痰飲

痰飲

痰飲指體內水液不得輸化,停留或滲注於體內某一部位而發生的病證,這是廣義的痰飲,其中痰和飲既有區別,又有聯繫:首先它們都是津液代謝障礙所形成的病理產物,所謂“積水成飲,飲凝成痰”,其次它們又可能成為新的致病因素。一般以較稠濁的稱為痰,清稀的稱為飲。痰不僅是指咳吐出來有形可見的痰液,還包括瘰癧、痰核和停滯在臟腑經絡等組織中的痰液,臨床上可通過其所表現的證候來確定,這種痰稱為“無形之痰”。

飲,即水液停留於人體局部者,因其所停留的部位及癥狀不同而有不同的名稱。如《金匱要略》即有“痰飲”、“懸飲”、“溢飲”、“支飲”等區分。這裡的痰飲是狹義的專指四飲之一,即飲邪留於腸胃的病證。

簡介


● 英文名稱:Phlegm-fluid Retention
● 又稱:淡飲
● 學科來源:中醫藥學—臨床分科—內科

古籍摘選


● 三焦者,水谷之道路,氣之所終始也。三焦調適,氣脈平勻,則能宣通水液,行入於經,化而為血,溉灌周身。若三焦氣澀,脈道壅閉,則水飲停滯,不得宣行,聚成痰飲。(《聖濟總錄·痰飲統論》)

名詞解釋


● 體內任何部位有痰濁和水飲停留的統稱。
● 水飲留於胃腸,如幽門狹窄時的胃瀦留。

百科解讀


● 痰飲是指體內水液輸布、運化失常,停積於某些特定部位的一類病證,包含痰飲、懸飲、溢飲、支飲四類。另有狹義痰飲,是指飲邪停留胃腸所致的疾病。

病因病機

● 廣義的痰飲多因中焦陽氣素虛,復加外感寒濕、飲食不當、勞欲體虛等因素導致中焦氣機運化失常,肺、脾、腎通調、轉輸、蒸化之職失常,陽虛陰盛,津液停聚而成。
● 病理產物清稀者為飲,稠厚者為痰。

四飲

● 飲邪具有流動之性,根據飲邪停留部位的不同,可將痰飲分為痰飲、懸飲、支飲、溢飲。
● 痰飲為飲停於腸胃者。
● 懸飲為飲停於脅下者。
● 支飲為飲停於胸肺者。
● 溢飲為飲停於肢體者。

現代醫學範疇

● 現代醫學中的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滲出性胸膜炎、慢性胃炎、心力衰竭、腎炎水腫等疾病與痰飲有較密切的聯繫,具有相應癥狀者可參照該病辨證論治。

治則治法

● 痰飲總屬陽虛陰盛,本虛標實。
● 因飲為陰邪,遇寒則凝,得溫則行,因此治療應以溫化為原則。通過溫陽化氣,可杜絕水飲生成。

預防調護

● 患者在生活中應當避免吹風受寒,注意添加衣物。
● 勞逸適度,注意休息,避免過度勞累。
● 飲食上宜多食清淡之品,忌生冷及肥甘厚味。
● 戒煙、酒。

參考文獻


● [1] 世界衛生組織(西太平洋地區).北京大學第一醫院中西醫結合研究所,譯.WHO西太平洋地區傳統醫學名詞術語國際標準。北京: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2009.
● [2] 張伯禮。中醫內科學.10版。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