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中國古典園林的結果 展開

中國古典園林

中國古典園林

中國古典園林藝術是指以江南私家園林和北方皇家園林為代表的中國山水園林形式。古典園林被舉世公認為世界園林之母,世界藝術之奇觀,人類文明的重要遺產。其造園手法已被西方國家所推崇和摹仿,在西方國家掀起了一股“中國園林熱”。

中國的造園藝術以追求自然精神境界為最終和最高目的,從而達到“雖由人作,宛自天開”的審美旨趣。

起源


避暑山莊
避暑山莊
中國建築,具有悠久的歷史傳統和光輝的成就。從陝西半坡遺址發掘的方形或圓形淺穴式房屋發展到如今,已有六、七千年的歷史。修建在崇山峻岭之上、蜿蜒萬里的長城,是人類建築史上的奇迹;建於隋代的河北趙縣的安濟橋,在科學技術同藝術的完美結合上,早已走在世界橋樑科學的前列;現存的高達67.1米的山西應縣佛宮寺木塔,是世界現存最高的木結構建築;北京明、清兩代的故宮,則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建築精美、保存完整的大規模建築群。至於中國的古典園林,它的獨特的藝術風格,使它成為中國民族文化遺產中的一顆明珠。這一系列現存的技術高超、藝術精湛、風格獨特的建築,在世界建築史上自成系統,獨樹一幟,是中國古代燦爛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全人類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它們像一部部石刻的史書,讓我們重溫著祖國的歷史文化,激發起我們的愛國熱情和民族自信心,同時它也是一種可供人觀賞的藝術,給人以美的享受,所以,中國古代的建築藝術也是美術鑒賞的重要對象。而要鑒賞建築藝術,除了需要理解建築藝術的主要特徵外,還要了解中國古代建築藝術的一些重要特點,然後再通過比較典型的實例,進行具體的分析研究。
中國古代建築藝術的特點是多方面的。從美術鑒賞的角度來說,以下一些特點是應當了解的。

發展歷程


寄暢園
寄暢園
中國園林建築藝術是中國燦爛的古代文化的組成部分。它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智慧和創造力的結晶,也是中國古代哲學思想、宗教信仰、文化藝術等綜合反映,在歷史上卻長期為統治階級和達官貴人所佔有享用。但是,在經歷了漫長的歷程之後今天已經被我們所繼承和發展,而為中國廣大人民所享用了。
為了能簡要地說明中國園林的發展歷史,現根據歷史文獻和現存古代園林遺址的考察,循其明顯的軌跡,大致可以分成三個時期來概述之。

先秦秦漢

此時期或可稱為“自然時期”,是從“囿”到“苑”的發展時期,約相當於距今三四千年的中國社會歷史發展的殷商西周時代。早在原始時代,當人類進入奴隸制社會,先民主要的生產活動是狩獵漁獵,後來慢慢進化到種植定居,馴養了一些野生動物,比如豬、犬、羊等,種植了一些植物,比如禾、麥、稻、獲等。這樣就出現了圈養、圈種的有一定範圍的地方,在甲骨文、雜文、金文中出現了“因、眺(囿)”“鑒、翻(圃)”等字,隨著生產力的進一步提高,有了從事農事、畜牧、手工業製作以及各種雜務勞動的專業奴隸階層,在解決了生活的勞務后,奴隸主和帝王們就有了足夠的時間來進行各種遊樂戲嬉,其中包括“狩獵”活動。而那些被選擇為狩獵地區的地方,一定是那些禽獸比較集中,山丘或林茂之地,水草叢生之處,這就是成為種植與株、圈養動物的“囿”。根據史料記載,從殷周到秦漢時期這種“囿”的存在和發展,大體具有三個特點:
1.片地寬廣。一般方圓都在幾十里、上百里左右,如春秋楚莊王“築層台……延壤百里,”;
2.工程浩大。囿的周圍有界垣,囿內有台屋構築。
3.人工設施增加。山於狩獵地距離統治中心地較遠,不免要在“囿”內建寢殿屋宇。
上林苑
上林苑
這種最早期的“囿”到漢代有了新的發展,它不僅僅是一種自然山林的原始狀態的存在,而是日趨專門化了。帝王們在這裡建“宮”設“館”,除了為遊獵所需要,增添了寢宮殿宇生活設施,還配置了觀賞植物、人工山水等景色,初步具有了“園林”性質,從漢代起它的名稱也從古代的“囿”改稱“苑”或“苑圈”了。著名的漢武帝的“上林苑”中,有“建章宮”,有“太液池”,周圍數百里,蓋起宮殿數十個,設置了“射熊館”、“鹿觀”、“虎圈觀”等各種動物的圈觀,並種植了各地送來的異樹花木,如“核桃”,“紫紋桃”等等。不過此時尚處於中國園林發展初期,對於苑囿的布局布置,並無一定規劃,仍較多地帶有古“囿”的持獵趣味。建築和山水的安排,也並不融洽有序,奇樹異花的種植,只是獵奇羅列,雖然它有了某些園林的性質,開啟了日後造園的新生面。總的說,仍是處於自然發展的時期。

唐宋時期

它是中國古典園林的形成時期。由漢代開端的中國園林發展進程,經過東漢、三國、魏晉南北朝到隋代統一中國的過渡,至唐代出現了一個興盛的局面。由於疆域的擴大、經濟的發達、民族的融合,促進了文化藝術的發展,達到了一個空前繁榮時期,和別的文化發展一樣,園林發展中出現了兩個顯著的特點,一是在苑囿的營建中注意了遊樂和賞景的作用,如在殿宇建築外,已注意到迭石造山,鑿池引泉。布局關係也趨於融洽,使之形成優美的環境,發揮了休憩、游賞,甚至宴樂之功能,一是繪畫技術的發展與造園藝術的發展的互相促進,如南朝梁·張僧怒擅長畫山水,能“咫尺之間便覺萬里之遙”,畫家所提煉的構圖、排列、層次和色彩,極大地豐富了造園技巧,而且有的畫家,自己就是一個傑出的造園專家,如詩人王維設計營建的“輞川園”。
中國園林形成時期最突出的成就是造園和文學、繪畫的結合,大家所熟知的宋徽宗營建的“艮岳”,也就是《水滸傳》里“花石綱”的來歷。這個御花園,山水美秀、林木暢茂,迭石樹峰,又有宮殿亭閣,高低錯落,迭山鑿池,別出勝景,可稱為唐宋時期中國古典園林的代表作,可惜已經在戰火中夷為平地,在地面上永遠地消失了。

明清時期

中國古典園林的全盛時期。北宋為遼金取代后,遼、金、元三代后先相繼,在燕京一帶興修皇家園林。金代從開封拆運至中都大量的良岳花石,元代在建築藝術中促進了國內各民族和東西方文化的交流,使中國各民族豐富奇特的建築形式更添異彩。(如至今還能見到的十三世紀出於尼泊爾藝術家阿尼哥之手的北京妙應寺白塔等)。明代及清代初期,在中國園林發展史上是個輝煌的時期,達到了它的全盛時期。這有我們今天仍能親眼目睹的很多實物實景所證明。這個全盛時期的園林,與過去時代所不同的,有三個方面的特點:(1)功能全(2)形式多(3)藝術化。茲為分述如下:
(1)功能全:在各個歷史時期的園體發展,都有新增加的內容,至明濟后大備,諸如聽政、受賀、宴會、觀戲、居住、園游、讀書、禮佛、觀賞、狩獵、種花等等,應有盡有,甚至為滿足統治者的“雅興”,還建有商業市街之景,如恢復的頤和園蘇州街,以及圓明園原來的買賣街。包羅了帝王生活的全部活動,功能的多樣化,自然擴大了園林的建築營造規模,此其一。
頤和園
頤和園
(2)形式多。這裡指的是作為園林重要組成部分的建築而言,無論其為建築群落組合,抑或單體建築形色,其形式也是多種多樣的。它既吸收了各地區的地方特點和各民族的民族風格,既有殿堂樓閣,又有幽尼佛寺;既有粉牆石垣,又有竹籬泥笆,靈活而多變,隨處而點綴,這在‘紅樓夢》中大觀園也有非常生動的反映。在園林布局及布置方l厄則吸收r南北園林藝術的精華,因地制宜地加以匯聚,比如圓明三園的 諸多景色中就再現了國內蘇杭揚州等地著名園林的特點,謂之“移天縮地”亦不為過。(3)藝術化。明濟園林中佔主導地位的是園林建築的高度藝術化,其景物、其風格、其布局,移步借景,動靜相兼等藝術美學理論的運用,已臻成熟,各種建築形式的風景景觀的結合融為一體,水木石植物的精心安排和建築物的排列,都起到了立體效果,甚至在附屬設施的樣式、內部裝修和環境色彩等方面也都得到統一的和諧的沒計,體現了中國造園思想的高超境界。
圓明園
圓明園
試問,明清時期的中國園林建築,共造園思想何以能達到如此發達的藝術水平,我認為有兩個重要的標誌。
第一,造園藝術理論有了劃時代的總結性成果,即明代崇禎時江蘇吳江人計成《園冶》一書的問世。過去,關於園林的設計(或叫“經營,,)原則、藝術技巧和實際建造經驗,還只能在詩詞、遊記等文學作品中有片斷描述,沒有形成理論規律。但是《園冶》卻是一部有關園林建築的系統性的總結性的專門著作。全書共三卷,一卷為造園總論(《興造論》、《園說》)、選地(《相地》)、立基和各種單體建築(屋宇堂軒)的形象範例,二卷講各式欄桿及其式樣;三卷講「1窗、牆垣、鋪地、造山、迭石、借景等,全書計三萬多字,並有插圖二百餘幅。它反映了當時的園林面貌和造園藝術水平,而且一直對中國造園有指導意義,甚至可以說曹雪芹在《紅樓夢》中創造的大觀園也是根據這些理論來構建的。
第二,大批造園藝術家的誕生,如清代戲曲家李漁(笠翁),在南北都有自己設計建造的住宅園林,以北京(應是南京秦淮河畔)的芥子園最有名。傑出的造園家張南垣父子,更是園林史上的大家,不僅在蘇揚等南方園林中有他們的遺構,北京北海公園取,就有他們的遺作可供欣賞。以他們的生存年代推算,我們有理由認為《紅樓夢》中營建大觀園的造園設計師“山子野”的原型,應該就是張氏父子了。

基本特徵


說起建築藝術,當然不能忽略園林的造型,特別是中國的古典園林。中國的園林被譽為“世界園林之母”,園林的建造是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中國源遠流長的文化底蘊,讓中國的園林建築別具一格,充滿詩情畫意。園林的內涵恰是一座寶庫,挖掘它,你將領略到另一番風采。
園林在中國產生甚早,早在商周時期我們的先人就已經開始造園活動了。園林最初的形式為囿,只供帝王和貴族們狩獵和享樂之用。隨著歷史的發展,園林也不斷改善和進步。春秋戰國時期的園林中已經有了成組的風景,既有土山,又有池沼或台。園林的組成要素到這個時期已經基本具備,已經和最初的園林有所區別。
魏晉南北朝時期是中國園林發展的轉折點。佛教的傳入及老莊哲學的流行,使園林轉向了崇尚自然。中國的古典園林源於自然,高於自然,以表現大自然的天然山水景色為主旨,布局自由;所造假山池沼,渾然一體,宛如天成,充分反映了“天人合一”的民族文化特色,表現一種人與自然的
和諧統一的宇宙觀。園林在唐宋時期達到了成熟階段,官僚及文人墨客自建園林或參與造園工作,將詩與畫融入到了園林的布局和造景中,使園林建築不再僅僅是工匠的傑作,更是文人的傑作,讓園林的人文風景突現了出來。
任何一樣事物的構成都有一定的構成要素,中國的園林也不例外。總的說來中國古典園林共由六大要素構成:築山,理池,植物,動物,建築,匾額,楹聯與刻石。為表現自然,築山是造園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秦漢的上林苑,用太液池所挖之土堆成島,象徵東海神山,開創了人為造山的先例。現存的蘇州拙政園,常熟的燕園,上海的豫園,都是明清時代園林建山的佳作。
不論哪一種類型的園林,水是最富有生氣的因素,無水不活。因此,園林一定要鑿池引水。古代園林的理水方法,一般有掩,隔,破三種。掩就是以建築和綠化,將曲折的池岸加以掩映。隔是或築堤橫斷於水面,或有隔水浮廊可渡,或架曲折的石板小橋,或涉水點以步石。正如《園治》中所說,“疏水若為無盡,斷處通橋”。若是在水面很小時,(如清泉小池)可用亂石為岸,配以細竹野藤,朱魚翠藻,那麼雖是一窪水池,卻可令人感受到山野風致。
植物是另一個重要的因素。花木有如山巒之發,水景如果離開了花木也沒有美感。自然式園林著意表現自然美,對花木的選擇標準也很嚴格。一講姿美,樹冠的形態,樹枝的疏密曲直,樹皮的質感,都追求自然美。二講色美,紅色的楓葉,青翠的竹葉,斑駁的狼榆,白色的廣玉蘭,紫色的紫薇等,力求一年四季,園中自然之色,不衰不減;三講味香,要求植物淡雅清幽,不可過濃,有嬌柔之嫌;也不可過淡,有意猶難盡之妨。四講境界,花木對園林山石景觀的襯托作用,往往和園主的精神境界有關。如竹子象徵人品清逸,松柏象徵堅強和長壽,蓮花象徵潔凈無暇,蘭花象徵幽居隱士,石榴象徵多子多孫,紫薇象徵高官厚祿等。
中國古代園林用種種辦法來分隔空間,以達到曲徑通幽的效果。最主要的方法是各種建築的運用。如漏窗的運用,讓空間既不是一望無垠,又不妨礙視覺流暢。在漏窗里看,玲瓏剔透的
蘇州滄浪亭
蘇州滄浪亭
花飾,豐富多彩的圖案,有濃厚的民族風味和美學價值;透過漏窗,青竹迷離搖曳,亭台樓閣時隱時現,遠空白雲飛游,造成幽深寬廣的空間境界和意趣。園林建築往往有堂有廊,有亭有榭,有樓有台。人工的石洞,石階,都顯示自然的美色。所有建築,其形與神都與天空大地等自然環境吻合,同時又使園內各部分相接,以使園林體現自然,淡泊,恬靜,含蓄的藝術特色,並收到移步換景,漸入佳境,小中見大等觀賞效果。師法自然,融於自然,順應自然,表現自然——這是中國古代園林體現“天人合一”民族文化之所在,是獨立於世界之林的最大特色,也是永具藝術生命力的根本原因。中國現存的古典園林有頤和園,承德避暑山莊,拙政園,滄浪園等。他們都是園林的代表,高度的技術水平和不朽的藝術價值,充分顯示出了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力量。透過他們你能真正感受到園林的魅力,也能發掘出中國古典文化的深層意義。

基本分類


園林基址

1.人工山水園
中國造園發展到完全自覺創造階段而出現的審美境界最高的一類園林。
北海公園
北海公園
這類園林均修建在平坦地段上,尤以城鎮內居多。在城鎮的建築環境裡面創造模擬天然野趣的小環境,猶如點點綠洲,故也稱之為“城市山林”。
2.天然山水園
一般建在城鎮近郊或遠郊的山野風景地帶,包括山水園、山地園和水景園等。
興造天然山水園的關鍵在於選擇基址,如果選址恰當,則能以少量的花費而獲得遠勝於人工山水園的天然風景之真趣。

建園者身份

1、皇家園林
是專供帝王休息享樂的園林。古人講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在統治階級看
來,國家的山河都是屬於皇家所用的。所以其特點是規模宏大,真山真水較多
園中建築色彩富麗堂皇,建築體型高大。現存為著名皇家園林有北京的頤和
園、北京的北海公園河北承德的避暑山莊。
屬於皇帝個人和皇室所私有,古籍里稱為苑、苑囿、宮苑、御苑、御園等。
2、私家園林
是供皇家的宗室、王公官吏、富商等休閑的園林。其特點是規模較小所以
常用假山假水,建築小巧玲瓏,表現其淡雅素凈的色彩。現存的私家園林,如
北京的恭王府,蘇州的拙政園、留園、網獅園,上海的豫園等。
蘇州留園
蘇州留園
屬於民間的貴族、官僚、縉紳所私有,古籍裡面稱園、園亭、園墅、池館、山池、山莊、別業、草堂等
3.寺觀園林
佛寺和道觀的附屬園林,也包括寺觀內部庭院和外圍地段的園林化環境。

園林位置

1、北方類型
北方園林,因地域寬廣,範圍較大;又因近政治中心而形成眾多中心性城市,所以建築富麗堂皇。因自然氣象條件所局限河川湖泊、園石和常綠樹木都較少。所以秀麗媚美則顯得不足。北方園林的代表大多集中於北京、西安、洛陽、開封,其中尤以北京為代表。皇家園林是北方園林的代表。
2、江南類型
南方人口較密集,所以園林地域範圍小;又因河湖、園石、常綠樹較多,所以園林景緻較細膩精美。因上述條件,其特點明媚秀麗、淡雅樸素、曲折幽深,有層次感,但究竟面積小,略感局促。南方園林的代表大多集中於南京、上海、無錫、蘇州、杭州、揚州等地,其中尤以蘇州為代表。
3、嶺南類型
因為其地處熱帶,植物終年常綠,又多河川,所以造園條件比北方、南方都好。其明顯的特點是具有熱帶風光,建築物都較高而寬敞。現存嶺南類型園林以嶺南四大園林最為著名;分別是東莞的可園、佛山的梁園、順德的清暉園、番禹的餘蔭山房。
4. 除三大主題風格外,還有巴蜀園林、西域園林等各種形式。
中國古典園林對東西方園林的一些共有的設計理念有著自己的處理手段;而且融合了自己歷史、人文、地理特點后,也表現了自己的一些獨到之處。
巴蜀園林
(1)天人合一的自然崇拜
(2)仿自然山水格局的景觀類型
(3)詩情畫意的表現手法
(4)舒適宜人的人居環境
(5)巧於因借的視閾擴展
(6)循序漸進的空間序列
(7)小中間大的視覺效果
(8)委婉含蓄的情感表達

各類特點


框架式結構
古代建築在建築結構上最重要的一個特徵。因為中國古代建築主要是木構架結構,即採用木柱、木樑構成房屋的框架,屋頂與房檐的重量通過梁架傳遞到立柱上,牆壁只起隔斷的作用,而不是承擔房屋重量的結構部分。“牆倒屋不塌”這句古老的諺語,概括地指出了中國建築這種框架結構最重要的特點。這種結構,可以使房屋在不同氣候條件下,滿足生活和生產所提出的千變萬化的功能要求。同時,由於房屋的牆壁不負荷重量,門窗設置有極大的靈活性。此外,由這種框架式木結構形成了過去宮殿、寺廟及其它高級建築才有的一種獨特構件,即屋檐下的一束束的“斗拱”。它是由斗形木塊和弓形的橫木組成,縱橫交錯,逐層向外挑出,形成上大下小的托座。這種構件既有支承荷載梁架的作用,又有裝飾作用。只是到了明清以後,由於結構簡化,將梁直接放在柱上,致使斗拱的結構作用幾乎完全消失,變成了幾乎是純粹的裝飾品。
庭院式組群布局
從古代文獻記載,繪畫中的古建築形象一直到現存的古建築來看,中國古代建築在平面布局方面有一種簡明的組織規律,這就是每一處住宅、宮殿、官衙、寺廟等建築,都是由若干單座建築和一些圍廊、圍牆之類環繞成一個個庭院而組成的。一般地說,多數庭院都是前後串連起來,通過前院到達後院,這是中國封建社會“長幼有序,內外有別”的思想意識的產物。家中主要人物,或者應和外界隔絕的人物(如貴族家庭的少女),就往往生活在離外門很遠的庭院里,這就形成一院又一院層層深入的空間組織。宋朝歐陽修《蝶戀花》詞中有“庭院深深深幾許?”的字句,古人曾以“侯門深似海”形容大官僚的居處,就都形象地說明了中國建築在布局上的重要特徵。
同時,這種庭院式的組群與布局,一般都是採用均衡對稱的方式,沿著縱軸線(也就是前後軸線)與橫軸線進行設計。比較重要的建築都安置在縱軸線上,次要房屋安置在它左右兩側的橫軸線上,北京故宮的組群布局和北方的四合院是最能體現這一組群布局原則的典型實例。這種布局是和中國封建社會的宗法和禮教制度密切相關的。它最便於根據封建的宗法和等級觀念,使尊卑、長幼、男女、主僕之間在住房上也體現出明顯的差別。
中國的這種庭院式的組群布局所造成的藝術效果,與歐洲建築相比,有它獨特的藝術魅力。一般地說,一座歐洲建築,是比較一目了然的。而中國的古建築,卻象一幅中國畫長卷,必須一段段地逐漸展開,不可能同時全部看到。走進一所中國古建築也只能從一個庭院走進另一個庭院,必須全部走完才能看完。北京的故宮就是最傑出的一個範例,人們從天安門進去,每通過一道門,進入另一庭院;由庭院的這一頭走到那一頭,一院院、一步步景色都在變換,給人以深切的感受。故宮的藝術形象也就深深地留在人們的腦海中了。
多樣的藝術形象
如前所述,建築不僅僅是技術科學,而且是一種藝術。中國古代建築經過長時期的努力,同時吸收了中國其他傳統藝術,特別是繪畫、雕刻、工藝美術等造型藝術的特點,創造了豐富多彩的藝術形象,並在這方面形成了不少特點。其中比較突出的,有以下三個方面。
1、富有裝飾性的屋頂
中國古代的匠師很早就發現了利用屋頂以取得藝術效果的可能性。《詩經》里就有“作廟翼翼”之句,說明三千年前的詩人就已經在詩中歌頌祖廟舒展如翼的屋頂。到了漢朝,後世的五種基本屋頂式樣——四面坡的“廡殿頂”,四面、六面、八面坡或圓形的“攢尖頂”,兩面坡但兩山牆與屋面齊的“硬山頂”,兩面坡而屋面挑出到山牆之外的“懸山頂”,以及上半是懸山而下半是四面坡的“
歇山頂”就已經具備了。中國古代匠師充分運用木結構的特點,創造了屋頂舉折和屋面起翹、出翹,形成如鳥翼伸展的檐角和屋頂各部分柔和優美的曲線。同時,屋脊的脊端都加上適當的雕飾,檐口的瓦也加以裝飾性的處理。宋代以後,又大量採用琉璃瓦,為屋頂加上顏色和光澤,再加上後來又陸續出現其它許多屋頂式樣,以及由這些屋頂組合而成的各種具有藝術效果的複雜形體,使中國古代建築在運用屋頂形式創造建築的藝術形象方面取得了豐富的經驗,成為中國古代建築重要的特徵之一。
2、襯托性建築的應用
襯托性建築的應用,是中國古代宮殿、寺廟等高級建築常用的藝術處理手法。它的作用是襯托主體建築。最早應用的並且很有藝術特色的襯托性建築便是從春秋時代就已開始的建於宮殿正門前的“闕”。到了漢代,除宮殿與陵墓外,祠廟和大中型墳墓也都使用。現存的四川雅安高頤墓闕,形制和雕刻十分精美,是漢代墓闕的典型作品。漢代以後的雕刻、壁畫中常可以看到各種形式的闕,到了明清兩代,闕就演變成如今故宮的午門。其它常見的富有藝術性的襯托性建築還有宮殿正門前的華表、牌坊、照壁、石獅等。
3、色彩的運用
中國古代的匠師在建築裝飾中最敢於使用色彩也最善於使用色彩。這個特點是和中國建築的木結構體系分不開的。因為木料不能經久,所以,中國建築很早就採用在木材上塗漆和桐油的辦法,以保護木質和加固木構件用榫卯結合的關接,同時增加美觀,達到實用、堅固與美觀相結合。以後又用丹紅裝飾柱子、梁架或在斗拱梁、枋等處繪製彩畫。

古今對比


中國古典園林再認識與現代庭院環境
被稱為“城市生態—生活細胞”的園林藝術,不但曾經點睛般地靈化了整個中國古建築體系,而且正在不斷深刻影響著現代建築、規劃工作尋求完美和生態意境的方式、方法。
然而持久引以為榮的古典園林過分孤芳自賞,從宅到城,一個多層次的天人合一系統卻被埋沒。在詩畫意境里沉醉久了,迷失了精髓、方向,喪失了活力,甚至鮮花變成了鴉片,池水形成了腐溝。
現代城市規劃、建築設計亦趨之若鶩,難逃附庸風雅的嫌疑。亭台亂栽,池潭遍布,全然不顧現實的自然條件、人文環境、經濟狀況是否相宜,是否允許,結果形成一堆堆令人惋惜的視覺垃圾,造成人力、物力的巨大浪費,頗有一種“曲徑通憂處”的感覺。比如,華北某並不富裕的縣級小城市新市長上任后,為實施“政績工程”,第一把火便把市政府前近5公頃用地全部建成皇家與江南園林合成型的中式廣場和亭台水榭貫穿的庭園,且簡單堆砌,設計拙劣,後果可想而知。尚不論當地的環境是否適合大規模建設違背其悠久歷史形成的自身文脈特徵的園林、建築形式,但就其缺水的自然條件和入不敷出的財力而言,就可判定這是個不負責任的“糊塗工程”和“腐敗工程”,並給後人留下不堪重負的包袱。
看來我們的決策者,特別是設計師們確有必要俯下身,靜下心重新領悟中國古典園林的實質和特性,深刻反思,因為發展中國家經不起缺乏學習和論證的盲目建設造成損失的重大打擊。
中國古典園林唯美性形成了其自由而系統的特徵,讓我們粗略來解讀一下。
首先,“兩半之和妙琴琵,對立互摻似博奕”。中國古園林妙就妙在只是半類型,多附於各類建築,與另一半主要功能區合而為一,系統優化。中國古建築兩半合一的結構就似琴琵夫婦和陰陽八卦乃至萬物,其半為園,獨樹一幟,生機盎然。
這背後的深層結構是雙重生活合一:勞累與休憩、嚴謹與隨意……入世與出世。人是自然人,更是社會人,便有雙重生活。相應地,建築有兩種各有側重的功能區,園是自然性較強的一半。在古代世界,中國古建築最充分體現這兩半合一的生活模式,而精髓也在於此,貫通古今,昭示未來。
無論是皇宮、王府、陵墓、宅子、酒肆、茶樓、花園甚至風月場都體現了兩半合一的建造理念。如:寧波天一閣藏書樓,有池備滅火,亭廊花木石山俱佳;楊州梅華書院多梅及樓台池榭、庭舍閣道;江寧州縣會館皆有園;揚州青芝藥鋪附於“十二間房花園”;重寧寺外古榆數十株,構大戲台於其間;小山園即魚池;明北京琉璃廠手工作坊亦是“作坊、神祠之外濃蔭萬態,煙水一泓”;揚州上方寺有八景;慧因寺有鹿苑鸚林,水局最佳……
而且住宅、寺觀等建築各自都交錯多種類型,都有與園融合。以宅院為例:據周維權編著的《中國古典園林史》記載,全國私家園林絕大多數為宅園,且依附於住宅;蘇州中小型園多位於住宅的東或西側,“皆環繞著書房或客廳布置”;大型的多位於在後,而且結合頗好,不可孤立言之,以拙政園為代表,都可以從功能的有機結合、總體空間結構的相融,來認識圓宅中雙重生活統一的關係。
總之,園林絕非僅供觀賞的藝術,而是內容豐富的生活場所,其中的精神享受也是生活情趣。不一定逢屋必有園,然而作為類型卻普遍與園結合,可見以園為半結合所有類型是中國古建築主要特徵之一。
再者,“弄真成假詩畫誤,主次分明文與書”。雖然古典園林的唯美主義大肆強調園林=遊憩=觀賞=藝術,實質上即使園大於宅或獨立者,其本質不同於詩畫。它至少有七大非藝術的特徵:一是人工優化的生態—生活環境;二是體育活動場所;三為讀書工作幽境;四是家人閑暇自娛之處;五供社會交往;六為宗教之需;七宮生財。
園與所有建築類型合一的模式,成為了城市形態的生活細胞,具有方向性意義。這一點不同於歐洲古典園林,後者未融於所有建築類型,未達到在功能及空間上都互相滲透之境,房自房,園自園,拼在一起,凡爾賽宮亦不過如此。
再從城市總體看,園林滲入所有建築類型,加上城內與近郊的自然山水,共同形成天人合一的城市結構。園明三園、頤和園、北京三海及避暑山莊便是很好的的佐證。
最後,“天地一新誤區外”。園林兩半合一模式一旦衝出唯美主義的峽谷,頓然天地一新,觀念飛瀑。
其一,中國古建築是綜合性大系統,園林作為橫向子系統,與其它各類型子系統交織融合,系統優化,活力倍增,仿如核聚變,啟示著類型大綜合、多功能變通等新方向。這是歐洲傳統各建築類型之間缺乏滲透融合,所未具有的特徵。
其次,由宅園到城市的多層次天人合一,對於探討全球性城市生態環境模式,有新的參考價值。
其三,園林不能單獨與其他關聯割裂,人的自然屬性與社會屬性不可離析。同時工作重於遊憩,園附於各類主要功能區,以便隨時調劑生活,就近移換空間,互補互益。若割裂二者則兩頭皆失,園失廣泛依託,各類型失去優化的生態環境,尤其喪失中國古建築的精髓與特殊價值。
其四,園內建築多,一般佔地為全院的30%(小型園)或15%(大型園)明顯不同於歐、日的古園。中國古典園林的優點是功能豐富,雙重生活空間結構的有機性強,還可以造景;缺點是綠化與水體尚需推敲,生態功能削弱。所以在保持基本的功能內容的基礎上,應當適當降低觀賞性建築比率,尤忌堆砌亭榭,以增益生態。
其五,疊石為一大特色,作用多,成就高。但是相對而言,建造純粹的山石往往爭奪綠化及水用地,不利生態與小氣候,不如植被土山稍加綴石,既渾然一體又利綠化。
在構成園林的基本元素中,庭院水體也是一個重要的環節。無論是滋養生命、寓剛於柔、提升活力,還是招引靈氣、啟迪智慧,水的作用都是不可替代的,它既有觀賞價值,也有環保價值,甚至可調控小氣候。《皇帝宅經》指出:“宅以泉水為血脈。”因此,完美的建築群落必須配以水體方能畫龍點睛。
作為庭園裡的重要裝飾品之一,植物也起著非常特殊的作用。植物通常都具有旺盛的生命力,種植大量的健康植物,會創造一個清新而充滿活力的環境,有助於消減現代傢具中各類日用品產生的輻射和靜電,也可通過光合作用,釋放氧氣,為建築提供新鮮空氣。而許多植物因其特殊的質地和功能,對居住起著保護作用,有人稱之為建築的保護神看來亦不為過。
其六,經濟上講,疊石與建築偏多弊大於利,須適可而止,力求以少勝多。珢岳的遠道取石之害,至今要引以為戒。
其七,園與主要功能區在形式上相反相成,為中國古建特色。倘二者只取其一來概括傳統,皆失之偏頗。在西方,古典建築只注重對稱,現代派僅推崇不對稱,各趨極端,殊不可取。如果二者各就所宜,巧妙結合便愈臻妙境。
其八,現存的古園單就類型與風格而論,皆甚殘缺,理論發掘也頗片面。主要表現在園內實物類型單一,風格上難以返璞歸真,理念上對天人合一誤解較多。
就拿實踐比較成功的“北京西山庭院”項目來說,此工程由萬科集團開發,給人一種煥然一新、“情景體驗式”的感覺。“北京西山庭院”地處頤和園北,設計師出於承擔文化的使命和對地脈的尊重考慮,精心布置26 棟錯落別緻的單體建築,從商業街開始,沿綠軸步移景異,巧借布局和園林規劃,圍合成13個主體院落。除了其技術創新的建設構造外,為了營造“人文大宅”的味道,原創者還在諸多細部上下足了功夫:滿北京淘來的栓馬石和垂花門;外立面選用傳統的片石鑲嵌;移植適合當地氣候的古樹;減少園林中構架的尺度,親切宜人……總體形成厚重、含蓄、尊重歷史、依託現實、實用美觀的完美風格。
概言之,重新認識中國古建築園林,透過形式,超越詩情畫意等淺層內涵,深入實質,廓清主要特徵,便可拓出一片新天地。我們不必自囚於唯美主義的高牆深院之中,藝術至上的偏愛抹煞了園林的生機,不客氣的可稱為園林藝術的“艾滋病”,是園林藝術的災難。僅就園林與其他建築類型的兩半合一來說,這種城市生態—生活細胞的模式,有廣泛的現實性。比如當代流行的共享空間、室內或屋頂花園、架空及下沉式綠化與建築的關係,揭示了許多新機會與方向,暗合著中國古建築的精神實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