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3條詞條名為苘麻的結果 展開

苘麻

錦葵科苘麻屬植物

苘麻,中藥名。為錦葵科植物苘麻Abutilon theophrasti Medic.[A. avicennae Gaertn.]的全草或葉。我國除青藏高原不產外,其他各地均產,東北各地也有栽培。具有清熱利濕,解毒開竅之功效。常用於痢疾,中耳炎,耳鳴,耳聾,睾丸炎,化膿性扁桃體炎,癰疽腫毒。

物種簡介


䔉、䔛、白麻、青麻、野棉花、葉生毛、磨盤單、車輪草、點圓子草、饅頭姆、孔麻、磨仔盾、毛盾草、野火麻、野芝麻、紫青、綠箐、野苘、野麻、鬼饅頭草、金盤銀盞。

入葯部位

全草或葉。

性味

味苦,性平。

歸經

歸脾、腎經。

主要價值


功效

清熱利濕,解毒開竅。

主治

用於痢疾,中耳炎,耳鳴,耳聾,睾丸炎,化膿性扁桃體炎,癰疽腫毒。

相關配伍

1、治慢性中耳炎:苘麻鮮全草60g,豬耳適量,水煎服;或苘麻15g,糯米30g,毛蚶20粒,水煎服。(《福建藥物志》)。
2、治小兒聤耳有瘡及惡肉:白麻稭(取皮)一合,花燕脂十顆(雄黃少許)。上搗篩,細研,敷耳中令滿,一兩度愈。(《外台秘要》引《古今錄驗方》雄黃散)。
3、治化膿性扁桃體炎:苘麻、一枝花各15g,天胡妥9g。水煎服或搗爛絞汁服。(《福建藥物志》)。
4、治癰疸腫毒:(苘麻)鮮葉和蜜搗敷。如漫腫無頭者,取鮮葉和紅糖搗敷,內服籽實一枚,日服2次。(《福建民間草藥》)。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0-30g。外用:適量,搗敷。

採集加工

夏季採收,鮮用或曬乾。

相關論述

1、《新修本草》:“今人作布及索,䔛麻也。實似大麻子。九月、十月采實,陰乾。”
2、《本草圖經》:“苘實,舊不載所出州土,今處處有之。北人種以績布及打繩索。苗高四五尺或六七尺,葉似薴而薄,花黃,實帶殼如蜀葵,種子黑色。九月、十月采實,陰乾用。古方亦用根。”

形態特徵


苘麻一年生亞灌木狀草本,高達1-2m。莖枝被柔毛。葉互生;葉柄長3-12cm,被星狀細柔毛;托葉早落;葉片圓心形,長5-10cm,先端長漸尖,基部心形,兩面均被星狀柔毛,邊緣具細圓鋸齒。花單生於葉腋,花梗長1-3cm,被柔毛,近頂端具節;花萼杯狀,密被短絨毛,裂片5,卵形,長約6mm;花黃色,花瓣倒卵形,長約1cm;雄蕊柱平滑無毛;心皮15-20,長1-1.5cm,先端平截,具擴展、被毛的長芒2,排列成輪狀,密被軟毛。蒴果半球形,直徑約2cm,長約1.2cm,分果爿15-20,被粗毛,頂端具長芒2。種子腎形,褐色,被星狀柔毛。花期7-8月。

生長環境


常見路旁、荒地和田野間。我國除青藏高原不產外,其他各地均產,東北各地也有栽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