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3條詞條名為公興鎮的結果 展開

公興鎮

四川省廣元市劍閣縣下轄鎮

劍閣縣轄鎮。位於縣境南部,距老縣城普安60公里,劍(閣)南(部)公路過境。鄉鎮企業有農機維修、農產品加工等廠,農業主產水稻小麥油菜籽花生玉米,兼養。公興鎮地處劍閣南部低山槽壩深丘地區,屬於山高、溝壑交錯的地形結構。境內屬亞熱帶濕潤性氣候區。

2020年5月7日,四川省人民政府關於同意廣元市調整蒼溪縣等3個縣部分鄉鎮行政區劃的批複(川府民政〔2020〕1號):撤銷吼獅鄉、圈龍鄉,將原吼獅鄉、原圈龍鄉和原碑埡鄉大埡村1、2、3、4、5、6、7、8、10、11組所屬行政區域劃歸公興鎮管轄,公興鎮人民政府駐大橋社區長興街1號。

歷史沿革


民國以前
北宋熙寧年間(1068-1077年),劍州(治普安縣,今劍閣普安鎮)屬縣下設鄉鎮,置長興鎮,治今公興場,屬劍州普成縣(治今劍閣王河鎮南)。
公興鎮
公興鎮
清雍正年間(1723-1735年),設普成鄉,治今公興場,下設4甲,是劍州下設的3個直屬鄉之一。
同治十一年(1872年),劍州3鄉改劃為13保,今公興鎮境域屬劍安保(治金仙場,今劍閣金仙鎮)。
宣統二年(1910年),劍州划設1城2鎮4鄉,分轄13保,今公興境域屬講信鎮講信保(鎮保同治白龍場,今劍閣白龍鎮)。
● 民國時期
民國二年(1913年),公興鎮場鎮舊照(2003年)劍州改為劍閣縣,今公興境屬講信保不變。
民國三年(1914年),改保為團,今公興境屬講信團不變。
民國十九年(1930年),隆禮團(治火燒寺,今劍閣鶴齡鎮)改分為隆禮上、下區,隆禮下區治地土主廟(今公興場)。
1935年(民國二十四年)4月,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佔領劍閣縣后,改置3個縣蘇維埃,廢區、保,縣下新設區、鄉、村蘇維埃,今公興境域隸屬金仙縣金仙區蘇維埃。同年秋,國民黨政權恢復管轄后,將講信區、劍安一區(治金仙場)併入隆禮下區改為第四區,區下設聯保,以序號定名,聯保下設保。
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6月,全縣調整區劃,改設4個區,縮編聯保,更用新名,今公興境屬罐土香聯保(罐鋪、土主廟、香沉),后改稱罐鋪聯保,治罐兒鋪(今劍閣塗山鎮罐鋪村),屬第三區(治白龍場)。
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8月,撤聯保改設鄉鎮,今公興境域改屬金仙鎮,屬第三區。
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全縣調整區劃,今公興境域改屬碑埡鄉(治碑埡場),屬第三區。
公興鎮
公興鎮
● 新中國時期
1951年5月,設公興鄉,屬第五區(治金仙場),次年改六區,1955年12月改稱金仙區。
1958年,金仙區治所遷至公興場。同年9月,為實現“人民公社化”,實行政社合一體制,公興鄉改為公興人民公社。
1984年初,基層政區改制,實行政社分設,恢復公興鄉。
1985年10月,公興鄉改建為公興鎮。
至1989年,金仙區轄公興鎮和6個鄉。
公興鎮
公興鎮
1992年,撤銷金仙區,撤銷吼獅鄉、塗山鄉併入公興鎮,直屬劍閣縣。
1995年,公興鎮析出原吼獅鄉、塗山鄉行政區域,復置吼獅鄉、塗山鄉。
至2000年,公興鎮由公興督導室領導。
2006年6月,撤銷公興督導室,公興鎮由劍閣縣直管。

行政區劃


區劃沿革

1965年,公興公社共有7個生產大隊,54個生產隊。
1984年初,政社分設改制,改公社為鄉,各生產大隊、生產隊分別改為村、村民小組。
截至2009年,公興鎮轄大橋社區、新生村、九龍村、大梁村、茶埡村、文林村、鳳凰村。
截至2018年,公興鎮轄1個社區、6個行政村,共64個村(居)民小組。各村、社區分別是大橋社區、新生村、九龍村、大涼村、茶埡村、文林村和鳳凰村。
2020年5月,撤銷吼獅鄉、圈龍鄉,將原吼獅鄉、原圈龍鄉和原碑埡鄉大埡村1、2、3、4、5、6、7、8、10、11組所屬行政區域劃歸公興鎮管轄。

區劃詳情

截至2020年6月,公興鎮下轄1個社區和17個行政村。鎮人民政府駐大橋社區長興街1號。
大橋社區龍座村圈龍村
新生村龍角村金鈴村
九龍村天星村三泉村
大涼村向前村太吉村
文林村興峰村金山村
鳳凰村石馬村大埡村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公興鎮地處劍閣東南端,東經105°31′30″北緯31°5′,東與圈龍鄉、香沉鎮接壤,南與塗山鄉相接,西與吼獅鄉相鄰,北與碑埡鄉毗鄰,距新縣城108公里,劍南路穿境而過約7公里。全鎮總幅員面積34.38平方公里,東西寬約4公里,南北長約8.6公里。總耕地面積10200畝,其中田4378畝,地5822畝,其中中低產田地3000畝。水域面積2850畝,園地10700畝,退耕還林2158畝,淹沒面積300畝,林地25362畝,森林覆蓋率49%。

地形地貌

公興鎮[四川劍閣縣公興鎮]
公興鎮[四川劍閣縣公興鎮]
公興鎮地處劍閣南部低山槽壩深丘地區,屬於山高、溝壑交錯的地形結構。境內平均海拔620米,最高海拔750米,最低海拔492米。

氣候

公興鎮境內屬亞熱帶濕潤性氣候區,四級分明,大陸性季風氣候明顯,氣候溫和,光照充足。年平均溫度16.5℃,境內最高溫度38℃,最低溫度-2℃,全年無霜期276天,無極高、低氣溫危害,年日照數約1339小時,年降雨量1086毫米。境內主導風向為西北風,主要自然災害還是旱災,一年四季均可發生,特別是夏旱尤為突出。

水文

公興鎮全境位於嘉陵江水系白龍河流域,除文林村位於白龍河主要支流圈龍河流域外,其餘大部均位於白龍河幹流流域。白龍河舊名炭(淌、碳)口河、臨津河,下游又名白溪浩(濠、河)等,河段別名眾多,如水碾河、東河、橋樓河、李家河等等。發源於龍源鎮青桐村,流經公興鎮至香沉鎮劍南村流入閬中市河樓鄉境內。河道寬40米至70米,出境平均流量每秒2.1立方米,年徑流總量0.7億立方米。
公興鎮
公興鎮

自然資源


截至2015年,公興鎮總耕地面積15200畝,其中水田面積7378畝,旱地面積7822畝,其中中低產田地面積3000畝。水域面積2850畝,園地面積10700畝,退耕還林面積2158畝,林地面積25362畝,森林覆蓋率49%。

人口民族


人口

據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截至2000年,公興鎮總人口12168人,其中男6275人,女5893人;家庭戶戶數3455戶,家庭戶總人口12122人,其中男6252人,女5870人;按年齡劃分,0-14歲3224人,其中男1691人,女1533人;15-64歲8268人,其中男4268人,女4000人;65歲及以上676人,其中男316人,女360人。戶口本地住在本地11285人。
截至2015年,公興鎮共有4060戶,14202人,其中農業戶3043戶,10981人。2017年,公興鎮總人口9384人。

民族

公興鎮人口以漢族為主。

政治


派駐機構

民國十九年(1930年),隆禮團(治今鶴齡鎮)分設隆禮下區辦事處,治地土主廟(今公興鎮)。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秋,講信區(治今白龍鎮)、劍安一區(治今金仙鎮)與隆禮下區合併為第四區公署,治地土主廟,次年6月撤銷。1958年,劍閣縣金仙區公所遷治公興場。1968年,金仙區革命委員會成立,設革委會主任、副主任。1978年,恢復金仙區公所,設區長、副區長和辦公室、民政、財糧、文教、武裝、公安、計劃生育等工作人員。區公所為劍閣縣人民政府(人民委員會)的派出機關,主要職能是協助縣政府管理和指導轄區各鄉的經濟、文化教育事業和民政、財糧、公安、司法、計劃生育、民兵等各項行政工作。1981年,設劍閣縣公安局金仙派出所。1982年建金仙區人民法庭,受理金仙區境內訴訟案件。1992年,撤銷金仙區公所,后不復置。
派駐公興鎮的政法、行政管理服務類機構一覽
序號單位名稱機構性質設立機關機關駐所轄區範圍
1劍閣縣人民法院公興人民法庭行政單位劍閣縣人民法院公興鎮長興路2號原金仙區
2劍閣縣公安局公興派出所行政單位劍閣縣公安局公興鎮劍南街
3劍閣縣公興水務管理站事業單位劍閣縣水利局公興鎮劍南街
4劍閣縣公興教育督導責任區事業單位劍閣縣教育局公興鎮大橋社區
5劍閣縣公興國土資源管理所事業單位劍閣縣自然資源局公興鎮劍南街
6劍閣縣公興食品藥品和工商質監管理所事業單位劍閣縣市場監督管理局公興鎮大橋社區
7劍閣縣稅務局公興稅務分局事業單位國家稅務總局劍閣縣稅務局公興鎮大橋街39號
8劍閣縣公興鎮農業服務中心事業單位劍閣縣農業農村局公興鎮長興路2號公興鎮
9劍閣縣司法局公興司法所行政單位劍閣縣司法局公興鎮長興路2號
公興鎮
吼獅鄉
塗山鎮
註:若有變動,以官方信息和實際情況為準。

行政管理

1951年5月,劍閣縣公興鄉人民政府建立,為基層人民政權組織。由鄉長、農民協會和自衛武裝組成基層政權。1952年後,實行民主建政,鄉設正副鄉長和民政、財糧、生產、文教、公安等幹事和文書員。1955年,公興鄉人民政府改稱公興鄉人民委員會,選舉正副鄉長、委員組成領導班子,除原設工作人員外,增設武裝部長和財會輔導員。1958年9月,實行政社合一體制,設立公興人民公社管理委員會,選舉產生主任、副主任和委員。管委會內設農業、工業、財糧、文衛、武裝、治安等組或委員會。1968年,公興公社管委會改稱公興人民公社革命委員會。1983年冬,公興公社革委會實行政社分設,恢復成立公興鄉人民政府,由公興鄉人民代表大會選舉正副鄉長。1985年10月,改為公興鎮人民政府至今。至1989年,公興鎮人民政府設辦公室、財政、文衛、武裝、計劃生育等工作人員,並設治安保衛、人民調解委員會,聘用農技、蠶桑、林業、水利、電力、國土、農房、廣播、會計等人員,分別辦理各項業務。截至2015年1月,劍閣縣公興鎮人民政府內設機構為1辦3中心,分別是黨政綜合辦公室、便民服務中心、經濟(發展)服務中心(產業引導中心)和綜治工作中心。
中共公興鎮委員會領導成員
職務黨委書記人大主席黨委副書記、鎮長黨委副書記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副鎮長、武裝部長副鎮長
姓名楊慶國楊春芳郭宏傑奐永平陳曉麗楊波羅麗瓊
註:1.各領導成員兼任黨委委員;2.該屆班子任期為2016年至2021年共5年;3.任期內若有變動,以官方信息和實際情況為準。

經濟


綜述

2015年,公興鎮發展海椒1000畝以上,總產值240多萬元,出欄生豬2.26萬頭,糧食總產8100噸,油料總產2400噸,優質花生1500畝,良種繁殖800畝,農村經濟總收入達到5500萬元,發展烤煙300畝,總產值91多萬元;建標準化圈舍3500餘平方,全年養殖土雞10萬餘只,出欄土雞2萬多隻。2015年,公興鎮全鎮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8.5億元,增長5%。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7500元。
2018年,公興鎮發展藤椒2000畝,核桃5000畝,海椒2000畝,中藥材2000畝,有機水稻1000畝;300畝藕魚產業園、100畝海羊肚菌、萬隻肉兔、2個千頭生豬養殖場均已投產;生豬出欄25392頭,土雞出欄23.96萬隻,山羊5426隻,肉牛629頭,肉兔9845隻;實現工業總產值8780萬元,招商引資6000萬元,固定資產投資5000萬元,財政收入600.96萬元。
公興鎮
公興鎮

第一產業

2015年,公興鎮發展高產優質海椒1000畝以上,總產業1500噸,實現總產值240多萬元,引進優質母豬68頭,培育並鞏固年出欄生豬50頭以上的大戶10戶,2015年全年出欄生豬2.26萬頭,全年糧食總產達到8100噸,油料總產達到了2400噸,優質花生1500畝,良種繁殖800畝,建成80畝示範片一個。農村經濟總收入達到5500萬元。發展烤煙300畝,實現總產量760擔以上,總產值91多萬元;建標準化圈舍3500餘平方,全年養殖土雞10萬餘只,出欄土雞2萬多隻。2015年新栽核桃2300畝,2016年發展核桃2700畝,兩年新栽5000畝。
2018年,公興鎮發展藤椒產業2000畝,建百畝以上藤椒產業園3個;發展核桃產業5000畝,海椒2000畝,中藥材2000畝,有機水稻1000畝,5000畝竹筍產業落地開工,300畝藕魚產業園、100畝海羊肚菌、萬隻肉兔、2個千頭生豬養殖場均已投產見效。培養殖大戶15戶,全年生豬出欄25392頭,土雞出欄23.96萬隻,山羊5426隻,肉牛629頭,肉兔9845隻;引進龍頭企業4家,新建農民專合社2家共13家,新建家庭農場3家共15家,培育種養大戶22家,農村電商4個;兌現退耕還林政策補助資金共計107萬元;發放地力補貼98.2萬元,農機購置補貼18戶,實施產油大縣項目免費供油菜種2600畝。
2019年7月5日,劍閣縣簽訂中藥材種植基地項目投資協議並落戶公興鎮。分兩期投入,採用“公司+農戶”模式建設柴胡等中藥材規範化種植基地3000畝,帶動農戶發展種植7000畝。概算總投資1.04億元,投資達產後,預計實現年產值1.5億元,帶動農戶3000戶,以後逐年遞增。

第二產業

2018年,公興鎮有微型企業業10個,提供就業崗位134人,年度總產值8780萬元,永發機磚廠技改升級投入使用,全面完成招商引資6000萬元,固定資產投資5000萬元任務。

第三產業

截至2018年,公興鎮有大型綜合商場1家,綜合市場3個,銀行業金融機構4家,分別是中國農業銀行、中國郵政儲蓄銀行、劍閣農村商業銀行和包商貴民村鎮銀行的分支機構,其中廣元市包商貴民村鎮銀行公興支行成立於2013年1月,是廣元市包商貴民村鎮銀行的六個營業機構之一。2019年7月,公興鎮中藥材種植基地項目達成投資協議,項目投資達產後,預計實現地方稅收留成不低於100萬元。
2018年,公興鎮財政收、支總計600.96萬元。基本支出447.75萬元,項目支出153.22萬元。主要用於一般公共服務(類)支出201.89萬元,文化體育與傳媒支出(類)30.05萬元,社會保障和就業(類)支出46.67萬元,醫療衛生支出20.22萬元,城鄉社區支出29.51萬元,農林水支出244.01萬元,資源勘探信息等支出15.58萬元,住房保障支出13.03萬元。

文化


地名由來

清末以前,今公興場鎮高家壩附近有一個小市場,名叫“土主廟”,又稱“矮子場”。清末,有三姓家族在土主廟對面套子梁山上、公子山(又名兼山)山下另建市場,新場取名“公興”,後來沒有建成,仍然遷於原址矮子場。1951年,矮子場為新設鄉治地,因名公興鄉。1958年,金仙區公所遷址高家壩,直至1992年撤銷,高家壩形成了較大規模的新場鎮。公興鄉則幾經變革於1985年改設公興鎮至今。

文物古迹

黃裳墓:位於公興鎮九龍村兼山山下。原豎有石碑1座,上書“兼山”二字。墓地有古柏數百餘株,明時被保寧府(治閬中)一同知砍伐,彭澤作《吊宰木賦》諷責其事。原有合抱柏樹,封蔭墳塋。1963年墾作耕地。墓基未發掘,存有明正德十四年(1519年)劍州知州李璧謁墓時所題詩刻碑一通。
靈芝寺:位於公興鎮新生村。宋時修建。明萬曆年間(1573年-1620年)整修,呈復四合院布局。今存中殿(觀音殿)、前殿(真武殿)。佔地1470平方米。2013年12月,靈芝寺被廣元市人民政府列為第四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公興鎮
公興鎮
靈泉井:位於公興鎮新生村,在靈芝寺前巨石中央,為石質井,井口呈圓形,直徑1.6米,井深5米,終年不涸。

社會


城鎮事業

公興鎮場鎮位於白龍河中遊河畔的高家壩。場鎮附近清末以前有一小場,名土主廟,又稱矮子場,1951年在此設公興鄉。1958年金仙區公所遷於矮子場附近的高家壩,糧食、供銷、銀行、工商、稅務、郵電、食品、木材、醫院、學校、服務行業、商業貿易等和企業、事業單位亦隨之新建用房,漸成新街。1979年,國家電網35千伏變電站新建於此地。1984年,部分農民進入集鎮建房。1985年建公興鎮。截至1989年,公興鎮共新建街道8條,長2380米,寬13至21米,並新建影劇院、電視差轉檯和一座石坦空腹拱橋,建成新的集鎮。鎮上共建房屋7.8萬平方米,其中單位自管公房41500平方米,私人房屋36900平方米,常住居民428戶4295人(含中小學生2615人)。
2018年,公興鎮完成老政府龍居御苑商品開發,完成居民小區污水綜合整治,爭取資金50萬元,購買壓縮式垃圾車1輛,關閉場鎮垃圾填埋場,實行垃極每日清運到普安鎮集中處理,對集鎮城鄉環境、垃圾填埋場、泄洪管道進行了綜合整治。成功創建四川省百鎮建設行動試點鎮,劍閣縣政府對公興集鎮重新修編。推進城鎮舊房改造,增設部分環衛設施,維修維護場鎮路燈,實施老電影院拍賣工作,集鎮河堤初設方案通過初審。
公興鎮
公興鎮

教育事業

截至2018年,公興鎮有1所公辦小學和1所公辦初級中學。劍閣縣公興小學校位於公興鎮文化街16號。截至2014年,學校佔地面積12346人,建築面積10967平方米,在校學生1342人。截至2018年初,學校在職人員57人,其中教師54人;在職教職工中副高職稱5人,中級職稱17人,初級職稱32人;在校學生1230人,住校生320人;農村遺補人員8人。
公興鎮
公興鎮
劍閣縣公興初級中學校開辦於1960年秋,劍閣縣公興中學(3張)后辦有附設高中班,1979年改為單設初級中學校。該校位於公興鎮大橋街162號,是一所普通農村單設中學。截至2014年,學校佔地面積29920平方米,建築面積13550平方米,在校學生831人。截至2018年,學校有教學班18個,學生768人,教職工68人。
截至2018年,公興鎮享受“一免一補”政策在校建檔立卡貧困學生86人(學前教育);享受“三免兩補”政策在校建檔立卡貧困學生273人(小學、初中);享受“兩免一助”在校建檔立卡貧困學生43人(高中),享受中職及以上的國家教育扶持的建檔立卡貧困學生49人,合計451人971960元。入學適齡兒童入學率達100%。

醫療衛生

1958年後,金仙區衛生所遷至公興場,公興鎮醫療衛生設施(6張)分設門診、住院部及科室等。屬集體性質,負責診治和指導醫療衛生防疫、婦幼保健等工作。1961年,改稱金仙區中心醫院。1962年下放給公興公社管理。至1989年,屬全民性質,配有X光機、顯微鏡、心電圖儀、B超、A超等現代醫療設備。
公興鎮
公興鎮
截至2017年,公興鎮有公立醫院1家,村級衛生站6個。劍閣縣公興鎮中心衛生院位於公興鎮劍南街2號,是一級甲等醫療機構,是劍閣縣葯械使用安全誠信示範單位,劍閣縣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定點醫療機構,AAA級預防接種門診。2017年1月22日,公興鎮中心衛生院被廣元市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授予為“星級接種門診”。截至2018年8月,每月21、23、25、27、29日預防接種,疫苗為Ⅰ、Ⅱ類疫苗。2017年3月,該院正式啟動業務用房及附屬工程建設,包括改擴建業務用房500平方米及污水、垃圾處理、配電、院內環境附屬工程等。主要實施內容為新建職工食堂214.71平方米,修建磚圍牆40米,磚砌明溝45米,砼壩680.33平方米,砼擋土牆18米。

農田水利

截至2015年,公興鎮共有小(二)型水庫6座,山坪塘156口,石河堰48道,提灌站25處。2016年,公興鎮文林村新建一泉觀石河堰工程,集灌溉、交通、旅遊、防洪功能為一體。2018年,公興鎮共投入82.86萬元完成新生、九龍、茶埡、文林、鳳凰、大橋社區6個村安全飲水工程,實施金土地整治工程,完成污水處理56處、整治山坪塘8口、新建渠系4.9千米,實施坡改梯1098.9畝,格田整理1349畝,水田整治2135畝,新建蓄水池49口,整治山坪塘4口,整治渠系2760米。爭取資金50萬元對鳳凰堰飲用水源進行安全整治,關停水源地養殖場5家,治理排污口6處。
水庫名稱流域位置區域位置建成時間壩高總庫容有效灌面
大涼水庫陡磨河大涼村1960年10.0米34.2500畝
文林水庫圈龍河小支流文林村1974年11.6米12.6279畝
鳳凰水庫白龍河小支流鳳凰村1974年11.0米18.6326畝
茶埡水庫白龍河小支流茶埡村1975年11.6米10.0290畝
新生水庫白龍河小支流新生村1976年18.0米16.5203畝
李家岩水庫圈龍河小支流文林村1978年16.0米16.4219畝
說明:1.總庫容單位為萬立方米;2.以上水庫均為小(二)型水庫;3.按建成時序排列。

文化事業

1958年冬,公興公社建立廣播站。1959年,劍閣縣廣播站溝通起縣城至公興的節目傳送。截至1978年,公社廣播站有收音、錄音、電唱、接收、擴放、發射等設備,隊隊通廣播,戶戶有喇叭,社隊均用廣播宣傳政策,發通知,開廣播會,安排生產。1980年開展廣播標準化建設,縣廣播局對公社廣播人員推行任務與工資掛鉤的責任承包制,簽訂合同書,實行誰建誰用誰管理,配備護線員,維修廣播網路。1982年,金仙區公所組織建立金仙差轉檯,位於公興公子山,由群眾集資興辦,按照“誰受益、誰負擔、誰使用、誰管理”的原則,由區公所確定人員兼管,機器型號為DGH-10型,功率為10W。至1989年底,公興鄉廣播站建成標準化機房、播音室和站內標準設備,完成標準化線路建設,使用對講設備。2016年,公興鎮文林村實現電視戶通310戶、寬頻網路150戶。2018年,公興鎮新增有線電視360戶,上送新聞稿件25條,開辦廣播自辦節目200篇,開展大型文化活動5次,農家書屋、文化廣場全天候免費開放,放映電影80餘場次。

基礎設施

2018年,公興鎮城鎮風貌(2張)公興鎮共投入60萬元實施鳳凰幸福美麗新村建設,高標準完成鳳凰村委會陣地配套建設;利用易地搬遷基礎配套資金1069.7萬元,完成大涼村、茶埡村、鳳凰村4個集中安置點配套。2018年,公興鎮完成C、D級危房改造182戶,易地搬遷91戶250人,土地增減掛鉤150戶,新建安置點8個,全面完成5個。
公興鎮
公興鎮

社會保障

2018年,公興鎮全面覆蓋全鎮696戶貧困戶政府資助兜底購買人均180元/年的醫保,並辦理健康扶貧聯繫卡,使所有貧困戶實現縣內住院治療自費不超過10%支付,縣外治療報保率提高5%的優惠政策。累計發放278戶貧困戶小額信貸扶貧貸款用於發展生產,共計貸款金額1112.3萬元。2018年全年發放各類救助資金330.24萬元。2018年,公興鎮規範打造標準化公共衛生服務中心,計劃生育率達100%,發放獨生子女獎勵327戶,新增獎勵對象13人,計劃生育特困家庭扶助5人;完成適齡勞動力登記5236人,開發公益性崗位30人。

交通


公路

1959年4月,建成縣道劍南公路(劍閣經閬中至南部)白龍至公興馬家侖路段;1970年5月,建成鄉道公香路(公興至香沉);1971年3月,建成鄉道馬塗路(馬家侖至塗山);12月,又建成鄉道公吼路(公興王家橋至吼獅);1975年12月,修通劍南路馬家侖至厚子鋪(閬中界)路段,與閬中至思依公路相接,劍南路至此全部貫通。路寬5至7米,能晴雨通車。2008年5·12汶川地震后,2010年至2011年,公興至香沉、公興至吼獅公路實施了災后重建,新建了瀝青混凝土路面,並已升級為縣道鶴八路(鶴齡鎮至梓潼界八廟埡)。2013年,S302省道(萬源至阿壩縣)升級為G347國道(南京至德令哈),包括厚子鋪經公興馬家侖至金仙路段;2014年7月,劍南路白龍至馬家侖路段升級為省道208線(青川至鄰水九龍)。
截至2015年,公興鎮共有鄉、村、組公路179千米,其中:鄉道路13千米,村道30千米,組道公路136千米。208省道劍南路穿境而過約7千米。2015年,鄉道公河路(公興學房梁至河樓鄉)開工建設,全長12千米,四級公路,路基寬6米,路面寬5.5米,設計速度20千米/小時。2016年,公興鎮文林村硬化村組道路9.8千米,加寬入村主道3.7千米、入戶路18千米。2018年,公興鎮新建村組道路7.978千米,在文林村、大涼村完成14.7千米道路硬化,硬化生產道路3.2千米,建人行橋2處。2019年6月,普安鎮經公興至羅家河(347國道新介面)公路改建開工,設計車速40千米/小時,路基寬7.5米,瀝青混凝土路面,預計2020年4月竣工。2019年9月25日,劍閣縣正式啟動綿萬高速綿陽至蒼溪高速公路征地拆遷工作。
截至2019年,G347國道、S208省道、縣道鶴八路、鄉道公河路等貫穿公興鎮境內,鎮區距在建S1綿萬高速公路白龍出口(碑埡鄉先鋒村)約10千米。
公興鎮班線客運情況一覽
班車線路發車時間主要途經地備註
普安鎮→閬中06:20;13:00白龍鎮、公興鎮、思依鎮--
普安鎮→金仙鎮07:00龍源鎮、白龍鎮、公興鎮--
閬中→白龍鎮08:30;12:30思依鎮、厚子鋪、公興鎮
普安鎮→公興鎮10:00江石鄉、龍源鎮、白龍鎮--
普安鎮→迎新村(塗山鎮)11:30白龍鎮、公興鎮、塗山鎮--
普安鎮→蘇維村(厚子鋪)12:30龍源鎮、白龍鎮、公興鎮--
劍閣縣→金仙鎮13:00劍門關鎮、普安鎮、公興鎮--
普安鎮→長嶺鄉13:10白龍鎮、公興鎮、金仙鎮--
普安鎮→人馬埡村13:30白龍鎮、公興鎮、吼獅鄉--
普安鎮→香沉鎮14:20禾豐鄉、白龍鎮、公興鎮--
說明:1、普安往返公興票價均為16元;2、發車時間僅列出去程信息,暫無返程信息;3、本信息僅供參考,更新於2019年10月,若有變動以官方最新信息或實際運行為準。參考資料

代表人物


古代人物

● 黃裳
黃裳(1146年-1194年),南宋時隆慶府普成縣(今屬劍閣縣)人,字文叔,號兼山。其故里及墓葬均位於普成縣東部兼山山下(今屬公興鎮九龍村)。他曾輔佐過宋孝宗、宋光宗、宋寧宗三朝皇帝,先後任國子博士、中書舍人、侍講、禮部尚書等職,是南宋時期製圖學家,繪有《蘇州石刻天文圖》和《蘇州石刻地理圖》兩幅圖,具有很高的科學價值。去世后追贈資政殿學士,宋理宗嘉定年間(1208-1224年)謚封文忠公。後世為他修了兼山墓,並將他的生平功績鐫刻在石碑上,還整修和重修了兼山書院、讀書台。明清兩代,當地官府、百姓又對這些建築物進行修葺。兼山書院至今尚存屋宇,兼山墓和碑記在“文化大革命”中被破壞,講書台、讀書台尚存遺址。

獲得榮譽


2012年,公興鎮新生村被命名為2011年度四川省環境優美示範鄉村。
2014年3月,公興鎮被命名為2013年四川省省級生態鄉鎮。
2018年10月,公興鎮被列為四川省“百鎮建設行動”試點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