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梁壺

提梁壺

提梁壺小口球腹,下承三獸足,肩一側有龍首流,肩部兩部連以半月形提梁,略信戰國銅盉式燒制。

明隆慶提染壺器開明渾圓,顯得穩重而古雅。萬曆時提染壺造型講究,柄一側有孔便於穿系壺蓋,壺嘴彎曲變大,壺身多呈瓜棱形。

概況


在宜興窯場丁蜀地區,在民間流傳最廣、最深、最普遍的故事,莫過於「東坡提梁壺」。

傳說


堆雕菊花紋紫砂提梁壺
堆雕菊花紋紫砂提梁壺
傳說宋朝大學士蘇東坡晚年不得志,棄官來到蜀山,閑居在蜀山腳下的鳳凰村上,他喜歡吃茶,對吃茶也很講究。此地既產素負盛名的「唐貢茶」,又有玉女潭,金沙泉好水,還有「海內爭求」的紫砂壺。有了這三樣東西,蘇東坡吃吃茶、吟吟詩,倒也覺得比在京城做官愜意,但這三者之中蘇東坡還感到有一樣東西美中不足。什麼呢?就是紫砂茶壺都太小,怎麼辦呢?蘇東坡想:我何不按照自己的心意做一把大茶壺?對,自己做茶壺自己用!他叫書僮買來上好的天青泥和幾樣必要的工具,開始動手了。誰知看似容易做卻難,蘇東坡一做做了幾個月,還是一籌莫展。
一天夜裡,小書僮提著燈籠送來夜點心,蘇東坡手捧點心,眼睛卻朝燈籠直轉,心想:哎!我何不照燈籠的樣子做一把茶壺?吃過點心,說做就做,一做就做到雞叫天亮。等到粗殼子做好,毛病就出來了:因為泥坯是爛的,茶壺肩部老往下塌。蘇東坡想了個土辦法,劈了幾根竹丬丬,撐在燈籠壺肚裡頭,等泥坯變硬一些,再把竹丬拿掉。
提梁壺
提梁壺
燈籠壺做好,又大又光滑,不好拿,一定要做個壺把。蘇東坡思量:我這把茶壺是要用來煮茶的,如果像別的茶壺那樣把壺把裝在側面肚皮上,火一燒,壺把就燒的烏漆墨黑,而且燙手。怎麼辦?他想了又想,抬頭見屋頂的大梁從這一頭搭到那一頭,兩頭都有木柱撐牢,靈機一動說:「有了!」趕緊動手照屋樑的樣子來做茶壺。經過幾個月的細作精修,茶壺作成了,蘇東坡非常滿意,就起了個名字叫「提梁壺」。
因為這種茶壺別具一格,後來就有一些藝人仿造,並把這種式樣的茶壺叫做「東坡提梁壺」,或簡稱「提蘇」。

嘉靖


器皿形態

提梁壺
提梁壺
明嘉靖提梁壺是1965年在南京中華門外馬家山明代司禮太監吳經墓中出土的,從同時出土的磚刻墓誌上得知,吳經下葬於明嘉靖十二年(1533年),說明此壺制於前,正是供春時代的作品。現藏於南京博物院。
明嘉靖提梁壺高17.7厘米,口徑7厘米。砂質,肝紅色,質地較粗,壺面有缸壇飛釉,球腹,腹下部稍斂,平底,彎流,流與腹銜接處貼塑四瓣柿蒂形紋飾;圓角四棱的提梁近似橋形,轉折處為倭角,後部有一拴繩子小系;壺蓋是扁平的,有葫蘆形的蓋鈕;蓋內不是常見的子母口,而是凸起一個“十”。整個壺造型嚴謹,做工規整。

器皿特色

明嘉靖提梁壺,因為出於供春年代,特別被業內看重,是我國目前唯一有絕對紀年可考的嘉靖早年紫砂茶器。業界看重提梁壺,還有一個原因,即此壺帶有一定的神秘。磚刻墓誌上沒有寫此紫砂壺的製作者,紫砂壺上也沒刻此壺的製作者。有考古者認為,此壺應是供春初期作品,因為作為下葬品,一般都會選取當時的名人名品。而另一種觀點認為,磚刻墓誌與壺上都沒有寫明此壺製作者,僅從此壺出於供春年代,說供春作品沒有確鑿證據……但有一點大家是認可的,即此壺系宜興產品。

粉彩


器皿形態

提梁壺
提梁壺
該壺產自於民國初年,為當時名噪一時的粉彩名家孫永茂所作。壺高13厘米,直徑14厘米。雖然講述的也是牛郎織女的故事,卻是另外一般味道。按照圖中所作,牛郎金榜題名歸來,和織女在天際相會,而素娥和青女護送著織女,眼裡只有羨慕的份兒,心中卻有說不出的愁怨,牛郎的自豪與織女的歡樂相映成趣。古人說人生有四大樂趣,“久旱逢甘雨,他鄉遇故知,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牛郎此時此刻既有金榜題名,又要抱得美人歸,人生的幸福際遇莫過於此。一個凄美的愛情故事,竟然出現了如此俗氣的結局,這般喜氣洋洋的情形已經扭曲了牛郎織女傳說的基本內涵,令人啼笑皆非。不過,當時這把提梁壺,只是一種生活用具,製作者尋些老百姓喜聞樂見的題材,也無可厚非。
圖中的素娥和青女的設計也頗具玩味之處。後面題詩可以佐證,“七夕佳期長生樂,素娥青女共徘徊,葵丑年夏日於珠山西軒客次———孫永茂作”。由此可知,該壺作於葵丑年,即1913年(民國二年)。“素娥”,即嫦娥,“青女”,即我國神話傳說中的霜雪女神。唐代的李商隱有《霜月》詩曰:“初聞征雁已無蟬,百尺樓高水接天。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共嬋娟。”李商隱又有《嫦娥》詩:“雲母屏風燭影深,長河漸落曉星沉。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以此來表達嫦娥在飛升成仙之後的寂寞。而孫永茂顯然知道這個典故,所以圖畫中,嫦娥看到別人的團聚,臉上是惆悵的,心中是苦楚的,“碧海青天,漫漫長夜,一絲一絲的寂寞,宛如生了根,長了葉,開始在她心中枝繁葉茂,這樣的痛苦無以言表。“只羨鴛鴦不羨仙”,嫦娥自然深諳其中三昧。

製作名家

在底部,有“孫永茂記”的方章題款。孫永茂生活於晚清民國年間,是當時十分有名的一個制瓷名家,尤其以粉彩見長。孫永茂善於從民間題材入手,將民俗畫融入粉彩之中,從而使得其粉彩瓷既有簡潔洗鍊的寫意,又有歡樂明快的生活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