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松
一種敘事曲
尚松(chanson de geste),是一種敘事曲,類似於希臘史詩。流行於16世紀。演唱時用維奧爾和小型豎琴伴奏。也可譯為香頌。尚松在法語中即“歌曲”的意思。它一般是指世俗的(非教堂的)獨唱或重唱作品。它們中絕大多數為情歌,經常是講述凄美的愛情故事。尚松作為宮廷普通娛興節目的一部分,常被用於宮廷娛樂,同時,它也是老百姓自娛自樂的一種方式。
尚松是文藝復興時期法國聲樂體裁。15-16世紀法國的一種四或五聲部的世俗無伴奏合唱。
尚松的題材廣泛,音樂輕鬆,節奏鮮明,旋律多在高聲部,帶有主調音樂風格。
譜寫尚松的兩位代表性人物分別是克萊芒·雅內坎(約1485-1558年)與克勞廷·德·塞爾密西(約1490-1562年)。雅內坎經常創作“敘述性”尚松,例如寫於1529年的《戰爭》,即為紀念法國在瑪利戈那諾戰役(1515年)中取勝而作。這首歌曲轟動一時,並且風行了大半個16世紀。在樂曲中,雅內坎主要運用模擬戰爭中的聲音的手法,用響亮的喇叭聲來表現號角長鳴;以標註重音記號的音符來表現炮火轟隆;又通過變換節拍中強拍的位置來表現戰場上的混亂。
尚松有廣義和狹義兩種概念。廣義概念的尚松,是概指所有的法國歌曲,包括古砍蒂萊那、行吟歌體、敘事歌、迴旋歌、維勒萊、歌舞曲、浪漫曲,以及19-20世紀的革命歌曲、社會各區和現代舞台歌曲。
狹義概念的尚松,是指15-16世紀法國的多聲歌曲。
1501年,復調音樂作品集《歌曲100首》由佩特魯奇在威尼斯出版,裡面收錄一百多首形式各異的尚松作品,成為最早印刷的復調音樂作品集。這本集子中的作品風格多樣化,其中有一種在16世紀後期變得尤為重要,這就是“對位式尚松”。代表人物為若斯坎·德·普雷。對位式尚鬆通常是三至六個聲部,五聲部最為多見,模仿式對位技術在其中尤為重要,短小的和弦式段落為音樂帶來了多樣性。歌詞常常是詼諧或諷刺性質,主題普遍為對愛情相關。通俗曲調與專業化對位技術相融合,用借來的通俗曲調當做定旋律,施加複雜的卡農式技術處理。若斯坎的尚松大多是兩拍子。
另一位“對位式尚松”的代表作曲家是拉索,拉索對於歌詞中的每一個微妙意味都十分敏感,將之融入音樂的情感表現方式。
雅內坎的尚松《親切的吻應保存在哪裡》
在法國,第二種獲得成功的尚松樣式是“巴黎尚松”。它的特點是四聲部,大部分為和弦式,與若斯坎的五聲部對位風格不同。巴黎尚松是為普通百姓而非貴族階層創作的,歌詞是三到四個詩節的輕快抒情的詩歌,內容以傷感或幽默為主。輕快的節奏是這種音樂的主要特徵之一。
克勞德·塞爾米西是“巴黎尚松”最早的作曲家之一。塞爾米西通常以長短短格動機開始,接著是一個新的切分節奏動機,它生氣勃勃地將旋律向前推進,直到段落終止。這種尚松常會從佔主要地位的兩拍子節奏中突然進入短小的三拍子段落。還使用大量重複的音、重複的和弦以及敏捷而快速的吐字,這一切構成了這種音樂輕盈靈活的主要特徵。巴黎尚松普遍的特性是優雅、詼諧以及突出的智慧。
第三種尚松樣式是“標題尚松”。代表作曲家為雅內坎。在雅內坎的作品中,標題一般為生活中的尋常事,例如鳥兒的鳴叫、街上的叫喊,以及其他簡單的音響模仿。例如作品《巴黎的喧鬧》《鳥之歌》《戰爭》《布倫的秋天》。作品中由大量的重複音的短小樂句以類似模仿的手法在各聲部之間傳遞,和弦式寫法則很少見。
尚松
名稱 | 特點 |
---|---|
對位式尚松 | 對位式尚鬆通常是三至六個聲部,五聲部最為多見,模仿式對位技術在其中尤為重要,短小的和弦式段落為音樂帶來了多樣性。歌詞常常是詼諧或諷刺性質,主題普遍為對愛情相關。 |
巴黎尚松 | 四聲部,大部分為和弦式。歌詞是三到四個詩節的輕快抒情的詩歌,內容以傷感或幽默為主。輕快的節奏是這種音樂的主要特徵之一。 |
標題尚松 | 生活中的尋常事作為標題。大量的重複音的短小樂句以類似模仿的手法在各聲部之間傳遞,和弦式寫法則很少見。 |
尚松的題材廣泛,音樂輕鬆,節奏鮮明,旋律多在高聲部,帶有主調音樂風格。法國尚松除了抒情性的歌謠外,還有一些描繪性的歌謠,如表現集市、戰爭和大自然景物等。尚松多採用流行的旋律,有時幾個旋律同時進行。尚松中常運用卡農手法。
類型 | 作曲家 | 代表作 |
---|---|---|
對位式尚松 | 若斯坎 | |
巴黎尚松 | 克勞德·塞爾米西 | |
標題尚松 | 雅內坎 | 《巴黎的喧鬧》《鳥之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