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3條詞條名為苧麻的結果 展開

薴麻

蕁麻科薴麻屬植物

薴麻(學名:Boehmeria nivea (L.)Gaudich.)蕁麻科薴麻屬亞灌木或灌木植物。別稱:(名醫別錄)野麻(廣東、貴州、湖南、湖北、安徽),野薴麻(貴州、浙江、江蘇、湖北、河南、陝西、甘肅),家麻(江西),薴仔(台灣),青麻(廣西、湖北),白麻(廣西)。

薴麻中國古代重要的纖維作物之一。原產於中國西南地區。中國是薴麻品種變異類型和薴麻屬野生種較多的國家,中國薴麻栽培歷史最悠久,距今已4700年以上。薴麻較適應溫帶和亞熱帶氣候。

薴麻葉是蛋白質含量較高、營養豐富的飼料。麻根含有“薴麻酸”的藥用成份,有補陰、安胎、治產前產後心煩,以及治疔瘡等作用。

四川省達州市大竹縣是“中國薴麻之鄉”,薴麻種植面積30萬畝,年產量4.5萬噸,居全國首位。

生長環境


薴麻原產熱帶、亞熱帶,為喜溫作物。種子發芽,適溫為25—30℃,低於6℃不能發芽。地下莖萌發出苗必須氣溫回升至9℃左右才能開始,6℃以下不能萌發出苗。實生苗不耐低溫,溫度降至0℃即凍死。地下莖剛發生的幼苗,耐寒性較強,即使遭到0℃的低溫也不會凍死,但它的耐寒性隨著幼苗的長大而下降。頭麻幼苗5—6寸以上降霜時,將受凍害,生長點枯死,造成分枝,腳麻多,生長不良。若莖高1尺以上降霜,則危害更重。三麻纖維成熟期,若溫度在17℃以下,對纖維發育不利。冬季降嚴霜后,地上部凍死,地下莖仍在緩慢生長、孕芽,但地下莖不耐長期的低溫,當地溫低於3—5℃時,將會受到凍害。
薴麻對土壤的適應性較強,平原、湖區、丘陵區、山區的各種土壤,都可種植薴麻。最適宜的土壤是沙質壤土、粘質壤土和腐植質壤土。湖南農學院薴麻研究所對全省薴麻主產區土壤的生態環境和土壤物理、化學、礦物學特性等均進行了研究,發現丘陵坡腳、谷地古生代沉積岩母質上發育的土壤,薴麻產量較高,品質優良。這些土壤的薴麻產量隨著土層厚度、土壤有機質、全氮、全磷、有效磷含量的增加而增加。土壤中鉀素和水溶性硼和錳的含量增加,有利於纖維支數的提高。酸性土壤上纖維支數還隨著陽離子交換量、代換性鈣離子含量的增加而提高。
土壤的酸鹼度對薴麻產量的影響也很大。薴麻在酸性土壤上(PH值4.4),植株生長矮小,分株少,纖維細胞發育緩慢,產量低。在強鹼性土壤上(PH值8.0),植株生長也不好,纖維細胞較短,胞壁較厚,產量也低。當土壤酸鹼度在PH值6.0—7.0左右時,植株生長健壯,纖維產量高。
雨量及其分佈是決定薴麻生長好壞和纖維產量高低的重要因素之一。薴麻要求年雨量在800毫米以上,而且分佈均勻。大氣相對濕度宜在80%以上。短期乾旱影響當季麻產量,長期乾旱不但全年減產,還會影響麻蔸發育,引起敗蔸。我省年雨量一般在1300毫米以上,雨量充沛,但季節分佈不均勻,頭麻春雨多,而二、三麻又常遭乾旱,故三季麻產量極不平衡。尤其是山區、丘陵區,地下水位低,如果沒有灌溉條件,二、三麻的產量則往往低於頭麻。
薴麻對土壤水分的要求,以土壤含水量20—24%,或相對土壤最大持水量的80—85%為宜,少了乾旱,多了漬水,對薴麻都不利。湖區要特別注意漬水問題。麻地漬水,薴麻地下部呼吸作用受阻,病菌蔓延,硫化氫和還原性二價鐵、錳等有害物質大量產生,以致引起敗蔸,導致減產。
薴麻
薴麻

分佈範圍


產雲南、貴州、廣西、廣東、福建、江西、台灣、浙江、湖北、四川,以及甘肅、陝西、河南的南部廣泛栽培。越南、寮國等地。
薴麻是中國特有的以紡織為主要用途的農作物,是中國國寶,中國的薴麻產量約佔全世界薴麻產量的90%以上,在國際上稱為“中國草”。
中國主要產地分佈在北緯19度至39度之間,南起海南省,北至陝西省均有種植薴麻的歷史,一般劃分為長江流域麻區(包括湖南、四川、湖北、江西、安徽等省)、華南麻區(包括廣西、廣東、福建、雲南、台灣等省、自治區)、黃河流域麻區(包括陝西、河南等省及山東省的南部)。其中長江流域麻區是中國的主要產麻區,其栽培面積及產量佔全國總栽培面積入總產量的90%以上。

栽培技術


選地建園

薴麻是喜溫短日照植物,較適應種植在溫帶和亞熱帶氣候,所以種植地最好選擇背風向陽、排水良好地區,但光照的強度不宜過強,低下水位低於1米不宜種植。能適應砂壤到粘壤,但以土質疏鬆的土壤生長最佳。

播種育苗

薴麻的繁殖方法眾多,常見的有根繁殖,但那時有多年生的老株為前提,剛種植時還是選擇播種繁殖方法。播種時間在三月上旬至四月上旬這段時間,選擇市麵條件作為苗床,施足基肥,耙細整平即可進行播種。一般播種的發芽率在30%,每畝播種量在1斤左右,播種時用細泥或草木灰進行拌種播種,播種前澆一次透水,播種后覆蓋一層細土和草木灰,再在上覆蓋一層稻草和農作物秸稈,保溫保濕。播種后保持土壤濕潤,出苗后,隨著幼苗的生長,逐漸揭除覆蓋物,待幼苗長出6片真葉時即可全部揭除。

間苗除草

在苗期及時地進行間苗,可使幼苗快速長出,提高產量,一般在4葉期間進行一次間苗,6葉葉進行第二次間苗,株距4-5cm,每平米可種植400-500株。在間苗的同時,可將病株、弱苗去除,除去雜草,噴灑藥劑防治病害蟲害,在此期間還有中耕1-2次,及時鬆土,一次在萌芽期,淺耕輔助出芽,讓出芽整齊,還有一層在封行期,中耕4-5cm。

肥水管理

在覆蓋物揭除后,應常澆水保持土壤濕潤,到3-4葉期可結合澆水適當的施肥,這時可以適量的施加一些尿肥,每周一次,施加2-3次。當幼苗生長到20cm左右時,這時就要施加提苗肥,促進幼苗快速生長,在60cm左右時重施一次長稈肥,肥料一般以人畜糞尿、餅肥或尿素為主,一般每畝施加人畜糞尿農家肥1000kg、餅肥100kg、尿素20kg,在生長旺季可施加少量的硼肥,可增加產量。

繁殖方法

薴麻纖維成份是纖維素,光照強度和每天日照時數對纖維產量有很大影響。日照不足,則光全作用減弱,莖稈軟弱、麻皮薄、纖維細胞壁薄、工藝成熟延遲、產量降低。但陽光太強,高溫乾旱也會使麻株生長受到抑制張細胞木質化,降低張品質和產量。
中國薴麻主產區主要採用嫩梢扦插繁殖技術。其要點是剪取薴麻嫩梢,扦插於營養土中,在合適的條件下,髮根生長成小苗,煉苗后即可移栽。
在薴田管理方面,古人主要抓了中耕、施肥、灌溉和保護麻兜越冬幾個方面。其中防凍,使薴麻安全越冬是個關鍵環節。多年生薴麻喜暖畏寒,冬季必須保護。冬季降嚴霜后,地上部凍死,地下莖仍在緩慢生長、孕芽,但地下莖不耐長期的低溫,當地溫低於3~5℃時,將會受到凍害。麻園冬季培土不但可以防止凍害,而且有利於根和地下莖的生長,為來年頭麻的生長奠定基礎。切芽繁殖秋季育苗,苗床進行培土加覆蓋(稻草或地膜),是有力的防凍越冬措施。三麻纖維成熟期,若溫度在17℃以下,對纖維發育不利。
薴麻是多年生宿根性作物,栽麻一次,可多年收益。有些麻區有盛產一、二百年不衰的麻園。根據生產力等方面的表現,可以將薴麻整個生命周期劃分為幼齡期、壯齡期和老齡期。幼齡期一般只有一、二年,地上部和地下部都在生長,相對而言,地下部增長更快。
如用傳統的分蔸繁殖法,栽麻第二年,麻蔸增重6倍,而用湖南農學院研究成功的切芽繁殖法,栽麻第二年,麻蔸增重達800倍以上。這是因為麻蔸具有“砍得愈小,發得愈快”的特點。壯齡期的薴麻,麻蔸豐滿,地下莖和根系都很發達,有效株多,植株高大粗壯,生長整齊,產量高。壯齡期的長短受生態環境及栽培技術水平影響較大。一般而言,山區三、四十年,湖區一、二十年。但生態條件適宜、栽培合理的麻園,壯齡期就長得多了。如永順縣嘉禾縣,分別有230年、150年以上的壯齡麻,湖區沅江縣的丘陵地區也有80年的壯齡麻。但也有栽麻后三、五年就衰敗的麻園。老齡期薴麻,根和地下莖擁擠,弱蔸、缺蔸較多,麻株細弱,出麻率下降,產量低。根據衰老程度和衰老原因的不同,應該採取更新或翻蔸另栽等不同措施。
薴麻一年內收穫次數,主要決定於不同地區的氣候條件,其次與栽培措施也有關係。如菲律賓一般年收五次,改善肥水管理后,二年可收十三次。中國華南一般年收三、四次,開花在後。種子12月初成熟。每季麻當地上部生長的時候,地下部也相應地生長,但是當地上部生長旺盛時,地下部的生長受到抑制,生長速度變慢。反過來,當地上部生長緩慢時,地下部的生長加快,相對生長率達最高峰。三季麻的相對生長曲線分別在5月下旬左右、7月下旬左右和10月上旬左右出現三個高峰。這是薴麻地下部生長加快和纖維積累較多的時期。

收穫

薴麻是多次採收的作物,頭次採收在五月下旬或六月上旬,頭麻採收要早,促使二麻早發,採收后重複以上的工作。同樣的間苗除草、肥水管理,二麻一般在七月下旬,採收后中耕、除草和施肥,還要注意病蟲害的防治工作,促使三麻的健康生長。三麻生長季節在夏末秋初,病害較嚴重,氣候變化較大,除了病蟲害,還要伏旱和秋旱以及防澇措施,三麻一般在10月下旬或11月上旬可採收。
薴麻
薴麻

主要危害


主要病害有:根腐線蟲病Pratylenchuspenetrans、白紋羽病Rosellinianecatrix、立枯病Rhizoctoniasolani、青枯病Pseudomonassolanacearum,此外,還有炭疽病、角斑病褐斑病、薴麻疫霉病、薴麻莖腐病。
蟲害有:夜蛾Cocytodescoerulea、赤蛺蝶Pyrameisindica、黃蛺蝶Parebauesta、天牛Paragleneafortunei。為害薴麻的金龜子,主要有銅綠多龜子、大黑金龜子、黑絨金龜子,此外,還有丑蛺蝶、銀紋夜蛾、卷葉蟲等。

主要價值


可降解麻地膜

利用薴麻纖維為主要原料,採用無紡布製造工藝和特有的后整理工藝研製的環保型麻地膜不但強度較高,保溫、保濕效果好,且使用后在土壤中降解性能良好,無污染,並有培肥土壤作用,可以解決塑料薄膜導致的“白色污染”問題。

纖維質能源

薴麻是生產纖維乙醇潛力極好的原料。以木質素含量低的薴麻作為酶降解生產燃料乙醇的原料,利用超臨界二氧化碳酶法脫膠、微生物發酵技術和酶工程有機結合起來,薴麻韌皮、麻稈的總糖轉化率達到67.0%,糖醇轉化率達到43.8%。

水土保持作物

薴麻
薴麻
薴麻在南方坡耕地種植歷史悠久,由於其枝繁葉茂、根系發達,固土能力很強,較一般的草本植物,水土保持功能更強。在生長期內一般不需要翻土,能避免因翻耕引起的水土流失,是南方水土保持極佳的植物。

飼料

薴麻也可用作動物飼料。薴麻葉富含植物蛋白,粗蛋白含量高達20%以上。很早就有用薴麻葉餵養牛、羊、豬等的歷史,而且具有很好的飼用效果。

醫藥應用

根為利尿解熱葯,並有安胎作用;葉為止血劑,治創傷出血;根、葉並用治急性淋濁、尿道炎出血等症。嫩葉可養蠶,作飼料。種子可榨油,供製肥皂和食用。
性味:性寒,味甘。
歸經:肝經;心經;膀胱經。
功能:清熱利尿,安胎止血,解毒。
主治:用於感冒發熱、麻疹高燒、尿路感染、腎炎水腫、孕婦腹痛、胎動不安、先兆流產、跌打損傷、骨折、瘡瘍腫痛、出血性疾病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5-30g;或搗汁。外用:適量,鮮品搗敷;或煎湯熏洗。
用藥禁忌:無實熱者慎服。《本草經疏》:“病人胃弱泄瀉者勿服,諸病不由血熱者亦不宜用。”
藥材基源:為蕁麻科植物薴麻Boehmerianivea(L..)Gaud.的根。
採收儲藏:冬春季採挖,洗凈,曬乾。
炮製:
薴麻根取原藥材,除去雜質,洗凈,潤透,切厚片,乾燥。
薴麻
薴麻
⒉薴麻根炭《醫學正傳》:煅存性。現行,取凈薴麻根片,置鍋內,用武火加熱,炒至表面呈焦黑色,內部焦黃色時,噴淋清水少許,熄滅火星,取出,涼透。
⒊薴麻葉可食用,在江西鷹潭一帶有7月半用薴麻葉子和米粉一起做成包子的習俗。
飲片性狀:
薴麻根為圓形或類圓形厚片,木部淡黃色,中間有數個同心環紋,纖維性,皮部灰褐色。周邊灰棕色至灰褐色。氣微,味淡,嚼之略有粘性。薴麻根炭表面焦黑色,內部焦黃色,味微苦。
藥理:用野薴麻的提取物血凝浸泡大、小鼠尾端的人工創面,可使出血量減少,出血時間縮短;如給小鼠口服或腹腔注射,也可得到同樣的效果。家兔肌內注射血凝后,凝血時間縮短,但血小板計數未見明顯變化。用浸有血凝的藥棉覆蓋於大鼠的肝、腎傷口,未見明顯的止血作用。從對薴麻的成分研究過程中,發現咖啡酸有明顯的止血作用,因此人工合成了血凝酸胺(咖啡酸二乙胺鹽),給家兔靜脈注射7mg/kg,或小鼠腹腔注射10mg/20g,凝血時間及出血時間均顯著縮短,血凝酸胺在試管內無抗纖維蛋白溶解作用,但對60Co照射的小鼠能使白細胞及血小板顯著增加。
毒性:血凝酸胺毒性極低,小鼠腹腔注射LD50為1583±80mg/kg。家兔靜脈注射,對血壓、呼吸無明顯影響,連續靜脈注射10日對心電圖及肝、腎功能也均無改變。

臨床

⒈薴根散(《聖濟總錄》)治吐血不止:薴麻根、人蔘、白堊、蛤粉各10g。上4味,搗羅為散,每服2g,糯米飲調下,不拘時候。方中薴麻根止血,為君葯。
⒉(《福建中草藥》)治習慣性流產:薴麻干根30g,蓮子、懷山藥各15g。水煎服。方中薴麻根安胎,為君葯。
⒊(《梅師集驗方〉)治妊娠胎動,忽下黃汁如膠,或如小豆汁,腹痛不可忍者;薴根(去黑皮,切)15g,銀1塊,水9升,煮4升。每服以水1升,入酒0.5升,煎至1升分作2服(一方不用銀)。方中薴麻根安胎,清熱,為君葯。
名家論述
⒈《草木疏》:紵,亦麻也,科生數十莖,宿根在地中,至春自生,不歲種也。荊揚之間,一歲三收,今官園種之,歲再刈,刈便生,剝之以鐵,若竹刮其表,厚皮自脫,但得其里韌如筋者,煮之,用緝,謂之徽紵。今南越紵布皆用此麻。
⒉《蜀本草》:苗高丈已來,南人剝其皮為布,二月、八月采。江左山南皆有之。
⒊《本草衍義》:薴如蕁麻,花如白楊而長,成穗生,每一朵凡數十穗,青白色。
⒋《綱目》:薴,可刮洗煮食救荒,味甘美。其子茶褐色,九月收之,二月可種。宿根亦自生。
⒌《三農紀》:薴,植藝:收子作種,頭麻者佳,余不堪用。霜降后收子曬乾,以沙土勻拌,盛筐內,遇種時以水試之,沉者佳。種宜春深,沙土為上,兩合土次之,劚土三四遍,作畦闊半步,長四五步,成畦種之,隨用潤上半升,薴子一合拌勻,撒畢以帚掃,苗生,有草即拔去。喜潤,不宜燥,但干以水澆。約苗高三寸,擇肥土作畦移植,子生者三五年方可刈。薴已盛時,宜於周圍掘取新科移栽,則本科長茂。或三五年移,將根科最盛者,間此一畦,移栽彼一畦,此畦既盛,又掘彼畦,若此更代,滋生無窮,月月可栽,但得土潤為妙。根苗宜收室下,停露地即用苫蓋。若根見星月,即變野薴,不堪用。上以糠秕、烘,宜大糞和水,最忌豬屎,栽根,以刀截作半尺,卧栽,每穴二、三尺,各離尺五一窠,次年方堪再刈。若歲久科根盤結,宜分植。若欲致遠,密裹封固,禁見天日。
⒍《植物名實圖考》:薴麻,《別錄》下品。《農政全書》謂薴徙絲,非薴,北地寒不宜。考《救荒本草》,薴根味甘,煮食甜美。許州田園亦有種者。蓋自淮而北,近時皆致力於棉花,禦寒時久,而御暑時暫。絺綌之用,唯城市為殷,故種蒔者少耳。野薴極繁,芟除為難,不任績。山薴稍勁,花作長穗翹出,稍異。
⒎本草經疏》:“(薴根)《別錄》專主小兒赤丹,為其寒能涼血也。漬薴汁療渴者,除熱之功也。《日華子》用以治心膈熱,漏胎下血,胎前產後心煩,天行熱疾,大渴發狂,及服金石葯人心熱,罯毒箭、蛇蟲咬,皆以其性寒能解熱涼血故也。”
⒏《醫林纂要·藥性》“孕婦兩三月後,相火日盛,血益熱,胎多不安。薴根甘咸入心,能布散其光明,而不為鬱熱,此安胎良藥也。”
⒐《本草便讀》:“薴麻根,甘寒養陰,長於滑竅涼血,血分有濕熱者亦屬相宜。大抵胎動因於血熱者多,或因傷血瘀者亦有之。安胎之義,其即此乎。”
⒑《本草衍義補遺》:“薴,大補肺金而行滯血,方葯似未曾用,故表而出之。”
⒒《本草述》“薴根,丹溪謂其大補陰而即行滯血,是以補為行也。夫甘寒之葯能瀉火,此味止血淋,治丹毒,或入血分而瀉熱乎?但就其安胎、治漏血尤效,則補陰活血之功,又豈徒以瀉熱與他味同論乎。其和血者便在補陰,而能行能止之故可以思矣。”
⒓《本草正義》:薴麻根泄熱通利而下行,非胎動者所宜張山雷:“白薴性寒,古方多言其主治小便不通,五淋熱結等證,則有泄熱通利之力,是以《日華本草》謂其甘寒而滑。乃近人偏以為妊娠安胎之用,蓋以薴麻之質堅韌,取其堅固胎元之意。實則既寒且滑,必非胎動者所宜。且根主下行,尤為妊娠禁品。考古今醫藥諸書,惟《梅師方》用以治胎動忽下黃汁,此外殊不多見。丹溪且言其行滯血,則更與胎動大相刺謬,又何可為安胎套葯耶?”
⒔《醫林纂要·藥性》薴麻根、葛根之異同汪紱:“薴根亦如葛,皆能養心清肺散火。但葛色白,入氣分,散陽明之火;薴色赤,入血分,散厥陰之火。散火即以補心也。”

生態作用

水土保持
中國現有坡耕地約3.2億畝,而南方地區坡耕地約佔1.6億畝,佔中國50%。中國坡耕地分佈廣、面積大、產沙量高。南方坡耕地的治理主要採取“坡改梯”這種工程措施,每畝投入至少需要1000~3000元,在有限的時間內國家財力無法全部解決。
薴麻
薴麻
薴麻在南方坡耕地種植已有悠久的歷史,由於其枝繁葉茂、根系發達,治理水土流失的效果顯著,1986~1989年就薴麻保持水土進行了小區觀測,其觀測結果為:栽植第一年,薴麻地與原坡耕地的徑流係數和侵蝕強度基本上相同;從栽植薴麻的第二年起,無論是緩坡薴麻地,還是陡坡薴麻地,年徑流係數都小於0.06,年土壤侵蝕強度小於19t/km²,屬微度侵蝕,所以薴麻保持水土有著相當不錯的效果。
同時還是一種可用於開發麻紡織品的優良經濟植物。薴麻是南方坡耕治理的一種費省效宏、生態經濟效益並存,而且又符合中國國力的植物措施,推廣前景十分廣闊。
減少土壤侵蝕量
位於盆中丘陵區的大竹縣烏木灘水保觀測點和遂寧水土保持站的試驗觀測資料分析得出,種植薴麻的第一年,五度的坡耕地,土壤流失量由中度降為微度,連降兩級,每平方公里年土壤侵蝕量由4095噸降為210噸(下降95%),屬允許流失量(小於或等於500)範圍:從第二年起,年土壤侵蝕量接近於零。
15度的坡耕地,種植薴麻的第一年,土壤流失量由極強度降為輕度,連降三級,每平方公里年土壤侵蝕量由11040噸降為725.4噸,下降93.4%;從第二年開始,每平方公里年土壤侵蝕量都在6噸以下。25度的坡耕地,種植薴麻的第一年,土壤流失量由劇烈降為強度,連降兩級,每平方公里年土壤侵蝕量由19725噸降為5529噸,下降72%;從第二年開始,每平方公里年土壤侵蝕量都在20噸以下。
薴麻保持水土的成因分析
⒈薴麻根系發達、固土力強。薴麻屬深根型植物,蘿蔔根粗長,根系較多,入土較深,一般入土達50厘米以上,大部分細根分佈在35厘米左右的耕作層中,固土力特彆強,保持土壤不流失效果好。
⒉薴麻覆蓋率高、時間長。薴麻地上莖高而密度大,一般高達2m左右,最高可達3m,每窩分櫱為10~20株,稀植的可達數十株。薴麻一年生長三季,上下兩季麻的銜接很緊,間隙時間短,一般上季麻剝打后7~10天,下季麻即可長出幼苗,15~20天內可長到1.0~1.2m高,葉片較大,綠葉一遍,非常茂密,多層覆蓋麻地,覆蓋度可達100%,且覆蓋時間長,一般生長期覆蓋時間約為9個月左右。薴麻覆蓋后,既減少水分蒸發,保持土壤濕潤,降低土壤侵蝕量和地表徑流量,又有利於薴麻生長。
⒊提高覆蓋度、減少地面沖刷。每季薴麻剝打后,麻桿、麻葉還土,直接覆蓋麻地表面,既可提高土壤肥力,又可防止收麻后覆蓋率低時暴雨沖刷表土,提高地面覆蓋度,降低暴雨的侵蝕力,增強土壤抗蝕力和入滲力,減少表土流失。
⒋薴麻一年栽種、多年受益。薴麻既是深根型植物,又是多年生植物,再生能力也很強,一年三季,年復一年,當年栽種,當年受益。在雨季一般只是中耕除草,不深翻地,每年在冬季實行深中耕,翻鬆土,與此同時將雜草,稿桿和落葉等一道埋入麻地行間,既解決了薴麻生長所需的有機肥料,又能使土壤疏鬆。薴麻不用深翻複種,一年栽種、多年受益,保持水土、效果最佳。
薴麻與經果林、水保林保持水土對比分析
⒈搞蝕對比。通過1986-1989年薴麻與疏幼林保持水土的小區觀測,從栽植薴麻的第二年起,無論是緩坡薴麻地,還是陡坡薴麻地,其年徑流係數都小於0.06,年土壤侵蝕強度小於19t/km²,保持水土效果都相當於已種植5-7年的20度疏幼林地,水土流失特別輕微,抗蝕力特彆強。
⒉時間對比。薴麻屬多年生植物,再生能力很強,一年三季,生長也很快,當年栽種,當年見效。第一年干麻畝產可達80公斤左右,第二年就進入豐產期,其干麻年畝產為150~200公斤。薴麻生長期很長,一般在50年以上,只要不更換品種,薴麻就可以年復一年地生長,是一種具有長久效益的經濟作物。若栽植經果林,一般3~5年才進入豐產期,且鬱閉度只能達到70~80&,而薴麻一年後就進入豐產期,鬱閉度可達100%;經果林一般10年左右就要退化,需要更換新的品種或嫁接幼苗,投工投資較大,對保持水土也很不利,而薴麻可以永遠再生,產量不減。退耕地植樹雖然效益也很好,但“十年樹木、百年樹眾人”,前十年樹木生長很緩慢,一般十年後才能收到明顯的經濟效益,間伐后還需要復植,投資相應增多,且十年內樹木的鬱閉度也只能在70%左右。所以栽植經果林和樹木還不是一項“吹糠見米”的措施,而種植薴麻,投資少、時間短、見效快、覆蓋率高、抗蝕力強,保持水土效果好。
綜上所述,將毀林開荒地及25°以上的坡耕地有計劃地改種薴麻和在坡耕地較多、糧食比較富足的地區種植薴麻,是合理利用水土資源,搞好水土保持,治理坡耕地水土流失很有效的一種植物措施和途徑,又是一種投資省、時間短、見效快、覆蓋度高的短、平、快經濟作物。麻纖是紡紗的上等好材料,隨著科技的發達、工業的發展,麻纖需要量相當大。所以,種植薴麻既能滿足社會的需求,又能保持水土不流失;既有生態效益,又有經濟效益,還有社會效益,是治理水土流失值得推廣的一種植物措施和有效途徑。

工業紡織

薴麻的莖皮纖維細長,強韌,潔白,有光澤,拉力強,耐水濕,富彈力和絕緣性,可織成夏布(湖南瀏陽及江西萬載等地出產的夏布最為著名)、飛機的翼布,橡膠工業的襯布、電線包被、白熱燈紗、漁網、制人造絲、人造棉等,與羊毛、棉花混紡可制高級衣料;短纖維可為高級紙張、火藥、人造絲等的原料,又可織地毯、麻袋等。
⒈在各種麻類纖維中,薴麻纖維最長,強力最大,纖維略粗。纖維長度比最高級的棉花還要長二、三倍到六、七倍,薴麻纖維比亞麻,大麻粗二到三倍,而且纖維端呈尖銳狀,接觸皮膚有刺癢感,國際上不被認可做直接接觸皮膚的紡織面料。
⒉原麻脫膠精製后,纖維外觀顏色潔白,有絲樣光澤。
薴麻
薴麻
⒊薴麻纖維構造中的空隙大,透氣性好,傳熱快,吸水多而散濕快,所以穿麻織品具有涼爽感。
⒋薴麻纖維強力大而延伸度小。它的強力比棉花大七、八倍。
⒌薴麻纖維不容易受黴菌腐蝕和蟲蛀,而且輕盈,同容積的棉布與薴麻布相比較,薴麻布輕百分之二十。
莖部韌皮纖維有光澤,耐霉、易染色,為重要的紡織作物,優質紙原料。且與華夏文化傳統連接深厚。古代的五種麻之一。薴麻所織的布被稱為夏布。夏布也就是夏天所用的布。從種麻開始,每年春、秋季各摘采一次,經過打麻、挽麻團、挽麻芋子、牽線、穿扣、刷漿、織布、漂洗、整形、印染等工序純手工紡織成布。新夏布如很硬,必須放在水鍋里適量放入鹼水,進行煮練,取出用衣槌搗練,使它柔軟。幅寬二尺二寸。每匹大約45-60厘米寬。薴麻成布之後,需加灰鍛濯漂白,製成白紵、白紵細布。《禮記》中的深衣即由薴麻所制。《樂府白紵歌》曰:“質如輕雲色如銀,制以為袍余作巾。”中唐時“漚紵為縕袍”、“春衫裁白紵,朝帽掛烏紗。”乃是一種時尚,以至於唐人到了“裁衫催白紵”的痴狂程度。白紵細布染色后被稱為紵絲,多用於製造官袍。
薴麻布的製作要由種麻,浸麻,剝麻,漂洗(日晒夜露),績麻,成線,絞團,梳麻,上槳,紡織等12道手工工序組成,一道也不能少。由於夏布所用的原料薴麻膠質重,成麻不規則,因此無法用機器大規模生產,製作又頗受天氣影響,使其身價倍增,供不應求。全手工薴麻夏布主要品種有:本色,本白等夏布,廣泛應用於服裝,家紡,家居,鞋帽,門簾,窗帘,床上用品,沙發,抱枕,坐墊,靠墊,餐墊,桌布,檯布,壁掛,燈罩,包袋,保健系列產品,有創意的設計者,可以用生產的各種不同夏布,設計製作具有全新理念的家居,文化,旅遊,裝飾用品。
手工夏布
全手工夏布:因其纖維長,結實,織物冬暖夏涼,“輕如蟬翼,薄如宣紙,平如水鏡,細如羅絹”,曾被歷代列為貢布,成為皇室和達官貴族喜愛的珍品,20世紀30年代曾獲巴黎國際博覽會金獎。
⒈全手工夏布牢實、挺括滑爽、透氣排汗、吸濕性好,傳脂、傳熱能力強,穿著舒適、涼爽,而且它縮水小、著色力強、不易變形,不易褪色、易洗快乾;
⒉全手工夏布可防污、抗靜電,灰塵不易吸附;
⒊全手工夏布能抑制細菌滋生,由其加工成的服裝和床上用品有抗菌保健功能。

膳食營養

薴葉粄為客家特產,它以其濃郁的鄉土氣息備受鄉親和遊子的喜愛。薴葉粄一年四季均可製作,尤以春夏兩季為
薴麻
薴麻
佳。
製作方法:摘取新鮮雛嫩薴葉,和適量粳米、糯米和井水於石臼搗爛、粘合,形成青翠欲滴的粄團,然後把粄團捏成小塊,放在蒸籠中蒸熟。也可以油炸,油炸后金黃酥脆,清香甘潤,別有風味。常吃薴葉粄,能耐饑渴、長力氣,除皮膚疾患,強身健骨,是老少咸宜的天然食品。

物種簡介


在距今5000年的浙江省吳興新石器時代遺址中,便有發現用薴麻織成的平紋細布。《詩經·陳風》中有“東門之池,可以漚紵”詩句,是古籍中關於薴麻最早的文字記載。詩中漚紵即洗麻,說明春秋戰國時代華北地區已有薴麻栽培。
薴麻中的薴字念zhù,在古代“薴”原寫作“薴”,文獻中有“薴、紵、貯”的稱呼。因“寧”簡化後為“寧”,后又改為“薴”,因此對應改為“薴、紵、貯”,在古書中使用混亂,但都特指薴麻。薴麻的科學名為Boehmerianivea。Boehmeria是為了紀念德國德國博物學家GeorgBoehmer,薴麻屬屬名正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種加詞Nivea是拉丁語snowy(雪白的)的意思,指薴麻葉片背面密被雪白色氈毛。
薴麻種質資源豐富,薴麻屬全球約有120種,亞洲有75種,美洲有30種左右,大洋洲和非洲也有少量分佈。中國是薴麻品種變異類型和薴麻屬野生種最多的國家,約有31種12變種,西南地區的廣西和雲南最多,呈自南向北逐漸減少趨勢。因此推測,雲貴高原可能是中國薴麻屬植物的多樣性中心,也是薴麻起源地之一。

麻衣如雪

薴麻為中國古代的五種麻之一,其莖部韌皮纖維有光澤,耐霉、易染色,所織的布通氣性好,在古代稱之為夏布,也就是夏天所用的布。薴麻一般由中老年婦女收割,割下后摘掉葉子,去骨,把麻皮帶回家中,然後再把一段一段的麻絲捻成紗線,最後織成布。薴麻成布之後,需加灰鍛濯漂白,製成白紵細布,即朱熹所說的白細布。白紵細布再經過刷漿、整形、印染等工序之後,便織成了著名的紵絲,也就是宋代以後所稱的“緞子”。
《詩經·蜉蝣》有詩句形容薴麻所織的紵絲為“麻衣如雪”,可以和絲綢媲美。《樂府白紵歌》讚美說:“質如輕雲色如銀,制以為袍余作巾。”紵絲多用來製作官袍,在唐代穿薴麻製作的衣服簡直就是一種流行時尚文化。製作衣服一用布料一匹,因此有了“匹夫”的稱呼。

栽培歷史

野生薴麻又叫山麻,中國是世界上薴麻種植歷史最悠久的國家,迄今已有4000多年的歷史。秦漢以前,薴麻幾乎全是野外採集,數量有限,薴麻織物僅是統治階級的奢侈品。有資料表明,在周代薴麻已被統治者作為徵收賦稅的重要項目之一;秦漢至隋唐時期,隨著人口增加和種植技術的精進,薴麻纖維織物更為普遍,精美的薴麻織物供達官顯貴使用,普通的民眾則用薴麻粗布做衣料。
特別到了南北朝,經過官方的提倡,薴麻種植已經擴張到黃河流域地區。長江以南地區則更是流行種植薴麻。到了宋元時期,棉花傳入中國,薴麻逐漸在北方退出了歷史舞台,在南方則依然被保留了下來,但面積大大減少,形成了種植桑樹、棉花和薴麻的格局。
史載:“古者先布以薴始,棉花至元始入中國,古者無是也。所為布,皆是薴,上自端冕,下訖草服。”說明在棉花引進之前,薴麻就一直是中國人民的主要衣用原料。宋元之後,由於紡織技術提升,中國各地還形成不同的薴麻物品,特別是湖南江西的“夏布”,有“輕如蟬翼,薄如宣紙,平如水鏡,細如羅絹”的美譽,歷朝歷代都列為貢品,也遠傳入朝鮮日本和歐洲諸國,因此歐美各國稱薴麻為“中國草”。

主要變種


薴麻(原變種)亞灌木或灌木,高0.5-1.5米;莖上部與葉柄均密被開展的長硬毛和近開展和貼伏的短糙毛。葉互生;葉片草質,通常圓卵形或寬卵形,少數卵形,長6-15厘米,寬4-11厘米,頂端驟尖,基部近截形或寬楔形,邊緣在基部之上有牙齒,上面稍粗糙,疏被短伏毛,下面密被雪白色氈毛,側脈約3對;葉柄長2.5-9.5厘米;托葉分生,鑽狀披針形,長7-11毫米,背面被毛。圓錐花序腋生,或植株上部的為雌性,其下的為雄性,或同一植株的全為雌性,長2-9厘米;雄團傘花序直徑1-3毫米,有少數雄花;雌團傘花序直徑0.5-2毫米,有多數密集的雌花。雄花:花被片4,狹橢圓形,長約1.5毫米,合生至中部,頂端急尖,外面有疏柔毛;雄蕊4,長約2毫米,花藥長約0.6毫米;退化雌蕊狹倒卵球形,長約0.7毫米,頂端有短柱頭。雌花:花被橢圓形,長0.6-1毫米,頂端有2-3小齒,外面有短柔毛,果期菱狀倒披針形,長0.8-1.2毫米;柱頭絲形,長0.5-0.6毫米。瘦果近球形,長約0.6毫米,光滑,基部突縮成細柄。花期8-10月。
貼毛薴麻(變種)與薴麻的區別:莖和葉柄只被貼伏的短糙毛,無開展的長硬毛;葉片多為卵形,稀圓卵形,基部突收狹呈楔形;托葉基部合生。
在廣東、福建、安徽南部等地可能有野生,在廣東、江西、台灣、浙江、安徽等地栽培。日本也有分佈。
青葉薴麻(海南植物志)與薴麻的區別:莖和葉柄密或疏被短伏毛;葉片多為卵形或橢圓狀卵形,頂端長漸尖,基部多為圓形(有時寬楔形),常較小,下面疏被短伏毛,綠色,或有薄層白色氈毛;托葉基部合生。
產廣西、廣東、台灣、浙江、安徽南部,或栽培。越南、寮國、印度尼西亞也有分佈。
微綠薴麻(雲南植物研究)與薴麻的區別:莖和葉柄被貼伏或近貼伏的短糙毛;葉幼時密被柔毛,老時毛變稀疏,無雪白色氈毛;托葉基部合生。
產雲南東南部(金平)、廣西西南部(龍州)、台灣。生於林中或灌叢中。模式標本采自台灣。

化學成份


根含有大黃素(emodin)、大黃素甲醚-8-BETA-葡萄糖甙。含綠原酸(chlorogenicacid),在稀酸中加熱可生成咖啡酸(caffeicacid)及奎寧酸(quinicacid)。

現代研究


薴麻根可作為澱粉釀酒原料,更可以提煉出凝酸銨。其葉可供食用、飲料,可從葉分離出氯原酸,加熱后可產生咖啡酸及奎寧酸。
薴麻地上部分可以全部用作提取乙醇。
薴麻葉曬乾后含有20.5~23.8%粗蛋白質和較多的維生素,是良好的牲畜飼料;薴麻根可藥用,有止血、散淤、解毒、安胎等功效;薴麻桿表皮可加工製作紡織用薴麻纖維。
薴麻纖維中間有溝狀空腔,管壁多孔隙,並且細長、堅韌、質地輕、吸濕散濕快,因而透氣性比棉纖維高三倍左右,同時薴麻纖維含有叮嚀、嘧啶、嘌呤等元素,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綠膿桿菌、大腸桿菌等都有不同程度的抑制效果,具有防腐、防菌、防霉等功能,適宜紡織各類衛生保健用品,薴麻纖維具有良好的穿著服用性能,是一種優良的紡織原料。薴麻織物具有粗獷、挺括、典雅、輕盈、涼爽、透氣、抗菌等優點,其優越性與獨特風格是別的纖維無法比擬的。它還可與棉、絲、毛或化纖進行混紡、交織,形成風格獨具的面料產品。
薴麻纖維的改性
薴麻纖維是初生韌皮纖維,與棉纖維相比具有楊氏模量高、聚合度大、單纖強力大等特點,薴麻植物與同規格的棉織物比較,透氣性、散濕性、硬挺性能都有明顯優勢,但由於薴麻纖維的結構特點使其在穿著過程中與皮膚接觸時容易產生刺癢感,這也是薴麻產品進性改性的主要目的。
消除刺癢感主要有機械方法、化學方法、以及生物化學方法三種。
機械方法包括:機械揉搓、機械擠壓和機器包纏,以及當前發展的等離子刻蝕法。
生物化學方法主要通過纖維素酶實現。
薴麻纖維的該性主要通過化學方法進行,在薴麻通過脫膠后,利用化學試劑與纖維素大分子中的羥基發生酯醚化反應,從而改變纖維素的晶格構造,使纖維的鋼性等性能發生變化,消減刺癢感。
薴麻化學變性方法
⒈鹼法變性
通過NaOH與薴麻纖維相作用生成鹼纖維素。纖維經濃鹼浸漬后,纖維長度收縮,直徑膨潤,表面形成捲曲,同時其微結構和物理性能也發生了變化,改變了纖維的部分性能。一件法改行為基礎,還發展了鹼-尿素改性,磺化改性,即將脫膠后的麻纖維經磺化劑處理,以改變薴麻纖維的機械性能及可紡性能,以及乙醯化改性,烷基化改性等。
⒉乙二胺/尿素/水混合液改性
與濃鹼的作用相似,乙二胺/尿素/水混合液對薴麻纖維有晶內溶漲和消晶作用。薴麻纖維不經濃鹼浸漬處理而直接放入混合液進行化學改性,隨著乙二胺濃度的增加,產生由晶間溶漲到晶內溶漲現象,同時尿素組分會在晶區有消晶作用,從而改變薴麻纖維的性能。
液氨處理
與棉纖維的液氨絲光處理相似,液氨絲光是一種高檔的處理技術,薴麻纖維液氨處理中,無論採取什麼去氨方式,纖維均能得到較好膨化,從而最終改善薴麻纖維的物理性能指標。
除了以上三種化學改性方法外,薴麻的化學改性還包括當前公布的基於鹼纖維素的麻纖維羥烷基變性技術和無甲醛型麻類變性纖維交聯技術,這兩類技術都是立足於降低能耗、較少污染,是由單純的溶漲、消晶作用加上接枝化學反應向功能化纖維方向進一步深入發展的方法。

史料記載


據現有史料查考,中國早在公元前14~12世紀,殷墟出土的《卜辭》中就有絲麻的像形文字。春秋中葉的《詩經》(約公元前6世紀)陳風中有“東門之池,可以漚紵(同薴)”之句。戰國後期的古藉中也有記載。可見中國薴麻的栽培歷史至少在三千年以上。薴麻於18世紀初先後輸入到歐洲和北美。中國秦嶺以南各省區栽培薴麻甚廣,中國薴麻產量佔世界總產量的75-80%。主產區在江西北部、湖南北部及四川中部等地區。
薴根始見於《別錄》,《本草經集注》云:“薴麻,即今之績薴爾,又有山薴亦相似,可入用也。”《本草圖經》云:“薴根舊不載所出州土,今閩、蜀、江、浙多有之。其皮可以績布。苗高七、八尺;葉如楮葉,面青背白,有短毛。夏秋間著細穗、青花,其根黃白而輕虛。二月、八月采。又一種山薴亦相似。”《綱目》云:“薴,家薴也;又有山薴,野薴也;有紫薴,葉面紫;白薴,葉面青;其背皆白。”《綱目拾遺》云:“野薴麻,生山上河塹旁。立春後生苗,長一、二尺,葉圓而尖,面青背白,有麻紋,結子細碎,根搗之,有滑涎。”以上記述,與本品原植物相符。
秦漢以前,薴麻已進入北方,故《詩經》中有“東門之池,可以漚薴”。但長期以來,薴麻的主要產區在南方。故王禎《農書》說:“南人不解刈麻(大麻),北人不知治薴”。不過在元代薴麻又有向北方擴展的趨勢。當時的農書也開始積極致力於薴麻栽培技術的總結。元官修農書《農桑輯要》中就專門新添有“栽種薴麻法”,代表了當時薴麻栽培技術的最高水平。後來王禎《農書》“農器圖譜”還專為薴麻設立一門,備載治薴紡織工具。
《農政全書》說:“無種子者,亦如壓條栽桑,取易成速效而已。然無根處取遠致為難,即宜用種子之法。”
元時農書,如《農桑輯要》,講種薴由於旨在擴大推廣薴麻種植,故對種子繁殖講得較多。種薴從苗床整地開始,要求土壤松細濕潤,俾幼芽易於萌發;要用蠶沙作為種肥;選種要用水選,取其沉者,播種採用和細土拌勻撒播。
這些跟《齊民要術》中的大麻種植方法大體相同。最大的不同在於苗床管理方面,為了防止幼苗遭乾旱、大雨衝散或沖亂,《農桑輯要》提出了搭棚覆蓋的方法:即“可畦搭二三尺高棚,上用細箔遮蓋。五六月內炎熱時,箔上加苫重蓋,惟要陰密,不致曬死。但地皮稍干,用炊帚細洒水於棚上,常令其下濕潤。遇天陰及早、夜,撒去覆箔。到十日蝗,苗出,有草即拔。苗高三拔,不須用棚。如地稍干,用微水輕澆。”
《農桑輯要》指出:“約高三寸,卻擇比前稍高壯地,別作畦移栽。臨移時,隔宿先將有苗畦澆過,明旦也將做下空畦澆過,將薴麻苗用刃器帶土掘出,轉移在內,相隔四五寸一栽。”
假植以後,“務要頻鋤,三五日一澆。如此將護二十日後,十日半月一澆。到十月後,用牛驢馬生糞厚蓋一尺”,以後再在“來年春首移栽”。移栽時宜,以“地氣動為上時,芽動為中時,苗長為下時”。
《農桑輯要》中也提到了分根、分枝和壓條等多種繁殖方法。“分根,連土於側近地內分栽”;分枝“第三年根科交胤稠密,不移必漸不旺,即將本科周圍稠密新科,再依前法分栽。”“壓條滋胤,如桑法移栽亦可。”在實際使用中,中國古代常把多種繁殖方法綜合運用於老薴園的更新和薴地的繁殖。
《群芳譜》載:“薴已盛時,宜於周圍掘取新科,如法移栽,則本科長茂,新栽又多。或如代園種竹法,於四五年後,將根科最盛者間一畦,移栽一畦,截根分栽,或壓條滋生。此畦既盛,又掘彼畦,如此更代.滋植無窮。”《農桑輯要》指出:“至十月,即將割過根茬,用牛、馬糞厚蓋一尺,不致凍死。”
《群芳譜》指出“十月後用牛馬糞蓋,厚一尺,庶不凍死。二月後,耙去糞,令苗出,以後歲歲如此。若北土,春月亦不必去糞,即以作壅可也”。
《農政全書》還對這段話作注說“如此厚蓋,則栽得過冬,所以中土得種。若北方未知可否?吾鄉三十度上下地方,蓋厚一二寸即得矣”。認為河南能種薴麻是由於厚蓋糞肥而能安全越冬,更北的地區如厚蓋一尺是否可行則不能肯定,而長江流域可以蓋得薄一些,也能越冬。冬季蓋糞壅培,既是防凍,也是施肥。
明代《菽園雜記》指出:“若過時而生旁枝,則薴皮不長。生花則老,而皮粘於骨不可剝。”清末《撫郡農產考略》也說:“早則太嫩,遲則漿干。”古人主要是依據薴麻自身生長情況,如根旁小芽高度、根部顏色和麻皮色澤等來確定收割的時間。《士農必用》:“割時鬚根旁小芽高五六分,大麻即可割。大麻即割,其小芽榮長,即二次麻也。若小芽過高,大麻不割,芽既不旺,又損大麻。”這是看根旁小芽高度的方法。《農桑衣食撮要》提出“看根赤獲刈”,根據的根部顏色。《種薴麻法》和《撫郡農產考略》等說:“視麻之皮轉灰黑至梢,則可剝。盡半月內須剝盡。”這一方法依據皮色,比前兩種更易掌握。

世界紀錄


世界上纖維品質最好的植物:薴麻蕁麻科薴麻屬亞灌木或灌木植物,原產於中國西南地區。中國薴麻栽培歷史最悠久,距今已4700年以上。麻骨可作造紙原料,或製造可做傢具和板壁等多種用途的纖維板。麻骨還可釀酒、製糖。麻殼可脫膠提取纖維,供紡織、造紙或修船填料之用。鮮麻皮上刮下的麻殼,可提取糠醛,而糠醛是化學工業的精鍊溶液劑,又是樹脂塑料。(吉尼斯世界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