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杏花
屠杏花
屠杏花(1913-1989),女,越劇小生。浙江省嵊縣人。其唱腔具有明快爽朗的特色,能從傳書、寶卷中吸收養料,掌握的賦子較多,演“路頭戲”時能運用自如,即興發揮的唱、念台詞,頗有些文采,被譽為“文學小生”。與施銀花領銜演出,被當時輿論界稱為“銀杏並蒂”。此後又搬演《雷雨》,飾周萍,開女子越劇演時裝戲的先河。名列《中國越劇大典》名人卷。
屠杏花
1924年1月,隨班首次到滬,在昇平歌舞台演出了《后雙金花》、《四香緣》、《龍鳳鎖》、《雙珠鳳》、《玉連環》等劇目。后在嵊縣、東陽、紹興、杭州、嘉興一帶演出。
1927年2月,再次與施銀花、王湘芝到滬演出於神仙世界遊樂場。
20世紀20年代末,科班散夥,自行搭班演出。先在紹興中山戲院當客師,后與姚水娟、筱丹桂、李艷芳等搭檔演出。
1931年秋,她到上海,與男班名旦月月紅,名老生童正初,名丑謝志榮等合作,演出於四川路建德會福心戲院,劇目有《二堂放子》、《雙鴛鴦》、《玉蜻蜓》等。作為女子越劇第一個女小生,也是第一個長期與男班藝人混演的探索者。為了演好戲,她省吃儉用,經常到書店,書攤買來許多寶卷唱本和傳書,有空便看,把書中許多生動的唱詞抄在戲本上,反覆背熟,牢記於心,用到角色的唱念中去。所以她演的戲唱句不俗,被當時小報譽為“文學小生”。
“一·二八”爆發后,屠俊卿改名屠杏花,赴寧波,在甬江大戲院演出。
1932年9月,加盟姚月明、范月樓、竺靈芝為首的女班演出於永樂茶樓。以後又進出於滬、甬間,與男班支維永、王永春、筱月紅和女班王杏花、金香鳳搭班。
屠杏花
1934年與1935年在杭州、嘉興一帶搭班演出。
1936年與施銀花作為客師參加袁雪芬所在的四季春科班,演出於蕭山、杭州。
1937年抗戰開始,避難回鄉。
1938年在滬參加“第一舞台”,與施銀花領銜演出,被輿論界稱為“銀杏並蒂”。屠杏花與施銀花的聯合,
開創了女子越劇演時裝戲的先河,
20世紀40年代前期,再度與施銀花、王杏花、小白玉梅、袁雪芬等搭班,演出於紹、甬、杭、滬、蘇等地。
1946年後,漸次退隱舞台。上海解放以後,參加東山越藝社工作。
1951年義務擔任了民辦藝訓班“出新越藝社”教師。
1953年,任振奮越劇團團長。20世紀50年代中、後期,先後加入中國民主同盟和中國共產黨。
1960年,調入上海越劇院學館執教。其唱腔吸收杭劇〔武林調〕的因素,具有明快爽朗的特色。能從傳書、寶卷中吸收養料,掌握的賦子較多,演“路頭戲”時能運用自如,即興發揮的唱、念台詞,頗有些文采,故被同仁譽稱為“文學小生”。
1939年春,在上海四馬路(今福州路西藏路口)大中華劇場,由施銀花主演現代越劇《雷雨》,此時中國越劇發展史上真正的“越劇十姐妹”結拜亦形成,她們是:施銀花、屠杏花、錢秀靈、馬秋霞、周寶奎、支蘭芳、余彩琴、馬亦琴、袁瑞豐、筱金桂。
1973年退休。
1989年去世。
拿手戲《盤夫》、《桑園訪妻》、《仁義緣》、《九松亭》、《孟麗君·看圖》、《二度梅》、《勸秋香》、《前游庵》、《樓台相會》、《游庵認母》等劇的唱腔,由麗歌唱片公司灌成10張唱片傳世。
屠杏花扮相
屠杏花與施銀花的聯合——“銀杏並蒂”,不僅是兩位越劇第一代女演員一生中難忘的事件,也是女子越劇得以迅速發展的一個起點。早在施家嶴學藝期間,屠杏花就與施銀花親如姐妹,屠杏花常去施家玩,稱施父母為“爹爹姆媽”,施銀花的父母也視她為親生。在科班開蒙戲《雙珠鳳》中,兩人配合默契,深得師傅鍾愛,未出科已成為班中“台柱”。她們曾一同先後演出《玉蜻蜓》、《二度梅》、《四香緣》、《玉連環》、《孟麗君》等戲,“銀杏”始終是一對情投意合的舞台伉儷。1936年9月6日,她們再度以“越劇第一舞台”名義合作演出於紹興千秋模範劇場,其時施銀花已被譽為“花容月貌青衣悲旦”,屠杏花則被譽為“文武風雅小生”。她們的合作演出使越劇贏得了更多的觀眾,影響波及上海。這年年底,法商上海百代音樂唱片公司特邀施銀花、屠杏花及沈興妹等到上海,灌制越劇唱片,有《游庵認母》、《二度梅》、《盤夫》、《勸秋香》、《孟麗君·看圖》、《樓台會》等十多張(以“麗歌唱片公司”名義發行,“麗歌”為“百代”代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