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4條詞條名為野牡丹的結果 展開

野牡丹

野牡丹科野牡丹屬植物

野牡丹,中藥名。為野牡丹科植物野牡丹MelastomacandidumD.Don的全草。分佈於華南及福建、台灣、雲南等地。具有消積利濕,活血止血,清熱解毒之功效。用於食積,泄痢,肝炎,跌打腫痛,外傷出血,衄血,咳血,吐血,便血,月經過多,崩漏,產後腹痛,白帶,乳汁不下,血栓性脈管炎,腸癰,瘡腫,毒蛇咬傷。

主要價值


全草。

性味

味酸、澀,性涼。

歸經

歸脾、胃、肺、肝經。

功效

消積利濕,活血止血,清熱解毒。

配伍

1、治嘔吐泄瀉大熱大渴:豬乸稔120g,百足草15g。水煎服。
2、治水瀉腹痛:豬乸稔葉干用30g,牛尾松全株30g,加米炒香,淬水服。(1-2方出自《新會草藥》)
3、治菌痢,肝炎:野牡丹全草(干品)15-30g。水煎服。(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9-15g;或研末;或泡酒;或絞汁。外用:適量,搗敷;研末調敷;煎湯洗或口嚼(葉)敷。

使用注意

孕婦慎服。

一採集加工

秋季採挖全株,洗凈,切碎,曬乾。

二炮製方法

取原藥材,除去雜質,洗凈,根潤透,切段;果洗凈,乾燥;鮮葉洗凈,用時搗碎。

生長習性


灌木,高0.5-1.5米,分枝多;莖鈍四棱形或近圓柱形,密被緊貼的鱗片狀糙伏毛,毛扁平邊緣流蘇狀。葉片堅紙質,卵形或廣卵形,頂端急尖,基部淺心形或近圓形,長4-10厘米,寬2-6厘米,全緣,7基出脈,兩面被糙伏毛及短柔毛,背面基出脈隆起,被鱗片狀糙伏毛,側脈隆起,密被長柔毛;葉柄長5-15毫米,密被鱗片狀糙伏毛。傘房花序生於分枝頂端,近頭狀,有花3-5朵,稀單生,基部具葉狀總苞2;苞片披針形或狹披針形,密被鱗片狀糙伏毛;花梗長3-20毫米,密被鱗片狀糙伏毛;花萼長約2.2厘米,密被鱗片狀糙伏毛及長柔毛,裂片卵形或略寬,與萼管等長或略長,頂端漸尖,具細尖頭,兩面均被毛;花瓣玫瑰紅色或粉紅色,倒卵形,長3-4厘米,頂端圓形,密被緣毛;雄蕊長者葯隔基部伸長,彎曲,末端2深裂,短者葯隔不伸延,葯室基部具1對小瘤;子房半下位,密被糙伏毛,頂端具1圈剛毛。蒴果壇狀球形,與宿存萼貼生,長1-1.5厘米,直徑8-12毫米,密被鱗片狀糙伏毛;種子鑲於肉質胎座內。花期5-7月,果期10-12月。

藥理作用

1、對痢疾桿菌和大腸桿菌具有抑制作用。
2、對蓖麻油和番瀉葉引起的腹瀉有抑制作用。

現代應用

用於治療子宮頸炎

生長環境


生於海拔120m以下的山坡叢林下或開闊的灌草叢中,是酸性土常見的植物。分佈於華南及福建、台灣、雲南等地。

近種區別


一藥材性狀

本品多皺縮破碎,莖四棱形,有伏貼或稍伏貼的鱗片狀毛,表面灰褐色,有節,直徑2-5mm,質堅韌,斷面纖維性。葉對生,多皺縮破碎,展開后呈寬卵形,長4.4-6.8cm,寬2.5-3.5cm,基部淺心形,兩面有毛,棕褐色。花聚生於枝頭,粉紅色;萼筒長約8-10mm,密生伏貼的,稍分枝的鱗片狀毛,5裂片,有毛,花瓣5。氣微,味酸。

二飲片性狀

根粗細不一,為圓柱形或橢圓形的段狀。切面黃白色,周邊粗糙紅棕色。果實長圓形,有的不規則開裂。種子彎曲,黑色。鮮葉片長卵形或卵形,主脈5-7條,全緣,兩面均被毛。氣微,味淡。

植物文化


《中國藥用植物圖鑑》:“治血絲蟲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