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式主戰坦克

日本研發的坦克

三菱STC 90式主戰坦克(日語:きゅうまるしきせんしゃ,英語:Type 90 Main battle tank)是為了取代61式坦克及部分74式坦克而開發的日本陸上自衛隊的第三代主戰坦克。

90式主戰坦克採用日本特許生產的德國萊茵金屬公司的120mm滑膛炮,帶自動裝彈機,炮長瞄準鏡內組裝激光測距儀,並配有熱像儀,具有行進間和夜間射擊的能力。動力裝置為二衝程、水冷、增壓柴油機,採用帶液力器和靜液轉向機構的自動變速箱,懸掛裝置為液氣-扭桿混合式。主要部位採用複合裝甲或間隔裝甲。有三防裝置、自動滅火裝置和激光探測報警裝置。整車外形上與豹2坦克相似,但每側有6個負重輪,3具煙幕彈發射器。

90式主戰坦克的誕生使日本一改主戰坦克火力、防護力都不足的輕坦印象,具備當代一流的技術水平,相較於之前的日本國產坦克,更能有效兼顧火力、機動力與防護力。

主要內容


從88式到90式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日本先後研製出三代坦克:61式、74式和90式。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90式第三代主戰坦克。
日本軍方在74式坦克列裝之後,便立即著手新型坦克的研製工作,研製代號為TK-X坦克,主要研製工作由防衛廳技術研究本部和三菱重工業公司承擔。研製工作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從1975年到1981年,為總體方案論證和部件研製階段,即系統研究、試製火炮、試製發動機、試製傳動裝置和懸掛裝置以及裝甲結構計算等。
第二階段,從1982年到1985年,完成了第一次整車試製和樣車的行駛試驗。這期間試製了2輛樣車和2門120毫米滑膛炮。技術研究本部第四研究所於1985年6月開始了樣車的試驗,包括行駛試驗和射擊試驗以及寒區行駛試驗。2輛樣車共跑了11000千米,打了1220發炮彈。
第三階段,從1985年到1989年,進行第二次整車試製和完成定型試驗。這期間共試製了4輛樣車,完成了行駛試驗和實彈射擊試驗,共行駛了20500千米,發射了3100多發炮彈。試驗的重點是裝備的可行性、可靠性、耐久性、可操作性以及生產工藝等。這期間爭論的焦點在120毫米滑膛炮上。關於這一點,下面還要詳細加以介紹。
按照計劃,TK-X坦克應於1988年定型,並按照日本人的習慣定名為"88式戰車"。後來,由於定型過程中遇到了一些麻煩,定型時間推遲到1989年,改為89式戰車。可是,直到1989年12月才召開定型會議。獲得同意之後,於1990年8月正式定型。這樣,最終定名為"90式戰車",即90式主戰坦克,前後歷時達15年之久。
世界上最貴的主戰坦克
日本90式主戰坦克,號稱是"世界上最貴的坦克"。這主要是指它的採購價格而言。它的研製經費也相當可觀,整個研製費用高達350億日元。儘管只相當於M1主戰坦克研製經費的一半,但對日本軍方來說,投入這麼多經費來研製一種陸軍常規裝備,還是頭一遭。
90式主戰坦克第一批的採購單價高達850萬美元。1億美元才能買12輛90式主戰坦克!實在是太貴了點。價格貴的主要原因是採用了大量先進的電子設備和採購數量低。從年採購數量來看,最多的年份也只有30輛,最少的年份才15輛。生產線開工不足,價格自然要高上去。
從1990年到2004年,日本陸上自衛隊共裝備了292輛90式主戰坦克。加上2005到2009年的"中期防衛計劃"中規定採購的49輛,日本陸上自衛隊共擁有341輛90式主戰坦克。90式主戰坦克只裝備日軍。現裝備的90式坦克,主要配屬給駐北海道的第7裝甲師。
東西合璧
如果說,法國的"勒克萊爾"主戰坦克有點像德國的"豹"2,那麼,90式主戰坦克就更像"豹"2了。這充分反映了90式主戰坦克的設計廣泛吸取了"豹"2主戰坦克的優點。同時,也吸取了蘇聯坦克結構緊湊、外形低矮等優長。可以說,90式主戰坦克是"東西合璧"的產物。
不過,90式主戰坦克也自有它的外部識別特徵。從側面看,90式主戰坦克每側有6個負重輪,側裙板的"下擺"平直,仔細觀察可發現側裙板上有便於上下車的腳蹬孔,有6具煙幕彈發射器;而"豹"2主戰坦克則為每側7個負重輪,側裙板"下擺"呈折線,有8具煙幕彈發射器。從頂部看,位於左側的炮塔門(炮長用)是方形的,車體後部的長方形進氣百葉窗和"豹"2主戰坦克的圓形進氣口形成明顯對照。
從90式和"豹"2、M1A1、"勒克萊爾"主戰坦克正面輪廓的比較可以看出,90式主戰坦克比起歐美的"鋼鐵之軀"要小一圈。在這方面,日本軍方汲取了蘇聯/俄羅斯T系列主戰坦克的優點。
三人乘員組小車扛大炮
90式主戰坦克戰鬥全重50.2噸,比起60噸級的歐美主戰坦克要輕10噸多。乘員為3人:車長、炮長和駕駛員。
在總體布置上,90式主戰坦克的最大特點恐怕是"三人乘員組,小車扛大炮"了。在主戰坦克上採用自動裝彈機,首推瑞典的S坦克和蘇聯的T-72坦克。但S坦克是無炮塔的固定火炮,易於實現自動裝彈。而裝自動裝彈機的"勒克萊爾"坦克於1991年才定型。如果把日本算作"西方"國家的話,那麼,90式便是"西方"最早實現3人乘員組的主戰坦克。日本研製自動裝彈機歷史悠久,早在61式和74式坦克研製階段,就試製過自動裝彈機,有豐富的經驗。在90式主戰坦克上採用自動裝彈機,自然是輕車熟路。
90式主戰坦克的自動裝彈機採用帶式供彈方式,有選擇彈種的功能,方形彈艙在炮塔尾部,彈艙裝彈數為19發。這種型式的自動裝彈機的優點是裝彈的運動軌跡較簡單,結構緊湊,安全性較好。其缺點是彈艙的裝彈數受到限制,火炮必須回到固定的裝填角才能裝彈。在"勒克萊爾"主戰坦克上,也採用這種結構型式的自動裝彈機。
90式主戰坦克在總體性能上的另一個特點是"小車扛大炮"。90式主戰坦克的戰鬥全重比"豹"2和M1A1要輕10噸左右,但火炮威力是相同的。從這一點看,90式主戰坦克吸收了蘇聯T系列主戰坦克的先進設計思想。在TK-X坦克試製階段,日本防衛廳規定的戰鬥全重為43噸,後來一再突破,直到50噸大關。這主要是增強防護力所造成的。
從車內的總體布置看,和當代主戰坦克基本相同,乘員的分佈為:駕駛員在車體前部偏左的位置上,車長和炮長分列火炮兩側,車長在炮塔內右側,炮長在左側。
120炮一波三折
炮彈發射
炮彈發射
前面已經提到,在TK-X坦克研製過程中,爭論最大的焦點,大概要算是其120毫米滑膛炮了。問題並不在於是否選用120毫米口徑的滑膛炮,這一條是板上釘釘了的。問題的關鍵是引進120毫米滑膛炮,還是自己研製。當時,聯邦德國"豹"2主戰坦克上的120毫米滑膛炮已經定型和裝車多年,在加拿大"陸軍杯"坦克射擊大賽中多次奪魁,表現十分搶眼。引進聯邦德國的Rh120型120毫米滑膛炮自然是"信手拈來",可以大大縮短研製周期。但是,日本是經濟和科技大國,技術力量雄厚,工藝水平先進,出於民族自尊心等方面的考慮,日本防衛廳果斷決定獨立研製國產的120毫米滑膛炮,由日本制鋼所負責研製,1978年開始正式進入研製階段。他們採取"分段研製,逐步提高"的穩妥辦法,先試製105毫米滑膛炮,再試製120毫米滑膛炮。試製的兩種樣炮在彈丸初速、膛壓等方面均達到了設計要求,但在穿甲厚度和身管壽命上比Rh120型120毫米滑膛炮要略遜一籌。由於TK-X的定型時間一拖再拖,不能等火炮完全達到指標要求后再定型,只好回過頭來先引進聯邦德國萊茵金屬公司的120毫米滑膛炮和炮彈,由日本制鋼所特許生產。雖然一開始就考慮過引進火炮這一方案,但最終還是用人家的,畢竟是不得已的辦法。
Rh120型120毫米滑膛炮,是萊茵金屬公司的名牌產品,炮全長5800毫米,身管長為5300毫米,為44.16倍口徑,身管材料為專為重型武器研製的鎳鉻鉬真空重熔鋼,經冷拉成整體無縫鋼管,再經過調質處理、液壓自緊等複雜工藝,製成強度和韌性極高的炮管,其拉伸強度高達1230牛/毫米2(即125.5千克力/毫米2),可耐受710兆帕的高膛壓。口徑的提高和膛壓的增大,使它發射120毫米動能彈時的炮口動能達到近10兆焦,比105毫米線膛炮的相應數值提高了60%。Rh120型120毫米滑膛炮,成了"豹"2、M1A1和90式主戰坦克上的"一隻重拳"。火炮身管的壽命為500發。
90式坦克火炮的高低射界為-7~+10度,加上利用車體的液氣懸掛裝置俯仰+-5度的結果,火炮的高低射界可達到-12一+15度,這在當代主戰坦克中是屈指可數的。火炮的俯仰速度為4度/秒,炮塔的旋轉速度為30度/秒。
火炮的彈藥基數為40發左右(日本軍方一直未正式公布90式的彈藥基數),位於自動裝彈機彈艙中的待發彈為19發(一說18發)。所用的彈種包括:JM33型曳光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APFSDS-T)和JM12A1型曳光多用途彈(HEAT-MP-T)。請注意!引進的這兩種彈在德國的編號為DM型,到了日本就成了JM型了。
JM33型動能彈為鎢合金長桿彈,彈芯直徑25毫米,長徑比約為20,初速為1650米/秒,炮口動能達到了9.9兆焦,在1000米的射擊距離上,初速為1573米/秒時,可以擊穿499毫米厚的均質鋼裝甲;在2000米的射擊距離上,初速為1498米/秒時,可以擊穿460毫米厚的均質鋼裝甲。JM12A1型多用途彈的彈頭重量為13.5千克,可兼有破甲彈和殺傷爆破彈的功能,初速為1150米/秒,用來攻擊裝甲目標,可以擊穿600-700毫米厚的均質鋼裝甲,在對付非裝甲目標時,殺傷半徑可達15-23米(視射擊距離而不同)。不過,多用途彈的後效遠遠不如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目前,各國主戰坦克的主要彈種為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這裡給出主要國家主戰坦克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的主要性能,供有興趣的讀者朋友參考。從表中可以看出,JM33型彈和更先進的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相比並不佔優勢,但在現階段其穿甲威力還是勉強夠用的。
此外,日本還獨立研製了一種00式訓練彈,彈道性能與JM33彈相同,其最大特點是具有很高的安全性。原來,日本的土地寸土寸金,演習場的場地很珍貴,而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的最大射程(注意!不是有效射程!)相當大,有時甚至能達到50-100千米(美軍曾記錄到彈芯飛到98.7千米以外的情景)。一旦彈芯飛到演習場外,將造成極大的安全隱患。所以,日本軍方一向規定坦克射擊訓練時不允許行進間射擊。00式訓練彈的特點是,彈體的頂端為低熔點合金製造,在空氣阻力作用下能熔化並和彈芯脫離,使彈芯的動能迅速減小,起不到傷害作用。
輔助武器包括:1挺74式7.62毫米並列機槍和1挺12.7毫米高射機槍,彈藥基數分別為4500發和600發。
火控系統"彈無虛發"
90式主戰坦克的火控系統一直是日本軍方自誇的資本,宣稱是"世界上第一流的火控系統",可以做到"彈無虛發","能在3000米外首發命中1個汽油桶",真是夠神的了。那麼,結果又是如何呢?讓我們詳細看一看90式主戰坦克火控系統的方方面面吧。
90式主戰坦克
90式主戰坦克
如果用一句話來概括,那就是90式主戰坦克採用穩像式(指揮儀式)火控系統,全電式炮塔驅動,具有行進間對運動目標射擊和夜間作戰的能力。整個系統包括:火控計算機,炮長單穩潛望式瞄準鏡、車長雙穩潛望式瞄準鏡、激光測距儀、熱像儀、炮長輔助瞄準鏡、火炮雙向穩定器、全電式炮控系統以及多種感測器等。
火控計算機是整個系統的核心,在自動和手動輸入各種參數之後,便可以計算出火炮的射擊提前角。火控計算機具有使用、輔助瞄準、維護和裝彈四種工況。在通常的使用工況下,車長和炮長可以同時對付多個目標,並具有"獵-殲"功能,車長為"獵手",炮長為"射手"。火控計算機具有6種彈種的計算和記憶功能。
炮長主瞄準鏡為高低向穩定的三合一潛望式瞄準鏡,穩定精度為2密位,左側細長的通道為光學觀察系統和激光測距儀公用通道,右側正方形通道為熱像儀通道,放大倍率為10倍,觀察窗口為1倍。當系統出現故障時,炮長可以利用輔助瞄準鏡(倍率為12倍,視場角4度)來瞄準射擊。
激光測距儀安裝在炮長主瞄準鏡前部,為摻釹釔鋁石榴石激光器,測距範圍為300-5000米,測距誤差為10米。
熱像儀為富士通公司的產品,由紅外熱探測器、控制器、圖像處理器、製冷器、車長監視器、炮長監視器等組成,具有廣視野、窄視野和擴大窄視野3種倍率,並具有自動跟蹤系統。自動跟蹤功能算得上是90式主戰坦克火控系統的一大特色。目前世界上的主戰坦克中,只有日本的90式和以色列的"梅卡瓦"3/4主戰坦克上有此功能。在使用自動跟蹤系統時,炮長/車長只需在目標進入瞄準框后,立即按下跟蹤按鈕鎖定目標即可。此時,即使目標移動到遮蔽物後面,瞄準鏡仍然可以以同樣的速度繼續跟蹤目標。當目標再次出現時,炮長只需要作微小瞄準修正,即可按下射擊按鈕。
有了自動跟蹤系統,即使目標坦克採取規避機動,也能夠自動跟蹤目標,提高射擊速度和命中概率。如果自動跟蹤系統的智能化程度進一步提高,將為車長和炮長"合二為一"創造條件。這也是"雙人坦克"實現的條件之一。儘管目前世界上的一些國家正在積極進行研究,但距離完全應用,還有相當的路程要走。
火控系統的感測器包括:大氣溫度和橫風感測器、炮耳軸傾斜和車體傾斜感測器、葯溫感測器和炮膛磨損量感測器等。其中,除傾斜感測器的數值自動輸入至計算機外,其餘的數值由炮長手動輸入。整個火控系統具有自檢功能。
根據實彈射擊的統計資料,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對靜置標靶(1.6米x1.6米)射擊時,在1000米的射擊距離上,命中率幾乎達到100%;在2000米的射擊距離上,也達到了95%。無疑,90式主戰坦克的火控系統是一套很先進的火控系統,具有上個世紀90年代的先進水平,具有全天候"動對動"的作戰能力。不過,像日本軍事記者"3000米開外首發命中汽油桶"的報道,恐怕只是演習場上"靜對靜"射擊的情況而已。
二衝程發動機-東瀛特色
世界各國的坦克發動機,多為四衝程柴油機。採用二衝程柴油機的,除日本外,還有英國和瑞典。不過,瑞典的S坦克上用的是英國的二衝程多燃料發動機。英國在"酋長"坦克上採用了二衝程對置活塞發動機,但到了"挑戰者"坦克上,又反過來採用四衝程柴油機。這樣,堅持在主戰坦克上採用二衝程發動機的,就只剩下日本一家了。
日本研製二衝程發動機由來已久。早在二戰末期,日本人就為其魚雷快艇設計了ZC型二衝程水冷直流掃氣式發動機。20世紀70年代,日本人又在74式主戰坦克上採用了ZF型二衝程風冷複合增壓式柴油機。到了20世紀90年代,日本軍方仍然堅持採用二衝程發動機(ZG型),不過,由於功率增大了1倍,達到1103千瓦(1500馬力,2400轉/分鐘時),熱負荷更大,而不得不採用水冷式,整機結構緊湊,升功率高達44.5千瓦,甚至超過了德國20世紀八九十年代研製的MT883Ka型柴油機(43.9千瓦/升)。不過,二衝程發動機固有的油耗高的缺點尚未完全克服。
90式坦克的發動機由日本三菱重工業公司研製,型號為10ZG32WG型,這是一種V型90度夾角10缸二級渦輪增壓水冷柴油機,帶掃氣用的羅茨泵,全長1814毫米,全寬1830毫米,高1118毫米,凈重2565千克,缸徑為135毫米,行程為150毫米,氣缸排量為21.5升,其缸徑、行程和氣缸排量和74式的相同,而最大功率卻提高了1倍,達到了1103千瓦,說明其強化程度相當高。最大扭矩高達450千克力米(4410牛米)。
這裡給出日本學者對90式坦克的發動機和其他各國的坦克發動機的加權比較(見表1),僅供參考。表中比較的5種發動機,第1位的得5分,第2位4分,第3位3分,第4位2分,第5位1分。綜合得分最高者為最優。
從表中不難看出,這5種發動機算得上是當今世界上頂級的坦克發動機,"各有各的高招",什麼燃氣輪機、超高增壓柴油機、二衝程柴油機等等,不一而足。比來比去,德國MTU公司研製的新一代MT883坦克柴油機名列榜首,而大名鼎鼎的德國MB873柴油機卻當上了"小弟弟"。可見,當今坦克發動機技術的發展還是相當快的。
90式坦克的推進系統
90式坦克的MT1500型變速-轉向機也是三菱重工的產品,具有變速、轉向、制動三位一體的功能。全長1094毫米,全寬1460毫米,全高1065毫米,凈重1940千克。這是一種帶液力變矩器和靜液轉向機構的行星式自動變速箱,有4個前進檔和2個倒檔,可實現自動變速、無級轉向和中樞轉向(即中心轉向)。制動部分採用液冷、盤式制動器。操縱裝置採用電子控制的液壓操縱裝置,駕駛員利用手柄可以輕鬆駕駛車輛,和汽車的方向盤一樣,比T系列坦克的操縱桿要方便得多。變速箱中的離合器為濕式、多片式,功率損失小,磨損小,壽命長。從圖中可以看出,前進時,檔位處於"1"到"4",右轉向手柄向右推,後退時,檔位處於"R1"或"R2",右轉向手柄逆時針推:中心轉向時,右轉向情況下,檔位處於"N"(空檔)或"ST"(Stationary Turn,即中樞轉向)位,手柄順時針推,非常好記,比方向盤還方便。轉向手柄可根據駕駛員的身材大小來調節,前後可調節150毫米,上下可調節60毫米。由於採用的是自動變速箱,起步時,駕駛員即可掛上"4"檔,這時,坦克會自動地從2檔起步,再跳到3檔,最後跳到4檔,無需駕駛員介入。不過,在這種情況下,坦克加速的時間要長些,駕駛員可根據路面情況,先選擇"3"檔或"2"檔。由於沒有離合器踏板,駕駛員只需操縱油門踏板、制動器踏板和轉向手柄即可,比老式T系列坦克的操縱要輕鬆得多。採用靜液轉向機構,取消了離合器、制動器等易損件,使無級轉向成為可能。駕駛員和車長都可以操縱坦克的車體姿勢(前後俯仰或傾斜),但駕駛員有優先權,而且只用一個手柄便可以實現操縱。
90式主戰坦克的行動裝置由懸掛裝置和履帶推進裝置組成。懸掛裝置為混合式,第1、2、5、6負重輪處為液氣懸掛裝置,第3、4負重輪處為扭桿式懸掛裝置。由於液氣懸掛裝置的可調性,使得車體前後有+-5度的調節範圍,車高在-255毫米至+170毫米範圍內可調。採用混合式懸掛裝置,可以降低採購成本。履帶推進部分包括:每側6個負重輪、3個托帶輪、主動輪、誘導輪、履帶等。其履帶為雙銷、銷耳掛膠、端部連接的鋼質履帶,寬620毫米,冬季冰雪地行駛時可加裝防滑齒。履帶著地長為4.55米,整個履帶著地面積為5.624平方米。側裙板可以算成是防護系統的,也可以算成是行動裝置的部件,每側有7塊側裙板,厚度為8毫米,有的側裙板上有登車孔。
坦克的最大速度高達70千米/小時,最大行程為320千米(燃油箱的容量為1272升)。比較一下各國主戰坦克的機動性可以看出,90式坦克的最大速度要稍高於M1A2和"豹"2A6坦克,而和"勒克萊爾"坦克差不多。在加速性上,0-32千米/小時的加速時間,M1A2、"豹"2A6和"勒克萊爾"分別為7.2秒、6-7秒和5.5秒:日本軍方用0-200米距離的加速時間來衡量加速性,90式為20秒,M1A2和"豹"2A6分別為29秒和23.5秒。由此看來,90式坦克在加速性上也要優於M1A2和"豹"2A6坦克,而和"勒克萊爾"差不多。
車上還有輔助起動裝置,它由燃料分配器、燃燒爐和噴嘴等組成,用於冬季起動。它相當於T系列坦克上的加溫器。電氣系統有48伏和24伏兩套系統。有12伏防水蓄電池6個,串並聯連接。其中的2個電瓶,平常向火控系統供電。
複合裝甲-地道的東洋貨
90式主戰坦克的三向視圖
90式主戰坦克的三向視圖
關於裝甲,歷來是坦克技術中"機密中的機密"。不過,綜合各方面資料,現在對90式坦克的裝甲防護,已經可以大體上搞清楚。
90式坦克車體為鋼裝甲全焊接的箱型結構,車體和炮塔的正面及炮塔前部兩側加裝了複合裝甲。複合裝甲為模塊式,用裝甲蓋板封住。據信,90式坦克採用的是先進的約束型陶瓷複合裝甲。早在二戰期間,日本人就開始研製複合裝甲,但並未裝到坦克上。戰後,日本人在研製74式坦克時,就研製出稱為G裝甲的複合裝甲,其複合裝甲技術已接近成熟。90式坦克的複合裝甲,就是對G裝甲加以改進后的複合裝甲。不過,對於這種複合裝甲的詳細情況,如裝甲厚度、生產工藝等等,日本軍方仍然是守口如瓶。這裡給出的一些數據,多半是推測數值。
先說說90式坦克的裝甲防護所能達到的水平。這是根據日本防衛廳公布的新坦克研製指標推算出來的,分四個部位。
●車體和炮塔正面部位。在想定的射擊距離上,被自身的120毫米彈垂直命中,即使中4發彈,坦克也不會失去戰鬥力。
●炮塔側面部位。在1000米的射擊距離上,被35毫米機關炮動能彈垂直命中或30度角命中,即使中彈多發也不會喪失戰鬥力。
●車體側面部位。在近距離不被14.5毫米重機槍的穿甲彈擊穿。
●車體和炮塔頂部。155毫米榴彈在10米的上空爆炸時,不被其破片擊穿。
可以認為,90式坦克的複合裝甲的防護力還是很強的。根據之前介紹的JM33彈和JM12A1彈的穿破甲能力,可以推算出這種複合裝甲的抗彈能力超過600毫米軋制均質鋼裝甲(RHA)。炮塔側面裝甲厚度當在80毫米左右。而車體側面的裝甲為:8毫米側裙板+700毫米空間距離+30毫米的側面裝甲。頂部裝甲當為30-40毫米厚的單一鋼裝甲板。下面根據外刊的資料,以表格的形式給出90式坦克和M1A2、"豹"2A6、"勒克萊爾"、K1A1坦克裝甲面密度的對比,以及90式坦克各部位裝甲厚度和重量的關係(推測值)。由於這部分內容專業性較強,一般讀者可略去這部分內容,僅供有興趣的"兵器粉絲"參考。
從此表中可以看出,在當今世界各國的主流主戰坦克中,90式主戰坦克的裝甲面密度數值偏小,說明其裝甲防護力整體上稍顯弱。具體地講,90式坦克的正面防護力和其他幾種主戰坦克相比基本相當,而側面裝甲防護則明顯遜於其他幾種主戰坦克。這從表2中也可以看得出來。
其他防護措施包括:個體式三防裝置、自動滅火裝置、炮塔尾部的彈藥艙和車體後部的發動機艙的隔艙化布置、炮塔頂部泄壓板、自動開閉式艙門和激光探測器加自動煙幕對抗系統等。
排行榜上"沉浮錄"
許多兵器愛好者對《世界主戰坦克排行榜》十分關注。如果某個國家的一種主戰坦克榜上有名,甚至名列前茅,就會對這種主戰坦克刮目相看。
其實,這種《世界主戰坦克排行榜》,是由美國的一個叫做"國際武器預測組織"的諮詢公司發布的。這家公司是美國的一個註冊的非官方組織,成立於1973年,後來不斷發展壯大。1989年,這家公司收購了曾經是對手的、大名鼎鼎的DMS公司(防務市場服務),名聲大噪。目前,這家公司擁有高素質的精英人才56名,有全球性的網路,其觸角已伸向包括俄羅斯、中國在內的世界各個國家。這樣一來,它所推出的《世界主戰坦克排行榜》也就有了一定的影響力。10多年來,這家公司每年(最多兩年)推出一份《世界主戰坦克排行榜》,成為軍界關注的小小熱點和兵器迷的談資。在最近的2004年度《世界主戰坦克排行榜》中(估計《2006年主戰坦克排行榜》將在2006年6-7月間推出),美國的M1A2SEP主戰坦克雄踞榜首,以色列的"梅卡瓦"4主戰坦克拿了個"銀牌",而日本的90式主戰坦克拿了個"銅牌"。居於第四、第五位的分別是德國的"豹"2A6EX和英國的"挑戰者"2E主戰坦克。
近年來,90式主戰坦克穩居"老三",已屬不易。而在1994年至1997年的排行榜中,90式主戰坦克曾一度獨佔鰲頭,令人刮目相看。要知道,90式主戰坦克是10多年前的產物,這10多年間也未做過任何改進,而其他前5名的坦克都是90年代以後的改進型。儘管某些人對排行榜上的升遷沉浮有所不屑,俄羅斯的一些軍事家就說過,"美國人的研究結果缺乏嚴肅性,充滿了對俄羅斯坦克的偏見",但是,排行榜上的沉沉浮浮,總能從一個側面說明一定的問題。當然,人們對這種"一家之言"也不必太較真,儘管這種"排行榜"的上榜和排名的順序有一定的根據和理由。
存在問題
90式主戰坦克服役16年來,儘管總體評價不錯,但也暴露出不少問題。概括起來有以下幾個方面。
自動裝彈機的可靠性問題 自動裝彈機的可靠性問題,一直是各國坦克設計師們關注的焦點之一。裝自動裝彈機的坦克,其戰術技術性能的提高是毋庸置疑的。不過,一旦在戰場上自動裝彈機出現故障,坦克的作戰性能就要大打折扣。這也是多數西方國家遲遲不在主戰坦克上裝自動裝彈機的原因之一。
T系列的T-72主戰坦克的自動裝彈機故障較多,是出了名的。在阿富汗戰場上,T-72主戰坦克上的自動裝彈機就故障頻發,"裝填手不得不用人工裝彈,致使射速降低到2發/分鐘"。日本90式主戰坦克的情況要稍好些,但故障率仍然較高。日本的一位退休將軍曾於1998年在《朝日新聞》上撰文指出:1998年在富士山腳下舉行的綜合火力演習中,參加的4輛90式主戰坦克中,"有3輛的自動裝彈機出現了故障,使射擊無法進行,這種情況在戰時就相當危險"。
由於自動裝彈機上的運動件較多,有的機件是多自由度運動,加上運動中的坦克顛簸激烈,想讓自動裝彈機的可靠度達到100%,幾乎是不可能的。但是,如果可靠度達到90%,這就意味著每發射10發炮彈,就有1發要出毛病,坦克乘員就會叫苦連天。據稱,90式主戰坦克自動裝彈機的可靠度實際水平為95%,已經不算低。但即使如此,也意味著平均每打20發炮彈就要出一次故障,顯然,也是很令人惱火的事。而讓自動裝彈機的可靠度達到98%-99%以上,在技術上相當不容易。
觀瞄系統的問題 90式主戰坦克觀瞄系統的問題是,車長的觀察視界受限。一方面,由於炮長主瞄準鏡的位置較高,使車長所處位置的左前方有一個盲區:另一方面,炮塔頂部的12.7毫米高射機槍也妨礙了車長的對外觀察。
此外,夜視儀的顯示器為黑底白畫面,長時間觀察時,人眼容易疲勞。美、英坦克的熱像儀綠底白畫面,也有同樣的問題。參加過海灣戰爭的英軍第7裝甲旅旅長說:"由於沙塵多,坦克駕駛員只能打開夜視儀駕駛坦克。頭一天還好,第二三天掉溝和陷入彈坑的事便時有發生,到了第4天駕駛員便幾乎喪失了駕駛能力。"這是由於單色的顯示器造成的視覺疲勞所致。
機動性方面的問題 最大的問題是90式主戰坦克的單位壓力較高,達到92.2千帕,而一般的主戰坦克的單位壓力應在78-82千帕以下為宜。單位壓力過高,將使坦克在鬆軟地帶的通行能力大大受限。90式主戰坦克在機動性方面的另一個不足是沒有潛渡裝置,涉水深為2米。日本的河流較多,但多是短而湍急的河流,河岸多陡峭,不利於坦克機動。所以,單就日本國內的使用條件來說,沒必要安裝潛渡裝置。但如果出國作戰,克服水障礙的能力就顯得不足。在夜間駕駛時,駕駛員要使用微光夜視儀,人眼容易疲勞,並且有距離判斷上的視差,駕駛員需要經過較長時間的訓練才能適應。
防護性方面的問題 90式主戰坦克的裝甲防護力,尤其是側面裝甲的防護力,比起其他各國的主戰坦克的改進型坦克來已顯不足。這一點成為近期90式主戰坦克改進的重點內容之一。關於這一方面,已經討論過,這裡不再敘及。
最大行程較小 90式主戰坦克的最大行程為350-400千米,而當代各國的主戰坦克一般為500-600千米。最大行程小,使坦克在執行戰術任務的持續能力上受到限制。
此外,在車輛信息化方面、各乘員儀錶板的布置方面,需要改進和提高的內容還不少。例如,乘員儀錶板上的開關和按鈕的布置完全沒有規律,一個新乘員如果不看儀錶板,很難進行操作。
變型車輛寥寥
91式裝甲搶救車
91式裝甲搶救車
日本的90式主戰坦克不僅沒有改進型車,連變型車也少得可憐。這在其他國家的主戰坦克上是很少見的。到目前為止,90式主戰坦克的變型車只有91式坦克搶救車。
91式坦克搶救車於1990年由日本三菱重工業公司研製成功,主要用於90式主戰坦克的戰場搶救和後送任務。底盤部分同90式坦克,但上部結構有較大變化。旋轉吊臂和遙控裝置位於車體上部右前方,起吊能力為25噸,液壓操縱。行軍時,吊臂平放在右側。乘員4人:車長、駕駛員和2名操作手,均位於乘員艙內,車長處有一指揮塔,其上有1挺12.7毫米機槍,用於自衛。一排8具煙幕彈發射器布置在車體前部。車體前部還裝有推土鏟,在搶救坦克時還可以起到支撐作用。主絞盤能搶救和拖動50噸級的90式主戰坦克。
91式坦克搶救車的戰鬥全重為50噸,最大速度為70千米/小時,可實現原地轉向。目前的裝備數量為15-20輛,僅裝備日本陸上自衛隊。
90式的未來
關於90式主戰坦克的未來,自然是人們關注的話題之一。所謂的日本未來坦克,已由日本防衛技術本部進行了方案設計。大體的設計方向是走"低成本、輕量化"的道路,戰鬥全重為40噸級,仍採用120毫米滑膛炮(55倍口徑或44倍口徑),主要通過改進彈藥來提高火炮的威力:加裝先進的指揮控制系統:加裝主動防護系統和"板條"附加裝甲。

發展歷程


研製背景
日本陸上自衛隊早期的戰略是“誘敵深入”,利61式坦克用日本特有的崎嶇地形來布陣迎敵,因此以往的61式與74式主戰坦克都十分注重以地形為依託的戰術(如利用地形反斜面、稜線來隱蔽車體,同時炮管以最大俯角對敵方展開攻擊,甚至居高臨下射擊敵方坦克較為薄弱的上部裝甲),作戰模式傾向定點射擊,而不是在平面的開闊地上與敵方主戰坦克作戰;在此種方式下,日本坦克部隊比較能抵銷蘇聯坦克火炮口徑較大、裝甲較厚的優勢。另一方面,日本本州地形崎嶇,平原狹小,而且道路橋樑的寬度與載重量都比較有限,也連帶限制日本坦克的體積重量,否則勢將難以進行長途部署。
70年代末期隨著日本的綜合國力蒸蒸日三菱74式坦克上,日本便開始研究將自衛隊的戰略轉為更從原本“消極專守”改為向外推進的“洋上擊破”,即在外洋便將來犯的敵方機艦消滅;此一戰略的重點自然是大幅強化海上自衛隊與航空自衛隊的戰力,而陸上自衛隊為了呼應此一戰略、避免遭到冷落,也將過去“誘敵深入”的防守策略改為“水際擊破”,將決戰區域向外推展至灘岸,企圖在敵軍半渡或剛登上灘頭之際便將之消滅。因此,此階段陸上自衛隊提出許多用於灘岸決戰的武器系統,包括購買MLRS多管火箭炮、發展車載反艦導彈系統,以及發展戰力更強大、能直接與蘇聯T-72/80正面一搏的新一代主戰坦克。
計劃確定
1975年74式坦克的量產仍持續進行之際,90式坦克1、2號原型車日本防衛廳便決定研發一種技術水平與當時仍在測試的美國M1、德國豹2同級的新一代坦克,由防衛廳技術研究本部第四研究所主導,並邀集日本諸多知名民間產業參與,其中三菱重工負責研製車體與發動機,三菱電機和富士通公司負責車上機電設備,日本電氣公司(NEC)負責火控系統,日本制鋼所負責研發火炮。在1976年,防衛廳技術研究本部提出初步設計,代號為STC(日本第三代主戰坦克原型車),在1977年進行設計發展,在1980年推出首批兩輛原型車。
研製定型
由於日本儘可能在STC上使用自製組件,導自衛隊展示中心的90式試驗車致研發時程大幅延長,並且遇到若干障礙;例如前兩輛STC原型車採用日本自製的120mm滑膛炮,基本上是先前74式坦克的105mm旋膛炮的放大、無膛線版,不過在測試中表現不佳,而且遲遲未能克服問題;此外,STC那具改良自74式坦克10ZF22WT的10ZG32WT渦輪增壓柴油機的研發也不太順利,直到1982年才初步完成。在1985年7月的裝備審查會議中,當局決定放棄日本國產120mm坦克炮,改向德國引進著名的Rh-120 120mm 44倍徑滑膛炮,並依此進行第二批原型車的製造。
STC第二批四輛原型車在1986至1988年間陸土浦武器學校常設展示的90式試驗車續推出,換裝Rh-120主炮,在1987年9月至1988年12月進行第二階段的測試。原本STC預定在1988年完成所有測試並正式定型,然而由於進度略有落後,直到1989年2月才交由陸上自衛隊進行測試,並在1989年完成全部的激動與射擊測試,四輛原型車總行駛里程約20500km,共射擊3100發炮彈。STC在1989年12月15日的裝備審查會議中正式定型,1990年8月6日正式依照年份命名為90式並投入量產。

設計特點


車體設計
90式坦克方正的炮塔造型與豹2主戰坦克十分相90式主戰坦克炮塔似,車體與炮塔由鋼板焊接而成,炮塔前方與車身正面安裝了三菱重工的制鋼廠研發的新型複合裝甲,其餘重要部位則以間隙裝甲補強,炮塔頂部也加裝特殊裝甲以抵抗日漸盛行的攻頂武器。90式坦克的複合裝甲以兩片冷軋含鈦高強鍍鋼板包夾纖維蜂窩狀陶瓷夾層而成,兩片外鋼板內側並裝有輕金屬。日本雖未公布90式坦克複合裝甲的技術細節,由於日本擁有全球最先進的陶瓷科技,故西方觀察家多半給90式坦克的裝甲技術極高的評價,甚至被認為優於喬巴姆複合裝甲。90式炮塔正面仍維持早期型豹2的垂直造型,而非避彈性較佳的傾斜型,降低了防護效益。 90式坦克集群
此外,90式坦克的炮塔前方與車體之間存90式坦克正面在了約500px的開口,可能會形成防護死角,讓敵彈由此穿入破壞炮塔轉動系統。90式坦克的外型緊緻低矮,減低了重量與被彈面積(車重僅50噸)。與早期型M-1相同,90式同樣採用個人式的核生化防護裝置,其進氣口設於車體右側,乘員需透過通氣管與面具從中央過濾機獲得乾淨空氣;之所以捨棄全車加壓式系統是因為這類系統在實用上仍有問題(尤其是車體破損時)。此外,90式的戰鬥室、彈藥艙都設有自動化的滅火系統,採用不會傷害人體的二氧化碳作為滅火劑。
動力設計
動力方面,90式採用一具三菱10ZG32WTV90式四視圖型10汽缸二行程渦輪增壓柴油引擎搭配三菱MT-1500自動變速箱,採用電子式燃油控制系統與燃油噴射供油系統,雙轉子增壓機提供增壓,在轉速2400轉/分時可輸出1500馬力最大功率,不過這個功率只能持續輸出15分鐘,而10ZG32WT發動機的最大持續功率為1100馬力(未增壓狀態的最大功率)。相較於74式坦克的10ZF Model 21 WT發動機,10ZG32WT的排氣量與前者相當,但是輸出功率則為前者的兩倍。MT-5000自動變速箱附有液壓變矩器和靜液轉向機構,共有4個前進檔和2個倒檔,並具備原地迴轉能力(雙邊履帶同時反轉)。 90式主戰坦克開火
90式坦克的動力系統採用一體化設計,引90式坦克涉水擎、變速箱與相關冷卻系統被整合為一個單一的矩形單元,使得吊裝、後勤維修作業十分便捷迅速;其中,三個發動機散熱器位於變速箱上方,與混流風扇同時使用,風扇由液壓馬達驅動,可根據發動機和傳動裝置的溫度進行變速,而發動機空氣濾清器則安裝在傳動裝置的兩側。90式坦克馬力重量之比高達30hp/ton,為全球主戰坦克之冠,機動性能極為優異。不過實際上,90式坦克的動力系統並非完美:日本業界研製二行程柴油發動機有極長的歷史,雖然二行程發動機具有結構簡單、重量較輕、故障率低、容易啟動等優勢,但也有易過熱、耗氣量大、高油耗、容易燒蝕等問題。
日本無法像德國MTU廠般,製造出大功率輸出又緊急制動的90式坦克能將體積重量控制得很好的四行程柴油機,所以刻意使用重量輕的大功率二行程設計,付出的代價就是極高的油耗,平均每公升汽油只能行駛0.24~0.27公里,燃料使用效率只有德國豹2的發動機的70~80%,甚至比使用燃氣渦輪的美國M-1還糟糕;此外,90式的發動機也頗有冒黑煙的問題。90式坦克發動機的耐用程度也不足,急停、急開或猛踩油門等動作都比四行程柴油機更容易發生黏缸甚至燒蝕。90式開車后,發動機低速運轉時間比較長,萬一中冷設備的效率降低,就會使機油溫度快速升高,因而必須立即減速。
懸掛設計
90式坦克採用與韓國K-1(88式)坦克相似的複合90式坦克內部構造圖液氣壓/扭力桿懸吊系統,這是希望獲得液氣壓懸掛的優異避震性與調整俯仰能力,卻不希望成本過於高昂的折衷辦法。90式坦克擁有六對承載輪,其中第1、2、5、6對承載輪由液壓懸吊支撐,中央的第三、四對則採用扭力桿,如此能節省一些成本。90式與74式的液壓懸吊系統都能進行姿態調整,不過90式的液壓承載系統並非橫向交叉連結式,此外兩側設有頂支輪,因此90式僅能前後俯仰(俯仰各五度,高低升降範圍-255~+170mm),而不像74式既能前後俯仰也能左右傾斜;簡化系統的理由除了降低後勤負擔之外,由於90式的火控系統精良、主炮火力強大,能在行進間對敵進行精確攻擊,故可在缺乏地形掩護的地帶(如灘岸、平原)與蘇聯T-72/80等一線主戰坦克正面交鋒。
武裝設計
90式採用一門與豹2相同的萊茵金屬90式坦克主炮製Rh-120 120mm 44倍徑滑膛炮,設有熱套筒、炮膛排煙器以及炮身測曲器,日本並獲得德國授權自行生產此炮所需的D-13尾翼穩脫殼穿甲彈(APFSDS)以及DM-12高爆穿甲彈(HEAT-MP)。Rh-120為最著名的現代西方坦克炮,除了豹2之外亦被美國M-1A1/A2採用。90式坦克最獨特之處,莫過於採用自動裝填系統,使得車上乘員減至3人,並且擁有11發/分的高射速。自動裝填一向是俄系坦克的專利,同時期的西方坦克除了90式之外,僅有法國勒克萊爾坦克採用自動裝填。不過考慮到120mm炮彈的尺寸與重量對體型矮小的黃種人而言負擔過大,90式採用自動裝填系統可謂務實而明智之舉。
90式坦克的自動裝填系統由三90式自動裝彈機菱重工研發,與勒克萊爾的系統類似,都是炮塔尾艙平推式,採用彈帶輸送彈藥,優於俄國坦克的旋轉式自動裝填系統。90式坦克共可搭載40發主炮彈藥,其中約25發儲存於炮塔尾部的自動裝填系統中,另15發則位於駕駛座右側的彈艙內,此種配置也與勒克萊爾坦克類似。自動裝填系統由炮手的計算機控制彈種選擇,炮彈依照種類擺放在特定彈位;裝填時系統依照炮手選擇的彈種,將該彈種的彈位轉到提取位置並填入炮膛;
次武裝方面,90式配備一挺M-2HB 12.7mm90式炮塔頂部機槍座口徑車長高射機槍以及一挺74式7.62mm口徑同軸機槍,兩者備彈數目分別為600發與3500發。12.7mm高射機槍設置於車長艙蓋與炮手艙蓋之間,原始目的是為了讓車長與炮手都能操作;然而實際經驗卻顯示這種設計將嚴重妨礙機槍對左右兩側的射擊,這在城鎮戰中影響至為明顯,整體而言並非高明的設計。90式原型車的炮塔兩側各有四具縱列的煙幕彈發射器,不過早期的量產車型仍使用與74式坦克相同的73式三聯裝煙幕彈發射器,後期型則改為與原型車相同的形式。
火控設計
火控觀測方面,拜日本電子科技先進之賜,90炮長用觀瞄儀式坦克在這方面擁有先進的水平。90式的火控/觀測系統包括一具由日本著名光學廠商Nikon研發的炮手瞄準儀,整合有紅外線熱影像儀、釹-釔石榴石(Nd-YAG)激光測距儀與穩定系統,以及一具富士公司(Fuji)生產的獨立穩定式車長日間全周界瞄準儀,整個系統核心為一具數位彈道計算機。炮塔與主炮的伺服/穩定裝置與前述觀瞄裝置連動,使主炮能追隨瞄準儀的視界進行瞄準;此外,炮手還有一具與主炮同軸的備用管狀瞄準鏡。
彈道計算機是90式坦克火控系統的核心,能依炮長用操作儀據自動由感測器輸入或由人工輸入的各項信息如橫風、氣壓、目標距離、目標未來位置、視差修正量、炮耳傾斜(相較於水平面)、炮膛磨損、發射彈種等等,計算出火炮瞄準線、前置角等射擊參數,並控制瞄準儀的瞄準線自動鎖定,遂獲得優秀的第一發命中率;此外,由於炮塔、炮身、觀測器都有穩定裝置,使得90式具備一流的行進間射擊能力。炮手熱影像儀具有兩個熒幕,一個位於炮手席,另一個則設置於車長席,使車長能分享熱影像儀取得的影像。
90式在晝間具有獵殲(Hunter-Killer)能力,車長能先以獨立瞄準儀進行搜索,搜獲目標后便按下炮塔自動定向鈕,將炮塔轉向新的目標,讓炮手以熱影像儀、激光測距儀精確鎖定並開火,同時刻車長90式主戰坦克採用液力機械傳動裝置繼續搜索下一個目標,故多目標接戰能力十分出色;此外,即便炮手正在追瞄某個目標,如果車長發現一個優先程度更高的目標,還是能以自動定向功能自動將炮塔轉向至新的目標。90式坦克的車長擁有一套特殊的頭盔瞄準系統,車長戴上頭盔並啟動連結界面后,瞄準儀便與炮塔和炮身的伺服器連動,使主炮的指向與車長視線一致。

基本數據


技術數據
乘員3名
長度9.755米
寬度3.33米
高度2.33米
重量50.2噸
發動機三菱10ZG32WT 水冷二行程循環V型10汽缸 液冷渦輪柴油
功率1500匹(1,120千瓦)
單位重量馬力30匹/噸
懸掛系統油氣壓(hydropneumatic)
速度70公里/小時
最大行程350公里
裝甲及武器裝備
裝甲複合裝甲
主要武器120毫米滑膛炮Rh-120備彈35發
輔助武器
74式車載7.62毫米同軸機槍
12.7毫米勃朗寧M2防空機槍

衍生型號


由於90式坦克重量遠高於74式,使得90式加裝92式掃雷套件由74式底盤發展而來的78式裝甲回收車無法負荷,因此日本遂以90式的底盤研發新一代的裝甲回收車(ARV)。此車基本構型與78式類似,車頭有液壓推土/穩定鏟,車體左前方設有一具掛載能力達50噸的機械吊臂,能處理90式的動力包件,主絞盤則有50噸以上的牽引力,足以回收90式坦克。車上的自衛武裝為一挺M-2HB 12.7mm機槍。此外,日本也以90式的底盤開發出AVLB架橋車。由於價格昂貴,無論是90式ARV或AVLB都僅少量服役於日本陸上自衛隊。此外,90式坦克本身也能在車頭加裝92式滾輪除雷犁,擔任戰場前導排雷任務。
90式裝甲回收車陸上自衛隊所使用以90式坦克車體改裝成的裝甲回收車。78式戰車回收車的後繼車,1990年服役。90式坦克的裝甲都以保留。調整為拆除炮塔、車輪輪幅間隔調整。車體右前部裝有吊車。和舊型78式坦克回收車相同有6檔和一個倒車檔。車上有機槍和煙霧彈發射器。所有配備90式坦克的部隊都配有本車、陸上自衛隊富士學校和陸上自衛隊武器學校也有配備。

服役部署


服役初期
日本陸上自衛隊從1990年起正式接收首批30輛90式坦克。鑒於冷戰時代日本將蘇聯入侵視為最大威脅90式坦克車尾,故90式坦克優先裝備駐防於緊鄰庫頁島的北海道,取代老朽不堪的61式坦克。此外,雖然90式的50噸車重相對略低於M-1、豹2等歐美同時期主戰坦克,但比起先前僅38噸的74式坦克可說大幅躍進;因此,先前配合74式坦克的73式特大半聯結車無法直接搭載完整的90式,必須先將其炮塔與車身分離。雖然日本也為90式開發出名為“特大型搬運車”的拖板卡車,但限於日本本州地區住宅建設稠密、道路普遍狹小、地形崎嶇、橋樑承載能力不足等諸多地理人文特性的限制,重量過大的90式在本州地區部署時,顯然會受到重重限制。因此,日本全境也只有地形平坦的北海道才最適合90式坦克的運用部署,如此就不需要考慮本州的交通運輸問題。
依照原始規劃,90式坦克優先部署北海道的陸上自衛運輸部署中的90式(僅炮塔)隊裝甲單位,而日本其他地區也將換裝;然而隨著1990年代初期東西全面和解以及蘇聯解體,蘇聯陸軍從北面登陸進犯日本的顧慮幾乎完全消失,也導致日本防衛廳重整防衛計劃。在這樣的情況下,原本設定用來與蘇聯主戰坦克正面對決的90式,重要性急轉直下,故日本防衛部門大幅放緩了購買與換裝的時程。因此,原本“優先”部署北海道的90式,演變成“僅有”駐防於北海道的戰備部隊才有幸換裝,在本州則只有富士教導團、武器學校等教學單位擁有這型主戰坦克。
成本上漲
在數量刪減的情況下,為了維繫產能,日方90式坦克集群於富士綜合火力演習也大幅放緩90式的生產速率,1990年服役以來,除了第一年交車30輛之外,隨後便降至每年生產15至20輛,至2000年代購進一步減緩為每年10輛,至2003年總共只生產了260輛。由於採購進度緩慢,使得90式坦克的批次生產無法達到經濟批量,形成“減產導致漲價,漲價又造成產量萎縮”的惡性循環,這也是1990年代服役的日本國產裝甲車輛的一貫通病,類似情況亦發生於89式步兵戰車、96式輪式裝甲輸送車、99式自走炮等武器系統上。此外,過去日本防衛廳編列採購裝備時,每年只會編列該年度開工生產的裝備的預算,而承包廠商每年也只會採購該年度生產所需的物料部件。
對於量產武器而言,明明每年都會持續生產90式坦克群相同的產品,卻硬要逐年編列,而不是一次批量訂購橫跨數年的產品,自然是違反批量生產的經濟效益原則,原物料只會隨著通貨膨脹而逐年漲價。90式的造價始終居高不下,1990年剛投產之際單價高達760萬美元(11億日元,1990年8月時美元對匯率為1:144.5),在顛峰時期一度逼近每輛900萬美元大關(大約是M-1A2的兩倍),年年與以精密複雜著稱的法國勒克萊爾坦克“競逐”全球最昂貴坦克寶座,雙方互有勝負;到2000年,每輛90式的報價仍為660萬美元之高。
生產停止
在90式坦克服役前,日本陸上自衛隊擁有873輛7490式坦克越障式坦克與270輛左右的61式坦克;而依照90式的量產速率,只夠被用來全面替換最老舊的61式,而74式在數量上仍是日本陸上自衛隊的主力車種。在2004年,由於日本已正式決定引進所費不貲的反彈道導彈防禦系統,預算排擠導致許多兵器整備計劃跟著調整。在2004年9月14日,防衛廳宣布原則上90式坦克在兩到三年內停止採購,以將其高昂的購置經費用於後繼車型的開發,不過具體的措施還沒有正式確定。至2008年初,日本陸上自衛隊擁有的90式還不到340輛,扣除教學單位之外,全部配屬於北海道的作戰部隊;
即便是北海道的坦克部隊也沒有全面換裝90式90式坦克的炮彈,只裝備於向來是日本陸自最精銳勁旅、隸屬北部方面隊的第七裝甲師全部的三個坦克聯隊(總共15個坦克中隊)、第二坦克師的半數坦克中隊(三個坦克中隊)、第五旅坦克隊(三個中隊)以及第一坦克群的部分單位;第二坦克師另外三個坦克中隊、第一坦克群部分單位以及第11坦克旅團,則還是繼續使用74式。在2010年度防衛預算中,日本防衛省訂購了最後一批90式的訂單,而90式的總產量便停留在341輛,總共連續生產了19個年度,平均每年度生產18輛。在2009年度,90式的每輛平均單價為8億日元,比起量產之初(1990年度)11億日元的高峰降低不少。
附錄:90年至09年90式坦克各年交付數量列表
財政預算年交付數財政預算年交付數財政預算年交付數
平成2年度(1990年)30輛平成9年度(1997年)18輛平成16年度(2004年)15輛
平成3年度(1991年)26輛平成10年度(1998年)17輛平成17年度(2005年)12輛
平成4年度(1992年)20輛平成11年度(1999年)17輛平成18年度(2006年)11輛
平成5年度(1993年)20輛平成12年度(2000年)18輛平成19年度(2007年)9輛
平成6年度(1994年)20輛平成13年度(2001年)18輛平成20年度(2008年)9輛
平成7年度(1995年)20輛平成14年度(2002年)18輛平成21年度(2009年)8輛
平成8年度(1996年)18輛平成15年度(2003年)17輛合計341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