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趣

心理學名詞

興趣是人認識某種事物或從事某種活動的心理傾向,它是以認識和探索外界事物的需要為基礎的,是推動人認識事物、探索真理的重要動機。

簡介


興趣是指個人對研究某種事物或從事某項活動積極的心理傾向性。是在社會生活實踐中產生和發展起來的。興趣作為一種意識傾向和內心要求,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在人們需要的基礎上,由於對某種事物的了解和反覆接觸后產生的;不是靠外界強制力量形成的,而是出於個人的強烈願望建立和發展起來的。
人們的興趣對象,隨著時代的進步和社會的發展而變化,並不斷增多。人們的興趣表現形式是多種多樣的,一般有廣泛和狹隘、短暫和持久之分。興趣的內容也是多種多樣的,就其性質而言,有正當的興趣與不正當的興趣、低級庸俗的興趣與高雅積極的興趣等差異。興趣是引起和維持人的注意力的一個重要因素,對感興趣的事物總是積極愉快地去探究和完成,不感到是種負擔。因而成為人們探求未知和從事某種活動的一種精神動力,養成個性、品德和才能的先導和重要條件。興趣受著社會歷史條件的制約和人生觀、道德觀的支配。不同的時代、不同的社會、不同的階級的人,會有不同的興趣。

概念


興趣是在需要的基礎上,在社會實踐的過程中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它反映人的需要,成為人對事物認識和對知識獲取的心理傾向。一個人只有對某種客觀事物產生了需要,才有可能對這種事物發生興趣。例如,一個人感到了學習知識的必要,才有了學習知識的要求,然後產生對學習知識的興趣。皮亞傑指出:“興趣,實際上就是需要的延伸,它表現出對象與需要之間的關係,因為我們之所以對於一個對象發生興趣,是由於它能滿足我們的需要。”但需要不一定都表現為興趣。例如,人有睡眠需要,但並不代表對睡眠有興趣。
在日常生活中,常把興趣和愛好作為同義詞使用,實際上二者既有聯繫又有區別。愛好是在興趣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愛好的事物必定是感興趣的事物。興趣只是認識的傾向,當它進一步發展為從事某種活動的傾向時,才成為愛好。愛好是活動中的傾向,是和活動緊密相連的。一個人對小說感興趣,僅僅表現在閱讀方面,當他積極從事寫作活動時,就轉化為了愛好。
人的需要是各種各樣的,人的興趣也是各種各樣的,特別是人對精神和文化的需要是產生興趣的重要基礎。興趣是人們認識和從事活動的強大動力。凡是符合人的需要和興趣的活動,就容易提高人活動的積極性,使人輕鬆愉快地從事某種活動。興趣對活動的作用一般有三種情況,即對未來活動的準備作用、對正在進行的活動的推動作用、對活動的創造性態度的促進作用。

產生機制


了解興趣的產生機制,對於激發和維持興趣有重要的實踐意義。當前興趣發生機制的研究大致上可以概括為三種理論假設:需要假設、認知假設和信息假設。興趣發生的需要假設主張人的興趣是在需要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需要的對象也就是興趣的對象,認為興趣產生於個體在與環境相互作用時一定對象對個體需要的滿足。興趣發生的認知假設主張興趣產生於個體的智力活動或思維過程,而與需要、情緒並沒有直接的聯繫。興趣發生的信息假設強調智力活動中信息的獲得在興趣發生中的關鍵作用,同時它也不否認興趣與需要、情緒的聯繫。

興趣與職業

當人的興趣對象指向職業活動時,就形成了人的職業興趣。職業興趣對人的職業活動有著重要的影響。一份符合自己興趣的工作常常能夠給自己帶來愉悅感、滿足感。在選擇職業時,人們總會將自己是否對此有興趣作為考慮因素之一,從有趣開始,逐漸地形成更加穩定、持久的樂趣,進而再與自己遠大的奮鬥目標相結合,形成有著明確方向性和意志性的志趣,這是遵循“有趣—樂趣—志趣”的興趣發展階段。
一般根據興趣的不同(興趣偏好),把相應職業劃分為10種。

釋義


興趣有直接的,也有間接的,獲得知識的興趣是直接的,為了獲得知識而學外語的興趣則是間接的。興趣有個體在生活中長期形成的,也有在一定對的情景下由某一事物偶然激發出來的。
興趣會對人的認識和活動產生積極的影響,但卻不一定有利於提高工作的質量和效果。
興趣具有社會制約性,人所處的歷史條件不同,社會環境不同,其興趣就會有不同的特點。

心理學基礎


著名知覺學家吉布森(Gibson)曾經指出:早期嬰兒由知覺和注意指引的行為在沒有任何學習的情況下就可以產生。人類嬰兒在出生后就顯示出了對外界物理刺激或社會性刺激的反應傾向,因而它一方面被認為是動物的感情性喚醒狀態在人類身上的延續(興趣被認為是由低等動物的趨避行為逐漸內化成一種腦的狀態),另一方面被認為是人類興趣和好奇心的內在來源。
人格心理學家阿爾波特(Allport)認為人類有一種“自主性功能”,就是興趣,興趣是感情狀態,而且處於動機的最深水平,它可以驅策人去行動。早期嬰兒對外界新異刺激的反應就是由興趣這種內在動機驅策的身體運動興趣。從嬰兒出生就以機體的功能表現出來,嬰兒的看、聽、發出聲音和動作都是興趣情緒所激起和指導著的;興趣還支持著感覺與運動之間的協調和運動技能的發展,為生長和發育打下基礎;缺乏興趣這類感情性喚醒會導致嚴重的智力遲鈍或冷漠無情。
赫而巴特對於興趣的心理狀態作過分析。他認為在興趣狀態卜可以產生兩種心理活動,一種是“專心”,是一種“集中於任何主題或對象而排斥其它思想”的心理活動;另一種是“審思”,是關於“追憶與調和意識內容”,即協調、同化新舊觀念的一種統覺活動,他認為只有通過審思活動,把那些被專心活動所接受的新觀念與兒童原有的觀念調和起來,才能保證兒童意識的統一性,因此,審思活動應當在專心活動後進行。專心活動和審思活動的交替進行,就構成了所謂的“精神呼吸活動”。他認為:“人必須有許多這種無數的變遷,然後一個人才有豐富的審思活動,並有能力完全隨自己的意思進入每一種專心活動,如此才稱為多方面的。”

種類


人的興趣是各種各樣的,可以按不同的標準加以分類。

物質興趣精神興趣

根據興趣的內容,可以把興趣分為物質興趣和精神興趣。物質興趣主要是指人們對舒適的物質生活(如衣、食、住、行等)的興趣和追求;精神興趣主要是指人們對精神生活(如學習、研究、文學藝術、知識等)的興趣和追求。兒童更多是對物質的興趣,青年以後,精神興趣得到發展,開始對文學、藝術感興趣。中小學生的人生觀和世界觀尚未完全形成,無論物質興趣還是精神興趣都需要師長進行積極引導,以防止在物質興趣方面的畸形發展、在精神興趣方面的消極發展和追求。

直接興趣間接興趣

根據興趣的傾向性,可以把興趣分為直接興趣和間接興趣。直接興趣是指對活動過程的興趣。例如,幼兒園的孩子對遊戲有極大的興趣,他們喜歡遊戲過程帶給他們的快樂,而很少去注意遊戲的結果。間接興趣主要是指對活動過程所產生的結果的興趣。有的中學生喜愛英語口語,當發現自己能和外國朋友自如地對答時,他會對自己取得的成績表現出極大的興趣。直接興趣和間接興趣是相互聯繫、相互促進的。只有把直接興趣和間接興趣有機地結合起來,才能充分發揮一個人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才能持之以恆、目標明確,直至取得成功。

短暫興趣穩定興趣

根據興趣時間的長短,可以把興趣分為短暫興趣和穩定興趣。短暫興趣存在的時間短,往往產生於某種活動,又隨著某種活動的結束而消失。穩定興趣具有穩定性,它不會因活動的結束而消失。只有短暫興趣而沒有穩定興趣,最終將是一事無成;只有穩定的對某種事物的興趣,而沒有對其他事物的短暫興趣,人生也會過於單調。因此,人既要有短暫興趣,又要有穩定興趣。

品質


廣博性

興趣的廣博性又被稱為“興趣的廣度”,是指興趣的範圍大小或豐富性程度。
在興趣的範圍上,存在著個體差異。有的人興趣範圍較廣,對許多事物和活動都感興趣;有的人則興趣單調狹窄,對什麼都不感興趣、漠不關心。興趣的廣度和個人知識的豐富程度有關,個人的興趣越廣泛,知識面越豐富,就越容易取得成功。歷史上許多卓越的人物都有廣泛的興趣和淵博的知識。例如,愛因斯坦是最偉大的物理學家,但又非常喜歡音樂,小提琴拉得很好,鋼琴也彈得很出色,甚至能撰寫文學評論。興趣的廣博和興趣的分散不同。興趣的廣博是指一個人興趣豐富,但有中心興趣。興趣的分散是指一個人興趣易變、膚淺,而且沒有中心興趣,好像樣樣懂,但樣樣都不精,忙忙碌碌,無所創造。因此,在中心興趣基礎上的興趣的廣博,才是興趣珍貴的品質。社會要發展,需要具有廣博興趣的複合型高素質人才,但並不是要求所有人都要廣泛學習。很多“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父母給孩子報了很多培訓班,但由於沒有結合孩子的特點,反而使孩子疲於奔命,喪失了對一切培訓班的興趣。在培養興趣廣博性的基礎上,要有所側重,發展學生的中心興趣。

傾向性

興趣的傾向性是指興趣所指向的是什麼事物。人與人之間在興趣的傾向性上有很大差異。有人喜歡音樂,有人喜歡舞蹈,有人喜歡美術等。興趣又有高尚和低級之分。高尚的興趣是對有益於人類社會的事物發生興趣;低級的興趣是對有害於人類社會的事物發生興趣。

穩定性

興趣的穩定性是指興趣保持時間的長短。有的人興趣保持的時間長,而有的人興趣保持的時間短,變化無常。穩定的興趣能使人長時間地專註於某項活動,一步一步地深入探索,有極大的熱情和意志力,遇到困難能百折不撓,這樣很容易在某領域取得成功。有的人很少專註於一項活動,興趣多樣化而不穩定,朝秦暮楚,見異思遷,往往最終難有成就。

效能性

興趣的效能性是指興趣對活動產生的作用的大小。興趣對人的活動產生的作用有積極和消極兩種,凡是能推動社會進步和個人身心發展的,就是具有積極效能的興趣;凡是阻礙社會進步和個人身心發展的,就是具有消極效能的興趣。同樣,人們興趣的效能性是有很大的個體差異的。有些人的興趣是主動的、積極的;有些人的興趣是消極的、被動的。例如,有的學生對上網很有興趣,但主要用於玩遊戲或聊天,影響了正常的學習和生活,這樣的興趣就是消極效能的興趣。

作用


興趣對一個人的個性形成和發展、對一個人的生活和活動有巨大的作用,這種作用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對未來活動的準備作用。例如,對於一名中學生來說,對化學感興趣,就可能激勵他積累各種化學知識,研究各種化學現象,為將來研究和從事化學方面的工作打基礎,做準備。
第二,對正在進行的活動起推動作用。興趣是一種具有濃厚情感的志趣活動,它可以使人集中精力去獲得知識,並創造性地完成當前的活動。美國著名華人學者丁肇中教授就曾經深有感觸地說:“任何科學研究,最重要的是要看對自己所從事的工作有沒有興趣,換句話說,也就是有沒有事業心,這不能有任何強迫。……比如搞物理實驗,因為我有興趣,我可以兩天兩夜、甚至三天三夜在實驗室里,守在儀器旁,我急切地希望發現我所要探索的東西。”正是興趣和事業心推動了丁教授所從事的科研工作,並使他獲得巨大的成功。
第三,對活動的創造性態度的促進作用。興趣會促使人深入鑽研、創造性的工作和學習。就中學生來說,對一門課程感興趣,會促使他刻苦鑽研,並且進行創造性的思維,不僅會使他的學習成績大大提 高,而且會大大地改善學習方法,提高學習效率。
由此可知,人的興趣不僅是在學習、活動中發生和發展起來的,而且又是認識和從事活動的巨大動力。它可以使人智力得到開放,知識得以豐富,眼界得到開闊,並會使人善於適應環境,對生活充滿熱情。興趣確實對人的個性形成和發展起巨大作用。

特徵


興趣是一種無形的動力,當我們對某件事情或某項活動時,就會很投入,而且印象深刻。
每個人都會對他感興趣的事物給予優先注意和積極地探索,並表現出心馳神往。例如,對美術感興趣的人,對各種油畫、美展、攝影都會認真觀賞、評點,對好的作品進行收藏、模仿;對錢幣感興趣的人,會想盡辦法對古今中外的各種錢幣進行收集、珍藏、研究。
興趣不只是對事物的表面的關心,任何一種興趣都是由於獲得這方面的知識或參與這種活動而使人體驗到情緒上的滿足而產生的。例如,一個人對跳舞感興趣,他就會主動地、積極尋找機會去參加,而且在跳舞時感到愉悅、放鬆和樂趣,表現出積極而自覺自願。
興趣不只是和個人的認識和情感密切聯繫著的。如果一個人對某項事物沒有認識,也就不會產生情感,因而也就不會對它發生興趣。相反,認識越深刻,情感越豐富,興趣也就越深厚。例如集郵,有的人對集郵很入迷,認為集郵既有收藏價值,又有觀賞價值,它既能豐富知識,又能陶冶情操,而且收藏的越多,越豐富,就越投入,越情感專註,越有興趣,於是就會發展成為一種愛好。興趣是愛好的前提,愛好是興趣的發展和行動,愛好不僅是對事物優先注意和嚮往的心情,而且表現某種實際行動。例如,對繪畫感興趣,而且由喜歡觀賞發展到自己動手學繪畫,那麼就對繪畫有了愛好。
興趣和愛好是受社會性制約的,不同的環境、不同的階級、不同的職業、不同的文化層次的人,興趣和愛好都不一樣。有的人興趣和愛好的品味比較高,有的人的興趣和愛好的品味比較低,興趣和愛好品味的高低會直接影響和表現一個人的個性特徵的優劣。例如,對公益活動感興趣,樂於助人,對高雅的音樂、美術有興趣和愛好,反映了一個人個性品質的高雅;反之,對佔小便宜感興趣,對低級、庸俗的文藝作品有興趣和愛好,則表現了一個人個性的低級。
興趣和愛好有時也受遺傳的影響,父母的興趣和愛好也會對孩子有直接的影響。
年齡的變化和時代的變化也會對人的興趣產生直接影響。就年齡方面來說,少兒時期往往對圖畫、歌舞感興趣,青年時期對文學、藝術感興趣,成年時往往對某種職業、某種工作感興趣。它反映了一個人隨著年齡的增長、知識的積累,興趣的中心在轉移。就時代來講,不同的時代,不同的物質和文化條件,也會對人的興趣的變化產生很大的影響。但不管人的興趣是什麼,都是以需要為前提和基礎的,人們需要什麼也就會對什麼產生興趣。由於人們的需要包括生理需要和社會需要或物質需要和精神需要,因此人的興趣也同樣表現在這兩個方面。人的生理需要或物質需要一般來說是暫時的,容易滿足。例如,人對某一種食物、衣服感興趣,吃飽了、穿上了也就滿足了;而人的社會需要或精神需要卻是持久的、穩定的、不斷增長的,例如人際交往、對文學和藝術的興趣、對社會生活的參與則是長期的、終生的,並且不斷追求的。興趣是在需要的基礎上產生的,也在需要的基礎上發展的。中學生需要知識,他的知識越多,他的興趣也就越廣泛,越濃厚。

培養


興趣是指一個人力求認識某種事物或從事某種活動的心理傾向。例如,一些體育迷,一談起體育便會津津樂道,一遇到體育比賽便想一睹為快,對電視中的體育節目特別迷戀,這就是對體育有興趣。一些老京劇票友們,總喜歡談京劇、看京劇,一遇京劇就來勁,這就是對京劇有興趣。所謂“打鑼賣糖,各愛各行”,就是說人們的興趣是多種多樣、各有特色的。在實踐活動中,興趣能使人們工作目標明確,積極主動,從而能自覺克服各種艱難困苦,獲取工作的最大成就,並能在活動過程中不斷體驗成功的愉悅。
那麼,怎樣培養良好的興趣呢?興趣的培養方法很多,主要有以下幾種:
⒈增加知識儲備,培養興趣的基礎
知識是興趣產生的基礎條件,因而要培養某種興趣,就應有某種知識的積累,如要培養寫詩的興趣,就應先接觸一些詩歌作品,體驗一下詩歌美的意境,了解一點寫詩的基本技能,這樣就可能誘發出詩歌習作的興趣來。可以說,知識越豐富的人,興趣也越廣泛;而知識貧乏的人,興趣也會是貧乏的。
⒉開展有趣活動,培養直接興趣
所謂直接興趣就是人對事物或活動本身的外部特徵發生的興趣。是學生對新鮮的事物或內容在感官上產生的一種新異的刺激。這種刺激反應表現為強烈但比較短暫。我們每上一堂新授課時,學生往往表現為極大的興趣,而且也較容易激發,但自上了複習課起,學生的興趣就大不如前,有的甚至隨著教學的深入,難度的增加,導致失去興趣。直接興趣是對活動本身感興趣,因而要培養這種直接興趣,應使活動本身豐富而有趣。例如,有趣的遊戲活動,能引起幼兒參與群體活動,體驗社會角色的興趣;新穎的教學內容和有興趣的教學方法,能激起學生學習知識的興趣;生動的課外實踐活動,能培養學生學習實踐操作、動手動腦、發明創造的興趣;開展勞動競賽、體育比賽、文體活動,能激發學生對勞動、學習、體育、文體活動等的熱情與興趣。
⒊明確目的意義,培養間接興趣
所謂間接興趣就是人對活動的結果及其重要意義有著明確認識之後所產生的興趣。這種興趣是由於認識到學習的意義和價值而引起了求學的狀態,既有理智色彩,與個人的指向密切連帶,既有遠景行,又持久的定向作用,且不會偶遇挫折便輕易悔改。在教學中我們也不難發現這樣的情形:教一個班的學生籃球,剛開始學大家一樣的表現出很高的熱情,但遇到相對枯燥一點的練習,有點學生在表現出不耐煩的樣子,注意力開始不集中,感覺籃球也沒有那麼好玩,而參加過籃球訓練,經歷過重要籃球比賽洗禮的學生則並不因此感到無趣,相反對他來說學起來更有挑戰性,更能提高自己球技而感到有意義。這就是直接興趣和間接興趣的最大區別。間接興趣是對活動的結果或意義感興趣,因而,要培養人們間接的穩定的興趣,就應讓人們明確活動的目的與意義。
需要指出的是,我們要直接興趣與間接興趣,我們應當追求的是哪種興趣呢?毫無疑問是後者了。我們在教學中其實很多人並沒有認識到興趣的真正內涵。一般只是發展了學生的直接興趣,這種興趣更多的考學生的本能,老師不需要花太多的功夫就能激發的,他靠得是一種新異的刺激,是事物本身的屬性。也有教師為了滿足學生的直接興趣就採用“放羊”式的教學方式,其實是非常不可取的,這種方式不能有效地培養學生的間接興趣。實踐可以看到“放羊”放到最後多數學生參與體育活動的積極性下降,不是去聊天就是回教室做作業。從直接興趣過渡到間接興趣是有一個過程的,這個就是教師教授的過程,也是學生通過反覆甚至枯燥練習達到掌握技術,提高技能的過程。當學生利用了他掌握的技能去獲得的運動和成功的快感,感受的體育運動的無窮魅力,他就能對此項技能的意義產生了認知,那麼這就能使直接興趣和間接興趣發生了遷移,學生的興趣才是真正的建立起來。
看來,興趣的激發主要在於學生的直接興趣,而培養是對於學生的間接興趣。我們平時往往重視了學生的直接興趣而忽略了學生額間接興趣,導致學生興趣並沒有真正的建立起來,比如,學生喜歡體育而不喜歡體育課訪就是一個例子。
⒋根據自身的興趣特點,培養優良的興趣品質
由於所有的人所處的環境、所受的教育及主體條件各不相同,所以學生的興趣都帶有個性特點,因而要根據自身條件進行興趣愛好的自我培養。例如,有人興趣廣泛而不集中,就應加強中心興趣的培養;有人興趣單一而不廣泛,就應加強興趣廣泛性的培養;有人興趣短暫易變,就應加強興趣穩定性的培養;有人興趣消極被動,就應加強興趣效能性的培養;有人興趣在網路世界,容易沉糜,那麼就要加強引導,同時又要注意培養這些年輕人的高尚的人格。
學習興趣不僅使學生渴望獲得知識,具有促進學習的作用,而且在學習過程中伴隨有愉快的情緒體驗,有利於產生進一步學習的需要。美國心理學家拉扎勒斯(A.L.Lazarus)研究表明,具有濃厚學習興趣的學生,其學習成績與智力高的學生的學習成績相比,顯出更佔優勢。也就是說,在學習過程中,興趣與智力相比,在某種程度上興趣更為重要。學習興趣能使學生努力求知、勤奮鑽研,樂而不倦、專心致志地學習。老師要愛惜學生已經形成的學習興趣,並採取各種途徑和方法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要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應做到以下幾點。
(一)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徵,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不同年齡階段的學生在學習興趣的形成和表現上有很大的差異。小學生的學習興趣還不穩定,比較籠統、模糊,易對學習的形式感興趣並從中獲得滿足,任何新穎的、形象的、具體的事物都會引起他們極大的興趣。因此,小學課堂教學應更注意教學方式的靈活多樣、教學內容的生動活潑以及教具的新穎具體。
中學生的學習興趣開始明顯分化並趨向穩定,其學習興趣的範圍也不斷擴大,表現為對課外閱讀和課外活動的興趣增強,開始注重學習內容。他們對複雜的疑難問題和較高的智力活動很感興趣。因此,在中學教學中,教師應注意從教材的內容中挖掘深度,創設一定的問題情境,使學生處於積極開動腦筋的智力活躍狀態,在對某一門學科感興趣的基礎上培養起對其他學科的興趣;教師還應以此為中心興趣,指導學生在該領域涉獵更廣泛的知識,從而培養學生以此為自己的志趣,甚至是一生的事業。
(二)要根據學生的知識基礎,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幾乎每個班級都有好學生和差學生。教師在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時,必須區別對待,因材施教。一般來說,成績優秀、基礎好的學生都有比較濃厚的學習興趣,但他們往往驕傲,滿足於現狀。因此,教師要使他們了解知識海洋的浩瀚無邊和他們自己知識面的狹窄,幫助他們克服自滿情緒;此外,要為他們提供較難的學習材料,啟發他們自學和獨立思考,使他們對學習始終保持濃厚的興趣。對基礎薄弱的學生,教師要給子特別的關心,深入調查他們學習不積極的原因,有針對性地給予指導和幫助。一方面,要幫助他們獲得學習成功的體驗,培養他們的自信心;另一方面,還要鼓勵他們參加課外活動,鍛煉他們的能力,發揮他們的特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