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通
無線電微波技術專家
徠蔣通,無線電微波技術專家,中國射頻尋的導彈模擬技術的開拓者之一。20世紀50年代中參加研製成我國第一套24路微波時分割制中繼通訊設備。60年代中領導完成防空導彈彈上無線電制導系統和近炸引信等設備的研製。70年代中參與領導研製成功我國長征運載火箭外測設備和全集成化微波接收機。80年代末主持研製建成國內首家半主動射頻尋的制導模擬系統,為中國發展防空導彈的設計和試驗技術作出了重大貢獻。
1925年4月8日生於山東省青島市。
1944~1948年 交通大學電機工程系電訊專業學習(抗戰時期學校內遷重慶,勝利后
蔣通
1952~1956年 任通信兵部電訊科學技術研究所一級技術員、工程師、研究室副主任、學術委員會委員、副研究員。
1956~1965年 任國防部第五研究院副研究員(技術大尉、少校)、研究室主任兼主任設計師、研究所技術副所長、院科技委員會委員。
1961~1963年 兼任國營成都719廠副總工程師。
徠1963~1965年 兼任上海機電二局總設計師室主任、上海新江機器廠副總工程師。
1965~1978年 任七機部二院24所技術副所長。
1965~1978年 兼任上海新華無線電廠副廠長、副總工程師。
1978~1992年 任航天部第八研究院第八設計部技術副主任、科技委員會主任、總設計師,兼任職稱評定委員會主任、導彈與航天叢書防空導彈系列編委會委員。
1978~1989年 任上海航天局科技委員會常委、研究生部學位評定委員會委員。
1989~1992年 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兼職教授。
蔣通,1925年4月8日出生於山東省青島市,祖籍浙江省海寧縣。其父蔣之鼎早年畢業於北京交通大學管理學院,在鐵路部門工作且經常調動。幼時他便隨家離開青島。6歲在濟南上小學,后舉家回海寧即在當地續讀。1937年小學畢業后考取浙江省嘉興縣秀州中學。時值“七七”蘆溝橋事變發生,因受戰亂影響,休學一年。後來到天津讀中學。流離顛沛的生活使他懂得:要努力學習,以期學有所成、報效國家,只有國家富強了,人民才有安樂。1941 年在天津工商學院附中讀高中。太平洋戰爭爆發,日軍佔領下居民生活更加困難。為了學業,他不得不離開家庭,奔向大後方。於1943年冬他從陸路幾經周折,進入重慶戰區來渝學生進修班,后在合川縣國立二中學習。1944年高中畢業后考入內遷在渝的交通大學。1948年畢業於上海交大電機工程系電訊專業,獲工學士學位,同年考入交通部上海國際電台,任技術員。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調到郵電部國際電台工程處,參加籌建北京國際電台的工作,后在郵電部電訊科學研究所任職。1950 年10月作為中央部派工作隊員前往我國東北地區,參加無線電通訊的技術保障工作,出色完成任務。1951年4月調回北京郵電部研究所(后劃歸通信兵部),做無線電中繼通訊的研究開發,由於成績突出,升任為研究室副主任、副研究員。
1956年9月調到國防部第五研究院,開始從事導彈研製工作。1959年初國防部五院成立第二專業設計部,被任命為第二研究室主任,負責彈上無線電制導系統和近炸引信系統的研製,並任彈上無線電系統主任設計師。在第二次駐主機廠期間兼任該廠副總工程師。1963年12月由五院派出,他作為導彈設計方的總代表,擔任新設立的上海機電二局總設計師室主任,領導各駐廠設計師室工作。同時,兼任導彈總裝廠副總工程師,協助總師工作,完成試製任務。1965年4月擔任新組建的七機部二院24所技術副所長,負責研究、開發地空導彈彈上無線電制導系統和近炸引信及安全系統,及其檢測設備。
1 Jiang Tong, Xia Ye-Jin & Gu Qi-Zheng. Radio Frequency Simulation System for Target and Environment.(蔣通,夏也瑾,顧其錚。射頻模擬系統的目標與環境模擬).Proceeding of The 1989 Summer Computer Simulation Conference. Austin, Texas,USA, 1989
2 Jiang Tong.Xia Ye-Jin & Hong Xing Chang. Radio Frequency Simulation for Homing Missile (蔣通,夏也瑾,洪興昌。尋的制導導彈射頻模擬系統). Proceeding of Beijing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ystem Simulation and Scientific Computing. 1989
1978年7月,蔣通被調到新成立的防空導彈武器系統總體設計研究所——上海機電二局8250所(八部前身),擔任技術副所長。籌建一個新的技術機構,一切又要從頭開始。經過一兩年的不懈努力,單位初具設計規模了。根據需要,他組織了兩種新武器的方案設計。期間應海軍邀請和受七機部的派遣,被委任為中方導彈武器系統技術談判首席代表,參加一項武器引進項目的談判。為此,兩次出國考察外方的工廠、實驗室及試驗場所。
1982年,七機部在總結了導彈武器研製過程的情況后,注意到由於導彈飛行試驗批次多,消耗導彈和靶機數量大,導致武器系統研製成本高、研製周期長。這種情況與國防事業發展的需要和國家經濟力量的矛盾非常突出,迫切需要解決。根據國外報道,美國自70年代起就大力研究模擬技術,投入大量資金建設模擬試驗室,盡量用模擬試驗來代替實彈打靶,在地面預演和驗證空中可能發生的物理現象。當時國防科工委和七機部(後為航天部)做出重大決定:我國也要花大力量,把這項世界先進的試驗手段建設起來。1983年初,七機部設立了模擬系統工程總設計師組,由七機部的總工程師任總設計師,下屬各研究院各委派一名技術骨幹任副總設計師,共同負責、分工領導這項模擬技術工作。此時,蔣通被任命為代表上海機電二局的副總設計師,兼機電二局的總設計師,負責建設“射頻尋的導彈模擬試驗室”。這一工程工作量極大,涉及專業面很寬,要用很多高新技術,系統極其龐大、複雜。面對缺少資料、資金和人才的局面,他親自動手和大家一起搜集資料,主持研究制定方案,確定原理框圖,分配參數指標。一旦明確分工后就分頭實施。經過幾年踏實、細緻、努力的工作,工程的核心技術難關逐個克服,系統的各個項目相繼搞成。至1989年初,我國第一個射頻尋的導彈模擬系統終於聯通了。使用某一已經定型的導彈武器的技術參數和實物作試驗,其模擬的結果與實彈打靶結果十分吻合,證明工程是成功的、有效的。期間,培養了一批有才華的青年技術人才。為此,(第八設計部)當年被航天部命名為“有重大貢獻單位”。該工程後來又進行了改進與完善,為以後的型號研製發揮了重要作用。1992年底至1993年初臨退休前,他還對下一步的建設和改進工作,以及需要開展的研究課題,或作了安排,或提出了建議,為他畢生為之奮鬥的科技事業畫了一個圓滿的句號。
蔣通的青少年時代正是國家動蕩、戰事不斷的時候。在學校里他十分珍惜時光,努力學習,鑽研學問,為後來的技術工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經歷過流離顛沛日子的他,塑造了寧靜淡泊、臨危不亂的品格。因此,在工作中他兢兢業業而不圖虛名,勇於奉獻而不畏艱難。那曾經苦難的歷程,造就了他柔中有剛的精神和腳踏實地的作風。
在通信兵部研究所時,他在參加設備研製的過程中,那些帶領他攻克技術難關的前輩和領導給他留下難忘的印象。如吳朔平、蔡金濤先生,他們自身技術水平高,而對年輕人的成長又十分關心。這段經歷熏陶了他,養成了善待他人、提攜後輩的美德。以後,在幾十年漫長的技術生涯中,他一直以此回報後來者。1978年全國科技大會時,單位申請獎勵的項目很多。他是主管技術領導,所有項目都要排名定位、批准上報,惟獨不願自己留名。在模擬工程的建設中,他率領一支年輕而又特別能攻關的技術力量,面對重重困難,他以“人家能,我們也能”的無畏氣概鼓舞年輕人。他教育青年人要“窮得有志氣”,要奮發圖強。他堅信:對有志者只要給以信賴,沒有不能成才的。在工作中,支持他們做出成績,希望他們獨當一面、很快成才。得益於他的領導才能和技術思路,一批年輕的科技骨幹人才脫穎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