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國際電影節

香港國際電影節

香港國際電影節(英語:Hong Kong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簡稱HKIFF),是香港最大型的電影界盛事,亞洲一流的非競賽類國際影展,由香港國際電影節協會主辦,被譽為“電影節的電影節” 。

1977年,香港國際電影節創辦,通常於每年3月中旬到4月初舉行。作為亞洲重要的電影交流平台,電影節除了展示亞洲及全球電影的多元化製作,更舉辦座談會、著名導演講座、展覽及派對等活動,主要包括名導作品首映禮、香港電影回顧、影迷嘉年華及各具特色的電影單元展映。電影節每年搜羅來自逾50個國家、當中超過330部作品,在香港12個主要文化場地上映,吸引超過60萬人次的觀眾欣賞。

2021年4月11日,香港國際電影節協會揭曉本年度“火鳥大獎”得獎名單。

歷史沿革


第三十四屆香港國際電影節海報
第三十四屆香港國際電影節海報
1977年,香港市政局成立香港國際電影節,以放映來自世界各地的電影為主。
1978年起,推出1950年代香港電影回顧系列,亦始於該年度,電影節每年均會推出一系列的中英文電影叢書,自此成為電影節的標記。
1979年起,香港國際電影節逐漸成型,由放映國際電影、亞洲製作,以至當代香港影片及回顧系列,奠定及后三十年的電影節模式。
憑首三屆的努力,為香港國際電影節的未來發展打下良好根基,由八十年代起逐漸建立世界性的重要地位,亦為鄰近地區所舉辦的電影節起指引的作用。當時縱然還未設立競賽環節及影片買賣市場,香港國際電影節憑著高質素的節目、勇於發掘亞洲和中國的新製作,以至為香港電影所作出的努力,加上舉行連串的座談會和編製知名的電影叢書,在環球得到高度評價,有助於本土及海外推廣香港電影。
2000年至2004年期間,香港國際電影節曾由多個政府部門及法定機構,包括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和香港藝術發展局主辦。
2004年,香港國際電影節協會正式公司化,成為獨立的非牟利團體,並由第29屆開始舉辦電影節至今。
現時的香港國際電影節,己發展成為香港最大型的文化活動,更是亞洲其中一個最享負盛名的電影平台,讓來自全世界的電影業界人士及影迷在此地聚首一堂,一面放映新片;一面欣賞精彩作品。來自50個國家超過280部電影,在香港11個主要的文化場地上映,參與者超過60萬人次,包括4,500位出席香港國際影視展 (FILMART) 電影業界人士。
2019年3月18日,第43屆香港國際電影節在香港會展中心舉行開幕典禮。一連15天的電影節共選映來自63個國家和地區的232部電影,其中64部為全球或亞洲首映。
2020年2月,香港國際電影節協會宣布,鑒於近日新型冠狀病毒疫情,第44屆香港國際電影節(HKIFF44)及第18屆香港亞洲電影投資會(HAF18)將延期舉行。
2020年7月24日,香港國際電影節協會宣布,鑒於疫情益趨嚴重,第44屆香港國際電影節將會取消,這是電影節創辦以來的第一次。
2021年4月1日晚,第45屆香港國際電影節在香港文化中心舉行開幕典禮。由包括杜琪峰許鞍華、徐克在內的七位香港資深導演執導的《七人樂隊》作為開幕電影,為一連12天的電影節揭開序幕。4月11日,香港國際電影節協會揭曉本年度“火鳥大獎”得獎名單。《池塘》在“新秀電影競賽(華語)”中脫穎而出,勇奪“火鳥大獎”最佳電影。《命運荒原》在“新秀電影競賽(世界)”更一箭雙鵰,兼獲“火鳥大獎”最佳電影及最佳男演員。“紀錄片競賽”及“國際短片競賽”的大獎得主,則分別為《非常德教室》及《樂不稱身的電單車手》。

活動設置


單元設置

主題環節單元名
首映禮開幕電影、閉幕電影、隆重首映、與觀眾會面等
競賽展映新秀電影競賽展映、紀錄片競賽展映、國際短片競賽展映、頒獎禮之夜等
大師與作者大師級、作者風等
華語電影香港電影面面觀、電影生力軍等
國際電影影迷嘉年華、世界視野等
紀錄片親愛的地球、真的假不了、影人影事等
平台自主新潮、我愛午夜長、前衛眼、修復經典、我看我電影、超人氣動畫等
焦點·致敬焦點影人、影人經典作品回顧等
附加節目大專學生作品展、ifva紀錄片系列作品精選等

獎項設置

香港國際電影節不設大獎,屬於非競賽性的放映活動,其競賽單元基本是針對新人新作。三大電影節的競賽影片必須是在該電影節做全球首映的電影,所以各大電影節要“爭電影”,重頭電影也只能三選一。對香港國際電影節來說則不存在這樣的問題,因為這裡放映的大都是上一年各大影展的風頭電影和大師名導作品,所以在邀請影片參映方面的算計相對小一些,主要考慮的是影片的素質和聲譽,也因此使得整個影展的質量較高。
為了表揚優秀的電影人士及其佳作,香港國際電影節增設五項電影大獎(新秀電影競賽、紀錄片競賽、國際短片競賽、國際影評人聯盟獎、天主教文化獎)。由業界享負盛名的專業電影人、影評、導演及演員組成的評審團,評選五項電影大獎,得獎結果將於香港國際電影節「頒獎禮之夜」內公布。
新秀電影競賽
新秀電影競賽項目,旨在表彰那些充滿力度與原創性的電影製作及其對今日世界的獨到表達。
新秀電影競賽設火鳥大獎、評審團獎。
紀錄片競賽
香港國際電影節相信關注社會議題而具美學價值的紀錄片在任何有意義的電影節中不可或缺。紀錄片競賽向世界各地的紀錄片導演致敬,肯定他們在紀錄片的形式和語言上作出的貢獻。
紀錄片競賽設火鳥大獎、評審團獎。
國際短片競賽
短片擁有獨特的形式、藝術性及表達手法,與長片別具一格。國際短片競賽鼓勵短片的創新及製作,它亦提供一個讓國際及本地短片導演進行交流的平台。
短片競賽設火鳥大獎、評審團獎。
國際影評人聯盟獎
自第23屆香港國際電影節設立,國際影評人聯盟獎志在鼓勵新生代電影發展。國際影評人聯盟是由全球專業影評及電影傳媒人組成的國際性協會,致力推動電影文化的發展。國際影評人聯盟獎是表揚具出色表現的電影製作。香港國際電影節將選出12部亞洲新晉導演的佳作,並由三位電影界知名人士組成評審團選出傑出作品。候選影片均可附FIPRESCI標誌。
設國際影評人聯盟獎。
天主教文化獎
自第28屆香港國際電影節開始設立。每年所頒發的天主教文化獎是表揚電影人,如導演、演員、編劇等出色的表現,尤對致力透過電影表達對社會、人權關注,並傳達心靈及藝術價值的電影人致敬。香港國際電影節將選出12部提名作品,並將由三位電影界知名人士擔任評審員選出得獎者。候選影片均可附SIGNIS標誌。
設天主教文化獎、特別表揚獎。

歷屆回顧


年份主題獎項開幕電影閉幕電影榮譽大使/形象大使
第24屆(2000)劉國昌《無人駕駛》
陳果《榴槤飄香》
陳以文《想死趁現在
第25屆(2001)
楊凡《遊園驚夢》
讓-雅克·貝納克斯《死亡轉賬》
楊德昌《一一》
第26屆(2002)
陳果《香港有個好萊塢》
湯姆·提克威《疾走天使》
蔡明亮《你那邊幾點?》
第27屆(2003)
杜琪峰《PTU
山田洋次《黃昏的清兵衛
第28屆(2004)
李少紅《戀愛中的寶貝》
許鞍華《玉觀音》
蔡明亮《不散》
阿倫·雷乃《嚴禁嘴對嘴》
黎明
第29屆(2005)
顧長衛《孔雀》
山田洋次《隱劍鬼爪》
賈樟柯《世界》
阿蘭·柯諾《無語慰晴天》
第30屆(2006)向動作指導致敬
杜琪峰《黑社會以和為貴》
彭浩翔《伊莎貝拉》
尼爾-阿姆菲爾德《糖果》
《雪花膏狂奔》
劉德華
第31屆(2007)
朴贊郁《再造人之戀》
游乃海《跟蹤》
第32屆(2008)
山田洋次《母親》
張作驥《蝴蝶》
馬丁斯科塞斯《電光滾石》
舒琪、關文軒《咖啡,或茶》
鄭秀文
第33屆(2009)
爾冬陞《新宿事件》
許鞍華《天水圍的夜與霧
賈樟柯《二十四城記》莫文蔚
第34屆(2010)
岸西《月滿軒尼詩》
羅卓瑤《如夢》
雲翔《安非他命》
麥曦茵《前度》
第35屆(2011)Let's Meet Here
杜琪峰《單身男女》
《香港四重奏II》
楊千嬅
第36屆(2012)火鳳凰彭浩翔《春嬌與志明》王全安《白鹿原》楊千嬅
第37屆(2013)激活無限想象邱禮濤《葉問終極一戰》賈法·帕納希《閉幕》楊千嬅
第38屆(2014)世界匯聚香港
彭浩翔《香港仔》
陳果《那夜凌晨,我坐上了旺角開往大埔的紅van》
林超賢《魔警》古天樂
第39屆(2015)張艾嘉《念念》翁子光《踏血尋梅》古天樂
第40屆(2016)
楊慶《火鍋英雄》
許學文、黃偉傑、歐文傑《樹大招風》
黑澤清《毛骨悚然》古天樂
第43屆(2019)雷尼哈林《沉默的證人》
第45屆(2021)杜琪峰、洪金寶、許鞍華、譚家明、徐克、袁和平、林嶺東《七人樂隊》 

舉辦單位


香港國際電影節協會是一個非牟利及非官方的慈善團體,致力發揚電影文化,推廣光影藝術。
透過全年活動,協會期望加強世界各地對中國電影文化的欣賞,並把各地具啟發性的電影帶到香港,豐富本地精神文化生活。
為加強香港及亞洲電影的感染力,協會於每年三、四月期間均舉辦三項旗艦活動,包括:香港國際電影節(HKIFF)、香港亞洲電影投資會(HAF)及亞洲電影大獎(AFA)。
電影能夠連繫不同的文化和世代,激發無窮創造力。憑此信念,協會不斷為成千上萬的影迷,帶來世界各地最優秀及具啟發性的電影作品。

最新動態


2020年6月10日,香港國際電影節協會宣布,第44屆香港國際電影節 (HKIFF44) 定於8月18日至31日舉行,為期14天。
2020年7月2日,第44屆香港國際電影節(HKIFF44)宣布將在影節期間,呈獻十部修復經典之作,展現大師跨越時代的創意,經歲月淬鍊,在修復后重現光華,與當下互照更賦新意。
2020年7月24日,香港國際電影節協會宣布,鑒於近日社區疫情益趨嚴重,第44屆香港國際電影節(HKIFF44)將會取消。
2021年4月1日,第四十五屆香港國際電影節在香港文化中心舉行開幕典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