醮祭
醮祭
祭是一種融歌、舞、樂、技於一體的祭祀娛樂活動,源於古代的巫術,延續至今已數千年,但仍然比較神秘。在通渭,人們把舉行醮祭活動稱為“打醮”或“跳(調)神”。醮祭活動並不十分普遍,每年只在個別村莊和寺廟舉行,活動時間各處不同,以秋後為最多。
巫師(俗稱“師公”)是醮祭活動的直接參與者,以降神和娛神為職業,一行兩三人至七八人不等,以平襄鎮斜屲村的最有影響。整個醮祭活動中,巫師替人娛神,是人神之間的一個中介。他們通過一系列混沌的歌舞,將人、巫、神攪和於一起,在“共享其樂”的同時,達到祈福求祥、驅病避邪的目的。羊皮鼓是醮祭活動中始終使用的樂器,橢圓形鐵圈蒙了羊皮做成。握柄下套有九隻小鐵環,謂之“九連環”,其象徵意義已不可考。
醮祭
醮祭
醮祭
與娛神相比,回神過程就顯得簡單多了。巫師們又換上布衫小帽,由一巫唱回神詞,其他巫師則手拿法器,進行舞蹈。“回神”,顧名思義,就是請各路尊神上天入地,各回各處。當然,在回神的同時,巫師們又不忘祈禱諸神,要他們回去以後,廣賜恩澤於人間,使人們老少健康,四季平安。回神乃至整個醮祭過程,以燒掉所有用過的紙品而宣告結束。
有些村莊在醮祭時,根據傳統,還有“炸山”活動。炸山是人們為“預防”雹災而舉行的一種祭祀活動。炸山這天拂曉,人們抬了方神,帶上五穀糧食和葯料,巫師捉了活雞,拿了法器,來到高山之巔。在既成的尖土堆周圍,巫師們轉五方,請諸神,唱吉詞,逐災禍。之後,將雞頭、葯料及畫了符的瓦碗等深埋於土堆之中,並插五色旗於其上,神秘地完成了這個禳災納吉的儀式。
醮祭活動就其形式和內容來看,是古代巫術與儒、釋、道教儀相結合的產物。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醮祭程度不同地受到了政治、文化、民族、地域、派系等的影響和客串,至今日雖然已經式微,但仍不失其本,而且在全國大部分地方依舊存在。據此,我們也可以觸摸先民的脈搏,瞭望遠去的精神家園,以便能更好更多地發掘我們的民族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