由T.Koyama擔任主設計師。設計師為其選擇了中島公司的Ha-41四缸複列式星型發動機(實際上此種發動機原先是用於裝備轟炸機的)以增強飛機動力性。但也因為這樣而使KI-44顯得機頭粗大。同時設計師進行機身結構設計時參考了KI-43“隼”的設計,因此在外型上,除了機首特別粗大外,細小的尾翼也成了其比較顯著的特徵。雖然KI-44在機動性和靈活性上不如KI-43“隼”,但後來設計者也為其安裝了蝶形空戰襟翼用以改善高翼載飛機的機動性,並同時解決了起飛著陸時的滑行距離和穩定性方面的問題
要是對付美軍B-29這種大型飛機,這樣的武器搭配仍顯不足。“鍾馗”的首飛非常成功,機體的操縱性還算湊合。但笨重的機首仍給飛機的著陸帶來了問題。同時作為一型高翼載飛機,仍飛出了一個很高的速度,爬升率為5分54秒爬升到16,400英尺只能勉強達到航空本部的設計指標。為了解決這些存在的問題,中島公司對原型機做了設計修改,在不影響整體設計的前提下,對其進行了細部減阻修改,同時為發動機加裝了增壓器並更換了整流罩。經過這樣修改後的原型機在不帶任何武裝的情況下也只飛出了354mph的最高速度,依舊低於設計規定。由於設計小組已經對原型機的整體結構進行了修改,如果再對其實施大規模“手術”不僅不利於機身的整體結構,同時也拖延了對軍方的交貨時間。因此,設計人員決定針對發動機做修改。中島公司發動機設計部最大限度地發掘了發動機的潛能,重新設計了氣冷系統布局並最大限度地提升發動機的工作效率。再次修改的原型機又一次飛上了天空,終於在這一次飛出了389mph的速度達到了設計規定速度。但值得注意的是389mph僅是不帶任何武裝下飛出的成績,經過設計者的詳細計算認為,在滿載武裝的情況下,“鍾馗”原型機的最大速度僅為360mphh。雖然還是沒有達到設計要求,但陸航本部依舊決定將其投入現役使用。“鍾馗”的原型機一共製造了10架,陸續用於飛行測試以及修改驗證。當時日本已經和德國以及義大利結盟,BF-109也順應出口到了日本。在日本陸航本部的主持下,“鍾馗”與由德國飛行員駕駛的BF-109E做了一系列的模擬空戰,結果顯示2者性能不相上下(但特別指出的是,“鍾馗”的操作性能非常不好,以至於德國試飛員以一句“如果每個日本飛行員都可以飛得了“鍾馗”的話,那JP空軍就是世界上最強的空軍”這句話來影射其不良的操作性)。航空本部大喜過望。立即下令組建試驗戰鬥飛行隊用於檢測KI-44對付太平洋戰區盟軍戰鬥機的效能。KI-44由時任日本首相的東條英機起名為“鍾馗”。1941年9月15日,KI-44的預生產型和2架原型機(技術性能已提升至預生產型之性能)被一起交付與日本陸航部隊。為此,航空本部特別組建了試驗戰鬥隊(翠鳥部隊)用於實戰檢測。這支訓練部隊轉戰中國戰場,並於1942年5月更名為獨立第47飛行隊第90中隊。[注5:由佐川敏夫少佐指揮試驗戰鬥飛行隊分隊(裝備9架“鍾馗”)於1941年11月進駐位於印度支那的西貢。]至此,KI-44開始在印尼的蘇門達臘,中國,緬甸以及菲律賓一線戰場展開大規模實戰測試。到1942年9月,所有的測試結束,KI-44“鍾馗”正式進入日本陸航隊(JAAF)服役。命名為陸軍二式戰鬥機“鍾馗”。Ki-44“鍾馗”的各改型演變:
Ki-44原型機→Ki-44原型技術升級機→Ki-44-Ⅰa甲→Ki-44Ⅰb乙→Ki-44Ⅰc丙(改進型)→Ki-44Ⅱ原型機(換裝中島Ha-109發動機(1520hp/1130kw))→Ki-44Ⅱa甲→Ki-44Ⅱb乙→Ki-44Ⅱc丙(換裝重武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