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興

漢語辭彙

中興是一個漢語辭彙,拼音為zhōng xīng,通常指國家由衰退而復興:國家中興;中興機會。詞語在《詩·大雅·烝民序》、《東周列國志》、《<指南錄>後序》中均有出現。

出處與詳解


1、中途振興;轉衰為盛。
①《詩·大雅·烝民序》:“任賢使能,周室中興焉。”
②南朝 梁鍾嶸《·總論》:“太原中,三張二陸、兩潘一左,勃爾復興,踵武前王,風流未沫,亦文章之中興也。”
③宋王觀國《學林·中興》:“中興者,在一世之間,因王道衰而有能復興者,斯謂之中興。”
④《東周列國志》:“那一朝天子,卻又英明有道,任用賢臣方叔、召虎、尹吉甫申伯、仲山甫等,復修文、武、成、康之政,周室赫然中興。”
⑤《後漢書·左雄傳》:“漢 世良吏,於茲為盛,故能降來儀之瑞,建中興之功。”李賢 註:“宣帝 時鳳皇五至,因以紀年。”
2. 特指恢復並非由本人失去的帝位。
宋陸遊《南唐書·蕭儼傳》:“儼獨建言:帝王,己失之,己得之,謂之反正;非己失之,自己復之,謂之中興。”
3. 偏安的諱稱。
①《宋書·謝靈運傳論》:“在晉中興,玄風獨善。”
②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涉務》:“江南朝士,因晉中興,南渡江,卒為覊旅。”
③宋周密《齊東野語·嘉定寶璽》:“中興以來冠蓋雲集,英俊日盛。”
④《宣和遺事》前集:“在後高宗中興,定都杭州,蓋將前定之數,亦非偶然也。”

鏈接


中興是一種現象,指的是王朝中期的興盛。統治者一般用改革實現“中興”。
中興與改革、革命的區別:中興是指國家或家族經過一段時間變亂衰弱后重新向好的方面發展的過程,和革命、改革有明顯的區別的是中興必定是由壞變好的過程,而革命、改革則不一定;
中國曆朝歷代普遍經歷的現象。中興多數出現在朝代亂世或衰世之後,使王朝在一段時期內免於衰亡,並重新走上治世乃至盛世之路。
中國歷史上的中興有:
• 夏朝:少康中興
• 商朝:祖乙中興、盤庚遷殷、武丁中興
• 周朝:宣王中興
• 漢朝:昭宣中興、光武中興
• 北魏:孝文中興
• 唐朝:元和中興、會昌中興、大中暫治
• 南宋:乾淳之治
• 明朝:弘治中興、嘉靖中興、萬曆中興、崇禎中興
• 清朝:同光中興
• 近代:黃金十年:實業救國、發展民族經濟與外強競爭。
註:秦朝和元朝是中國統一朝代中既無盛世也無中興的朝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