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卿以下冕服議
公卿以下冕服議
《公卿以下冕服議》是唐代楊炯徠創作的一篇散文。
公卿以下冕服議
古者太昊庖犧氏,仰以觀象,俯以察法,造書契而文籍生。次有黃帝軒轅氏,長而敦敏,成而聰明,垂衣裳而天下理。其後數遷五德,君非一姓。體國經野,建邦設都。文質所以再而復,正朔所以三而改。夫改正朔者,謂夏后氏建寅,殷人建丑,周人建子。至於以日系月,以月系時,以時系年,此則三王相襲之道也。夫易服色者,謂夏后氏尚黑,殷人尚白,周人尚赤。至於山、龍、華蟲、宗彝、藻、火、粉米、黼、黻,此又百代可知之道也。
今蘇知機表奏請立節文改章服,奉付禮官學士詳定是非者,謹按《虞書》曰:“予欲觀古人之象,日月、星辰、山、龍、華蟲、作會、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絺綉。”由此言之,則其所從來者尚矣。夫日月星辰者,象聖王光照下土也。山者,布散雲雨,象聖王澤沾下人也。龍者,變化無方,象聖王應時布教也。華蟲者,稚也,身被五彩,象聖王體兼文明也。宗彝者,虎蜼也,以剛猛制物,象聖王神武定亂也。藻者,逐水上下,象聖王隨代而應也。火者,陶冶烹飪,象聖王至德日新也。粉米者,人恃以生,象聖王為物之所賴也。黼者能斷割,象聖王臨事能決也。黻者兩已相背,象君臣可否相濟也。
逮有周氏,乃以日月星辰為旌旗之飾,又登龍于山,登火於宗彝,尊神明也。於是乎制袞冕,以祀先王也。九章者,法陽數也。以龍為首章,袞者,卷也。龍德神異,應變潛見,表聖王深識遠知,卷舒神化也。又制鷩冕,以祭先公也。鷩者,稚也,有耿介之志,表公有賢才,能守耿介之節也。又制撬冕,以祭四望也。四望者,岳犢之神也。虎蜼者,山林所生,明其象也。又制絺冕,以祭社稷也,社稷者,土谷之神也。粉米由之而成,象其功也。又制元冕,以祭群小祀也。百神異形,難可遍擬,但取黻之相背,昭異名也。夫以周公之多才也,故治定製禮,功成作樂。夫以孔宣之將聖也。故行夏之時,服周之冕,行王之法服,乃此之自出矣。天下之服,能事又於是乎畢矣!
今知機表狀請制大明冕十二章,乘輿服之者。謹按,日月星辰者,已施於旌旗矣。龍山火米者,又不逾於古矣。而雲麟鳳有四靈之名,元龜有負圖之應,雲有紀官之號,水有盛德之祥,此蓋別表休徵,終是無所比象。然則皇王受命,天地興符,仰觀則璧合珠連,俯察則銀黃玉紫。盡南宮之粉墨,不足寫其行狀;罄東觀之鉛黃,無以紀其名實。固不可畢施於法服也。
雲也徠者,從龍之氣也;水也者,藻之自生也,又不假別為章目也,此蓋不經之甚也。又鸞冕八章,三公服之者,鸞者太平之瑞也,非三公之德也。鷹鸇者,鷙鳥也,適可以辨刑曹之職也。熊羆者,猛獸也,適可以旌武臣之力也。又稱藻為水草,而無法象。引張衡賦云:“帶倒茄於藻井,被紅葩之狎獵。”謂為蓮華,取其文彩者。夫茄者,蓮也,藻者,飾也。蓋以蓮飾井,非謂藻為蓮。若以蓮代藻,變古從今,既不知草木之名,亦未達文章之意,此又不經之甚也。又撬冕六章,三品服之者。按此王者祀四望服之名也。今三品乃得同王之撬冕,而三公不得同王之袞名,豈惟顛倒衣裳,抑亦自相矛盾,此又不經之甚也。又黼冕四章,五品服之者。考之於古,則無其名;驗之於今,則非章首。此又不經之甚也。
國家以斷鼇鍊石之功,今上以緯地經天之德,漢稱文景,周曰成康,講八代之樂,蒐三王之禮,文物既行矣,尊卑又明矣,天下已和平矣,萬國已咸寧矣。誠請順考古道,率由舊章,弗詢之謀勿庸,無稽之言勿聽。若夫禮惟從俗,則命為制,令為詔,乃秦皇之故事,猶可以適於今矣。若夫義取隨時,則出稱警,入稱蹕,乃漢國之舊儀,猶可以行於代矣。亦何取於變周公之軌物,改宣尼之法度者哉?謹議。
楊炯(650—694),華陰(陝西省華陰縣)人,顯慶四年(659)時年九歲,舉神童。上元三年(676)授校書郎。武后時為婺州盈川令,卒於官。楊炯恃才自傲,為時人所不容,歷任小官,鬱郁不得志。其詩詞藻富麗,內容貧乏,顯著地表現了陳、隋遺風。有《楊炯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