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日報
中共蘇州市委主辦的綜合日報
徠《蘇州日報》是中共蘇州市委主辦的綜合日報,創刊日期為1949年7月1日。
蘇州日報立足蘇州,面向全省、發行全國,蘇州日報先後在蘇州地區廣泛建立記者站,同時在外地設立辦事處,現有職工數百人。
蘇州日報
1949年4月27日,解放了的蘇州獲得新生,隨後的7月1日,《蘇州日報》的前身《新蘇州報》創刊。這張4開4版、周三刊的報紙,1961年2月19日更名為《蘇州工農報》。文革期間幾經易名,至1971年9月13日停刊。1979年4月27日,《蘇州報》復刊,每逢星期二、四、六齣版。1987年1月1日更名為《蘇州日報》。1993年1月1日,由4開4版小報改為對開4版大報。1996年,由黑白報改為天天彩報。2000年10月,擴展為每天8版。2005年起,每天24版,並且有過日出100版的記錄。
1994年1月1日,《姑蘇晚報》創刊,由蘇州日報社主辦,為4開4版,系全國第一張彩色晚報。1995年改為4開8版,1999年改為16版,2001年24版,2003年32版。
2001年11月20日,《城市商報》創刊,由蘇州日報社主辦,沿用停刊的《吳縣日報》國內統一刊號,11月20日正式創刊,為16版。2003年擴展為24版。
至2009年7月1日,蘇州日報社伴隨著共和國前進的腳步,已經走過了整整60個春秋,每一張報紙都記錄了蘇州滄海桑田的軌跡。
辦報宗旨
蘇州日報標識
在鉛字排版的80多年時間裡,因為囿於技術條件,報紙的版面很難有大的變化。自上世紀九十年代激光照排技術應用到報紙以後,告別鉛與火,迎來光與電,報紙也就進入了一個嶄新的時代。當色彩和線條在交糅中變化多端之後,報紙生動的版面不僅引導讀者閱讀,傳遞編輯情感,而且版面本身也成為一種藝術。《蘇州日報》正是在屢次改版中全面創新,形成了豐富多彩的版面語言,並有多個版面榮膺“中國新聞獎”。尤其是在重大事件和專題報道中,三報都創製了不少具有現代審美意識和視覺衝擊力的版面,給讀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從紙與筆到光與電,從鉛字印刷到激光照排,從單純的平面媒體到集網路、手機、視頻等新媒體於一體,蘇州日報社正在大踏步地走向報業數字化。我們認真研究新媒體發展規律,在報業發展這項主業上全面實現數字化,為新媒體建設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和平台;我們著力改善報社內部傳統的運作模式和經營機制,全力推動和促進平面媒體與網路媒體的良性互動,進軍數字書報刊業,提供信息增值服務,構建媒體建設的多元化經營格局;我們在確保主業發展優勢的前提下,不斷加大新媒體建設力度,力求優化新聞與傳播資源配置,形成定位準確、特色鮮明、優勢互補的全媒體戰略布局。目前,“蘇州新聞網”的日均獨立IP訪問量、PV瀏覽量和全球阿里克斯網站綜合排名,在江蘇省城市新聞網站中名列前茅;《蘇州手機報》更以19萬的訂閱量,成為蘇州地區最大最權威的手機媒體。
蘇州日報、姑蘇晚報、城市商報、現代蘇州、蘇州新聞網、古吳軒出版社、江南電子音像出版社、豹團網。
最早的蘇州報社位於原府前街63號(現蘇州會議中心方位),1979年復刊時社址為民治路24號。2000年向南擴建,社址改為十梓街458號。
蘇州日報社位於蘇州古城區中心,佔地面積13920平方米,建築總面積21080平方米,系群樓建築風格,較好地體現了歷史文化名城的底蘊和特有的文化個性,其間還綴有多個不同風格的庭園,精美雅緻。北側為新文賓館,擁有118個床位以及商務配套設施。
在蘇州城南的吳中經濟開發區,有佔地60畝的蘇州日報社印刷廠,擁有先進的輪轉、平版印刷設備。此外,在民治路148號,還有建築面積1900平方米的發行大樓。
蘇州日報社於2003年9月28日成立蘇州日報報業集團,《張家港日報》、《常熟日報》、《太倉日報》、《吳江日報》歸屬集團主管。除報紙以外,集團還有古吳軒出版社、江南電子音像出版社、《現代蘇州》雜誌社和“蘇州新聞網”,形成了形式多樣、立體交叉的傳媒格局,其中三報日發行量達48萬份。
在“做優做活主流新聞,做強做大主導產業”的指導思想下,蘇州日報社積極改革創新,開拓進取,各媒體的新聞報道質量得到全面提升,成為同級媒體的佼佼者,《蘇州日報》還創造了7年連獲10個“中國新聞獎”的奇迹。同時,報業廣告經營也突飛猛進,2008年突破4億大關,躋身全國同級報社第一方陣。
蘇州工業園區獨墅湖科教創新區八達街118號蘇州新聞大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