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活字

陶活字

陶活字是較早使用的活字。

據沈括的《夢溪筆談》記載,畢升發明在膠泥片上刻字,一字一印,用為燒硬后,便成活字。

活字簡介


排版前,先在置有鐵框的鐵框的鐵板上敷一層摻和紙灰的松脂蠟,活字依次排在上面,加熱,使蠟稍溶化,以平板壓平字面,泥字即因著在鐵板上,可以象雕板一樣印刷。
畢升的膠泥活字傳到朝鮮后被稱之為“陶活字”。
在“陶活字”出現之前,只有摹印、拓印和雕板印刷,既笨重費力又耗料耗時,不僅存放不便,有錯字又不易更正。
畢升發明的活字印刷方法既簡單靈活,又方便輕巧。其製作程序為:先用膠泥做成一個個規格統一的單字,用火燒硬,使其成為膠泥活字,然後把它們分類放在木格里,一般常用字備用幾個至幾十個,以備排版之需。排版時,用一塊帶框的鐵板作底托,上面敷一層用松脂、蠟和紙灰混合製成的藥劑,然後把需要的膠泥活字一個個從備用的木格里揀出來,排進框內,排滿就成為一版,再用火烤。等藥劑稍熔化,用一塊平板把字面壓平,待藥劑冷卻凝固后,就成為版型。
印刷時,只要在版型上刷上墨,敷上紙,加上一定壓力,就行了。
印完后,再用火把藥劑烤化,輕輕一抖,膠泥活字便從鐵板上脫落下來,下次又可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