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爐鄉

四川省犍為縣下轄鄉

鐵爐鄉位於犍為縣城東南37公里,與沐川縣炭庫鄉接壤,面積35平方公里,地貌多為丘陵,沐溪河流經鄉內文池、高峰、興隆、安南四個村進入岷江。東與新民鎮相連,南與沐川縣炭庫鄉為鄰,西與榨鼓鄉連界,北與孝姑鎮接壤。

該徠鄉以農業為主,2015年全鄉耕地1.6萬畝,其中水田7975畝、旱地8687畝。全鄉總產值1.85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08萬元。

截至2020年11月1日,鐵爐鄉常住人口為12664人。

區位概況


鐵爐古鎮
鐵爐古鎮
鐵爐鄉位於犍為縣城東南34.69千米的沐溪河畔,東與新民鎮相連,南與沐川縣炭庫鄉接壤,西鄰榨鼓鄉,北接孝姑鎮,沐溪河穿心而過,從西南流向東北匯入岷江。面積35平方千米,轄興隆、文池、高峰、安南、農寧、朝陽、桂花、宏農8個村69個村民小組及鐵爐場1個社區3個居民小組。鄉人民政府駐鐵爐集市。
明隆慶五年(1571年),當地修建岩泉寺,寺內有一大石,色黑如鐵,外形似爐,因而石曰鐵爐石,寺曰鐵爐寺,場曰鐵爐場。民國十八年(1929年)為鐵爐鄉,轄22個保。1951年6月將鐵爐鄉劃為新華鄉(民主鄉)和民政鄉,當年末兩鄉合併為鐵爐鄉。1958年9月併入孝姑人民公社,1959年7月又從孝姑公社劃出建立鐵爐公社,1984年復為鐵爐鄉。
街道如“船”靠河邊“
犍為縣鐵爐鄉有一條街道布局如船般停靠在沐溪河邊,當地人稱建在山丘上的羅城古鎮為‘山頂一條船’,鐵爐鄉古鎮為‘河邊一條船’,對這‘河邊一條船’外界知者甚少。”
鐵爐鄉船開街隨地熱起伏,街面平坦,石板鋪路,主街道為南北走向,兩端較窄,中間寬敞。街道長約300米,最窄處2米左右,最寬的地方有10餘米。街面寬闊處建有一戲台,戲台前立著一根桅杆。街道北端建有一座石橋,南面立著石門坊,呈現於人們眼前,猶如一條“船”停靠在沐溪河邊。
“涼廳子”下喝茶看戲
“船形街”兩側長廊被當地百姓稱為“涼廳子”,廊柱下石上木,被屋頂遮蓋。在這裡穿行趕街不怕日晒雨淋,人們在涼廳內喝茶看戲、觀燈下棋。
鐵爐鄉街道臨河而建,有6道水巷子分列左右兩邊。水巷子用石頭建築梯步,直接通往沐溪河邊。溪口上有一座建於乾隆年間的興隆橋,橋下為水碼頭,碼頭上游,則是修建電站水壩形成的十里湖面,兩岸竹木林立,水平如鏡,頗有江南水鄉之景。
昔日水碼頭商賈雲集
當地傳說,這裡最早是一位鐵匠在此地建起鐵爐打造農具,因手藝高超,遠近農民聞訊而來。因來往人多,有人便在這裡開店做生意,逐漸形成了一條街。換鐵爐鄉作為岷江轉沐川馬邊各地的水碼頭,從清代到民國一直商賈雲集,經濟繁榮。但古鎮為何要設計成船開,今仍是難解之謎。
據樂山市文體局文物科長唐長壽介紹,鐵爐鄉古建築與羅城古鎮同建於明、清時期,其設計風格和建築特點與羅城古鎮有許多相似之處,對研究明、清時期四川政治、經濟、建築、宗教、文化等具有較大價值。

自然條件


該鄉屬於亞熱帶濕潤性氣候區,四季分明,氣候宜人,冬暖夏涼。年平均氣溫為17.5℃,無霜期長達333天,雨量充沛,年平均降水量1141.3毫米,光照充足,年平均日照957.9小時。縣境內地形地貌多樣,壩、丘、山皆具,以丘陵為主。地勢東北、西南高,東、南低,最高海拔1047米,最低海拔308米。

行政區劃


鐵爐鄉下轄村:
興隆村文池村高峰村安南村農寧村朝陽村桂花村宏農村

基礎建設


從2007年2015年,通過村民“一事一議”籌資、交通補助、社會捐贈等形式,全鄉硬化村組公路和入戶路70多千米,群眾“行路難”“運輸難”問題得到有效解決。2014年,鐵爐至沐川縣炭庫鄉道路改擴建為雙車道混凝土道路。
2005年,在鐵爐鄉安南村、高峰村實施“新農村”建設。2009年,在鐵爐鄉宏農、桂花、朝陽和農寧村實施高標準土地整理工程,維修整治山塘30多口,建便民路10餘千米、蓄水池25口、囤水田120畝,整理土地1500畝,極大改善了群眾生產生活條件。
2015年,新建鐵爐新街。佔地43畝,建有住房64套、門市44個、農貿市場3000平米、文化廣場1000平米。鐵爐衛生院、鐵爐客運站相繼落戶新街。同時,對鐵爐古鎮進行了風貌治理,耗資30多萬元,硬化鐵爐“老街”街面,統一店招店鋪138戶,製作伸縮雨棚118戶,安裝太陽能路燈50盞,鐵爐古鎮進入第四批國家級傳統村落名錄。
2015年,投入資金30餘萬元,在各村組修建垃圾池60多個,聘請環衛個人6名,生活垃圾實行戶收集、組集中,專人清運至鄉垃圾站,再專運至縣城集中處理。
各村均建有30平方米以上圖書室。在興隆、朝陽、宏農、農寧、安南等村還建有100多平方米的文化廣場,安裝了健身設施。鐵爐場社區成立了老年人健身舞蹈隊,建成具有籃球、乒乓球、網球等設施的文體廣場1000平方米。
全鄉九年制學校1所、教師49人,在校生604人。民辦幼兒園1所,教職工7人,入園幼兒117人。
2015年,鄉中心衛生院1所,醫護人員8人,病床12張。村衛生室8個,醫護人員12人。

產業發展


2015年,全鄉總產值1.85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08萬元。
鐵爐鄉有著豐富的天然氣資源、水資源和林竹資源。
90年代末,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西南油氣田分公司在鐵爐鄉境內建4口天然氣井,向清溪鎮、犍為縣城供氣。
鐵爐鄉森林覆蓋率57%,投產林竹近3萬畝,林竹產業成為村民主導產業之一。
鄉內水力發電站2座,1976年,在集鎮東河口處築壩,建成裝機容量為150千瓦的鐵爐電站;1997年,又在集鎮西則約300米的古天洞處,修建了裝機容量125千瓦的古天洞發電站。
全鄉耕地1.6萬畝,其中水田7975畝、旱地8687畝。鄉政府連接國道213線為雙車道砼路面。每天有公交車往返鐵爐集鎮和犍為縣城之間,群眾出行非常便利。
2015年,大春播種面積每年在1.45萬畝左右,產量7200多噸。年採伐木材1800餘方,造紙竹1萬噸。全鄉年出欄生豬約1.5萬頭,其中3個生豬聯戶養殖場出欄生豬9000多頭。全鄉常年在外務工人員保持在3500人左右,勞務收入是群眾增收的重要渠道。
每年全鄉種植菜姜在1500畝左右,因價格因素,產值在1500萬元至5000萬元不等。新發展雲南小花紅李子1200畝。林下發展優質黑山羊、“跑山雞”等綠色產業。

旅遊資源


該鄉有豐富的旅遊資源,鐵爐古鎮涼廳街已列入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古天洞題刻已列入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境內的“朝陽春曉、枇杷印月、古洞觀瀑、鯊魚鼓浪、漁村唱晚、高峰聳翠、涼亭幽谷、聖嶺蓮花”(鐵爐八景)極具開發價值。
鐵爐鄉古迹遺址眾多,絕大部分建於明清兩代。
鐵爐古鎮猶似一隻停靠在水中的小船(三面環水),船頭、船尾、船艙、船槳(6條小巷)齊全,是名符其實的“水邊一隻船”,已列入中國傳統村落名錄。
舊時共徠有5宮、5寺、5廟。五宮有東皇宮、萬壽宮、文昌宮、南華宮、禹王宮。五寺有高峰寺、碾沱寺、安子寺、龍蔭寺、岩泉寺。五廟有水孔廟、川主廟、紅廟子、土心廟、龍神廟,多已被毀。
鐵爐有古石橋9座:興隆橋、富貴橋、永安橋、拱橋、倒石橋、百歲橋、康家橋、雙石橋、三星橋等,保存較好。
鐵爐街道南北兩端的上下水碼頭,保存較好。
鐵爐現存古樹20多株,較為典型的有百年秭妹黃荊、百年秭妹桂花、百年秭妹荔枝和百年古榕樹。

人口數據


2021年7月1日,犍為縣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公報: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鐵爐鄉常住人口為12664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