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竹葉

中藥

淡竹葉是禾本科植物淡竹葉的莖葉。淡竹葉味淡,藥性寒。歸胃、心、小腸經。淡竹葉的成分包括黃酮類、氨基酸、揮髮油類、多糖、三萜類、酚酸等。其中,黃酮類是主要發揮作用的成分。

簡介


● 正名:淡竹葉
● 英文名:Danzhuye
● 拉丁名:Lophateri Herba
● 別稱:竹葉、迷身草、林下竹、地竹、山冬

功效與作用


● 淡竹葉具有瀉火清熱、止渴除煩、利尿通淋的功效。
● 現代研究表明,淡竹葉有保護肝臟、抑菌、抗氧化、降血脂、收縮血管、抗心肌缺血等作用。
● 淡竹葉可以用來治療熱病煩躁口渴、小便短赤、熱淋澀痛、心火熾盛、口舌生瘡等。

用藥前需要注意哪些事項


● 如果您有淡竹葉過敏史,那麼禁止使用。
● 無濕熱者,禁止使用淡竹葉。
● 脾胃虛弱及大便溏稀者,使用淡竹葉前,請諮詢醫生。
● 如果您正在服用其他藥物,請務必告訴醫生。
● 孕婦使用淡竹葉前,請務必諮詢醫生。
● 哺乳期女性使用淡竹葉前,請務必諮詢醫生。

溫馨提示

● 用藥前,應諮詢專業醫生,並遵醫囑規範用藥,可以有效降低服藥產生的不良反應。

如何使用淡竹葉


● 淡竹葉煎汁內服時,要嚴格按照醫生的囑咐用藥。不要自行增加或減少藥量。
● 煎汁內服時,每日常規用量為6~10克。入藥劑量,遵醫囑使用。
● 淡竹葉可以泡酒飲用。
● ● 竹葉酒:具有暢心神、祛除風熱的功效,可用於關節熱痛、心情煩躁、風濕熱痹、小便黃赤等。
● ● 常山酒:與常山、炙鱉甲等中藥配伍泡酒,可截瘧、解毒、散結,用於瘧疾。
● ● 參茸追風酒:與制川烏、制草烏、紅花、當歸等中藥配伍泡酒,具有祛風散寒、舒筋活絡、止痛的功效,可用於四肢麻木、風寒濕痹、筋骨疼痛、屈伸困難。

服藥期間我應該避免什麼


● 服藥期間,避免食用豬油、蒜、蘿蔔以及酸、辣、生冷的食物,也不要飲酒,以免降低藥效。
● 如果藥物出現發霉變質跡象,請不要繼續服用。

藥物毒性與不良反應


● 目前,沒有文獻報道淡竹葉有毒性作用,也沒有資料顯示按規定劑量服用淡竹葉會出現嚴重的不良反應。如果需要長期服用,請諮詢專業醫生。
● 淡竹葉藥性偏寒,過量服用,出現以下情況時,請立即停用:
● ● 胃痛
● ● 面色蒼白
● ● 噁心嘔吐
● ● 精神疲憊
● ● 少氣懶言
● ● 肢體發冷
● ● 大便溏稀
● 停止服用后,癥狀沒有緩解者,要及時到醫院就診。

我該如何選購淡竹葉


● 淡竹葉主要分佈在湖南、湖北、四川、江西、浙江、廣東等地區。
● 淡竹葉的莖為淡黃綠色的圓柱形,莖部有節,斷面中空。葉鞘開裂。葉片顏色為淺綠色或黃綠色,形狀為披針形,部分葉子皺縮捲曲。葉脈平行,有橫向的細小脈絡,形成長方形的網格狀,下表面比較明顯。淡竹葉比較輕,質地柔韌。聞起來氣味輕微,嘗起來味道偏淡。
● 放於乾燥的地方保存。

含淡竹葉的中成藥有哪些


● 銀翹解毒丸(濃縮蜜丸、顆粒、片、膠囊):具有疏風解表、清熱解毒的功效,可用於治療咳嗽口乾、發熱頭痛、咽喉疼痛等。
● 清暑解毒顆粒:具有清暑解毒、生津止渴的功效,可用於治療中暑,緩解煩熱口渴和乏力頭暈。
● 腎舒顆粒:具有清熱解毒、利水通淋的功效,可用於治療膀胱炎、尿道炎,以及急、慢性腎盂腎炎。

淡竹葉和鮮竹瀝的功效一樣嗎


● 淡竹葉是禾本科植物淡竹葉的莖葉,鮮竹瀝為禾本科毛竹屬植物粉綠竹、凈竹及同屬數種植物的鮮桿經加熱后自然瀝出的液體。二者功效不同。
● ● 淡竹葉有清熱瀉火、除煩止渴、利尿通淋的功效,可用於治療熱病煩渴、小便短赤澀痛、口舌生瘡。
● ● 鮮竹瀝具有清熱化痰的功效,可用於治療肺熱咳嗽痰多、痰涎壅盛、中風舌強、氣喘胸悶、小兒痰熱驚風。

用藥誤區


● 誤區:大便溏稀的人可以長期使用淡竹葉
● ● 淡竹葉有清熱瀉火、除煩止渴、利尿通淋的功效,可用於治療熱病煩渴、小便短赤澀痛、口舌生瘡。大便溏稀多由脾胃虛寒所致,而淡竹葉藥性寒涼,脾胃虛寒的人長期使用可能會加重大便溏稀的程度。所以不建議大便溏稀的人長期使用淡竹葉。

其他注意事項


● 請記住:
● ● 使用中藥時,需要找中醫進行辨證,合理應用。
● ● 用法用量以及療程應遵醫囑。
● ● 不要隨意使用中藥偏方。
● ● 不要相信非法中醫診所。
● ● 不應聽信廣告宣傳運用中藥。
● ● 不要隨意把自己所用中藥推薦給他人使用。
● 更多的、最新的中藥知識,請諮詢相關醫學和藥學專業人員。

參考文獻


● [1] 余傳隆,黃正明,修成娟,等。中國臨床藥物大辭典:中藥飲片卷。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18.
● [2] 南京中醫藥大學。中藥大辭典:下冊。第二版。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6.
● [3] 余傳隆,黃正明,修成娟,等。中國臨床藥物大辭典:中藥成方製劑卷(下卷).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18.
● [4] 鍾贛生。中藥學。第4版。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6.
● [5] 羅興洪,趙霞,蔡寶昌。古今藥酒大全。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