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油桐子的結果 展開
- 大戟科油桐屬植物
- 中藥
油桐子
大戟科油桐屬植物
“油桐子”,又名罌子桐、虎子桐(《本草拾遺》),出自《本草綱目》,《本草綱目》記載:岡桐,即白桐之紫衣者。“油桐子”又名:罌子桐、虎子桐(《本草拾遺》),荏桐(《本草衍義》),光桐、五年桐、百年桐、光面桐。落葉喬木,高3米至10米。油桐,大戟科,屬落葉喬木,樹皮灰色,枝條粗壯,葉卵圓形,花雌雄同株,花萼外面密被棕褐色微柔毛;花瓣白色,有淡紅色脈紋,倒卵形,子房密被柔毛,核果近球狀,種皮木質。花果期3-9月。有粗壯無毛之枝,幼枝稍具長毛。
油桐子
油桐子
喜生於較低的山坡、山麓和溝旁。
分佈四川、湖北、湖南、江蘇、安徽、河南、陝西、甘肅、江西、浙江、廣東、廣西、福建、台灣、貴州,雲南等地。
油桐子
【性味】
①《本草拾遺》:"有大毒。"
②《綱目》:"味甘。"
【功用主治】吐風痰,消腫毒,利二便。治風痰喉痹,瘰癧,疥癬,燙傷,膿皰瘡,丹毒,食積腹脹,大小便不通。
【用法與用量】外用:研末吹喉、搗敷或磨水塗。內服:煎湯,1~2枚;磨水或搗爛沖水服。
【宜忌】《民間常用草藥彙編》:"孕婦慎服。"
油桐子
【異名】桐子(《綱目》),桐油樹子(《嶺南採藥錄》),高桐子(《民間常用草藥彙編》),油桐果(《福建民間草藥》)。
【來源】為大戟科植物油桐的種子。
選方
①治瘰癧:桐油樹子磨水塗,再以一、二個和豬精肉煎湯飲。不可多用,宜多服數次。(《嶺南採藥錄》)
油桐子
③治燙傷:油桐果搗爛絞汁,調冬蜜敷抹患處。
④治銹鐵釘刺傷腳底:鮮油桐果和紅糖搗爛敷貼。(②方以下出《福建民間草藥》)
⑤治膿皰瘡:嫩油桐果切開,將果內流出的水塗患處。(《河南中草藥手冊》)
⑥治丹毒:油桐殼焙焦,研細面,香油調塗患處。(《河南中草藥手冊》)
⑦治大小便不通:桐油樹種子一粒。磨水服,大約半粒磨水一兩。(《貴州草藥》)
各家論述
油桐子
2.《嶺南採藥錄》:磨水塗瘰癧。
3.《貴州民間方葯集》:有利便、催吐、鎮咳作用。消積食,治氣脹,並治婦女月經不調。外用可治毒瘡、疥癬。
4.《福建民間草藥》:消腫解毒,治疥癬、燙傷。
不良反應及治療
油桐子
中藥化學成分
油桐子
油桐子[植物]
油桐是我國特有經濟林木,它與油茶、核桃、烏桖並稱我國四大木本油料植物。油桐至少有千年以上的栽培歷史,直到1880年後,才陸續傳到國外。世界上種植的油桐有6種,以原產我國的三年桐和千年桐最為普遍。油桐屬大戟科,落葉喬木。三年桐學名油桐,長得快,結果早,產量高,盛果期可達20年~30年。千年桐學名木油桐,因果皮有皺紋,又稱龜背桐,寓意長命百歲。千年桐比三年桐高大,有10多米,樹齡較長。油桐種子榨出的油叫桐油;木油桐種子榨出的油叫木油,質量稍遜。
油桐子
四川、貴州、湖南、湖北為我國生產桐油的四大省份,四川的桐油產量佔全國首位。重慶市秀山縣的“秀油”,湖南洪江的“洪油”,是我國桐油中的上品。
採集種子:霜降前後,果實開始呈黃銅色或褐色時採收種子,此期種子含油量最高;採回的桐果,應堆在陰濕處,上蓋稻草,待果皮軟化腐熟后,及時剝開挖出種子,稍加處理即可冬播;若春播,須將種子陰乾后混沙貯藏;在貯藏期間要常檢查,適時加水,防止發霉變質。
造林技術:油桐種粒大,發芽率高,生長快,多直播造林,也可植苗造林;直播造林,冬播在12月~1月進行;春播一般在2月下旬至3月上旬;我省多在春季播種;方法是:在已整好的造林地上,按株行距50×50厘米,挖深30厘米的穴,穴底墊基肥,每穴播種2~3粒;覆土5~7厘米,上蓋一層乾草,以防表土板結;5、6月份苗高10厘米時間苗,每穴留健苗1株。
植苗造林:在春季、秋末冬初均能進行,以4月上旬苗木萌芽但還未放葉時栽植成活率最高:栽植時選頂芽飽滿,高度為90~120厘米,徑粗1.5~2.5厘米的苗木;將其根系置於0.5%的高分子吸水劑溶液或500ppm的ABT3號生根粉溶液中浸泡,然後按株行距1×1米挖深0.8米的穴栽植。
油桐子
撫育管理:造林后1~3年內,每年中耕除草,施兩次肥,並整形修剪,培養“檯燈形”豐產樹型;油桐樹一年生苗常遭受凍害,要做好防寒防凍工作;在苗木生長培育階段,除施入底肥,5~9月份要及時鬆土除草,不施速效肥,秋季停止澆水,以防新梢徒長;對於一年生苗,可在“小雪”前後灌足越冬水,在根頸部培土30~40厘米,用乾草包紮主幹,翌年3月下旬晚霜過後解除綁縛物,扒開土堆;對於2年生苗木,只在根頸部圍土堆即可;對於結果樹,可塗白防凍。
防治病蟲:主要有煙煤病、尺蠖、六斑始葉蟎等。油桐煙煤病的防治方法是,及時防冶蚜蟲和介殼蟲,發現這類害蟲時,可用40%樂果乳劑1000~2000倍液,或50%敵敵畏乳油500~1000倍掖噴殺;防治煙煤病可用石硫合劑,夏季用波美0.3度,冬季用3度,春、秋季用1度石硫合劑噴灑,兼有殺蟲治病的作用;油桐尺蠖的化學防治是,在4齡以前用20%速滅殺丁4000~6000倍液,或90%敵百蟲800~1000倍液噴殺。
來源:大戟科油桐屬植物油桐Verniciafordii(Hemsl.)AiryShaw,以根、葉、花、果殼及種子油入葯。根常年可采。夏秋采葉及凋落的花,曬乾備用。冬季采果,將種子取出,分別曬乾備用。種子油另行加工。
性味歸經:甘、微辛,寒。有毒。該物種為中國植物圖譜資料庫收錄的有毒植物,其毒性為全株有毒,種子毒性較大,樹皮及樹葉次之,新鮮的毒性較大。種子榨油后的油餅仍然有毒,比桐油毒性大。人食5—6粒種子即可中毒,癥狀先是腹痛,大吐大瀉,然後頭昏、口渴,以致虛脫等。山羊吃其葉,出現精神萎靡、腹瀉、不食、流涎、便血等癥狀。有些尚有咳嗽、鼻漏,有些有神經癥狀。馬中毒后不食、出汗、以及胃腸炎症,下痢、流涎、呼吸困難、心悸、全身抽搐、因心衰而死。在牧區幼樹樹叢放牧的牲畜吃后能引起死亡,牲畜吃修剪下來的枝條也是危險的。
根:消積驅蟲,祛風利濕。用於蛔蟲病,食積腹脹,風濕筋骨痛,濕氣水腫。
葉:解毒,殺蟲。外用治瘡瘍,癬疥。
花:清熱解毒,生肌。外用治燒燙傷。
性狀鑒別本品呈類方形塊狀或不規則塊狀,大小不一,表面棕褐色或黑褐色,稍具光澤,平滑或有龜裂紋。質脆,易破碎,斷面不整齊,具光澤,有細孔。無臭,味澀、苦后略甜。以黑色略帶棕色,不焦不碎,味微苦而澀者為佳。顯微鑒別取兒茶粉末以水裝置,放置片刻,量顯微鏡下觀察,可見大量針狀結晶及黃色塊狀物。
化學鑒定
(1)取本品粉末約0.1g,加水10ml,使溶解,濾過,濾液加三氯化鐵試液l-2滴,溶液呈墨綠色。(檢查鞣質)
(2)取本品粉末約0.1g,加水25ml使溶解,濾過,取濾液10ml,加飽和溴水約5滴,立即發生黃白色沉澱。
(3)取火柴桿一端入本品水浸液中,使輕微著色,待乾燥后再浸入鹽酸中立即取出,直火焰附近烘之,桿上即顯深紅色。(檢查兒茶精)
(4)取本品約0.2g,加水50ml使溶解,加濃鹽酸5ml與甲醛試液10ml,水浴上加熱,有黃棕色沉澱,放冷,濾過,濾液中加三氯化鐵試液數滴與固體醋酸鈉5g,下部應呈棕紅色,不得呈藍色。(檢查其他鞣質混入)
(5)薄層色譜取本品細粉1g,加甲醇液10ml溶解,濾過,濾液供點樣。另以兒條精甲醇液點樣對照。同點於0.5%CMC硅膠G板上,用氯仿-甲醇-甲酸(8:2:0.08)為展開劑,展距16cm,噴含1%鹽酸的0.05%對二甲氨基苯甲醛己醇溶液.供試品色譜在與對照品色譜的相應位置上,顯相同的紫色斑。
種子含46%的脂肪油,主要成分為桐酸(eleostearic acid)、異桐酸(isoeleosteaticacid)及油酸(oleic acid)的甘油酯。種仁含油約50%~61%。油桐子榨油后的桐餅尚含油3.1%~4.6%,並含氮2.12%,磷1.13%。由於含有能引起動物胃腸炎的毒性皂苷,故不宜作飼料。此種有毒成分在油中溶度小,故桐餅的毒性成分遠比桐油大。
本品有毒,歷代本草對其有所記載。《本草拾遺》云:“罌子桐子,有大毒。壓為油,毒鼠至死”。《日華子本草》云:“桐油冷微毒”。《本草綱目》云:“桐子油,味甘,微辛。寒,有大毒”。《本草匯言》云:“有毒”。《民間常用草藥彙編》云:“孕婦慎服”。《南方主要有毒植物》云:“種子最毒”。
肝毒性研究
本品的有毒成分油桐酸對消化道有強烈的刺激性,可引起噁心、嘔吐,,吸收入血后經腎臟排泄,可損害腎臟引起腎病。此外,亦可損害肝、脾及神經,尤其對肝病患者可加重癥狀,使肝功能進一步惡化。
毒性救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