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差
對外貿易中進口額大於出口額
在對外貿易中,一定時期內(一般是一年)若一國的進口額大於出口額,稱為入超,即貿易逆差,或叫貿易赤字。國際貿易的逆差,在金本位制貨幣條件下,需要向出口順差國輸出黃金,以清算負債,否則,就無法達成貿易。在信用貨幣制度下,根據使用貨幣的不同產生截然相反的經濟利益關係。
如果逆差國使用其本鈔對順差國清算,則屬於賒帳購入行為,長期賒帳購入順差國的商品,會促成順差國製造企業的破產和其銀行業發生髮行準備作空的金融危機。
如果使用順差國的貨幣清算,則屬於對沖順差國逆差的補償貿易行為,會減少順差國對本國的債務。
如果使用第三方信用貨幣清算,則與使用本鈔清算對順差國產生的影響相同。
轉變傳統的追求貿易順差的觀念,努力追求外貿平衡。傳統貿易觀念認為出口為了創匯,順差是好事,逆差是壞事。這一觀念長期主導著我國的貿易政策和實踐。其實,一國的對外貿易應追求長期的進出口基本平衡,而不是長期的貿易順差。我國是一個發展中的大國,長期的貿易順差所帶來的並非都是好處。首先,貿易順差雖然增加了外匯儲備,但從資源效用最大化的角度看,是資源未被充分利用;其次,持續高額順差導致人民幣升值預期,進而又導致資本凈流入增加,資本凈流入增加又進一步導致了人民幣升值的壓力;再次,巨額的經常項目的順差,會轉化為貨幣大量投放的壓力,成為通貨膨脹率上升的重要因素。
相反,貿易逆差的結果也並非都是壞處。第一,適當逆差有利於緩解短期貿易糾紛,有助於貿易長期穩定增長;第二,逆差實際上等於投資購買生產性的設備,只要投資項目選擇得當,既可補充國內一些短缺的原材料,還能很快提高生產能力、增加就業以及增加經濟總量;第三,逆差能減少貨幣升值的預期,減緩資本凈流入的速度;第四,短期的貿易逆差有助於緩解我國通貨膨脹的壓力,加大我國貨幣政策的操作空間。
從我國經濟發展的實踐來看,經濟增長快的年份,都是逆差或者順差較小的年份。因此,在對外貿易問題上,應當徹底轉變觀念,放棄以出口創匯、追求順差為目標的傳統觀念和做法,確立以國際收支平衡為目標的政策。
海關總署2010年4月10日發布數據顯示,2010第一季度我國外貿順差為144.9億美元,減少近八成,3月份當月逆差72.4億美元。海關總署2011年4月10日發布今年一季度我國外貿進出口情況。受國內經濟保持較快增長、國際市場大宗商品價格大幅上漲以及春節長假等因素影響,2010年一季度我國累計出現10.2億美元的貿易逆差,而去年一季度為順差139.1億美元。
2010年第一季度我國外貿進出口總值6178.5億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長44.1%。其中出口3161.7億美元,增長28.7%;進口3016.8億美元,增長64.6%。統計顯示,2010年3月份,我國進出口總值為2314.6億美元,增長42.8%。其中出口1121.1億美元,增長24.3%;進口1193.5億美元,增長66%。據海關統計,一季度我國對外貿易恢復性增長勢頭良好。與2008年一季度相比,2010年一季度進出口總值增長8.2%;出口增長3.4%,進口增長13.8%。其中2010年3月份進出口總值較2008年同期增長13.1%;出口增長2.9%,進口增長24.6%。從環比來看,2010年3月份進出口較2月份環比增長27.6%;其中出口環比增長18.6%,進口環比增長37.3%。據海關統計,前3個月,一般貿易進出口增速高於同期總體增速,加工貿易進口增長迅速。我國一般貿易進出口3096.8億美元,增長47.9%,高出同期全國進出口增速3.8個百分點。其中出口1413.1億美元,增長26.6%;進口1683.7億美元,增長72.2%。一般貿易項下出現貿易逆差270.6億美元。同期,我國加工貿易進出口2405.1億美元,增長38.5%。其中出口1516.9億美元,增長29.8%;進口888.2億美元,增長56.3%。加工貿易項下貿易順差628.7億美元,增長4.7%,相當於同期總體順差規模的4.3倍。在我與主要貿易夥伴的雙邊貿易中,2010年一季度,歐盟繼續保持我國第一大貿易夥伴,中歐雙邊貿易總值1014.7億美元,增長35.1%。同期,美國仍為我國第二大貿易夥伴,中美雙邊貿易總值為781.1億美元,增長25.8%。日本以微弱的優勢超過東盟,重新成為我國第三大夥伴。一季度中日雙邊貿易總值為636.1億美元,增長38.2%。我國與東盟雙邊貿易總值達629.1億美元,增長61.3%。在出口商品中,2010年一季度,我國機電產品出口1890.8億美元,增長31.5%。
出同期我國總體出口增速2.8個百分點,占同期我國出口總值的59.8%。同期,傳統大宗商品出口快速增長,其中服裝出口240.4億美元,增長9.1%;紡織品出口152.1億美元,增長26.6%;鞋類出口72.6億美元,增長13.8%。在進口商品中,主要大宗商品進口量有不同程度的增長,進口均價普遍出現明顯回升。據海關統計,鐵礦砂進口1.6億噸,增長18%,進口均價為每噸96.3美元,上漲20.7%;大豆進口1104萬噸,增長8.7%,進口均價為每噸456.9美元,上漲15.1%。此外,進口機電產品1377.6億美元,增長49.8%,其中汽車進口17.9萬輛,增長1.7倍。
由於國內需求旺盛拉動石油等原材料進口數量和價格雙雙強勁上升,以及國內消費結構升級導致汽車類產品進口猛增,3月份當月我國進口增速高出同期出口增速41.7個百分點,當月出現72.4億美元的貿易逆差,中止了我國自2004年5月開始連續70個月貿易順差的局面。其中3月份當月逆差主要來自台灣、日本和韓國等國家和地區,規模分別為79億、65.3億和61.3億美元。
周世儉說,美國希望人民幣能夠更快更多地升值的要求是無理的。這會對中國經濟、出口和企業產生巨大的破壞性影響。他建議,人民幣匯率應當借鑒德國幣值“蛇形浮動”經驗,實現窄幅波動,這對中國經濟和出口產生的不利影響較小。海關分析表明,國內經濟保持較快增長、國際市場大宗商品價格大幅上漲以及春節長假等因素是一季度中國出現貿易逆差的重要原因。周世儉說,一季度為出口淡季,中國的出口旺季集中在7月至10月,因此一季度出現貿易逆差不能代表今後的進出口貿易趨勢,隨著季節性因素的減弱,貿易順差將繼續,但增幅會收窄,逐步趨向平衡。中國國務院總理溫家寶近日在浙江就經濟運行情況進行調研時強調,在進出口趨於平衡的情況下,工作的著力點要放在保持對外貿易穩定增長和優化進出口結構上來。要保持外貿政策的基本穩定,加快轉變外貿發展方式,堅持科技興貿、以質取勝和市場多元化,積極推動加工貿易轉型升級,全面提升對外貿易的質量和效益。“中國必須加大產業結構調整的力度。”周世儉說,在擴大進口的同時,出口政策一定要保持穩定,不宜有大的變動,“出口不能下滑”。張燕生說:“中國需要完成經濟發展和外貿發展方式的轉變,實現從依靠勞動力、土地和環境等要素驅動階段,轉變到規模和創新驅動階段。適度增加非生產性產品的進口、大力增加加快貿易轉型升級所需的國外先進設備、技術、人才的進口,是中國優化進口結構的方向。同時,中國要加強傳統出口項目和新興產業的出口力度,提高現代服務業的跨境服務能力。”
美國貿易逆差的成因是多方面的,美國國會貿易赤字調查委員會於2000年11月發表了一個關於貿易逆差成因的調查報告。在他們看來,其成因主要在於美國與其它國家不平等的貿易關係,諸如:其他國家非關稅壁壘;外國商品對美國的傾銷;外國政府對本國公司的補貼;發展中國家較低的工資水平和生產條件以及美國本國企業核心競爭力的消失等。不過,報告更多地是強調外部因素。美國國民經濟研究局主席費爾德斯坦(Feldstein,1993)強調財政赤字對美國貿易逆差的決定作用,提出了著名的“孿生赤字假說”:在巨額財政赤字背景下,貨幣當局為了防止通貨膨脹,不會為財政赤字融資,因此財政赤字會導致利率升高、外資流入、美元升值,從而產生了貿易逆差。
這一觀點在20世紀80年代很有說服力,小布希上台以來,美國財政赤字又與貿易赤字一樣逐年擴大,2003財年達3750億美元,2004年又猛增至4150億美元,而2005年預計將達到5210億美元的最高記錄。但是,這難以完全解釋美國巨額逆差,因為1989-1992年財政赤字在大幅度擴大,但貿易赤字卻在縮小;1993-2000年財政赤字逐年縮小,1998年開始出現“扭虧為盈”,2000年更是出現2370億美元的高額盈餘,但貿易赤字卻在逐年擴大。即便考慮“時滯”因素,亦不能完全解釋20世紀90年代以來的巨額逆差。
也有一些學者強調中國因素在美國當前巨額貿易逆差中的作用,但更多的學者從經濟繁榮與旺盛的社會總需求來分析美國巨額貿易逆差的成因。這一觀點亦得到著名經濟學家克魯格曼的肯定。
在宏觀經濟體系之中,一國總需求超過總供給時,國際收支表現為逆差,總需求小於總供給時,國際收支表現為順差。故20世紀90年代以來美國巨額貿易逆差,皆因美國經濟的持續繁榮,總需求過於旺盛。或者說美國貿易逆差問題的癥結是總支出增長速度超過了國民收入的增長速度。
當前,美國總消費約佔GDP的82%,而總儲蓄率又非常之低,經濟系統中內生出強大的進口需求。從美國進口商品的類別來看,美國進口增長的也主要表現為消費品進口的快速增長。2002年消費品的進口比1994年增長了107.3%。從實證研究來看,美國學者斯特芬和克穆一通過對1996-1999年貿易逆差與經濟增長的關係進行了分析,認為經濟繁榮至少能解釋32%的貿易逆差。
以上觀點,均從不同角度解釋了美國貿易逆差的成因。在我們看來,美國巨額貿易逆差的根源在於美國經濟的持續繁榮和旺盛的社會總需求,從而巨額貿易逆差伴隨經濟增長而出現。
實際上,從較長時期來看,美國貿易逆差沒有損害美國利益,反而對美國經濟增長作出了貢獻。這些貢獻包括:
其一,有助於防止美國經濟發展過熱。因為大量廉價的進口商品湧入國內市場,可抑遏通貨膨脹率的上升。若沒有巨額貿易逆差,美國很難這麼輕鬆地推行赤字政策。布希繼任時的2001年,美聯邦財政尚有1273億美元的盈餘,但此後由於大規模減稅、經濟調整導致財政收入減少和反恐、伊拉克戰事導致財政支出急劇增加,美財政狀況開始急劇惡化。在這一背景下,貿易赤字擴大一方面是必然的結果,另一方面也為美國經濟增長中抑制通脹作出了貢獻。
其二,有助於推動美國提高勞動生產率。國外商品在美國市場上所產生的競爭效應,迫使美國公司不得不設法提高效率,從而促使勞動生產率的提高。例如,就勞動生產率年均增長速度來看,美國1973-1995年是1.4%,1995-2000年上升到2.5%。而美國20世紀90年代的貿易逆差,也基本上是從1995年以後開始大幅度上升的。
其三,有助於美國開拓國際市場、獲取國際利益。有了巨額的貿易逆差為背景,在其他國家一再鼓勵出口,甚至經濟發展嚴重依賴出口的情況下,美國堅持強硬政策,以“公平貿易”為幌子,頻頻挑起貿易戰。他們強化金融支持,加強對國內產業的保護,同時又強迫他國開放市場,或者干預他國的經濟政策。例如,近年來,美國頻頻向中國施壓,要求人民幣升值。
其四,巨額貿易逆差對美國產業結構調整和高級化也作出了貢獻。大量廉價的進口商品,使得美國得以依賴國外進口日常消費品,然後集中人力、物力優先發展以信息技術為主的高新技術產業,生產高附加值的高新技術產品,從而在國際分工中居於高級地位。例如,在2003年全球信息科技業100大企業排行榜中,美國75家,日本僅4家。從高新技術產品出口的福利分析,由於它們屬於朝陽產業,利潤率高,其所獲得的福利是普通初級產品所不能比擬的。
另一方面,美國近年來相對上升的失業率,也與貿易逆差關係不大。自2000-2003年6月,美國製造企業失業人數高達260多萬人。由此出發,美國政府和越來越多的學者把經濟中出現的問題歸之於巨額逆差,尤其是對中國的逆差。美國2004年的一個民意調查顯示,71%的美國民眾相信,來自中國的競爭是導致許多美國人失業的一個主要原因。
事實上,美國製造業工人的失業問題不是因為發展中國家的競爭,而是由於20世紀60年代以來,以美國為代表的發達國家製造業的就業人數在總就業人數中的比例迅速下降,出現了“去工業化”現象。其原因在於,他們的需求模式從製造品轉向了服務,製造業的生產效率相對服務業大幅度提高,以及與之相關的製造品價格大幅度下降。而在這一過程中,發展中國家製造業的競爭這一外部因素對“去工業化”的貢獻不足1/5,中國的出口佔美國進口的比例約12%,中國的競爭最多只能解釋美國製造業失業問題的2%。
所以,有充分的理由認為,貿易逆差不是失業率上升的主要原因。再考慮到美國巨額貿易逆差對其經濟增長的貢獻,從而經濟增長、低失業率伴隨巨額貿易逆差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