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佐
中佐
中佐(日語注音:ちゅうさ,朝鮮語/韓語:중좌)是二戰結束前的日本以及後來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軍隊的一種軍銜。為佐官的第二等軍銜,相當於其他大多數國家的中校。其上為大佐(朝鮮為“上佐”,상좌),其下為少佐。
日本的軍銜制度起源於1870年(明治3年)9月18日"太政官布達第604號"條令,宣布設立"兵部省",並設立從陸海軍大將到陸海軍權曹長總計11等級軍官,其中就包括了陸軍中佐和海軍中佐。
日軍中佐軍銜(1931-1938)
今日本自衛隊存在類似軍銜,稱為"2等陸(海,空)佐"。
二戰後,日本於1950年開始重建軍隊,至1954年建成陸,海,空三軍,稱陸上自衛隊,海上自衛隊,航空自衛隊。軍銜分幹部,曹士兩大類。其幹部仍為將,佐,尉,三等九級,但軍銜稱謂與舊日軍有所不同,將官分為將一,將二,將補,分別相當於上,中,少將;佐官稱一佐(上校),二佐(中校),三佐(少校);尉官稱一尉(上尉),二尉(中尉),三尉(少尉);曹士稱一曹(上士),二曹(中士),三曹(下士),士長(上等兵),一士(一等兵),二士(二等兵),三士(三等兵)。1970年增設准尉,1980年又增設曹長(即軍士長)。目前,日軍官兵的軍銜共有六等十八級。
二戰時期日本陸軍的職務編製軍銜:
中佐軍服(中)
陸軍參謀長——元帥、大將;
總軍(1945年編成,相當於方面軍群)司令官——元帥、大將;
總軍參謀長——大將、中將;
方面軍(方面軍)司令官——大將;
方面軍參謀長——中將;
軍(集團軍)司令官——中將;
軍參謀長——少將;
師團長(師長)——中將,
師團參謀長——少將、大佐;
旅團長(旅長)——少將、大佐,
旅團參謀長——大佐、中佐;
聯隊長(團長)——大佐、中佐,
副聯隊長(副團長)——中佐、少佐;
大隊長(營長)——少佐、大尉;
中隊長(連長)——大尉、中尉;
小隊長(排長)——中尉、少尉;
司務長——准尉、曹長;
小隊副(副排長)——曹長、軍曹;
分隊長(班長)——軍曹、伍長;
組長——伍長、上等兵。
二戰時期日本海軍軍銜的軍人類別區分與陸軍不同,分為士官(軍官)和特務士官、准士官、下士官、兵(以上四類統稱海軍士兵)兩類,其中後者又分成1944年以前、以後兩個時期。
將官——海軍大將(海軍上將)、海軍××中將、海軍××少將、海軍代將(海軍大佐擔任少將職務,相當於海軍准將);
佐官——海軍××大佐(海軍上校)、海軍××中佐(海軍中校)、海軍××少佐(海軍少校);
尉官——海軍××大尉(海軍上尉)、海軍××中尉、海軍××少尉。
圖中的朝鮮軍官即為“中佐”軍銜
不同於朝鮮,同樣從日本殖民者獨立出來的大韓民國,卻沒有像朝鮮那樣叫“佐”,而叫做“領”。即“少領”(소령,有時也作“小領”,這兩個字韓語讀音一樣)、“中領”(중령)、“大領”(대령),不同於朝鮮,韓國的校官和美軍、日軍一樣,只有3個等級。韓國軍隊“領”的叫法,來自李氏朝鮮末期的軍職“參領”、“副領”、“正領”,稍晚些時候清朝新軍也有“正參領”、“副參領”、“協參領”這樣的軍銜,可能都來自中國古代的軍職名。
一般為方便理解,無論朝韓,國內的媒體都一律譯作“少校”、“中校”等,實際上並不準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