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高逸圖的結果 展開
- 唐代孫位創作的彩色人物畫
- 同名郵票
高逸圖
唐代孫位創作的彩色人物畫
《高逸圖》,又名《竹林七賢圖》,是唐代孫位創作的一幅彩色絹本人物畫,現藏於上海博物館。
畫名“孫位高逸圖”為宋徽宗趙佶所題,這幅圖所描繪的是魏晉時期膾炙人口的竹林七賢的故事,該畫作刻畫了魏晉士大夫“高逸風度”的共性,又刻畫出了他們的個性。現存《高逸圖》為《竹林七賢圖》殘卷,圖中只剩四賢。在長卷式的畫面上,主體人物是四個封建士大夫分別坐於華麗的氈毯上,每人身旁都有一名小童侍候。
高逸圖[唐代孫位創作彩色絹本人物畫]
《高逸圖》卷後有明朝司馬通伯的題跋,圖上鈐有北宋內府“宣”“和”、“政”、“和”朱文連珠印記,“御書”、“政和”、“宣和”、“睿思東閣”、雙龍朱文印記,並有清梁清標、清內府收藏印記。
唐朝安史之亂后,上層建築頻敗、一蹶不振,再也不可能發藝術的創造力,而宗教的迫害又妨礙了寺廟的建設。故文人們為逃避現實又像當年的“竹林七賢”那樣從酒、音樂、文學、宗教和哲學中尋求解脫,這些文人畫家的作品如孫位的《高逸圖》都歸為“逸品”之列。
高逸圖[唐代孫位創作彩色絹本人物畫]
高逸圖[唐代孫位創作彩色絹本人物畫]
高逸圖[唐代孫位創作彩色絹本人物畫]
現代文物鑒賞專家餘輝:“畫家為了突出四位高士,誇大了他們的造型,縮小了僕從的外形,這是古代畫家為突出主要人物所常採用的比例關係。人物衣紋線條以鐵線描為主,雜用蘭葉描,圓勁有力,服裝著白色時,留有深淺變化,顯出貼身之處,富有質感。四逸士之間雖以樹石相隔,但他們共同的精神氣質貫穿了全卷,使構圖布局零而不散。圖中的各種盛器和其他器用均符合晉、唐之式,特別是人物的衣冠服飾,較真實地反映了晉人的生活風貌,畫中樹石的畫法已出現了皴染,開始向五代的表現風格轉化。”
《高逸圖》的人物強調刻畫眼神,線條流如行雲流水,表現出骨氣奇偉的特徵,開啟了五代畫法先河。
《高逸圖》自北宋以來就迭經皇室和名家收藏,從圖卷中現存款印看,此圖最早的收藏者是北宋皇族收藏家李瑋,卷首則有“瘦金書”題“孫位高逸圖”五字,一般認為是宋徽宗趙佶手書。
此外,畫卷上還有數枚宋代內府的收藏印,說明在北宋晚期,此畫就移入宣和內府,成為與世隔絕的皇家收藏。
在徠明代《高逸圖》可能也曾為皇家收藏,而後流出。因為中國歷史的皇家藏畫,都有割去前人尾跋以避諱的風氣,而如今《高逸圖》尾跋只有弘治己酉年(1489年)蘭亭居士司馬垔在南京所書寫的款識,其餘都已經不復存在。從尾跋啟首處的印判斷,此畫在弘治年間可能由他收藏。
清代初期,此卷又為收藏家梁清標所有,在畫心、隔水等留下的“蒼厳”、“蕉林秘玩”、“蕉林居士”等鑒藏印。而後,《高逸圖》重新進入內府,收入《石渠寶笈》初編,評為“上等第一”,儲養心殿內。《石渠寶笈》對於所藏畫作的文字、尺寸等描述十分細緻詳實,與其現存狀態相比較,可知從清代至今,《高逸圖》的品貌再無大變。
晚清鼎革易祚之時,溥儀以御賜溥傑之名,於1922年將《高逸圖》帶出宮廷,遂使其流散於文物市場,被北京畫商靳伯聲收入囊中。1955年,上海博物館籌備委員會經過縝密論證,確認此卷為孫位唯一傳世畫作,向上海市政府申請購藏,經陳毅市長批准,於當年購入此卷。《高逸圖》到了上海博物館,並由裝池家劉定之重裝。
2002年11月30日至2003年1月6日,為慶祝上海博物館五十周年館慶,《高逸圖》在由故宮博物院、遼寧省博物館、上海博物館聯袂舉辦“晉唐宋元書畫國寶展”中被展出。
孫位,生卒年不詳,唐代畫家。初名位,後傳說遇異人,而改名遇,號會稽山人。擅長畫人物、松石、墨竹及佛道,尤以面水著名。筆力雄壯,不以著色為上。傳世作品有《高逸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