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量守恆
數量守恆
一定數目的物體無論怎麼放置,總量不變。在皮亞傑的研究中,兒童到8歲左右才達到數的守恆。如把12顆糖塊擺成兩排,糖與糖之間的間隔相等,每排6顆,兒童會確認為兩排一樣多。但若把其中一排的間距拉長,兒童會覺得這一排糖就比另一排多。5~6歲兒童有時根據長度判斷多少,有時會從密度判斷多少,但仍未達到守恆。直到8歲左右的兒童才能根據一一對應的關係,而不受知覺形狀改變的影響,達到數的守恆。
數的守恆是指物體的數目不因物體外部特徵(顏色、形狀、大小等)和排列方式的改變而變化。例如:排列成一條直線的7個小球,再把它們排成一條曲線,或是雜亂擺開,它們的總數仍是“7”,不發生變化。
守恆這一概念由瑞士著名兒童心理學家皮亞傑首創,不僅包括數守恆,還有長度、面積、體積等其他量守恆。國際上已普遍接受了皮亞傑的將兒童是否具有數守恆的能力作為幼兒數概念形成的標誌的觀點。掌握數的守恆,要求思維具有一定抽象成分,要排除外部因素的干擾,只考慮數目的多少。幼兒由於思維的具體形象性,認識事物易受外部特徵的影響,所以掌握數守恆有一定的困難。例如:將原來緊密排列的杯子擺開成一長列,會使幼兒產生杯子比原來多了的錯覺。但這種外部因素的影響隨幼兒年齡的增長而減少。隨著幼兒思維抽象性的進一步提高,逐步掌握數守恆。5歲幼兒已開始明白數目的多少與物體的大小、形狀、排列方式等沒有關係,不同的物體也可以有相同的數目。使幼兒擺脫具體實物的束縛。只考慮到數本身的抽象、概括成分,標誌著幼兒數概念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