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懃
唐朝余干大慈南鄉人
余懃(681-753年),字南澗,余干大慈南鄉(今余干古埠南塘村)人。
但余懃的出生地不是在余干。余懃從小天資聰穎,學習刻苦。傳說他在深夜讀書時為了防止打瞌睡,常以牧童的獨腳凳作坐具。每當睡意襲來,獨腳凳失去平衡,把他摔醒,便繼續發憤讀書。功夫不負有心人,唐中宗神龍元年(705年)(一說是神龍二年)余懃考中進士,次年,余懃任饒州右教練使,尋訪山水時來到余干大慈鄉南塘一帶,發現此地層巒曲水,修竹茂林,風景優美,便決定在此定居。后余懃歷任節度使、左廂兵馬使、持節刺史、工部尚書兼御使大夫,最後勛封上柱國(正二品)。余懃居官期間,清正廉明,體恤民情,為百姓辦了不少實事,深受百姓的敬仰。
天寶四年(745年),余懃年邁不仕,以玄宗所賜安車輕騎,遍游天下,后回到余干南塘。南塘附近田園風光美不勝收,當時有所謂“八景”,分別為:前溪夜月,掩映雙橋,東嶺朝曦,南山橫瑟,北陂部鼓,梵閣鳴鐘,高石懸岩,洞門鳥噪。余懃曾寫下《詠南塘八景》一詩:
南塘勝地古今稱,古樟喬枝聳翠青。
鐵嶺朝云云淡淡,金山夜月月明明。
雞籠精舍回光影,龍窟香泉水吐清。
黃畈農歌時作息,青崗伐木斧丁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