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福連
潮劇開台吉祥戲
潮劇開台吉祥戲俗稱“五福連”亦稱“十仙慶壽”,五福即“功名財子壽”,《五福連》包括《凈棚》《跳加冠》《仙姬送子》《京城會》《八仙慶壽》等五折,寓有祈福、吉祥、祝願的意義。
第一出《八仙慶壽》,演八仙赴瑤池為西王母祝壽,突出一個壽字。其最後結場的舞台畫面還得搭配一個“壽”字。
五福連
第二出《仙姬送子》,演仙凡結配的天仙七姐,被逼回歸仙宮后產下鱗兒,於是駕著祥雲下到人間,把嬰兒送與董永。
第三出《跳加冠》。“加冠”也即“加官”。表演者面戴假面具,手執玉笏,像個天官;有人說是財神爺趙公明。其披開手卷上的祝辭有“指日高升”、“恭喜發財”或“合境平安”、“五穀豐登”等,皆視喜慶內容和東道主不同身份而選定。
一說是戴面具者為狄仁傑。武則天要狄仁傑擁立她稱帝,狄仁傑答曰:絕無可能,除非是日出西天。次日早,果然日出西天。狄仁傑見狀,自覺前話太滿,羞於見人,故戴上面具出來,手指向天上西方太陽一指,太陽回落,復從東出。
第四齣《京城會》,演呂蒙正得中高第,接
得夫人劉翠屏到京相會。這既緊扣“功名”二字,也體現了大團圓的美好祝願。
四齣之中以這最後一出最為完整,是正戲《彩樓記》中的一小折。開棚戲《凈棚》是南戲“副末登場”介紹家門或劇情大意的遺留形式,不是一個獨立的戲出,故這全組開台戲也稱為“四齣連”,所謂“五福”只是從這四齣中所涵括體現的內容。
這種傳統開台戲在建國后被廢除。80年代隨著潮劇農村廣場戲的興起,為了順應農民的意願而恢復舊規。
我國傳統的戲曲演出,有開台演吉祥戲的習俗;各劇種的吉祥戲各有不同,潮劇開台的吉祥《五福連》。 《五福連》包括《凈棚》《跳加冠》《仙姬送子》《京城會》《八仙慶壽》等五折。這五折表演,寓有祈福、吉祥、祝願的意義。《仙姬送子》取自《天仙配》一段,演仙姬姬(七姐)送子與董永。全段表演只有四句台詞,此折寓意於“福”(俗謂有子有福)。《京城會》取自《彩樓記》一段,演呂蒙正得中狀元,接髮妻劉翠屏到京城相會,共享榮華。這折也稱《報三元》,寓意於“祿”。《八仙慶壽》取自《蟠桃會》,演東方朔邀請八仙赴會與王母祝壽,寓意於“壽”。合起來,呈“福祿壽”三瑞。《五福連》若減去《跳加冠》(《跳加冠》可以單獨表演),則稱為《四齣連》。
《凈棚》潮劇舊本是演員扮李世民出台,念四句韻白:“高搭彩樓巧艷妝,梨園子弟有萬千。句句都是翰林造,奏出離合共悲歡。(白)來者萬古流傳。”接著是向四個台角作表演身段,音樂吹奏,退場。這四句韻白,潮劇的傳統是用正音(俗稱孔子正)念的。
《凈棚》潮劇也稱《李世民凈棚》,但依據史實,梨園之祖是唐明皇(李隆基),我國有不少劇種奉唐明皇為戲神,稱為老郎神,因唐明皇在位時,在長安設立左右教坊,管理徘優、歌舞、雜技,並成為獨立的官署;唐明皇非常愛好音樂、歌舞,曾選拔優秀樂師三百人,在梨園親加指導,這些樂師稱為梨園弟子。潮劇舊本李世民凈棚,應系唐明皇凈棚之誤,因為李世民(唐太宗)在位時,尚沒有梨園設置,有一些劇團,已把李世民改為唐明皇。
《跳加冠》是一折向觀眾祝福的吉祥戲,沒有台同,只有身段表演。京劇也有此段表演,稱為《跳加官》。演員的扮相是頭戴相紗,臉蒙面具,身穿官(衤莽)(紅、黃、綠袍),手執緞制條幅,上書“天官賜福”“指日高升”“加冠晉祿”等字樣,邊跳邊展示條幅上的吉祥語,以表示對觀眾的祝願與歡迎。除男加冠外潮劇還有女加冠,即遇蒞場的達官貴人偕夫人同來,夫人也是高貴人物,則在男加冠之後,再跳女加冠,女加冠演員穿紅(衤莽)袍、鳳冠、執朝笏,加冠條幅書有“一品夫人”“福祿壽全” “榮華富貴”等字樣。觀戲的達官貴人在跳加冠表演之後,要以紅包賞場。戲班所得紅包,稱為加冠錢,交由戲班的司理保管,作為每年農曆六月廿四日及十二月廿四日拜戲神田元帥或其他祭神活動費用。
《跳加冠》演員所戴面具,藝人稱為“加冠殼”,面具白底笑容,小五綹黑須;面具的背面橫置一藤條,出台時演員一口咬住,因為這段表演沒有唱詞道白,不用開口,更主要的是,過去演出中間,如遇達官貴人蒞場,台上演出就停下來,演跳加冠,遇有這種情況,演員把面具咬上,便可出台,演完后,也便於卸下。潮劇這個用口咬住而不是戴上的面具的製作,與京劇完全相同。
《跳加冠》的淵源,據嚴長明《秦雲擷英小錄》云:“金元間始有院本,一人場內坐唱,一人應節赴焉。今戲劇出場,必須扮天宮以導之,其遺意也。”天官即跳加官,這種表演形式,源於金元的院本。
《八仙慶壽》是《五福連》中出台人物最多的一折。因為此戲常加在正劇演出之前,正劇演員一般都在化妝準備演出。這折表演多由戲班的雜角演員串演;過去一些戲班的雜角演員人數少,窮於應付,常因此鬧了不少笑話。潮劇《八仙慶壽》中八位仙人的戲服、冠帽,有固定的色彩配搭,製作精美,這八套服飾,稱為“八川一堂”。
過去,觀眾對八仙慶壽中“壽”字的排場,很是講究,有一則掌故,說“壽”字的徘場,一般鐵拐李為“壽”頭,東方朔為“寸”,即壽字下邊的“寸”;但如果班主姓方,或者到姓方的大鄉里演出,則要倒置過來,由東方朔做“壽”頭,鐵拐李作寸。原因是東方朔的姓名中,有一個“方”字,如果把帶有方字的的神仙屈尊為寸,有辱姓方的尊嚴,所以,到姓方的大鄉里演出,只好讓鐵拐李屈尊去作“寸”了。 ’93(汕頭)國際潮劇節舉行期間,《五福連》作為開台吉祥戲,在潮汕第六屆迎春聯歡節開幕式的文藝晚會上獻演。在保留傳統的“吉佯、祝福”的主題的基礎上,演出形式上有重大的突破,一是打破鏡框式的舞台表演形式,改為早期戲曲表演的勾欄形式,以適應四面觀眾的觀看,例如《仙姬送子》中,傳統的表演是仙姬從左門出台,在體育館演出,改為眾仙女從體育館觀眾座的最高處,沿台階冉冉而降,雲步至台中,然後是仙姬從高層飄飄而下,把表演區向高空和四周伸展。二是利用燈光、雲霧等舞台持技,製造天上人間虛幻環境,如《八仙慶壽》中八位仙人的降臨,或騰雲駕霧,或騎布驢,或乘扁舟而來,都利用舞台特技加以渲染。三是場面壯觀,五折戲,登台演員達170多人,如《京城會》一折,傳統除隨從及梅香外,只有呂蒙正和劉翠屏兩個主角,登場的呂蒙正和劉翠屏共 26對,即所有參加國際潮劇節的劇團,每個團都派一對呂蒙正劉翠屏登台;《跳加冠》傳統只有一人,已經改為16人,8男8女,四是海內外潮劇演員聯合演出,集海內外藝術工作者於一台,是潮劇歷史上前所未有的壯舉。
加冠晉祿
1992年底為了迎接翌年初在汕頭舉行的國際潮劇節,和汕頭市第六屆迎春聯歡節,以潮劇院為主體,選定了《五福連》進行大幅度的藝術加工,劇本方面除了作必要的文學加工之外,還把層次重新排列,以《十仙慶壽》這一折作為壓軸,把整齣戲推上高潮。演出方面突破舞台的局限,改在四面有觀眾的潮汕體育館,參演人數增至兩百人,演出當晚,美國、法國、新加坡、泰國、香港等國家和地區出席國際潮劇節的潮劇團都出台參演,一折《京場會》,各潮劇團都有一對生旦扮演呂蒙正和劉翠屏,同步演唱,濟濟一堂,煞是熱鬧壯觀,加上此次演出,在音樂唱腔、舞台美術、燈光服裝等各方面都有明顯的創新提高,使整個潮汕體育館充滿祥和歡樂的氣氛,博得海內外嘉賓、觀眾的高度讚賞,掌聲經久不息。
《五福連》的這次大型演出,是潮劇史上前所未有的壯舉,現場由汕頭電視台錄像,事後結合國際潮萬里節的各項活動實錄,由韓江影視公司出版專輯,名為《五洲潮曲共鄉情》,發行海內外。《五福連》的劇本則發表於汕頭市藝術研究室編的《潮劇研究》第一輯,同時還發表原廣東潮劇院副院長林淳鈞的《潮劇開台吉祥戲"五福連"摭談》一文,詳談《五福連》的來龍去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