殺青

古時造紙方法

據《天工開物·殺青》 記載,是古時造紙方法的其中一個過程。以下只是我節選了重點講述殺青的一段,感興趣的可自行查閱《天工開物·殺青》全篇。

原文概述


凡造竹紙,事出南方,而閩省獨專其盛。當筍生之後,看視山窩深淺,其竹以將生枝葉者為上料。節屆芒種,則登山砍伐。截斷五七尺長,就於本山開塘一口,注水其中漂浸。恐塘水有涸時,則用竹梘①通引,不斷瀑流注入。浸至百日之外,加功槌洗,洗去粗殼與青皮(是名殺青)。其中竹穰(ráng)形同薴麻樣,用上好石灰化汁塗漿,入楻(huáng)桶②下煮,火以八日八夜為率。
註釋
①竹梘:毛竹做的水管或水槽。
②楻桶:大木桶,但在這裡指連同下面受火的鐵鍋在內的楻桶。

原文翻譯


竹紙是南方製造的,其中以福建省為最多。當竹筍生出以後,到山窩裡觀察竹林長勢,將要生枝葉的嫩竹是造紙的上等材料。每年到芒種節令,便可上山砍竹。把嫩竹截成五到七尺一段,就地開一口山塘,灌水漂浸。為了避免塘水乾涸,用竹制導管引水滾滾流入。浸到一百天開外,把竹子取出再用木棒敲打,最後洗掉粗殼與青皮(這一步驟就叫做“殺青”)。這時候的竹穰就像薴麻一樣,再用優質石灰調成乳液拌和,放入楻桶里煮上八天八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