悼念一棵楓樹

悼念一棵楓樹

《悼念一棵楓樹》是現代詩人牛漢1973年創作的一首詩,原載《長安》1981年第1期。這首詩寫的是楓樹,是一棵高大的楓樹在秋天的一個早晨被伐倒,以及山野、村莊所產生的反應。全詩構思獨到,借物詠志,感情質樸真切。詩的氛圍感很強,在象徵的基礎上進行白描,沒有雕飾。

作品原文


悼念一棵楓樹
我想寫幾頁小詩,把你最後的綠葉保留下幾片來。——摘自日記
湖邊山丘上
那棵最高大的楓樹
被伐倒了……
在秋天的一個早晨
幾個村莊
和這一片山野
都聽到了,感覺到了
楓樹倒下的聲響
家家的門窗和屋瓦
每棵樹,每根草
每一朵野花
樹上的鳥,花上的蜂
湖邊停泊的小船
都顫顫地哆嗦起來……
是由於悲哀嗎?
這一天
整個村莊
和這一片山野上
飄忽著濃郁的清香
清香
落在人的心靈上
比秋雨還要陰冷
想不到
一棵楓樹
表皮灰暗而粗獷
發著苦澀氣息
但它的生命內部
卻貯蓄了這麼多的芬芳
芬芳
使人悲傷
楓樹直挺挺的
躺在草叢和荊棘上
那麼龐大,那麼青翠
看上去比它站立的時候
還要雄偉和美麗
伐倒三天之後
枝葉還在微風中
簌簌地搖動
葉片上還掛著明亮的露水
彷彿億萬隻含淚的眼睛
向大自然告別
哦,湖邊的白鶴
哦,遠方來的老鷹
還朝著楓樹這裡飛翔呢
楓樹
被解成寬闊的木板
一圈圈年輪
湧出了一圈圈的
凝固的淚珠
淚珠
也發著芬芳
不是淚珠吧
它是楓樹的生命
還沒有死亡的血球
村邊的山丘
縮小了許多
彷彿低下了頭顱
伐倒了
一棵楓樹
伐倒了
一個與大地相連的生命

寫作背景


1973年冬天,詩人在湖北咸寧“五七”幹校因感念被伐倒的一棵楓樹而寫。牛漢在談及此詩的創作目的時曾說:“我悼念棟樑之材,民族的偉大人物一個個地倒下,是可悲的。如果專指某一個人的倒下,就太沒價值了。” 
“文化大革命”這段時期是詩人一生中最灰暗的一個時期,但是詩人並沒有拋棄詩,而是悄悄地用詩記錄下自己真實的心靈之聲,記錄下時代的扭曲的歷史。當時,詩人並沒有想到發表,只是純粹為了表達心聲,所以這類詩也被稱為“地下詩歌”。

作品賞析


主題思想

牛漢以詩維護著人性的尊嚴,並進行著人性的抗爭。在現實世界里楓樹被伐倒,在詩歌世界里楓樹依然挺立,隨著楓樹的被伐,詩人的心也跟著被伐。正因為詩人融入了自己的生命體驗,才使這首詩帶有強烈的主觀感情色彩,才使人們對於楓樹的被伐更帶有生命被伐的創痛,因而具有震撼力量。詩人感同身受於楓樹的“被伐”和“被伐”的創痛,為了不讓“被伐倒的楓樹”的偉大形象從天地間消失,而在詩歌中“把它重新樹立在天地間”。他的詩寫的是楓樹的傲岸和堅韌,實際是借樹喻人、以樹勵志,“樹”“人”“歷史”三者交疊而成的是生命遭到迪害后依然保持偉岸姿態的精神。詩中的“楓樹”不僅是個人受難、自勵、抗爭的寫照,也是歷史災難的有形見證,正如他自己所說的,它是“歷史結出的果子”,所以這首詩在悼念楓樹之時,不僅寫出了個人生命體驗,而且具有歷史深度。透過詩人對“楓樹”的悼念,可以聽到在一個萬馬齊喑的時代里一棵“生命樹”的怒響,它是個人身世與歷史劫難合成的一麴生命悲歌。牛漢寫於幹校的一些詩,大多浸透著悲憤和痛楚,體現了一種硬漢子精神和強者意志,是歷史的活生生的、新鮮的斷層,有一種史詩般的痛感和生命被磨礪的質感。

藝術特色

一、形象鮮明、完整。這首詩從寫一棵楓樹被伐倒開始,楓樹的形象貫穿始終,全詩七十餘行,沒有一行是離開這棵楓樹的。問題的實質還不在這裡,而在於詩人牛漢從寫楓樹被伐倒的聲響,寫楓樹倒下那一天的芬芳,直到寫楓樹被解成了木板……而完成了一個苦難者的形象,一個被不測的命運所殺的苦難者的形象。這個形象通過鮮明而完整的楓樹形象而得到鮮明的體現。這種形象的鮮明與完整,是構思嚴密的結果,也是表現技巧的純熟與運用語言的巧妙的結果。
二、結構嚴密、布局精心。全詩層次井然、段落分明,雖然起伏跳蕩,卻無多餘之筆。這裡面貫穿著一系列的巧思,例如寫楓樹倒下,著力渲染了聲響,由聲響發展到寫倒樹的清香與芬芳,進而寫楓樹被肢解,這是說,詩人在豐富中力求單純,力戒雜亂。這是這首詩在構思上極其重要的一點。
三、感情深沉、濃烈。可以這樣說,牛漢是蘸著淚水寫這首詩的。可是,這首詩的感情一點也不外露,這似乎與感情的濃烈有點矛盾。其實不然,詩中的感情都被濃縮了。每一個小節都使人感到詩人的滾熱的淚水。詩人悼念一棵楓樹,是在悼念他至愛的戰友,也是在悼念他自己被伐倒的那一段年華。
四、意境陰鬱、深遠。這是這首詩最難得的一個成就。這麼長的一首詩,有這麼豐富內容的一首詩,形成了一個統一的、鮮明的意境,極不容易。這首詩之所以能這樣,是由於楓樹的形象鮮明、完整和感情自始至終深沉、濃烈所致。讀完這首詩,我們眼前所浮現的,是蕭瑟的秋天,是伐倒的楓樹,是把楓樹解成的木板,是淚珠,是不死的生命的血球,是縮小了的山丘,是一片荒涼的大地……我們耳邊所迴響的,是倒樹的沉重的響聲……這一切慢慢化為一個境界,一個陰鬱的、深遠的境界,這個境界使我們擔心、痛苦,使我們在暗影中看見了一些活著的和死去的親人。這個意境比詩中的感情還扣人心弦,還叫人難受。
五、語言清新,精鍊,充滿想象。這首詩的語言的特色是顯而易見的,整個語言的色調是清新的,在描寫或抒發感情上,是精鍊的,極少有多餘的字和詞。這種清新與精鍊,往往又通過奇麗的、豐富的想象而體現。這是詩人長期錘鍊的結果。語言的這個特色,在很大的程度上豐富了這首詩,這就是這首詩在藝術上的特色。

名家點評


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洪子誠:詩自始至終是平白的,近乎散文式的陳述。找不到驚人的意象和比喻,沒有對時空轉換的經營,沒有排比和對偶,也發現不了警句與“詩眼”。(《袖珍新詩鑒賞辭典》) 
詩人、中國作家協會會員沙鷗:牛漢這首詩的深度在於批判了對人性、對正直、對才智的殘害。而且,詩人是懷著那麼深沉的感情在進行批判的,在控訴的。(《沙鷗談詩》) 
山東大學中文系教授、山東省當代文學研究會副會長吳開晉:這首詩同寫動物世界的《華南虎》一樣,是詩人在動亂年代詩歌創作的一個高峰,說它象徵一位被摧殘的智者也可,但文本體現出的那空曠的境界、博大的胸襟,悲壯的氛圍、崇高的精神,是更使人難忘的,詩人敘述,由於這棵高大的楓樹在秋天的被伐倒,而震動了鄰近的村莊和自然界。(《文學前沿》)

作者簡介


牛漢(1923年10月2日-2013年9月29日)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原名史成漢,現名牛汀,筆名牛漢。蒙古族。山西定襄人。抗日戰爭初期流亡到陝甘地區讀中學、大學。曾任人民文學出版社編審、編審委員會副主任、《新文學史料》主編,《中國》執行副主編。現為中國作家協會全委會名譽委員,中國詩歌學會副會長。1940年開始發表文學作品。著有詩集、散文集、文論集20餘種,1942年發表長詩《鄂爾多斯草原》引起詩歌界的注視。出版的詩集:《彩色生活》《愛與歌》《溫泉》《海上蝴蝶》《沉默的懸崖》《牛漢詩歌選集》等。出版的散文:《滹沱河和我》《螢火集》《牛漢散文精選》《中華散文珍藏本·牛漢卷》等。《悼念一棵楓樹》獲1981年~1982年文學創作獎,詩集《溫泉》獲中國作協全國新詩集獎。2003年獲授馬其頓共和國文學節杖獎。作品被譯成俄、日、英、法、韓等多種文字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