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紅旗

中國內地導演、編劇

李紅旗,原名劉福榮,1976年1月13日出生於山東省濱州市鄒平縣,中國內地導演、編劇、作家,先後畢業於山東濱州教育學院美術系、中央美術學院油畫系。

2002年,創作長篇小說《幸運兒》,該書是李紅旗首次涉足長篇小說創作領域的小說處女作。2005年,執導個人首部電影《好多大米》 ,該片獲得第58屆洛迦諾國際電影節亞洲電影促進聯盟獎。2007年,入圍獲得文化中國年度人物大獎。2008年,自編自導的劇情電影《黃金周》入圍第13屆釜山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新浪潮獎。2010年,自編自導劇情電影《寒假》 ,該片獲得第63屆洛迦諾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金豹獎。2013年,擔任紀錄片《迷失廣州》的導演。2017年,由其執導的紀錄片《內耳炎》上映。

人物經歷


李紅旗
李紅旗
1995年,李紅旗從山東濱州教育學院美術系畢業;同年,成立搖滾樂隊並成為了主唱。之後,發行歌曲《一會兒》,該歌曲收錄在摩登天空的民謠合輯《花園村》 。1999年,從中央美術學院油畫系畢業,並開始寫詩。2000年,在《芙蓉》、《人民文學》等期刊發表小說。
2002年,創作長篇小說《幸運兒》,該書是李紅旗首次涉足長篇小說創作領域的小說處女作,講述了一群年輕藝術家思考人生的過程。2003年,創作長篇小說《我感到渾身有使不完的勁》。
2005年,執導個人首部電影《好多大米》,該片入圍第10屆韓國釜山國際電影節“批評家的選擇”單元、第30屆香港國際電影節“亞洲數碼”單元競賽,獲得第58屆洛迦諾國際電影節亞洲電影促進聯盟獎。
2006年,擔任劇情電影《紅色滿洲里》的編劇。2007年,李紅旗入圍獲得文化中國年度人物大獎;同年,擔任劇情電影《姑媽在茶城》的美術設計。2008年,自編自導由小河、朵漁、楊波聯合主演的劇情電影《黃金周》,該片入圍第13屆釜山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新浪潮獎。
2010年,執導紀錄片《我們離瘋人院究竟有多遠》;同年,自編自導劇情電影《寒假》,該片獲得第63屆洛迦諾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金豹獎。2013年,執導紀錄片《神經》;同年,擔任紀錄片《迷失廣州》的導演。2016年,執導紀錄片《神經二》。2017年11月11日,由其執導的紀錄片《內耳炎》上映。

個人作品


編劇作品

時間名稱類型
2013年《迷失廣州》紀錄片
2013年《神經》紀錄片
2010年《寒假》電影
2008年《黃金周》電影
2007年《好多大米》電影
2006年《紅色滿洲里》電影

導演作品

時間名稱類型
2017年《內耳炎》紀錄片
2016年《神經二》紀錄片
2013年《迷失廣州》紀錄片
2013年《神經》紀錄片
2010年《寒假》電影
2010年《我們離瘋人院究竟有多遠》紀錄片
2008年《黃金周》電影
2007年《好多大米》電影

剪輯作品

時間名稱類型
2010年《寒假》電影
2007年《姑媽在茶城》電影

美術設計

時間名稱類型
2007年《姑媽在茶城》電影

文學作品

時間名稱類型
未知《臨床經驗》詩集
2003年《我感到渾身有使不完的勁》長篇小說
2002年《幸運兒》長篇小說

獲獎記錄


洛迦諾國際電影節
▪2010 第63屆 洛迦諾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金豹獎 寒假(獲獎)
▪2005 第58屆 洛迦諾國際電影節亞洲電影促進聯盟獎 好多大米(獲獎)
釜山國際電影節
▪2008 第13屆 釜山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新浪潮獎 黃金周(提名)
▪2005-10 第10屆 韓國釜山國際電影節“批評家的選擇”單元 好多大米(提名)
溫哥華國際電影節
▪2005 第24屆 溫哥華國際電影節龍虎獎 寒假(提名)
其它獎項
▪2009 第7屆 香港亞洲電影投資會二等獎 黃金周(獲獎)
▪2009 第33屆 香港國際電影節“亞洲數碼”單元競賽 黃金周(提名)
▪2008-10 第52屆 倫敦國際電影節費比西國際影評人獎 黃金周(提名)
▪2006-04 第30屆 香港國際電影節“亞洲數碼”單元競賽 好多大米(提名)
▪2006-04 第19屆 新加坡國際電影節 好多大米(提名)
▪2006-04 第13屆 匈牙利布達佩斯國際電影節 好多大米(提名)
▪2006-03 第21屆 阿根廷馬德普拉塔國際電影節“異端”單元 好多大米(提名)
▪2005-12 第27屆 法國南特三大洲電影節“新看點”單元 好多大米(提名)
▪2005-10 第29屆 巴西聖保羅國際電影節新導演”競賽 好多大米(提名)

人物評價


李紅旗走著一條注重私人經驗的獨立影像道路,以小成本製作獨立電影或藝術電影,徘徊在主流話語和邊緣話語之間,在他的私密空間里進行著影像探索和主體突圍。他的電影表現出鮮明的知識分子立場,對社會邊緣人的關注和吶喊,表達了獨立電影的社會審視意義。其電影帶有強烈的實驗性,執著於個體意識的真實表達,幾乎是以一種反叛的主體姿態出現。他的電影整體上還是給人一種原生態的感覺,在拍攝技巧或畫面上略顯粗糙,但是卻很真實,他的電影實際上是在追求一種狀態,可以稱之為“狀態電影” (《北京電影學院學報》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