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鎣山斷裂帶

斷層帶

華鎣山斷裂帶位於四川東部的斷層帶。北起於大巴山以南萬源地區,經達縣、北碚,南達宜賓並進入雲南境內,全長500公里以上,是四川(重慶)台坳中川東(重慶)陷褶束與川中台拱的分界線。

2018年12月16日12時46分,四川宜賓市興文縣發生了5.7級地震,長寧興文珙縣一帶位置屬於華鎣山斷裂帶,這個斷裂帶上經常發生3.0級和4.0級級別的地震。

現象描述


概況

北起萬源,向南西經達川、榮昌至宜賓西南,全長約600千米,為川中台拱與川東陷褶束兩個三級構造單元的邊界斷裂。斷裂走向北45°東,斷面總體傾向南東,傾角30°—70°,具右行逆沖性質,在地表由規模不等的若干條斷層組成。
該斷裂帶多隱伏於地下或斷續出露,在衛片上,線性特徵明顯。地表主要出露於廣安天池~北碚天台寺,全長73公里。斷裂面傾向南東,傾角一般大於45°,斷距數百至千餘米,覺庵一帶達2000米。斷裂旁側次級斷層、褶皺發育。

特徵

一、兩側磁場特徵不同,重力、磁力資料均表明沿此帶為異常轉換帶和梯級帶。西側為具磁性的低異常,基底為中酸性雜岩,東側為弱磁性的平靜磁場,基底為淺變質岩系。表明斷裂在晉寧期已發生。
二、兩側沉積構造、厚度、構造形態不同。

產生機理


加里東期,西側上升,沉積較薄。華力西期遭剝蝕,無泥盆、石炭系沉積;而東側兩期為連續沉積。二疊系沿斷裂有玄武岩分佈。
印支期,總體為東升西降,東側為瀘州~開江西隆起。至晚三疊紀東側為湖濱三角州,西側為湖泊、淺湖相。
燕山~喜山期,東側為強烈擠壓,形成長條形高陡背斜與開闊向斜相間。斷層較發育,西側為寬緩低山短軸背斜或穹隆,斷裂少見。

研究歷史


自1934年以來,該斷裂帶即引起地質學家及地球物理學家們的注意。建國后對該帶又先後進行了地質、重力、磁力、地震以及地層、構造等方面的勘探和研究。

發生地震


斷裂帶上的地表斷裂有過多期活動,最新活動時代為22.36±3.16萬年。歷史中強震活動主要集中於斷裂帶的南西段,主要有:公元前26年宜賓5/級地震、1610年2月3日高縣賈村達5/級地震、1892年2月10日南溪5級地震、1959年11月13日富順5級地震等。此外,斷裂帶南西段溫泉出露相對多於北東段,表明華鎣山斷裂帶的活動性南西段強於北東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