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梁壺
提梁壺
提梁壺小口球腹,下承三獸足,肩一側有龍首流,肩部兩部連以半月形提梁,略信戰國銅盉式燒制。
明隆慶提染壺器開明渾圓,顯得穩重而古雅。萬曆時提染壺造型講究,柄一側有孔便於穿系壺蓋,壺嘴彎曲變大,壺身多呈瓜棱形。
在宜興窯場丁蜀地區,在民間流傳最廣、最深、最普遍的故事,莫過於「東坡提梁壺」。
堆雕菊花紋紫砂提梁壺
一天夜裡,小書僮提著燈籠送來夜點心,蘇東坡手捧點心,眼睛卻朝燈籠直轉,心想:哎!我何不照燈籠的樣子做一把茶壺?吃過點心,說做就做,一做就做到雞叫天亮。等到粗殼子做好,毛病就出來了:因為泥坯是爛的,茶壺肩部老往下塌。蘇東坡想了個土辦法,劈了幾根竹丬丬,撐在燈籠壺肚裡頭,等泥坯變硬一些,再把竹丬拿掉。
提梁壺
因為這種茶壺別具一格,後來就有一些藝人仿造,並把這種式樣的茶壺叫做「東坡提梁壺」,或簡稱「提蘇」。
提梁壺
明嘉靖提梁壺高17.7厘米,口徑7厘米。砂質,肝紅色,質地較粗,壺面有缸壇飛釉,球腹,腹下部稍斂,平底,彎流,流與腹銜接處貼塑四瓣柿蒂形紋飾;圓角四棱的提梁近似橋形,轉折處為倭角,後部有一拴繩子小系;壺蓋是扁平的,有葫蘆形的蓋鈕;蓋內不是常見的子母口,而是凸起一個“十”。整個壺造型嚴謹,做工規整。
明嘉靖提梁壺,因為出於供春年代,特別被業內看重,是我國目前唯一有絕對紀年可考的嘉靖早年紫砂茶器。業界看重提梁壺,還有一個原因,即此壺帶有一定的神秘。磚刻墓誌上沒有寫此紫砂壺的製作者,紫砂壺上也沒刻此壺的製作者。有考古者認為,此壺應是供春初期作品,因為作為下葬品,一般都會選取當時的名人名品。而另一種觀點認為,磚刻墓誌與壺上都沒有寫明此壺製作者,僅從此壺出於供春年代,說供春作品沒有確鑿證據……但有一點大家是認可的,即此壺系宜興產品。
提梁壺
圖中的素娥和青女的設計也頗具玩味之處。後面題詩可以佐證,“七夕佳期長生樂,素娥青女共徘徊,葵丑年夏日於珠山西軒客次———孫永茂作”。由此可知,該壺作於葵丑年,即1913年(民國二年)。“素娥”,即嫦娥,“青女”,即我國神話傳說中的霜雪女神。唐代的李商隱有《霜月》詩曰:“初聞征雁已無蟬,百尺樓高水接天。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共嬋娟。”李商隱又有《嫦娥》詩:“雲母屏風燭影深,長河漸落曉星沉。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以此來表達嫦娥在飛升成仙之後的寂寞。而孫永茂顯然知道這個典故,所以圖畫中,嫦娥看到別人的團聚,臉上是惆悵的,心中是苦楚的,“碧海青天,漫漫長夜,一絲一絲的寂寞,宛如生了根,長了葉,開始在她心中枝繁葉茂,這樣的痛苦無以言表。“只羨鴛鴦不羨仙”,嫦娥自然深諳其中三昧。
在底部,有“孫永茂記”的方章題款。孫永茂生活於晚清民國年間,是當時十分有名的一個制瓷名家,尤其以粉彩見長。孫永茂善於從民間題材入手,將民俗畫融入粉彩之中,從而使得其粉彩瓷既有簡潔洗鍊的寫意,又有歡樂明快的生活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