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蝕穴

海蝕穴

又稱浪蝕龕。指在海岸線附近出現的凹槽形海岸,海蝕作用首先發生在海面與陸地接觸的地方,這是因為浪浪打擊海岸主要集中在海平面附近。

目錄

簡介


只是海水巨大的衝擊力對海岸附近的岩石進行沖蝕,使海面附近的岩石逐漸被沖蝕形成的凹槽,稱為海蝕穴。在有潮汐的海濱,一般是高潮面與陸地接觸的地方。由於激浪的掏蝕或海水的溶蝕,使海岸形成了槽形凹穴,斷斷續續沿海岸線呈帶狀分佈,因此古海蝕穴可以做為古海岸線高度的標誌。
當波浪從兩側打擊突出的岬角時,可在其兩側形成海蝕洞,洞擴大之後可互相貫通,形成海蝕拱橋,拱橋頂板崩坍可形成海蝕柱,有時海蝕柱也可能是原堅硬岩體的殘餘。
海崖裂縫受海浪侵蝕作用留下的洞穴。穴深數厘米至數米。包括所有的物理、化學和生物過程,尤其在石灰岩上頗為活躍,次為火山岩。石灰岩海崖的海蝕速度每年≤1.5毫米,隨暴露程度和溫度的增加而增大。海蝕穴的形成與海平面的關係密切,分3種類型:①潮下帶海蝕穴。部分或全部發育在水下,其形成為生物或化學作用;②潮間帶潮汐海蝕穴和潮間帶破浪海蝕穴。前者整個或部分在潮間帶掘成,後者通常在高潮位上掘成;③潮上帶海蝕穴。發生在浪花帶及其附近。在海崖高潮位以上不同高度上出現的古海蝕穴,表徵海平面間斷下降或發生突發性垂直構造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