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家鎮
黑龍江省肇東市轄鎮
姜家鎮位於市境東南部,地處濱洲鐵路沿線,東與呼蘭縣毗連。鎮政府駐地距市區10公里。共轄有11個行政村,46個自然屯,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2000年底全鎮有7239戶,27838人。
具體位於肇東市南10公里處,南距哈爾濱50公里,濱洲鐵路、哈肇公路、301高速公路成川字,由鎮域內南北貫通,鎮轄區距肇東市區7公里,鎮所轄7個建制行政村,46個自然屯,人口2.7萬,幅原面積108平方公里,耕地12萬畝,林地1.2萬畝,草原7000畝,本鎮具有沿路靠城半牧半農的區位優勢。鎮所在地有姜家火車站一處,糧庫一處,國家糧食儲備庫一處,有信用社、郵電、網通、三處中學,十一所小學。鎮城內道路砂石路39公里,通往5個村。姜家鎮屬於肇東市的南部鄉鎮,經濟發展為中上游,目前農民住房磚瓦化率達到70%,農村有線電視普及率90%,電話安裝3800多部,達到85%。
劉鐵波:黨委書記,黨委全面工作、人大、武裝,招商引資,項目建設
王雪峰:黨委副書記、鎮長,主持政府全面工作,財政、經管
王允:黨委副書記,負責黨群、政法安全、民政
季立野:副鎮長,分管林業、農業、農機、水利、勞動力轉移、畜牧
逯翠紅:副鎮長,計劃生育、教育、衛生
徐洲:副鎮長,環境整治、城建、土地、街道、交通、科技。協助黨委書記抓招商引資
蔣新偉:人大經常性工作、司法、信訪
東北淪陷后,初歸肇東縣第三區管轄,1939年1月設姜家村。1945年“九三”抗日戰爭勝利后,1946年7月,設置第八區,后改稱姜家區。1956年3月,並村划鄉,設置姜家鄉。1958年3月,撤銷雙井鄉,將該鄉的十里、房身、仲山3個農業生產合作社劃歸姜家鄉管轄。同年9月,將四方鄉並人成立姜家人民公社。1961年4月,劃出一部分生產大隊設立四方公社。1984年4月,改為姜家鄉。1985年8月,改為姜家鎮。
姜家鎮北距肇東市域區10公里,濱州鐵路、哈肇公路、301高速公路穿境而過,全鎮11.8萬畝耕地,1.6萬畝草原,是一個“靠城沿路,半農半牧”的農業鄉鎮,現年產糧食8000萬斤左右.
姜家鎮全境地勢比較平坦,肇蘭新河穿境而過,土壤肥沃。2001年,雙安村高植作物示範園區已發展5400畝,以大蒜為主栽,套種、複種香菜、菜花、緊甘藍、白菜,套複種2-3茬蔬菜面積已擴大到4200畝,鮮蒜年產可達2000萬斤,全鎮蔬菜、烤煙等高植作物種植面積已增加到2.8萬畝。
姜家鎮擴大幹部群眾堅持主副換位思想,大力發展養殖業。2001年,全鎮飼養奶牛已發展到2800頭,肉牛2200頭,生豬3.1萬頭,肉蛋雞總量已達52萬隻,鵪鶉20萬隻,藍狐、銀狐1200隻,山、綿羊總量5800隻。
1、以奶牛為主的畜牧業發展迅速,成母奶牛總數達到了1054頭,新增成母奶牛434頭。
2、勞動力轉移成果豐碩,累計有組織的轉移富餘勞動力8000餘人,年收入達到5000餘萬元,戶均增收1300元。里木店鎮現有9個行政村,43個自然屯,耕地面積10.8萬畝,總戶數5650戶,人口2.2萬人,其中農業戶數5520戶,農業人口2.1萬人,村勞動力1.2萬人。
從轉變觀念入手,把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上升為鎮域經濟發展中的一個重要產業來抓。堅持發揮資源優勢、區位優勢,面向全國打造連鎖平台,實行政府領辦,群眾主辦,內轉外輸,結合發展,有力地促進了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截止到2004年6月末,共轉移農村勞動力8750人,占勞動力總資源的71%,其中內轉4230人,外輸4520人,創收4.8億元,比上年增長167%,農民人均增收810元。
2007年全鎮共投入新農村建設資50萬元,其中通鎮公路兩側輔路工程總投入20萬元,共鋪設紅磚路面2公里,長江村、正義村兩個村所有自然屯全部完成自來水管網建設。
優化產業結構,千方百計挖掘內部就業潛力。通過調整農村經濟發展結構,大力發展畜牧業、農產品加工及流通業,拉長產業鏈條,最大限度地實現農村剩餘勞動力就地轉移。一是壯大畜牧業。近兩年來由於深入堅持實施市委主副換位戰略,建小區、打會戰、抓普養,推進了畜牧業快速高效發展。全鎮新增奶牛、肉牛、生豬、肉蛋雞等養殖專業村屯11個,養殖大戶430戶,引導2200多富餘勞力轉向了養殖業。二是做強民營企業。
通過營造氛圍,放寬政策,優化服務,大打民營經濟發展會戰,迅速掀起新一輪民營經濟發展熱潮。一年多來全鎮新發展個體工商戶52戶,私營企業5戶,新上了投資4200萬元的絹花廠,500萬元的鐵鋁鑄造廠,600萬元的黑龍江北方龍信辣椒加工廠,共計安置就業人員1200人。三是調整種植業。按照市場需求,因地制宜,大力發展綠特色、林果業和大棚溫室等勞動密集型產業,通過採取標準化生產、集約化經營,促進農村剩餘勞動力就地消化一批。其中僅長江小辣椒一項就吸納社會富餘人員1200多人。四是搞活販運業。充分發揮交通便利、臨近哈大兩市的優勢,抓住農副產品銷售旺季的有利時機,組織農民群眾大搞經商販運,做到倒起來、運起來、轟轟烈烈轉起來。僅濱洲鐵路一條線每日就有近千人往返省內各大城市經商販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