珙縣
四川省宜賓市轄縣
珙縣,四川省宜賓市轄縣。位於宜賓市境南部,東經104°38′-105°02′、北緯27°53′-28°31′之間,北與高縣連界,距宜賓市翠屏區46千米;南與大雪山相連,距雲南省威信縣縣城69千米;西靠筠連縣,東南、東北與興文縣、長寧縣連界。縣政府駐地巡場鎮,距市政府駐地56千米。
珙縣境內有溝通雲、貴、川三省的敘高公路、川雲公路、宜威公路等主幹公路,成珙鐵路、金筠鐵路貫穿縣境,是宜賓市南部重要交通樞紐和物資集散地。高等級水泥路直達宜賓市城區,1小時內即可達宜賓機場徠和長江航運碼頭。
珙縣是四川省重要的能源、建材、化工基地,儲存無煙煤炭12.15億噸,硫鐵礦2.26億噸,石英砂4700萬噸等14種珍稀礦種,除此之外珙縣還有“中國使用頁岩氣第一鎮“——上羅鎮。珙縣是川滇黔結合部宜賓半小時經濟圈重要組成部分,森林覆蓋率達43.68%,綠化覆蓋率達47.28%,是四川省第一個實現綠化達標的盆周山區縣。
珙縣境內有全國重點保護文物單位“僰人懸棺”。素有“神韻僰都,咽喉重鎮”之稱。2013年,珙縣地區生產總值實現104.99億元,較2012年增長8.8%。2019年4月28日,四川省人民政府決定珙縣退出貧困縣序列。
珙縣一角
漢為南廣縣境,傅家壩是漢初南廣縣治所在地(註:另有多說,如雲南彝良、鎮雄、鹽津等說;《中國歷史地圖集》1996年重印本仍定漢南廣於鹽津)。
唐置鞏、薛(薩)羈縻州。宋為羅計。
元順帝至正二十二年、大夏明玉珍天統元年(1362年)改下羅計長官司(今珙泉鎮)為珙州(西南有珙溪遂為州名,亦說唐置鞏州,鞏近珙)。
明洪武四年(1371)降州為縣,名珙縣,沿襲至今。清為敘州府轄縣。
民國為四川省(敘州、下川南道、永寧道、第六行政督察區等)轄縣。
1949年12月10日,珙縣解放。1950年1月1日,西南行政區川南行政公署設立,珙縣屬之。1月2日川南區宜賓專區建立,珙縣屬之。
1952年9月1日,川南區宜賓專區改稱四川省宜賓專區,珙縣屬之。
1954年,四川省宜賓區專員公署改稱四川省宜賓專員公署,珙縣屬之。
1967年4月,四川省宜賓專區改稱宜賓地區,珙縣屬之。
1996年10月5日,國務院批准宜賓撤地設市,珙縣屬宜賓市轄縣。
俯瞰珙縣
珙縣位於宜賓市境南部,東經104°38′-105°02′、北緯27°53′-28°31′之間,北與高縣連界,距宜賓市翠屏區46千米;南與大雪山相連,距雲南省威信縣縣城69千米;西靠筠連縣,東南、東北與興文縣、長寧縣連界。幅員面積1149.5平方千米。,南北相距67.8千米,東西最寬處41.5千米。
珙縣屬山區縣,地勢南高北低,地形為狹長形,海拔最高處1642米,是靠雲南省界的王家鎮四里坡;最低處310米,是珙泉鎮郊外的獅子灘。境內層巒疊嶂,山脊多呈鋸齒形,長崗狀;地體多由石灰岩和紫色頁岩組成,岩溶地形特徵明顯,多溶洞、漏斗、石筍、石灰岩等。丘陵和平壩面積小,以中低山地為主,有少數岩溶沖積壩,西北面有部分丘陵。平壩主要分佈在巡場、上羅、洛亥等鄉鎮,主要有青山壩、大寨壩、海棠壩、麻糖壩、上羅壩、下羅壩、巡場壩等。丘陵則分佈於珙縣。山區、丘陵、平壩的比例大體為7.5﹕1.5﹕1。
2019年11月10日21時28分,四川宜賓市珙縣(北緯28.43度,東經104.76度)發生3.4級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
珙縣縣境區域屬亞熱帶濕潤性季風氣候區,春早冬暖,濕度偏大。
2009年,珙縣年度平均氣溫18.2℃,較歷年年平均氣溫17.6℃偏高0.6℃,年極端最高氣溫37.8℃,較歷年極端最高氣溫40.0℃偏低2.2℃;年極端最低氣溫1.9℃,較歷年極端最低氣溫-1.9℃偏高3.8℃;年總降水量1143.6mm,較歷年平均降水總降水量1154.0mm偏少1%,年日照總時數829.8小時,較歷年平均日照978.3小時偏少15%。
珙縣境內有大小溪河79條,總長638千米,呈樹枝狀布及珙縣,其中常年性河流7條,總長158.38千米。溪河流向多變,主幹流從東南流向西北貫穿縣境。主要水系南廣河和洛浦河均注入長江。
•南廣河水系
南廣河珙縣境內段全長60.95千米,河寬50至150米,最深水位20米左右,灘陡流急,能通航。流域面積2553平方千米,年平均流量70.67立方米/秒,多年平均徑流量22.3億立方米。
南廣河流域有鄧家河、建武河、洛亥河、王家河、巡場河等五條支流。
鄧家河:是南廣河上游的主要支流。境內流程8.5千米,河寬40至60米,通航木船。流域面積537.4平方千米,多年平均流量18.6立方米/秒,年平均徑流量8.86億立方米。
建武河:境內流程4.23千米,河寬20至40米,流域面積208.9平方千米。多年平均流量6.62立方米/秒,年平均徑流量2.1億立方米。
洛亥河:河流全長41.6千米,境內流程21.3千米。流域面積318.2平方千米,多年平均流量12.5立方米/秒,年平均徑流量3.94億立方米。
王家河:全長18900米,河寬5至15米,流域面積66.3平方千米。多年平均流量2.52立方米/秒,年平均徑流量7940萬立方米。可利用落差710米,水能理論蘊藏量8275千瓦,可開發水能資源2540千瓦。
巡場河:巡場河在珙縣境內流程13.5千米,流域面積98.15平方千米,多年平均流量1.99立方米/秒,年平均徑流量6300萬立方米。
•洛浦河水系
洛浦河珙縣段長31千米,流域面積389.51平方千米;年平均流量10.35立方米/秒,多年平均徑流量3.26億立方米。
截至2009年底,珙縣實有耕地面積15923公頃,有效灌溉面積8500公頃。
縣城 夜景
珙縣位於四川省南部與雲南省交界的山地地帶,大小溪河79條,南廣河、洛浦河是境內最大河流;多年平均降雨量為1143.8毫米,岩溶裂隙水較豐富,地下水露頭177處之多。截至2009年底,珙縣水資源總量26.17億立方米,其中縣境內水資源8.82億立方米(每平方千米產水量76.8萬立方米,人平佔有水量2574立方米),地下水儲量2.53億立方米,過境水量14.78億立方米。水力資源理論蘊藏量為8.21萬千瓦,水能可開發量為3.51萬千瓦。
珙縣巡場高架橋
喬木樹種
2009年末,珙縣建成區土地面積8平方公里,建成區綠化覆蓋面積0.7平方公里,森林面積82.02萬畝,森林覆蓋率48.73%,綠化覆蓋率53.17%。
•區劃沿革
1992年9月,珙縣撤區並鄉建鎮,設8鎮13鄉。
珙縣濱河路北段
2001年,縣人民政府從珙泉鎮搬到巡場鎮辦公。
2006年,珙縣調整鄉鎮行政區劃:撤銷陳勝鄉,併入底洞鎮;撤銷保平鄉,併入下羅鄉;撤銷中山鄉,併入沐灘鄉;撤銷寶山鄉,併入孝兒鎮。鄉鎮行政區劃建制由21個鄉鎮(8個鎮、13個鄉)調整為17個鄉鎮(8個鎮、9個鄉)。
2014年,撤銷下羅鄉,設立下羅鎮;撤銷曹營鄉,設立曹營鎮;撤銷沐灘鄉,設立沐灘鎮。
•區劃詳情
2014年7月,珙縣轄11個鎮、6個鄉:巡場鎮、珙泉鎮、孝兒鎮、底洞鎮、上羅鎮、洛表鎮、洛亥鎮、王家鎮、下羅鎮、沐灘鎮、曹營鎮、仁義鄉、恆豐鄉、石碑鄉、玉和苗族鄉、羅渡苗族鄉、觀斗苗族鄉,共16個社區、262個村、16個社區、1664個村民小組,幅員面積1149.5平方千米。
2019年,珙縣轄10個鎮、3個鄉。
轄區詳情 | ||||
巡場鎮 | 珙泉鎮 | 孝兒鎮 | 底洞鎮 | 上羅鎮 |
洛表鎮 | 洛亥鎮 | 王家鎮 | 沐灘鎮 | 曹營鎮 |
玉和苗族鄉 | 羅渡苗族鄉 | 觀斗苗族鄉 |
2000年,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珙縣總人口401312人,其中:珙泉鎮64675人;巡場鎮100995人;孝兒鎮19526人;底洞鎮16738人;上羅鎮27573人;洛表鎮27208人;洛亥鎮17450人;王家鎮17263人;恆豐鄉11136人;寶山鄉8947人;沐灘鄉6092人;仁義鄉10655人;陳勝鄉10839人;玉和苗族鄉4951人;保平鄉7245人;下羅鄉9360人;中山鄉5924人;羅渡苗族鄉11884人;曹營鄉9284人;石碑鄉8979人;觀斗苗族鄉4588。
2011年末,珙縣總人口42.5萬人,常住人口39.5萬人,人口自然增長率4.5%。
2016年末,珙縣總戶數為14.24萬戶,總人口為43.02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8.65萬人,農業人口34.37萬人;男性人口22.44萬人,女性人口20.58萬人。2016年共出生人口5151人,人口出生率12‰;死亡人口3277人,人口死亡率7.6‰;人口自然增長率4.4‰。2016年末,珙縣常住人口37.4萬人,比2015年末增加0.19萬人,其中城鎮人口17.91萬人,比2015年末增加0.49萬人,城鎮化率47.9%,比2015年提高1.1個百分點。
2021年6月9日,宜賓市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公報發布,珙縣常住人口為339200人。
珙縣歷來為多民族雜居地。至2011年底,仝縣少數民族人口為26449人,占珙縣總人口的6.3%;有苗族、回族、彝族、藏族、土家族等14個民族成份。其中苗族人口26135人,占珙縣少數民族總人口的98.8%。
珙縣縣委書記:雷濤
2008—2010年連續三年,珙縣被評為“四川省縣域經濟發展先進縣”。2010年,珙縣躋身四川省山區類區縣綜合評價10強。
2015年,珙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1228108萬元,比2014年增長11.1%。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65960萬元,增長5%,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4.8%,拉動經濟增長0.5%;第二產業增加值789943萬元,增長12.3%,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76.6%,拉動經濟增長8.5%;第三產業增加值272205萬元,增長10.5%,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18.6%,拉動經濟增長2.1%。人均地區生產總值32922元,增長6.4%。三次產業結構由2014年的13.7:65:21.3調整為13.5:64.3:22.2。
縣城夜景
2016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32.76億元;一般公共預算本級收入6.91億元;規上工業增加值35億元;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37.89億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56.76億元;服務業增加值30.14億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260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939元;三次產業結構優化為13.4:63.4:23.2。
2017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47.6億元,增長9.7%。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64.44億元,增長13.5%。規上工業總產值100.65億元,規上工業增加值36億元,增長13.4%。縣本級一般公共預算收入7.59億元,增長11.2%;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57.73億元,增長14.4%;服務業增加值42.82億元,增長10.7%。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537元,增長8.4%;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161元,增長9.5%;城鎮化率達51.4%,提高2.2個百分點;建築業產值17.07億元,增長24.5%;一、二、三產業結構優化為12.7:58.2:29.1;新增規上工業企業7戶。
珙縣先後榮獲竹蓀和蠶桑國家級農業標準化示範區、烤煙省級農業標準化示範區、四川省綠化模範縣稱號。
2011年,珙縣農林牧漁業總產值212757萬元,比2010年增長3.5%。實現農業增加值117392萬元。全年實現農業產值83354萬元,比2010年增長3.1%。農作物總播種面積71.83萬畝,其中糧食播種面積52.13萬畝,油料播種面積6.43萬畝,蔬菜種植面積9.1萬畝。全年糧食總產量15.55萬噸;其中小春糧食產量2.18萬噸,大春糧食產量13.37萬噸;油料產量0.65萬噸,煙葉產量0.17萬噸;蔬菜產量17.9萬噸;茶葉產量0.33萬噸;水果產量0.52萬噸。
珙縣
2011年,珙縣規模以上工業實現增加值54.51億元,比2010年增長34.95%,其中:縣屬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增加值45.93億元。實現工業銷售產值136.59億元,其中縣屬規模以上工業銷售產值120.21億元。
截至2011年末,珙縣具有資質等級的建築企業13個,全年完成建築業現價總產值25.08億元,比2010年增長34.4%;房屋建築施工面積25.37萬平方米,增長99.6%;房屋建築竣工面積8.53萬平方米。
2011年,珙縣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7.6億元,比2010年增長18.5%,其中城鎮21.84億元,增長20.21%,農村5.94億元,增長15.72%;分行業看:批發業實現零售額1.11億元,增長41.26%;零售業實現零售額2.27億元,增長18%;住宿業實現零售額0.24億元,增長26.23%;餐飲業實現零售額3.54億元,增長14.96%。
•商業步行街
珙縣商業步行街
2010年,珙縣投資400萬元,對位於巡場鎮川南綜合市場的長130米,寬16米城市次干街道進行改造升級,將其打造為僰鄉特色商品一條街。
•金融業
2011年,珙縣成功創建宜賓市第一個金融生態環境示範縣。
金融業
截至2011年末,珙縣共有保險公司4家。按業務性質分:產險公司2家,壽險公司2家;全年保費收入7562.23萬元,同比增長1.1%,其中財產保險收入4534.25萬元,同比增長13.59%,人壽保險收入3027.98萬元,同比減少13.2%;理賠支出3873.12萬元,同比增長22.71%;其中財產保險賠付2446.12萬元,同比增長7.15%,人壽保險賠付1427萬元,同比增長63.39%。
截至2013年11月底,珙縣金融機構存款餘額68.81億元,貸款餘額42.14億元。
珙縣為古僰地(今四川宜賓及雲南、貴州鄰近地方一帶)僰人活動的中心,故又稱珙縣僰鄉或僰都。僰人勇武,豪爽,性格剛烈,因不滿封建王朝的橫徵暴斂,屢次起兵反抗,明王朝前後11次對僰人進行殘酷的伐戮,1573年,最終族滅。“僰文化”是珙縣的地方文化。
20世紀20年代中期,珙縣傳入“老苗文”。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推行了由26個拉丁字母組成的,以56個聲母、27個韻母、8個聲調(輔音字母)為基礎的“新苗文”。
珙縣特色產品有:孝兒花生、洛表羅渡柑橘、林海竹蓀、洛表豬兒粑、鹿鳴貢茶、王家白酒、上羅粉條、底洞豆腐乾以及串串香、燒烤、老臘肉、羅漢筍、甜苦筍、蕨苔菜等特色綠色食品。
溝通雲南、貴州、四川三省的敘高公路(敘永——高縣)、川雲公路(四川——雲南)、宜威公路(宜賓——威信)在珙縣境內交匯,208、309國道過境。宜珙快速公路過境,珙縣因而地處宜賓半小時經濟圈。珙縣——高縣,珙縣——長寧30分鐘均可到。
珙縣
珙縣正規劃巡孝上一級公路(巡場鎮——孝兒鎮——上羅鎮)建設。
2013年7月8日,巡場高架橋全線竣工通車,該橋位於縣城北端,橫跨宜珙鐵路、金筠鐵路及芙蓉公司杉木樹礦專用線三條鐵路。高架橋附屬工程芙蓉橋也同時竣工投入使用。經過珙縣的宜畢高速公路控制性工程將於2014年9月10日前開工,屆時珙縣的底硐,上羅,洛表,王家等鎮將納入高速網。
2010年,宜珙鐵路進行了升級,珙縣至宜賓運行時間縮至一小時內。
珙縣體育中心位於四川省珙縣縣城中壩村,是珙縣城市建設的重點建設項目之一,該項目於2009年12月動工修建,2011年9月建成使用。體育中心總投資3950萬元,佔地60畝。現有主場館一個,內設標準籃球場一個,訓練房一個,內設標準籃球場一個,室外塑膠籃球場四個,網球場三個,門球場兩個。
珙縣體育中心
截至2011年末,縣有普通中學31所,在校生1.97萬人。普通高中在校生0.39萬人,普通初中在校生1.58萬人。普通小學在校生3.02萬人,特殊教育學校在校生17人,在園幼兒數0.92萬人。普通中學專任教師1228人,小學專任教師1550人。學齡兒童入學率99.9%,初中升學率78.9%,高中升學率52.1%。2011高考本科上線268人,比2010年增加2人,同比增長0.75%。
四川省珙縣中學校 | 四川省珙縣民族職業中學 | 四川省珙縣第一高級中學校 |
截至2011年末,珙縣共擁有衛生機構438個(含村衛生所、個體門診),其中,醫院、衛生院(含社區,分院)33個,婦幼保健院1個。醫院和衛生院擁有床位1802張。衛生機構人員2054人。其中,醫院、衛生院技術人員1306人。在醫院、衛生院技術人員中,執業醫師和助理醫師758人,註冊護士520人。城鎮居民醫保參保人數達5.13萬人,參加農村合作醫療人數30.26萬人,新農合參合率達到99.88%,農村孕產婦住院分娩率達98.87%。
徠僰人懸棺
芙蓉山風景名勝區
由芙蓉山、蜀南溫泉、僰人懸棺、隘口石坊和觀寶山林海等六大景區構成,是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整個景區省級風景名勝旅遊區。“芙蓉競秀”是珙縣八景之一。
僰人懸棺
珙縣位於川滇黔三省鄰接處,是古代懸棺葬最典型的地方,截至2009年底,已發現懸棺遺址41處,計有懸棺幾百具。懸棺俗稱“掛岩子”,即把棺木置於幾十米高的懸崖峭壁上,是古代川南一帶僰人的葬制。
郭總兵 | 李如金 | 黃翰苑 | 保路 |
楊惠安 | 何成湘 | 袁海揚 | 朱友恆 |
川南最大的建制鎮——巡場鎮 | 1997年 |
全國科技先進縣 | 2008年 |
省級金融生態環境示範縣 | 2011年 |
國家級生態示範縣 | 2011年 |
省級衛生縣城 | 2012年 |
”中國使用頁岩氣第一鎮“——上羅鎮 | 2012年 |
第四屆四川省文明城市 | 2017年 |
2020年四川首批新型智慧城市示範城市 | 2021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