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文炳

元初著名大臣

董文炳(1217年—1278年),字彥明,董俊長子。1元世祖忽必烈稱其為“董大哥”,藁城(今河北省藁城縣,位石家莊市東)人,元初著名大臣,為元朝初期的發展鞠躬盡瘁。

至元十五年(1278年)薨,謚忠獻。有兩子董士元、董士選

人物關係


人物生平


出身名門

董文炳是大將董俊的長子。十六歲時喪父,少年老成。1235年,十七歲以父蔭任藁城令,雖年紀尚輕,但明於聽斷,以恩濟威,為屬下折服。當時正值括編戶籍,凡敢隱實者誅,籍沒其家,他竟使民聚口而居,減少戶數,減輕了賦役負擔。不久,因抵制府官索求無厭,棄官而去。

受到賞識

1253年秋,董文炳率部下四十六人趕赴大理從征,備嘗艱辛,受到忽必烈的表彰。從此追隨忽必烈,“有任使皆稱旨,由是日親貴用事”(《元史·董文炳傳》)。
1259年,隨忽必烈中路軍伐宋,他率弟文用、文忠及敢死士兵在陽邏堡搶渡長江。1260年,忽必烈即位,他受命宣慰燕南諸道,第二年擢任山東東路宣撫使。忽必烈組建侍衛親軍,他被任命為侍衛親軍都指揮使,佩金虎符。
1262年,參與平定李璮之亂,圍困濟南時招得李璮愛將田都統縋城投降;接著任山東東路經略,率親軍靖平山東亂局。後來,忽必烈剝奪世侯權力,唯董氏不予觸動。

屢立戰功

至元三年(1266),董文炳代史氏兩萬戶為鄧州光化行軍萬戶、河南等路統軍副使,奏准始頒將校俸錢。七年,改任山東路統軍副使。九年,遷樞密院判官,行院事於淮西,築正陽兩城(今安徽潁上東南、霍丘東北),夾淮相望,作搗宋腹心之勢。十年,拜參知政事。這年,元軍大舉伐宋,他先在正陽擋住宋將夏貴的猛攻,九月自正陽南下安慶(治今安徽潛山)。十一年正月,他與伯顏在安慶會師,迫使宋守將范文虎歸降,又隨大軍順江而下,攻克當塗、採石。在十二年(1275)三月打下建康(今江蘇南京)后,他進駐鎮江。在鎮江戰役中,他又大敗張世傑、孫虎臣的水軍,獲戰船七百艘,宋軍力從此窮蹙。
這年十月,元軍分三路進趨臨安(今浙江杭州),董文炳居於左路。他下江陰(今屬江蘇),招張暄,順江出海,進取澉浦,第二年(1276)正月已佔有鹽官(今屬浙江)。這時伯顏中軍已抵臨安城北,張世傑企圖使宋帝逃往海上,但董文炳軍繞出臨安城南,堵住了宋帝的入海之路。不久,宋帝趙顯遣使上表投降。二月,董文炳等人進入臨安城,“罷宋官府,散其諸軍,封庫藏,收禮樂器及諸圖籍,取皇帝諸璽符上之丞相”。三月,伯顏班師,詔令董文炳留守治事,他使李璮將宋史及註記五千餘冊北送國史院。
伯顏奏稱,平宋時,懷徠安集之功,董文炳居多。七月,以董文炳為中書左丞。這時,他與阿剌罕經略浙、閩,並恪遵敕令,“所過禁士馬無敢履田麥”,一路攻取台州、溫州、漳州、泉州、建寧、邵武等地。泉州蒲壽庚降,他以蒲氏素主市舶,宜重其事權,解所佩金虎符相予。此事雖有專擅之罪,但事後忽必烈不僅免予追究,而且再賜他金虎符。十四年,忽必烈在上都召見董文炳,派他到大都視事,“中書省、樞密院事無大小,咨即而行”。董文炳留其子士選在上都宿衛,本人即赴大都,但不到中書省辦公,唯以平素威望抑制阿合馬的專權用事。他說:“主上所託者,在根本之重,非文移之細。且吾少徇則濟奸,不徇則致讒,讒行則身危,而深失付託本意。吾是以預其大政,而略其細務也。”

鞠躬盡瘁

十五年夏,董文炳已有病,但仍加任僉書樞密院事。不久他病篤而卒。后贈平章政事,謚忠獻。子士元、士選,均有事功。

家族成員


關係人物
父親董俊
兄弟文蔚、文用、文直、文毅、文振、文進、文忠、文義、文炳、文用、文忠
兒子董士元、董士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