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認同
職業認同
職業認同(career identity, vocational identity)的概念最早是從心理學家Erikson的“自我同一性”(ego identity)理論發展而來的。Erikson在他的人格發展理論中提出,人在青少年時期(12—18歲)面臨著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亂的衝突,這一階段個人自我意識的確定及自我概念的形成稱為“自我同一性”。
Erikson E. H. (1994),Identity: Youth and Crisis, New York: WW Norton & Company
目錄
美國學者阿瑟·薩爾茲認為“職業”是人們為了獲取經常性的收入而從事連續性的特殊活動,是社會分工體系中人們所獲得的一種勞動角色,是最具體、最精細、最專門的社會分工。作為一種社會群體的表現形式,職業群體內部成員對職業的認同遵循社會認同的基本規律。Nixin(1996)指出職業認同是用特定的工作條件來刻畫一個職業團體特徵的心理變數,Moore和Hofman(1998)則從認同的內容出發,認為職業認同是“個體在多大程度上認為自己的職業角色是重要的有吸引力的與其他角色是融洽的”。另外,Ashforth、Mael(1992)等認為,在一個組織中個體具有複合的群體特徵,個體認同的實體可能是工作單位、子單位、組織或是專業團體。對不同工作的認同、對專業團體的認同,可以認為是對某一專業領域或職業的認同。顯然,學者們界定職業認同內涵時所選取的著力點存在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