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養風險篩查
營養風險篩查
營養風險篩查(nutrition risk screening)是由醫護人員實施的簡便的篩查方法,用以決定是否需要制定或實施腸外腸內營養支持計劃。
1.已有營養不良(營養不足)或有營養風險的患者接受營養支持有可能改善臨床結局,包括減少併發症的發生率、縮短住院時間等。?
2.如果不存在營養不良(營養不足)和(或)營養風險,營養支持有可能增加併發症或增加費用。?
3.有必要對每一位入院患者進行營養風險篩查,評估其是否存在營養風險,並根據篩查結果,採取相應措施,如制定腸外、腸內營養支持計劃。?
4.現階段推薦每一個入院患者都接受營養風險篩查。承擔此項工作的人員應當是病區護士或主管醫師。
營養風險篩查2002(NRS 2002)是在2002年,歐洲腸內腸外營養學會(European Society of Parenteral and Enteral Nutrition,ESPEN)以Kondrup為首的專家組在128個隨機對照臨床研究(randomized controlled clinical trials,RCT)的基礎上,發展了一個有客觀依據的營養風險篩查工具。該工具是迄今為止唯一以128個隨機對照研究作為循證基礎的營養篩查工具,信度和效度在歐洲已得到驗證。包括四個方面的評估內容,即人體測量、近期體重變化、膳食攝入情況和疾病的嚴重程度。
NRS2002突出的優點在於能預測營養不良的風險,並能前瞻性地動態判斷病人營養狀態變化,便於及時反饋病人的營養狀況,並為調整營養支持方案提供證據。這是其他方法所缺乏的。有研究顯示,應用NRS2002能發現存在營養風險的病人,給予營養支持后,臨床預后優於無營養風險的病人,改善臨床結局,如縮短病人住院時間等。而且NRS2002簡便、易行,能進行醫患溝通,通過問診的簡便測量,即可在3min內迅速完成。因無創、無醫療耗費,故病人易於接受。
從 2005年初開始,中華醫學會腸外腸內營養學分會全國協作組開展了營養風險篩查的具體工作。除體質指數採用國內標準18.5外,其餘均與歐洲的方法一致。 2005-2006年對全國13個城市19家三級甲等醫院的15 098例住院患者進行了應用,得到了實際操作經驗。目前該工具是可以用於我國的比較好的營養風險篩查工具。
1.患者知情同意參加。需要說明營養風險篩查的意義,無額外費用、無創傷,僅測身高、體重和詢問少量問題。
2.入院日期、姓名、性別、年齡(具體到歲)、病房、病床、病歷號、聯繫電話均按照入院記錄的內容填全。
3.入院診斷:按照24h入院病歷描述的診斷填寫。如果與羅列疾病相同就在相應欄目打勾;如果不同則向表中所羅列的診斷靠攏,給出評分。疾病營養需要量程度分類是按照隨機對照臨床研究的結果。對於沒有明確列出診斷的疾病參考以下標準,依照調查者的理解進行評分。
1分:慢性疾病患者因出現併發症而住院治療。病人虛弱但不需卧床。蛋白質需要量略有增加,但可以通過口服和補液來彌補。
2分:患者需要卧床,如腹部大手術后,蛋白質需要量相應增加,但大多數人仍可以通過營養支持得到恢復。
3分:患者在加強病房中靠機械通氣支持,蛋白質需要量增加而且不能被營養支持所彌補,但是通過營養支持可能使蛋白質分解減少。
4.注意在早晨免鞋后測定身高,實際體重應儘可能空腹、著病房衣服、免鞋測量。測量值身高精確到0.5cm,體重精確到0.5kg,計算出BMI(到小數點后1位)。
5.近期(1~3個月)體重是否下降。先詢問患者近期內體重是否有變化,是否下降,如果下降且超過5%,問清是在3個月內還是2個月內或者還是1個月內。
6.1周內進食量是否減少。詢問近1周內進食量的變化,是減少了1/4、1/2還是3/4以上。
7.在營養狀態受損評分中,各項評分取最高分作為該項評分。
1.NRS2002總評分計算方法為3項評分相加,即疾病嚴重程度評分+營養狀態受損評分+年齡評分。其中年齡評分:超過70歲者總分加1分(即年齡調整后總分值)
2.結果判斷:總分值3分,患者有營養風險,可制定一般性營養支持。總分值<3分,每周複查營養風險篩查。
如果患者存在營養風險,就可以制定營養支持方案,一般由臨床醫師與營養醫師共同制定。
如果患者由於代謝異常或疾病的特殊狀況,使腸外腸內營養支持計劃難以制定時,應做詳細的評價,如病史深化、臟器功能、血液生化、人體組成等,但目前國內應用不多,暫不在本規範內詳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