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畢世華的結果 展開
- 北京理工大學宇航學院發射與推進工程系教授
- 雲南省臨滄市鎮康縣界務員
畢世華
雲南省臨滄市鎮康縣界務員
畢世華,男,1979年5月生,彝族,中共黨員,鎮康民兵兼外事界務員。
畢世華在中緬邊境巡邏
2007年4月,畢世華被聘為外事界務員,負責中緬邊界界務管理和巡查任務。他認真學習外事政策,遵守外事紀律,熟練掌握邊防法規,深入鑽研邊防知識,密切掌握邊境動態,穩當處置邊境事務,自覺踐行守土有責、守土負責、守土盡責的要求。
“有國才有家”、“有邊就有防”這是他常掛在嘴邊的“口頭禪”。2007年6月,他積極協助外辦組織農戶投工投勞3000多人次,在邊境上修築了一道長90多米的護堤。2008年至2010年,他帶領民兵和我方邊民沿國界線,以經濟林為主種植1.5萬餘株界樹,在邊境線上繪製了一道5公里長的綠色長廊,使國界線更加明晰,邊民更多受益。
敢於擔當,主動作為
中緬鎮康段無天然屏障,出入通便道多。他敢於擔當,主動作為,利用嫻熟的業務知識,有效促進邊防社會穩定。
“邊境無小事,事事需慎處”,這是他處置邊境事務中始終堅持的原則。2008年,緬邊民李常福家玉米地出現過耕現象,畢世華主動找上門,向其講清外事政策,及時糾正了過耕問題。自2007年聘為外事界務員以來,畢世華也成了老百姓心中的“草鞋外交官”,在維護邊防穩定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牢記使命,恪盡職守
“外事界務員是一份榮譽,更是一份責任”,他被聘為外事界務員后,主動到外事部門和邊防部隊查找相關資料,認真學習,刻苦鑽研,付諸實踐,多年來,記錄了30多萬字的工作學習筆記。
為了搞清轄區每一棵界樁、每一寸邊境線、每一戶人家,他自帶乾糧和相機,牽上一批馬,反覆走遍了每條路、趟過了每條河,多年來穿爛了40多雙膠鞋。工作中的艱辛,只有他自己能體會。
畢世華,他是邊境線上的尖兵強將,是國界線上的“活界樁”,時刻守衛著祖國的邊境安全。
守護邊疆安寧的巡邊人
2016年1月3日,畢世華隨同軍地聯合調查組前往邊界核查。當他行至118號界樁附近時不慎觸雷,“轟”地一聲巨響,他的左小腿當場炸沒了,右腿嚴重受傷……畢世華一邊撕碎衣服止血,一邊叮囑周圍人不要靠近,防止再次觸雷。左腿截肢,右腿勉強保住,一年內經歷9次手術的畢世華,腿傷好后又拄著拐杖開始巡邊。
“人家20年後是一條好漢,我30天後便是一條好漢。”說起當時被炸傷的情況,畢世華面不改色。
6.7公里,從117號界樁到121號界樁的這段邊境線,是畢世華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一段路。從2007年被外事部門聘為界務管理員以來,他走遍了邊境上的每一寸土地、蹚過了每條河流。9年裡,他穿爛了40多雙膠鞋,記錄了30多萬字。
“我從小就生活在邊境,當界務員是我的願望。守好了邊界,就守好了家。”當時畢世華還擔任著紅岩村村支書、村主任,他常常早出晚歸,讓妻子擔心不已。“有時山裡信號不好,電話打不通。只有他到家了,我這顆心才踏實下來。”妻子左建芬說。
在幫助畢世華康復的日子裡,左建芬有時候忍不住掉眼淚。“不要哭,沒事的。”這一刻,一向堅毅的漢子顯出了無限柔情。
他多年來在農村基層平凡的崗位中嚴謹求實,勤奮刻苦,兢兢業業地完成各項工作任務。於2007年被外事部門聘為界務管理員,為維護國家領土完整和中緬邊境地區的穩定和繁榮作出了突出貢獻。先後被臨滄市委評為“優秀共產黨員”“優秀界務員”“感動臨滄十大人物”和優秀人民陪審員。2011年7月,畢世華被評為全國優秀黨務工作者,2012年5月榮獲雲南省“五四青年”獎章,2012年6月當選為黨的十八大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