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低體溫症的結果 展開

低體溫症

核心溫度低到35攝氏度以下

“低體溫症”發病的原因主要是因為有些人體內產熱少,體溫調節功能差,在寒冷環境中從皮膚丟失的熱量多,不能使體溫保持在一定的水平上。特別是老年人和嬰兒,對溫度的變化不那麼敏感,有時即使室溫相當低,也可能感覺不到,因而保溫防護能力差。當體溫下降到35℃以下時,就會發生“低體溫症”。

簡介


嚴重的“低體溫症”常有意識障礙、頸項強直、血壓下降、心動過緩或心律不齊。有人統計,60歲以上的老人在氣候特別寒冷的冬季,死亡率要比一般冬季高60%,其中“低體溫症”是一個重要因素。
預防低體溫症,要有溫暖的居室、柔軟禦寒的床鋪和衣服。

成因


人的正常體溫是37℃。低體溫症是受害者的核心溫度下落到35℃度以下。如果體溫下跌在32℃以下,情況會變得嚴重並最終致命。相反情況, 溫度太高的是hyperthermia(過高熱症)。
關於人的體溫,有兩個相反的因素相互作用。低溫,大風,和濕的內衣使人寒冷。只有運動和顫抖可以使身體產生熱量。衣服,避風所,和脂肪層可以防止熱量散發,但不會生成熱量。
出汗通過蒸發而降低體溫。寒冷時的顫抖通過增加肌肉活動所需的化學反應而生成熱量。顫抖最多能增加達500%的體表熱量生成,但只能在幾個小時內有效,因為最終會導致肌肉的葡萄糖過度減少和疲勞。
在寒冷且大風的山上,體力透支的運動后,天黑降溫,穿著濕的內衣,如果是全棉內衣且服裝不夠保暖,又沒有帽子和手套,躺下后不再運動,此時制熱和保溫的因素長時間小於散熱的因素,就可能導致低體溫症。
戶外遭遇的低體溫症(hypothermia,也譯成低溫症,失溫症),通俗的講可以說是逐漸地或突發地(落水)凍死的過程。與凍傷的區別是:在寒冷的野外如果仍有移動能力,在移到安全處的過程中可能遭遇凍傷。在寒冷的野外失去移動能力時,會遭遇低體溫症,最壞的最後結果是凍死。

預防


1. 戶外運動時不可以穿全棉內衣。有專門設計的面料幫助把汗單方向排到內衣的外層。通常穿化纖的內衣即可。全棉內衣平時是好的,長時間戶外活動時是最糟糕的。
2. 寒冷的天氣下一定要帶帽子. 在空氣里, 多數熱通過頭部丟失。
3. 知道自己的極限,避免透支。如果迷路,避免驚慌和其它消耗能量的活動。
4. 學習判斷低體溫症的早期癥狀。

癥狀


按逐漸加重的順序為:
1. 控制不住的顫抖。
2. 無法完成複雜的動作,特別是手不聽使喚,步伐不穩。手指敏捷度下降60%左右,握力下降30%左右。
3. 神志不清,言語含糊。
4. 劇烈顫抖。
5. 不合常理的舉動,例如,脫掉外衣而不知道其實很冷。
6. 停止顫抖。此時進入非常危險狀態。
7. 皮膚髮白,變青。
8. 瞳孔放大。
9. 心跳和呼吸劇減。
10. 肌肉發硬。
11. 在32℃時身體進入"冬眠"狀態(hibernation),關閉手臂和腿部的血流,急劇降低心跳和呼吸頻率。
12. 在30℃時身體進入新陳代謝幾乎停止的"冰人"狀態(metabolic icebox),看似死亡了,但仍然是活的。

救護


判斷低體溫症的癥狀。立即求救,同時正確自救:
1. 確保病人身體是乾燥的。一定要脫掉濕的內衣。
2. 降低熱散失。方法有,換乾的衣服,多加外衣,避風所。
3. 食物和飲料。最好是溫熱含糖的飲料,不可以有酒精,咖啡因和尼古丁
4. 外部取熱。烤火,在睡袋中與一個健康人相擁。
5. 安置溫熱水袋在傷者腋窩和腿之間。
6. 不可以直接加熱.
7. 不可以按摩或摩擦病人的身體.
8. 不可以嘗試使手臂與腿變暖, 那會使冷的血流回心肺和腦部, 導致核心體溫進一步下降, 這是致命的。
9. 病人如果身體是冰冷的,那一定還沒有死亡。
10. 準備做長達幾個小時的人工呼吸。
11. 醫院專業救治。
世界著名的 MAYO CLINIC 關於 hypothermia 的官方文章。
"A hypothermia victim is never cold and dead, only warm and dead." -“低體溫症病人在冰冷時一定還沒有死,死亡時身體變暖和。”這句話來自美國疾病控制中心(CDC) 關於 hypothermia 的官方文章,第8頁右邊倒數第13行。
"stay dry = stay alive!" -“保持乾燥才能保命”。最重要的第一步是換上乾燥的內衣。因為停止運動后,如果顫抖也停了,那病人自身不再產生熱量。那時穿著運動后濕的內衣會嚴重降溫。至少要脫掉濕的內衣或塞進一件乾的衣服或毛巾到貼身處。
還有這些與常理相悖的現象:
冷得抑制不住顫抖,但低體溫症病人後來停止顫抖,此時已進入非常危險狀態韓連日出現嚴寒天氣 釜山兩男子因低體溫症身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