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民俗文化學導論
中國民俗文化學導論
第一節 第一節 第一節
出版社: 上海辭書出版社; 第1版 (2007年7月1日)
平裝: 402頁
正文語種: 簡體中文
開本: 16
ISBN: 7532622983, 9787532622986
條形碼: 9787532622986
尺寸: 24 x 18.7 x 1.6 cm
重量: 621 g
仲富蘭,復旦大學哲學系畢業。多年在上海新聞媒體工作,曾任上海電台新聞台副總監、高級記者。現任華東師範大學傳播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新聞學系主任,華東師範大學傳播學研究中心主任、《傳播學研究集刊》副主編;上海市民俗文化學會會長、香港中國文化研究院顧問。民俗學專家,著有《中國民俗文化學導論》、《現代民俗流變》、《中國民俗流變》、《民俗與文化雜談》、《中華風物探源》、《中國神秘文化百科知識》、《中國通·風俗禮儀》、《十二生肖的故事》、《風物考》、《上海街頭弄口》和《廣播評論——功能、選題與語言藝術》、《廣播電視新聞學》、《廣播電視評論教程》等;主編有《國風》學術集刊、《文化尋根》、《圖說中國近百年社會生活變遷》和《上海史跡與風土》等。
《中國民俗文化學導論(修訂本)》共分為10章,它對民俗文化學的性質、任務、範圍、社會功用、傳播途徑、行為方式、價值導向、這門學科特有的理論概念和方法,以及它在現代科學體系中的地位,提出了完整的、獨到的見解,並形成了有別於前人和傳統的民俗文化理論體系。
序
修訂本自序
緒論
第一節 民俗學的發生歷程
第二節 中國民俗學評析
第三節 興起與發展:民俗文化學
第四節 民俗文化學是一門基礎學科
第五節 走向新的綜合
第六節 關於本書的篇章結構
上編
第一章 本質與對象
第一節 揭示民俗的真正奧秘
民俗的起源
作為主體性的文化選擇
選擇導致民俗文化的多樣性
透視社會生活的廣角鏡
第二節 關於本質與定義的表述
“民俗”語源與中國人的譯述
眾說歧出的“民俗”定義
民俗的基本問題
民俗定義及其文化屬性
區別一般意義的特殊文化
第三節 民俗文化學的研究對象
判斷研究對象的根據
對象是諸要素的系統聯繫
研究對象的中介性質
尋求新的哲學基點
第四節 多維視野中的民俗文化研究
民俗與文化基因
民俗與文化心態
民俗與文化變遷
民俗與精神生活
第二章 範圍與任務
第一節 民俗文化學的本體結構
本體說略
學科基石——本體構架
本體結構的研究“視角”
本體與應用
加強和發展應用研究
第二節 學科目標及其衍化
人類生活經驗的總結和回顧
人與社會的統一
四大要素:生理、地理、物理、心理
諸要素的衍化與整合
第三節 多重交叉而又獨樹一幟
本學科新的含義和特色
民俗文化的流向與輻射
交叉的三大層面
相關學科述略(上)
相關學科述略(下)
第四節 融會古今與貫通現實
完善學術體系
闡釋現代價值
高揚中國氣派
第三章 性質與特徵
第一節 決定性質的“土壤”和生態分析
地理與自然環境
經濟與生產方式
社會與制度組織
宗教文化與儒家禮制
第二節 民俗文化的四大性質
符號遷移
物化象徵
複合隱喻
角色心理
第三節 民俗文化的五大特徵
社會普同
信息共有
模式整合
鄉緣風土
貫通古今
第四節 中國民俗文化的基本特徵
人倫為本的社會準則
和合圓滿的理念追求
積極入世的務實態度
直觀直覺的思維方式
第四章 結構與功能
第一節 點面結合的組合系統
民俗——富有個性的文化事象
從“個體”到“模式”
民俗模式成因的外在結構
“場”理論與民俗組合系統
第二節 隱顯互動的複合形態
內核與外殼
意象與言象
心知與外化
思維與表徵
第三節 微觀領域:調節人心的功能
心理認知
精神平衡
娛樂身心
審美感受
生命意識
第四節 宏觀視野:規範世道的功能
傳統威嚴的“堆壘”
民間信仰的”圖騰”
社會關係的“閥門”
民族個性的“標的”
第五章 類型與分類
第一節 民俗文化類型評估
原始混融
雙向迴流
神秘投影
區系滲透
第二節 分類的實質:秩序與解釋
對分類的定位
系統中心與整體研究
西哲闡述“文化”的啟示
中國民俗文化的“思想素材”
第三節 以“人”為本的分類原則
民俗文化的基本類型
歐美日本學者對分類的探索
當今通行之分類原則
第四節 民間知識共同體
一項基礎性研究
分類還是交叉?
民俗文化分類之我見
下編
第六章 發展與流變
第一節 超越主體的歷史生成
本原意義的主體性
主體意識與對象意識
民俗文化的主體心理分析
深層的心理躁動
第二節 民俗文化的內在衝突
民族同化與風俗滲透
農耕稻作與游牧狩獵
群體效應與個體行為
第三節 交流與變異
交流與形式
蔓延與回歸
層次推進的張力
新觀念的萌動
第四節 民俗流變是一個過程
從漸變到突變
從神聖到世俗
從魯朴到細微
從興起到衰亡
第七章 物態與崇拜
第一節 物質勞動與民俗文化
物質勞動觀新說
農業文明的璀璨成果
節氣文化的產生意義
通向未來的歷史記錄
第二節 消費與民眾的生存狀態
生產習俗的伴隨物和對應物
生活習慣與消費差異
世相百態的人文展現
看不見的手和無聲的調節
第三節 民俗文化中的崇拜
生命的歸宿
崇拜與無意識
精神偶像:天、神、人
現代迷信的根源
第四節 由崇拜說到禁忌
禁忌之由來
趨吉避邪的“法術”
巫文化的遺風
迷信與俗信
第八章 交感與積澱
第一節 個體在民俗文化中的位置
個體是什麼?
“人慾”橫流嗎?
個體與社會
對“交往”作界定
第二節 突破個體生命的局限
“君子之交”的哲學含義
人類交往的自覺意識
交往與饋贈禮俗
交往與社會結構
第三節 交感網路與制度習俗
”五緣”與社會繁盛
“認老鄉”的文化意義
姓名文化與譜牒之學
家族與家教
第四節 對交往世俗流弊的批判
小國寡民
平均主義
鎖國心態
“刑禮相隔”
第九章 傳播與風行
第一節 人為載體的傳播方式
約定俗成的口語傳播
耳濡目染的經驗傳承
標誌程式的共性傳播
音樂舞蹈的藝術傳播
神話傳說的心理傳播
第二節 等級森嚴的傳播組織
家族祭祖
鄉社立約
幫會行規
信仰聚會
第三節 色彩斑斕的傳播流向
古老媒體探源
語言在信息符號中的地位
空間中的擴播
時間上的遞傳
第四節 力度受制的傳播流程
從興起到接受
擴散與回饋
市井散播和文化濾篩
習慣制涉和地域抗衡
第十章 行為與價值
第一節 難以磨滅的民族印痕
人格的塑造
心緒的情結
造物的象徵
色彩的喜好
吉祥的圖騰
第二節 感染與模仿
群體感染
從眾效應
東施效顰
美學理想
第三節 源遠流長的價值學說
原始價值觀
文化核心論
易經術數學
“中和方圓說”
第四節 民俗文化的價值坐標
生生不息
革故鼎新
不變求變
追尋真理
主要參考書目
後記
修訂本後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