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5條詞條名為鴨跖草的結果 展開

鴨跖草

鴨跖草科鴨跖草屬植物

鴨跖草,拉丁學名:(Commelinacommunis),別名碧竹子、翠蝴蝶、淡竹葉等。屬粉狀胚乳目、鴨跖草科、鴨跖草屬一年生披散草本。

鴨跖草葉形為披針形至卵狀披針形,葉序為互生,莖為匍匐莖,花朵為聚花序,頂生或腋生,雌雄同株,花瓣上面兩瓣為藍色,下面一瓣為白色,花苞呈佛焰苞狀,綠色,雄蕊有6枚。

形態特徵


鴨跖草
鴨跖草
一年生披散草本。莖匍匐生根,多分枝,長可達1米,下部無毛,上部被短毛。葉披針形至卵狀披針形,長3-9厘米,寬1.5-2厘米。
總苞片佛焰苞狀,有1.5-4厘米的柄,與葉對生,摺疊狀,展開後為心形,頂端短急尖,基部心形,長1.2-2.5厘米,邊緣常有硬毛;聚傘花序,下面一枝僅有花1朵,具長8毫米的梗,不孕;上面一枝具花3-4朵,具短梗,幾乎不伸出佛焰苞。花梗長僅3毫米,果期彎曲,長不過6毫米;萼片膜質,長約5毫米,內面2枚常靠近或合生;花瓣深藍色;內面2枚具爪,長近1厘米。
蒴果橢圓形,長5-7毫米,2室,2爿裂,有種子4顆。種子長2-3毫米,棕黃色,一端平截、腹面平,有不規則窩孔。

生長習性


鴨跖草
鴨跖草
常見生於濕地。適應性強,在全光照或半陰環境下都能生長。但不能過陰,否則葉色減退為淺粉綠色,易徒長。喜溫暖,濕潤氣候,喜弱光,忌陽光曝晒,最適生長溫度20~30℃,夜間溫度10~18℃生長良好,冬季不低於10℃。
對土壤要求不嚴,耐旱性強,土壤略微有點濕就可以生長,如果盆土長期過濕,易出現莖葉腐爛。

分佈範圍


主要分佈於熱帶,少數種產於亞熱帶和溫帶地區。中國產13屬49種,多分佈於長江以南各省,尤以西南地區為盛。產雲南、四川、甘肅以東的南北各省區。越南、朝鮮、日本、俄羅斯遠東地區以及北美也有分佈,模式標本采自北美。

栽培技術


播種方法

鴨跖草
鴨跖草
鴨跖草用種子繁殖可在2月下旬至3月上旬在溫室育苗。播種前用25~27℃溫水浸種8~10小時后撈出,在25~27℃下催芽3~5天,種子露白后即可播種。
育苗可採用條播或撒播的方式,在整好的畦內按10~15cm行距開溝,將催好芽的種子均勻撒入溝內,覆土,稍加鎮壓后保持土壤濕潤。在適宜的溫、濕度條件下,1周左右即可出苗,出苗后降低溫、濕度管理,以免幼苗徒長。

扦插技術

鴨跖草的每個節都可以產生新根。將植株的莖剪下,在整好的田內按5×10cm的株、行距扦插定植。扦插后保持土壤濕潤,光照較強時,應搭陰棚遮陽,避免失水過多而使扦插苗死亡。15天左右即可生根。

分株技術

春季在地上部分萌發前,將根挖出,分根定植。一般每塊根可分為10株左右,按10×10cm的株、行距定植於大田。

田間管理

培養紫葉鴨跖草,一般每年春季換一次盆,盆土用園土加少量河沙即可。幼苗期放在具有散射光處養護,成株期放半陰處培養。雖然在室內光線明亮處也能生長,但長期置於室內光照較少處,則枝葉易徒長,葉片變薄而缺乏光澤,葉色變淺,因此,春、秋季節宜將花盆懸掛在中午受不到陽光直射的陽台或廊檐下,經常噴水以增加空氣濕度,同時保持盆土濕潤。
每月施1~2次以氮肥為主的複合液肥。夏季放室內光照充足處,冬季懸吊在朝南窗前,則莖葉粗壯肥厚,葉面光亮。冬季要控制澆水,室溫保持在10℃左右可安全越冬。枝條生長過長時應於春季結合換盆進行摘心,促使萌發分枝,使株形發育圓整。此外,對其萌生的櫱芽應及時剪除,以利新枝生長旺盛,株形整齊。剪下的枝條可作扦插繁殖用。

防治方法


夏季易發生介殼蟲紅蜘蛛和蚜蟲危害,可噴灑40%氧化樂果乳油1000倍液防治。灰霉病葉枯病危害葉片,用50%托布津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噴灑。

主要價值


藥用價值

性能
味甘、微苦,性寒。能清熱,解毒,利尿。為消腫利尿、清熱解毒之良藥,此外對麥粒腫、咽炎、扁桃腺炎、宮頸糜爛、腹蛇咬傷有良好療效。
藥理作用:同屬植物莖葉的水浸劑或煎劑能興奮子宮、收縮血管,並能縮短凝血時間。
功能主治
行水,清熱,涼血,解毒。治水腫,腳氣,小便不利,感冒,丹毒,腮腺炎,黃疸肝炎熱痢,瘧疾,鼻衄,尿血,血崩,白帶,咽喉腫痛,癰疽疔瘡。
①《本草拾遺》:主寒熱瘴瘧,痰飲,丁腫,肉症澀滯,小兒丹毒,發熱狂癇,大腹痞滿,身面氣腫,熱痢,蛇犬咬,癰疽等毒。
②《日華子本草》:鴨跖草和赤小豆煮,下水氣濕痹,利小便。
鴨跖草
鴨跖草
③《滇南本草》:補養氣血,療婦人白帶、紅崩,生新血,止尿血、鼻衄血、血淋
④《品彙精要》:去熱毒,消癰疽。
⑤《綱目》:消喉痹。
⑥《本草推陳》:對血吸蟲病急性感染髮高熱,大量用之。又用於急性傳染性熱病,發熱、神昏、心臟衰竭。
⑦《四川中藥志》:能清熱利尿,潤肺。治跌打損傷,筋骨疼痛,小便淋漓作痛。
⑧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治心臟性水腫,腳氣水腫,腎炎水腫,尿路感染及結石。
復方:
①治小便不通:竹雞草一兩,車前草一兩。搗汁,入蜜少許,空心服之。(《瀕湖集簡方》)
②治五淋,小便刺痛:鮮鴨跖草枝端嫩葉四兩。搗爛,加開水一杯,絞汁調蜜內服,每日三次。體質虛弱者,藥量酌減。(《泉州本草》)
③治赤白下痢:藍姑草,煎湯日服之。(《活幼全書》)
④治黃疸性肝炎:鴨跖草四兩,豬瘦肉二兩。水燉,服湯食肉,每日一劑。(《江西草藥》)
⑤治高血壓:鴨跖草一兩,蠶豆花三錢。水煎,當茶飲。(《江西草藥》)
⑥治水腫、腹水:鮮鴨跖草二至三兩。水煎服,連服數日。(《浙江民間常用草藥》)
⑦治吐血:竹葉菜搗汁內服。(《貴陽民間藥草》)
⑧治沙鼻不時流血、鼻衄;地地藕,煎湯三次服。(《滇南本草》)
⑨治喉痹腫痛:(一)鴨跖草汁點之。(《袖珍方》)
(二)鴨跖草二兩。洗凈搗汁,頻頻含服。(《江西草藥》)
⑩治小兒丹毒,熱痢以及作急性熱病的退熱用:鮮鴨跖草二至三兩(乾的一兩),重症可用五至七兩。水煎服或搗汁服。(《浙江民間常用草藥》)
⑪治關節腫痛,癰疽腫毒,瘡癤膿瘍:鮮鴨跖草搗爛,加燒酒少許敷患處,一日一換。(《浙江民間常用草藥》)
⑫治急性血吸蟲病:鮮鴨跖草,洗凈,每天五至八兩,煎湯代茶飲,五至七天為一療程。(《全展選編·傳染病》)
⑬治手指蛇頭疔:鮮鴨跖草,台雄黃搗爛,敷患處,一日一換。初起能消,已化膿者,能退癀止痛。(《泉州本草》)

臨床應用

①防治感冒
取鴨跖草1~2兩(鮮草2~4兩),水煎2次分服。治療130例,有效(1~3天內體溫降到正常)109例,無效(4天以上退熱)21例。預防以片劑(每片含干生葯10.3克)內服,每日3次,每次2片;或用沖劑每日一包(含乾草2兩),開水沖服;亦可用煎劑內服。均連服4天。結果290人中無1例發病;而對照組(未服藥)371人中,則有23人發病。
②治療流行性腮腺炎併發腦膜腦炎
取鴨跖草每天2兩,煎服。觀察5例,平均退熱及腮腺消腫時間為2.8天,頭痛消失為1.4天,嘔吐停止1.2天,平均住院4.6天。
③治療麥粒腫
取洗凈的鮮鴨跖草莖1枝(或1段),用手挾持呈45度角置於酒精燈上燃燒上段,即可見下段有水珠泡沫液體沸出,隨即將沸出的液體滴於臉結膜及瞼緣(麥粒腫之局部腫脹處及周圍),臉皮表面也可趁熱塗之。滴葯前結膜囊先用生理鹽水沖洗。塗藥後患者有舒適感,無需沖洗或作任何其他處理。共治61例,痊癒49例,好轉7例。有的第1天見效,第2天痊癒。

性狀鑒別法

鴨跖草
鴨跖草
全草長至60cm,黃綠色,老莖略呈方形,表面光滑,具數條縱棱,直徑約2mm,節膨大,基部節上常有鬚根;斷面堅實,中部有髓。葉互生,皺縮成團,質薄脆,易碎;完整葉片展平后呈卵狀披針形或披針形,長3-9cm,寬1-3cm,先端尖,全緣,基部下延成膜質鞘,抱莖,葉脈平行。聚傘花序,總苞心狀卵形,摺合狀,邊緣不相邊;花多脫落,萼片膜質,花瓣藍黑色。氣微,味甘、淡。以色黃綠者為佳。

顯微鑒別法

葉表面觀:上、下表皮細胞方形或長方形,散有多數草酸鈣小針晶,長7-12μm;氣孔略突起於表皮,副衛細胞平列4胞型。

理化鑒別法

鴨跖草
鴨跖草
(1)取本品粗粉2g,加水30ml,煮沸30min,濾過。取濾液2ml,加0.2%茚三酮乙醇液2-3滴,置沸水浴中加熱5min,溶液顯藍色。
(2)取上述水提取液20ml,水浴濃縮至干,加8ml甲醇溶解,濾過。取濾液2ml,加濃鹽酸數滴,再加鎂粉少量,溶液變紅色。另取2ml,加濃鹽酸數滴,再加鎂粉少量,溶液變紅色。另取2ml加1%三氯化鋁甲醇溶液數滴,溶液顯黃色。

食物營養

食物名稱鴨跖草
含量參考約每100克食物中的含量
能量34千卡
蛋白質2.8g
脂肪0.3g
碳水化合物5.7g
不溶性膳食纖維1.2g
39mg
206mg
5.4mg
維生素A698μg
維生素B1(硫胺素)0.03mg
維生素B2(核黃素)0.29mg
煙酸(煙醯胺)0.9mg
維生素C(抗壞血酸)87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