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鯊

鯉形目鯉科動物

銀鯊(學名:Balantiocheilus melanopterus,別名:黑鰭袋唇魚),硬骨魚綱,輻鰭魚亞綱,鯉形目,鯉科魚。原產地亞洲湄公河與湄南河流域,馬來半島,蘇門答臘和婆羅洲的許多流域。其身長在自然界中可達30厘米或更大,亞紡錘形。各鰭端均呈尖形,背鰭、腹鰭、臀鰭三角形,尾鰭深叉形。體色銀色,腹部泛白,各鰭微泛黃,明顯特徵是:背鰭、腹鰭、臀鰭和尾鰭外緣均有黑色寬邊,黑邊內側為淡灰色寬頻,十分醒目。攝食量比較大,生長快,體格健壯,容易飼養,要用大型水族箱,加蓋防跳。性情溫和活潑,喜歡集群遊動。幼魚時期可和它種魚混養,長大后同類群養或者和體格相當的魚混養。銀鯊易感染小瓜蟲病,在體表和魚鰭上生長白色小顆粒,實際上是蟲卵形成的囊包。這種病雖常見,但易爆發,且感染性強,嚴重可致死!有的魚感染后甚至在口部生瘡,不能進食。治療可採用福爾馬林或孔雀石。

物種簡介


銀鯊易感染小瓜蟲病,在體表和魚鰭上生長白色小顆粒,實際上是蟲卵形成的囊包。這種病雖常見,但易爆發,且感染性強,嚴重可致死!有的魚感染后甚至在口部生瘡,不能進食。治療可採用福爾馬林或孔雀石。黑鰭袋唇魚棲息淡水的溪流或湖泊中,屬雜食性,性情溫和,以浮游植物、小型甲殼動物等為食。為重要的養殖魚類,可食用,另外也是具高經濟價值的觀賞魚,生性好動,能夠躍出無蓋的魚缸。

形態特徵


銀鯊
銀鯊
身長:30cm—40cm(成魚野外);
體形:身長可達30餘厘米,亞紡錘形。各鰭端均呈尖形,背鰭、腹鰭、臀鰭三角形,尾鰭深叉形。體色銀色,腹部泛白,各鰭微泛黃,明顯特徵是:背鰭、腹鰭、臀鰭和尾鰭外緣均有黑色寬邊,黑邊內側為淡灰色寬頻,十分醒目。
眼睛較大;雌雄外觀不易區別(一般來說雄魚魚腹部較平,雌性成魚的腹部稍有弧度);
雌雄區分:雌雄外觀不易區別,一般來說成魚魚腹部較平,雌性成魚的腹部稍有弧度。

棲息環境


主要棲息在淡水的溪流或湖泊中,活動區域為中層區域。

生活習性


食物

飼養時可投喂活餌、紅蟲或一般飼料。銀鯊食性雜,且偏植食性。初學者可以嘗試飼養此魚。銀鯊食量較大,生長快,體格健壯,容易飼養。一般要用大型水族箱,並加蓋銀鯊 以防止其蹦躍出來。
銀鯊
銀鯊

行為

銀鯊遊動迅速,比較活潑,還喜歡翻騰跳躍,所以水族箱要加蓋。魚缸盡量要大於120cm
該魚喜歡弱酸性至中性的軟水,但是因為會毀壞水草,所以不適合在有水草的水族箱中飼養。
銀鯊魚體強健,是比較容易飼養的魚類。在魚小的時候可與其他小型魚一起飼養,成魚應單獨飼養或與體型相當的魚混養。
銀鯊對水質要求不苛刻,最宜水溫22-26℃,也能適應較低溫度或者更高的溫度。

分佈範圍


泰國、婆羅洲、蘇門答臘的溪流中。

生長繁殖


銀鯊一般擁有六年以上的壽命,不過人工繁育銀鯊相當困難,暫時還沒有在水族箱中繁殖成功的案例。飼水pH值為6-8;飼水硬度(dGH)為5.0-12.0;飼養溫度在22.0-28.0攝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