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30條詞條名為新龍村的結果 展開
- 江蘇省崑山市張浦鎮下轄村
- 雲南省西雙版納勐海縣布朗山鄉新龍村
- 雲南安寧市八街鎮下轄村
- 廣東省揭陽市揭東縣埔田鎮下轄村
- 廣西武宣縣桐嶺鎮新龍村
- 雲南省尋甸縣金源鄉下轄村
- 江蘇省泰州市婁庄鎮新龍村
- 雲南南澗縣南澗鎮下轄村
- 廣西南寧市武鳴縣靈馬鎮下轄村
- 雲南武定縣白路鄉下轄村
- 江西省贛州市石城縣龍崗鄉新龍村
- 廣東省清遠英德市九龍鎮下轄村
- 貴州省威寧縣牛棚鎮下轄村
- 雲南會澤縣迤車鎮下轄村
- 雲南盈江縣新城鄉下轄村
- 四川省達州市達川區河市鎮下轄村
- 雲南華坪縣永興僳僳族鄉下轄村
- 廣東省佛山市南海區九江鎮新龍村
- 廣西梧州市龍圩區大坡鎮新龍村
- 湖北省孝感市孝昌縣周巷鎮下轄
- 貴州省織金縣龍場鎮下轄村
- 雲南省大理州洱源縣三營鎮下轄村
- 雲南省麗江永勝縣程海鎮新龍村
- 江蘇省睢寧縣古邳鎮下轄村
- 桐廬縣副中心(分水鎮)
- 貴州黔南州都勻市平浪鎮新龍村
- 貴州省威寧縣中水鎮下轄村
- 雲南省普洱墨江縣團田鄉新龍村
- 韶關市仁化縣董塘鎮下轄村
- 四川省綿竹市九龍鎮新龍村
新龍村
雲南省尋甸縣金源鄉下轄村
新龍村,屬於壩區。距離村委會0.80公里,距離鎮4.10公里,國土面積1.43平方公里,海拔1597.00米,年平均氣溫16.59℃,年降水量1000.00毫米,適宜種植水稻、玉米等農作物。有耕地143.00畝,其中人均耕地0.47畝;有林地253.50畝。全村轄1個村民小組,有農戶85戶,有鄉村人口307人,其中農業人口307人,勞動力204人,其中從事第一產業人數159人。2010年全村經濟總收入65.8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140.00元。農民收入主要以種植業為主。
全村有耕地總面積143.00畝(其中:田89.00畝,地54.00畝),人均耕地0.47畝,主要種植水稻、玉米等作物;擁有林地253.50畝,其中經濟林果地0.00畝,人均經濟林果地0.00畝,主要種植等經濟林果;其他面積1748.50畝。
該村截止2010年底,全村有0戶通自來水,有0戶飲用井水,有85戶通電,有0戶通有線電視,擁有電視機農戶35戶,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11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10戶。該進村道路為屬於柏油、水泥路面;距離最近的車站(碼頭)0.60公里,距離最近的集貿市場4.10公里。全村有效灌溉面積為89.00畝,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0.00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0.00畝。該村到2010年底,有7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63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
該村2010年農村經濟總收入65.80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35.00萬元,畜牧業收入20.44萬元(其中,年內出欄肉豬249頭,肉牛17頭,肉羊10頭);林業收入2.00萬元,第二、三產業收入5.00萬元,工資性收入2.44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140.00元,農民收入以種植業等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2.44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17人,在省內務工15人,到省外務工2人。
該村的主要產業為種植業,主要銷售往省外。2015年 主產業全村銷售總收入42.00萬元,該村目前正在發展蔬菜種植特色產業,計劃大力發展種植業產業。
該村現有農戶83戶,共鄉村人口322人,其中男性198人,女性124人。其中農業人口322人,勞動力209人。到2015年底,全村參加農村社會養老保險145;參加農村合作醫療267人, 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距離村委會衛生所1.00公里,距離鎮衛生院3.00公里。人畜混居的農戶0戶。
該村小學生就讀到滄溪小學,中學生就讀到金源中學。該村距離小學校1.00公里,距離中學2.00公里。目前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中,小學生23人,中學生20人。
該村到2015年底,該村已簽定農業承包合同63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143.12畝,其中土地流轉面積15.00畝。是建立了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制度,其中,一事一議籌資額 0.00 元(人均 元),一事一議籌勞0個(勞均0個)。年末集體總收入0.00萬元,有固定資產0.00萬元,年末集體有收益0.00萬元,農村財務管理實行自行管理,定期開展村務公開,是成立了民主理財小組,主要以粘貼公告、黑板報、會議等方式公開。
該村設黨小組0個,黨員總數4人,黨員中男黨員4人,女黨員0人。團員14人。
該村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是:1、自然條件落後,基礎設施差,衛生條件落後; 2、缺少扶貧投資,人多地少; 3、群眾受教育水平低,思想觀念較為落後,經濟意識淡薄,發展緩慢;4、主要以小農經濟為生活來源,生活水平常年得不到提高; 5、農民抗災防災意識低,科技文化素質低,發展意識落後。。該村今後的發展思路和重點是:1、增加對學校教育設施的投入,組織群眾參加科技培訓積極推廣農業科技,規模化種植,提高村民的文化水平和先進的農業技能,提高管理技術; 2、抓好路、壩、溝、堤的綜合治理,採取生態治理與工程治理相結合,緩解自然災害; 3、大力發展種植業、養殖業,並結合實際情況採取措施; 4、有計劃的組織村民參加技術培訓,鼓勵外出務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