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郭鄉
邢台南和縣西部的村莊
河郭鄉(Heguo Xiang)位於河北省邢台市南和縣西部。北臨南和縣賈宋鎮,東鄰和陽鎮,南界永年縣,西部與沙河市和邢台經濟開發區相鄰。面積44.61平方公里,常住人口34178人(2020年),轄27個行政村。
邢臨高速公路(邢台至臨西)穿境而過,距京深高速公路2千米、邢黃鐵路線上的邢台南站位於此。是省級南和經濟開發區和邢東新區的一部分,是邢台市規劃的大宗物流和鋼製品基地。河郭鄉東部已被列入南和縣縣城規劃區。
河郭鄉歷史悠久,有澧河、百泉河流經,孔村、西里一帶發現有商代遺址,漢代被稱作鴛鴦交谷之地,唐代有小江南之稱,南北朝時是觀音菩薩女性化身興林國妙善公主(三皇姑)的出生地,也是後趙右侯張賓和著名畫家白壽章的故里,大型民俗“抬黃杠”是重點非物質文化遺產,左村漢代安定侯墓群是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出土的西漢“溫酒器”被載入中國文物精華大辭典。
河郭鄉位於邢台市最近的衛星城-南和縣西部,是省級南和經濟開發區核心區,是國家級產城融合示範區—邢東新區的一部分。
區位優越,邢臨高速,邢黃鐵路橫貫東西,京深高速、京武高鐵近在咫尺,距邢台高鐵站僅10餘公里。
產業齊全,已形成農產品深加工、裝備製造、建材、商貿物流四大骨幹行業,擁有燕京啤酒、金沙河面業等眾多大型企業。
歷史悠久,是觀音之鄉,書畫家白壽章故里,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大型民俗“抬黃杠”的發源地。
河郭鄉總面積5300公頃,平原地形,現轄27個行政村,人口3.4萬人,耕地面積3萬餘畝。河郭鄉黨委、政府立足河郭實際,以“經濟強鄉,美麗河郭”為發展思路,帶領全鄉廣大幹部群眾,解放思想,搶抓機遇,開拓創新,紮實苦幹,全鄉經濟社會發生了深刻變化,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先後榮獲“招商引資工作先進單位”、“實績突出鄉鎮”、“先進基層黨組織”等榮譽稱號。
經濟實力顯著增強。河郭鄉黨委、政府始終把發展作為第一要務,堅持以改革促開放、以開放促創新、以創新促發展,認真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以項目建設、新農村建設和農業現代化建設為重點,強力推進工業化,加快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進程,經濟得到較快發展。2011—2016年經濟結構更加合理,二、三產業比重逐步增強,改變了過去農業為支柱的產業結構。第三產業蓬勃發展,交通運輸、商貿流通、電子商務等服務行業快速發展,成為經濟增長的新亮點。
農業生產水平穩步提高。農業基礎設施不斷完善,有噴灌、滴灌等現代化農業基礎設施,全鄉農田灌溉面積達 3萬畝。糧食產量由2010年的2959.9萬公斤提升到2015年的3222.7萬公斤,增長 8.9 %,小麥、玉米、花生、棉花等糧油作物畝產由原來的15048000 公斤、14451000公斤、27000公斤、53000公斤提升到現在的 16750000 公斤、15370000公斤、50000公斤、57000 公斤,建有養殖場 343 家,示範帶動 400餘戶農民靠養殖致富。
基礎設施建設加強。以美麗鄉村建設為契機,實施農村面貌改造提升工程,硬化改造道路 80餘條,配套建設排水溝10000多米,對全鄉主次幹道進行綠化、美化、亮化,安裝路燈1000餘盞,栽植綠化樹40000餘 棵,綠化面積 10萬平方米,鋪設沿街花磚20 萬平方米,鋪設集中供水管網 150公里,對鄉區等基礎設施進行了增容,鄉區供水、供電、通訊等基礎設施更加健全。一個環境優良、適合人居的新型多功能鄉鎮初步成型。實施村村通工程,硬化村組道路 30 公里,行路難問題得到有效解決;
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農民人均純收入由2010年的4250 元提高到2015年的8600 元。結構收入多元化,以南張庄村為中心的飼料廠,每年吸50人的務工人員。消費結構日趨合理,農村消費結構由溫飽向小康過度,居民家庭對現代化耐用消費品的擁有,從無到有,從少到多逐漸向高檔化發展。2017年該鄉居民每百戶有彩電 96台、冰箱94台,家用電腦、汽車等高檔品也逐漸進入在普通收入家庭。
生活環境明顯改善。河郭鄉積極開展以清潔城鄉為主題的環境整治活動,清除衛生死角300餘處,累計清運垃圾、雜草5萬多立方;組織群眾整修、硬化村組道路20公里。新建垃圾集中堆放池 200多個,深入實施三清一拆行動,推廣改廁4500餘戶。大力開展村莊造林綠化工作,干群共建綠色家園,五年累計植樹 12萬棵。科學規劃建設畜禽養殖小區,使之遠離村莊,遠離水源地,保證了飲水安全,農村空氣環境質量得到極大改善。
社會事業全面進步。科技興農步伐加快,教育條件明顯改變,農村義務教育得到真實實現,適齡兒童入學率達到100%,醫療衛生服務能力不斷提升,鄉衛生院建有門診樓、病房樓、辦公樓等,建築面積 1200平方米,27個行政村全部建有標準化衛生室。
社會大局和諧穩定。普法工作紮實推進,群眾法律意識明顯增強。深入開展平安建設,強化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多次獲得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先進鄉鎮稱號,群眾安全支書明顯提高。認真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制,及時排查消除各類安全隱患,五年間沒有發生安全生產事故。認真開展矛盾糾紛排查,堅決依法治訪,建立健全信訪網路,暢通信訪渠道,認真解決信訪突出問題,化解信訪集案,全鄉呈現出人民安居樂業、社會和諧穩定的良好局面。
社會管理日趨完善。堅決制止亂收費、亂罰款行為,嚴格依法辦事,計生工作得到加強。規法土地宅基地管理,實行更加嚴格的土地保護制度。認真抓好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工作,加強監管,確保健康運行,新農合參合率達到98%以上。社會保障體系進一步完善,失業、醫療、養老制度先後實行,困難群眾生活得到保障。
河郭鄉歷史悠久,孔村、西里等地皆發現有商代文化遺存,商周時期是邢國國都通往沙丘宮和齊國首都臨淄的必經之地,義勇武安王廟碑稱此地為“齊晉之孔道”。
河郭鄉由原河郭鄉和西里鄉於1996年合併而成。河郭明清時稱河頭郭,明代大學士李東陽曰:“順德府有百泉,自邢台東南注南和之河頭郭村”。
當時百泉河從河郭村穿過,設八個分水閘,下設八條分水渠,環村而下,村在內,河在外,以村為城,以河為郭,此村位於八河渠之首,故名河頭郭。西里鄉原為南和縣明清十三里之一,因位於城西,故名西里。
清代和民國時期,設立為河郭鎮。
1933年-1942年,河郭鎮為南和縣五區之一。
1937年日本侵略者侵入南和,國軍29軍劉汝明部143、119師發起河郭戰役,抗擊日軍侵略,撤走後,日本軍製造了慘絕人寰的河郭鎮慘案。
1949年新中國成立后,南和縣設4個行政區,其中一區為河郭。
1958年南和縣調整為4個人民公社,下轄15個管理區,西里管理區、河郭管理區均屬城關人民公社,是年,南和、任縣、平鄉、廣宗、巨鹿合併為巨鹿大縣,今河郭鄉在當時設為巨鹿縣南和公社河郭管理所和西里管理所。
1961年分別改為河郭公社與西里公社。
1984年分別改為河郭鄉與西里鄉。
1996年河郭鄉與西里鄉合併為河郭鄉,面積48平方千米,人口3萬餘,轄27個行政村。
河郭鄉行政代碼130527202,面積48平方千米,人口3萬餘,轄27個行政村。 .
村莊 | 代碼 | 村莊 | 代碼 | 村莊 | 代碼 |
梁牌村 | 201 | 郭牌村 | 202 | 盧牌村 | 203 |
仝牌村 | 204 | 趙牌村 | 205 | 樊牌村 | 206 |
橋西村 | 207 | 郄庄村 | 208 | 刁庄村 | 209 |
康莊村 | 210 | 北豆村 | 211 | 南豆村 | 212 |
東徐旺村 | 213 | 西徐旺村 | 214 | 南徐旺村 | 215 |
張相村 | 216 | 迓祜村 | 217 | 孔村 | 218 |
西里村 | 219 | 西鄭庄村 | 220 | 左村 | 221 |
辛庄村 | 222 | 南張庄村 | 223 | 南裴庄村 | 224 |
瓦固村 | 225 | 劉義屯村 | 226 | 崗頭村 | 227 |
截止2020年11月1日,常住人口為34178人。
(全國第五次人口普查統計數據)
總人口 | 29183 | 戶口本地住在本地 | 28734 |
男 | 14783 | 女 | 14400 |
家庭戶戶數 | 7144 | 家庭戶總人口 | 29162 |
家庭戶男 | 14763 | 家庭戶女 | 14399 |
0-14歲(總) | 7976 | 15-64歲(總) | 19562 |
0-14歲男 | 4180 | 0-14歲女 | 3796 |
15-64歲男 | 9908 | 15-64歲女 | 9654 |
65歲及以上(總) | 1645 | ||
65歲及以上男 | 695 | 65歲及以上女 | 950 |
河郭鄉現有五個職能機構:即財經辦公室、人口與計劃生育辦公室、黨政綜合辦公室、農村綜合服務中心、社會事務管理辦公室。
先進裝備製造產業園是省級經濟區南和經濟咖開發區一區的三個園區之一,位於河郭鄉,緊鄰邢台市區,按照與市區“貼近、融合、藉助、共贏”的發展思路,規劃面積約12.8平方公里。園區規劃布局合理,功能配套齊全,園區建設已全面實現“七通一平”。
園區圍繞鋼製品及裝備製造主導產業輔以輕工業定向招商。以汽車配件、制管、煤礦機械、高低壓配電設施、機械加工與配件、精密機械製造等為主的鋼製品及裝備製造主導產業優勢凸顯;
啤酒、中高檔糕點、速凍食品、挂面為主的食品業發展快速;藉助邢黃鐵路邢台編組站,邢臨高速交通優勢,商貿物流產業蓬勃興起;成功引進台灣安佑集團,500強企業東風潤滑油、冀中能源合作項目等入駐園區。
重點發展方向:先進裝備製造業,向現代工程機械裝備、新能源工程機械裝備、大型冶金礦山設備、高檔數控裝備、汽車製造等領域。
河郭鄉民風淳樸,水肥土豐,有百泉河、溜子河、狼狗河、南澧河過境,自然資源豐富,農業發展有著得天獨厚的條件,是“南和任縣不求天”的真實寫照,自古屬於百泉灌區的稻米之鄉,是古代南和縣四大糧倉之一的西豐倉所在。南和縣有四窪兩堤一沙地,其中河郭鄉有四大窪地之一的西里蝶形窪地和兩大河堤之一的百泉河故道河堤,早年曾在左村建有左村水庫一座,水庫牌大麴酒還留在一輩人的記憶里。河郭鄉種植結構以傳統的小麥、玉米為主,且產量均達到萬噸以上。隨著鄉黨委、政府進行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棉花等經濟作物比重逐漸增加,全鄉棉花種植面積達900多畝,皮棉產量60噸左右;大棚蔬菜等一些先進農業技術逐步得到推廣,在辛庄、張庄、皮庄、瓦固、劉義屯南五村初步形成了大棚蔬菜種植基地。養殖業方面,左村養雞大棚達20多個,雞飼養達10萬多隻,另外奶牛、山羊養殖在該鄉也嶄露頭腳,形成了養殖業百花齊放的良好局面。農業基礎設施方面,全鄉共有深淺機井900多眼,鄉里4萬畝土地實現了有效灌溉。
河郭鄉有悠久的文化傳統。瓦固村是“千手千眼觀音菩薩”——三皇姑的出生地,左村出土的西漢時期“溫酒器”被載入中國文化精華大辭典。
張賓墓位於南和縣治西四公里處,張相村東南1公里處,原墓地呈長方形,南北長40米,東西寬30米,總佔地面積為1200平方米。
張賓(?一322),字孟孫,趙郡南和縣人。父親張瑤做過中山太守,本人做過中丘王帳下都督,屬於寒門出身的士人。“右侯”是石勒提拔他為右長史后對他的尊稱,不是封爵,他的封爵是濮陽侯。《石勒載記》附傳說他“機不虛發,算無遺策,成勒之基業,皆賓之勛也。”他的作用主要是出點子。在石勒創業過程中,張賓的貢獻最重要的有三件大事,即:並王彌,滅王浚,據襄國。
據《方輿彙編,順德府古迹考》記載:“南和縣西八里張相,後趙右侯張賓的故里。”據史書記載,南和張相村原名白佛村,因張賓出生於此村,后官職做到宰相,死後葬於故里,人們為了紀念張賓,白佛村遂改名張相村。張賓墓封土於1965年被拉平,原墓地已成為耕地。在墓地上發現繩紋瓦片,瓦檔等遺存物。一九八四年七月,被列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位於南和縣河郭鄉橋西原百泉河上,建於明代,因橋為石結構拱形建築,共五孔,所以又稱為“河郭五孔橋”。
南和縣河郭村在明清時稱為“河頭郭”,明代大學士李東陽曾記錄:“順德府有百泉,自邢台東南注南和之河頭郭村。”乾隆版《南和縣誌》記載:“百泉橋,城西十里河頭郭村,路達郡城。舊在孔村,后永樂十三年(1415年)河北徙,移今處。成化七年(1471年)鄉民王賢砌石為橋,有教諭林廷榮石刻,宏治五年(1492年)知縣門寧重修,見大學士李東陽水利記。雍正十二年(1734年)鄉民糾眾重修,增拓前制。”百泉大石橋石橋拱形結構,東西走向,條石鋪面,兩側有欄板,橋西端北側,曾豎有橋碑一塊(欄板、橋碑在1958年人民公社修水閘時拆走)。全長54.1米,寬5米,高4.2米,兩端引橋長11米。橋有五孔。在第2、3、4孔的拱頂部南北兩側共雕有鎮水獸6個,每個長約45厘米,寬約40厘米,雕刻精緻,造像逼真,保存完好。獨具特色的是橋石上有很多石雕和銘文。
河郭鄉名勝古迹
古漢墓群有三座古墓,村東南編號為一號墓,村西南編號為二號墓,村正南編號為三號墓。
一號墓:位於左村東南方向約200米處,該墓在1976年冬社員平整土地時,無意中發現,曾出土文物有:拉鏈銅溫酒器一個,銅鏡4個,銅虎頭灶一個,銅香爐一個,鎏金銅鼎一個,鎏金博山爐一個,鎏金長頸壺一個,共17件,現保存於邢台市文化局文物科,同時,還出土了殘陶片,這些文物經省級鑒定為西漢時期的遺物。
二號墓:位於左村村西南方向約150米處,1982年冬季社員拉掉封土,暴露出墓室兩個,兩側北端墓室未動,西側南端墓室已被破壞,出土文物有:青銅劍兩把,燈台一個,博山爐一個,玉壁三件。現已收歸館藏。
三號墓:位於左村村正南方向約200米處,該墓保存完好,封土高8米,佔地面積約400平方米。
左村古墓,歷代文獻均無記載,僅據一、二號墓出土的文物鑒定為西漢古墓,當地群眾稱之為:“土疙瘩”、“金馬駒疙瘩”等等。
從一、二號墓出土文物看,此地為西漢時期的古墓群,墓主人身份較高,隨葬品較貴重,系有較高價值的墓地(據其歷史、科學、藝術三價值考)尤其是出土的拉鏈銅溫酒器,經河北省文物局鑒定為國家一級珍品,並載入全國編印的《中華文物精華辭典》中。
此漢墓群一九九五年命名為河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南和縣治西三公里孔村北街路南為高氏祠堂,該祠堂於一九四六年被群眾拆毀。祠堂門口東側留有高唐墓表一座。一九八一年祠堂院落賣給了高五月,高蓋房時,將墓表拆掉,現保存在高家院內。墓表高1.5米,寬2.1米,厚0.40米,呈長方形,青石質。墓表陽面為陰刻楷書。共42行,每行201字。表文記敘了高氏祖的變遷:高氏原籍山西洪洞縣,於明永樂年間遷居到此。同時也記敘了高唐生平、官職及家庭情況。
皇姑庵----瓦固村,三皇姑的故鄉
白壽章故居---左村
千年古槐---位於崗頭村,原為槐樹和柏樹同體共生,后柏樹死亡,僅留槐樹
白佛寺----張相村
張賓(?—322年),字孟孫,東晉後趙趙郡南和(今邢台南和)張相村人(乾隆十四年《南和縣誌》),一說邢台內丘人。十六國時期後趙大臣、著名謀士和政治家。張賓胸懷大志,謀略過人,輔助石勒建立後趙,並訂立各種國家制度,被石勒任命為大執法,專總朝政,位冠僚首。張賓為官清廉,謙虛謹慎,任人唯賢,禮賢下士。深受皇帝和群臣的尊重。他死後,朝廷追封為“散騎常侍,右光祿大夫,儀同三司”,配享丞相同等待遇。史載其“算無遺策、機無虛發”,為五胡十六國第的謀士。
白壽章(1897~1973),原名錫庚,宇壽禪,南和縣河郭鄉左村人,是我國現代著名的書畫大師,其作品繼承國畫的傳統意蘊,又推陳出新,形成了獨特的個人風格。同時,他還是一名教育家,在美術教育崗位執教40餘年,桃李無數,有成績優異者更繼承先生的衣缽,成為日後美術界的棟樑之才,如已故的河北美術協會主席田辛甫,即是白壽章的高足。他的書畫功力頗深,花鳥畫用筆潑辣奔放,揮灑自如,以書入畫,簡練概括,繼承我國文人畫的優長,具有瘦勁清麗的個人風格。書法以草書見長,宗法二王、孫過庭,兼取文徵明、黃慎諸家之長,亦有明顯的個人風格。有《白壽章書畫選》出版。
侯宗賓(1929年1月-),河北南和張相村人。194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是中共第十三、十四屆中央委員,第十四屆中紀委副書記。曾任中共河南省委書記,中共陝西省委副書記、陝西省省長。
三皇姑,原名妙善,南和縣河郭鄉瓦固村人,在南北朝北周時期,今邢台市南和縣一帶曾建有百里為王的小國---興林國,妙善是其國王妙庄王的三女兒。她篤信佛教,拒招駙馬,曾在南和白雀庵修行;為醫父王所患怪病,她獻出手眼。妙善圓寂后被神化尊為觀音菩薩。從此,原來隨佛教從印度傳入的慈航大士男觀音菩薩形象為中國妙善漢族仕女形象所代替,隨即在全國形成觀音信仰熱。
高塘,南和縣河郭鄉孔村人,清乾隆庚辰舉人,歷任山西祁縣縣令、酋陽州知州。他審理的案件善於明辨是非,能夠伸張正義,深受當地百姓讚揚。
程萬里,字圖南,號羽鳴,清順德府南和縣劉義屯村人。為人淳樸敦厚,謙遜隨和,與物無忤。乾隆丁亥年(1767)進士,授河南桐柏縣知縣,歷任廣東潮州府推官,在任多有善政。曾在南和城外建“蓬蒿園”,設館課徒,從其學習者甚眾。
河郭鄉孔村人,曾任西里鄉孔村支書,1958年被評為全國勞模,出席全國農業先進代表大會。
劉思說 (1888-1967),河郭鄉西里村人,當代學者名士,南和六君子之一。
南和抬黃杠是一種傳統的民間遊藝活動。這種活動是一種集人、馬、杠、箱等於一體的民間遊藝活動,參加人員多、馬匹多、儀式隆重。歷史淵源悠久,自東漢年間已經流傳兩千餘年。
抬黃杠活動主要在河郭周圍二十幾個村之間進行,時間半月左右,整個活動觀看者達十幾萬,參與者數千人。黃杠共32杠,由家族世系保存,戰馬32匹,黃杠套路共二十四式,包括四門斗底、三環套月、十二倒肩等。最精彩的的篇章是野雞旋窩。人歡馬叫、萬馬奔騰,達到藝術高潮。
柳編、草編行業主要集中在南和縣河郭鄉一帶,形成距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主要是世代相傳,傳授方式口傳心授,沒有文字記載。有家傳和師傳普及全村。
河郭鄉在南和縣西南部,距邢台太行山很近,向西三、五里就是邢台狗頭泉,那裡有上百眼清泉,一年四季泉涌不斷,而其間有溜子河、浪溝河、南澧河三條河流從河郭經過,河郭一帶地勢低洼,到處是蘆葦、水塘及縱橫交織的河流,各支流兩岸多生長茂盛的柳樹、蘆草,人們為了生計,於是就充分利用有利資源,開始了柳編、草編生活。柳編最主要的材料——柳條,柳條砍下后捋去皮,趁濕手工編成,如果不能及時完成,風乾后的柳條要在水中浸泡幾天,具有柔韌性以後方能編製各種成品。柳編對濕度要求很嚴,一般情況下,需要到地窯中完成。柳編製品品種多樣,有簸箕、笸籮、籃子、簍子、帽子等,草編主要有草拍子、鍋蓋、草帽、草扇、涼席等,以前是農村家庭必備的家用工具或生活用品,它的實用價值可想而知。
河郭鄉民俗社火--抬黃杠
張角帶領黃巾軍在巨鹿起義后,漢靈帝劉宏驚慌失措,派中郎將盧植到巨鹿來鎮壓,劉備、關羽、張飛在半路上投靠了盧植,跟著官兵來動巨鹿,盧植帶領主力攻打廣宗(界橋之戰)去了,關羽帶領一部分兵卒進軍南和,在南和城北擺開戰場。
關羽屯兵縣城,黃巾軍部將黃龍駐紮在張路村,兩軍相距十八里,你來我往經過數次交鋒,關羽絲毫沒佔上風,還損兵折將。這天關羽聽到探馬來報說黃巾軍的糧
草快用完了,於是他帶領人馬趁夜深人靜偷襲黃巾軍寨,快到張路村時,關羽停下馬來,見村裡靜悄悄沒有動靜,心生懷疑,親自勒馬到村頭向里張望,只見在月光下,黃巾軍寨里隱約可見糧草如山、糧屯遍布,再向農戶一打聽,一個農夫對他說,黃龍帶領部分黃巾軍向南去了,關羽大吃一驚,以為中了調虎離山之計,黃龍率軍抄其後路去了,於是趕緊撥馬向回撤。
當他調轉馬頭,剛走到賈宋村邊,就見遠處迎面過來一隊人馬,兵強力壯,氣勢高昂,並帶有許多輜重。關羽猶如驚弓之鳥,不敢戀戰,催馬繞道就跑,沒跑多遠,探子趕來報道,“黃巾軍營中確實空寨,糧草都是土堆偽裝,前邊隊伍,正是送糧的百姓和黃巾軍”,關羽聽了又氣又急,迴轉馬頭下令驅散百姓搶奪軍糧,決不可讓黃巾軍得到糧草。官兵與送糧人員交起手來,霎時間刀光閃閃、殺聲震天、天昏地暗、塵土飛揚。正在激戰間,忽然從賈宋村裡衝出黑壓壓一群人,手持長矛鋼叉,直奔關羽殺來,不一會,官兵被打的丟盔卸甲,拋投鼠竄,就連關羽的馬屁股,也被戳了兩個窟窿,多虧他跑得快,不然小命就在這裡歸西了。
原來這些日子黃巾軍只顧打仗,沒來得及籌措糧草,營中給養確實不多了,為了掩飾空虛,黃龍讓兵卒在村前堆起一溜土堆,用席圍上,寫上糧屯號碼,跟漏填糧垛一樣,擺下迷惑計。同時派人到河郭一帶富庶村莊籌集糧草。河郭一帶的百姓聽說黃巾軍缺糧,紛紛捐獻,很快收起米糧百擔。為了把米糧安全送到黃巾軍手裡,與黃龍商定,一方面由村民抬送米糧,一方面由黃巾軍將士護送迎接。當送糧人員走到賈宋村邊,恰巧碰上關羽,雙方就戰了起來,賈宋村民聽說官兵攔截黃巾軍糧餉,一起湧出村來,向官兵猛烈撲殺,官兵被到得哭爹喊娘,死傷百人,這一天正是正月二十一日。
打這兒以後,河郭和賈宋的村民就結下了深厚的友情,成了患難的朋友。每年這一天,河郭的村民,都要仿照原來送糧時的樣子備下三十二杠,表示送糧,三十二名騎著高頭大馬的勇士和三百二十名村民、兵丁,以示護送,浩浩蕩蕩到賈宋村去感謝支援之恩,這叫做送杠。賈宋村的人,也以同樣多的人數來迎接,這叫做接杠。兩村在交接的時候。還要按照太平道的規矩,舉行莊重的儀式:雙方相對跑在村口,隨著杠首的指揮進行交接。
年復一年,日久天長,這種活動,逐漸演變成一種民間喜聞樂見的社火:人要化妝,麻藥挂彩,杠上披紅掛綠裝飾的五彩斑斕。加上鑼鼓響器,吹吹打打,十分熱鬧,所有人員,按照杠譜要求,踩著鼓點,載歌載舞,規模宏大,變化萬千。
抬黃杠
送黃糧
送給黃巾做糧餉
黃巾吃了打豪強
......
這種抬杠的風俗,一直流傳到21世紀。
相傳,三皇姑系南北朝時期興林國君妙庄王的三女兒,名妙善。其父妙庄王為南和縣河郭鄉瓦固村人,南北朝時建立興林國,定都朝平城。其母寶英,南和縣郄庄村人,小名郄武燕。妙庄王有三個女兒,長女妙音,次女妙元(一說妙顏),三女妙善即三皇姑。傳說當年正宮娘娘夢花懷孕,於農歷二月十九日生下一白胖女嬰,取妙相善行之意,叫妙善。
三女長大成人,妙音、妙元都招了駙馬,享起了榮華富貴,唯有三皇姑篤志行善。三皇姑生性聰明伶俐,她不學描龍綉鳳,而在宮中秘修禪事。十六歲時,妙庄王要將她許配給宰相李龍之子李炳,她執意不從,夜逃皇宮,至南楊庄村。後來,南楊庄為紀念三皇姑逃婚避難這個日子,將四月初二立為醮會。三皇姑打扮成村姑模樣輾轉前行,於九月十九日來到了白佛村白雀庵,昄依了佛門。消息傳到宮裡,妙庄王給老尼師下了一道秘旨,要事事磨難三皇姑,以使其回心轉意。三皇姑天天挑水、推磨、搗米、做飯、打柴、敲鐘,受盡磨難,但矢志不渝。
正宮娘娘曉知三女昄依佛門,事事受磨難,憂心忡忡,山珍海味食不香,玉床衾被難睡眠。常背著妙庄王,偷偷到白雀庵看女兒。三皇姑有時也思念母親,就偷偷跑回皇宮。時間長了,從興林國首府經過郭平、南韓村東,踏出了一條蛇形小道,俗稱“白佛小路”。
白雀庵西南側白佛寺內有個黃龍和尚,趁三皇姑外出打柴時,酸言淫詞調戲,儘管三皇姑不理,但仍被造謠說她不守清規戒律。謠言傳至皇宮,妙庄王下旨火焚白雀庵。霎時間白雀庵濃煙滾滾,烈煙騰騰,五百僧尼冤魂升天。玉皇大帝得知,派太白金星用通天避火繩搭救三皇姑脫離火海。
三皇姑被救出后,決心到太行山修練。來到邢台地界雙樓村歇腳時,將灌進鞋裡的泥土倒了倒,平地立刻從南到北隆起三座山,老百姓叫它“三台山”(今堯山)。為避妙王,三皇姑於農歷九月十八日走太行山,來到蒼岩山,眼望崇山峻岭,百感交集,放聲慟苦,感動了太白金星。太白金星派了一隻斑斕猛虎馱她上山。她登上蒼岩山巔,住下來潛心修練,日日凈手焚香禮佛,虔心悟道。轉眼九年,於農歷六月十九修成了正果,日赴千壇,眼觀萬里。
妙庄王火焚白雀庵,氣病了國母,自己也整天神智恍惚,惡夢頻繁,患了一種怪病——人面瘡。在首府朝平城,求遍天下名醫,不知所患何疾。三皇姑不計舊惡,化一“和尚”點化妙庄王,並親獻手眼治好了“人面瘡”。
妙庄王感念三皇姑救命大恩,率百官來到蒼岩山敕封三皇姑。本想將其封為“全手全眼”觀音,因過分激動說成了“千手千眼”。帝王都是金口玉言,話音剛落,三皇姑聖像展現空中,果然長出了千手千眼。從此,名剎寺院就添了尊端莊慈祥的“千手千眼”觀音,“千眼遍觀世界不平事,千手遍護受苦受難的庶民百姓”。
妙庄王傳旨全國能工巧匠重修白雀庵,增建“千手千眼”觀音殿。據說,這位菩薩“有求必應,神通廣大”。老百姓都把她當作保護神,只要虔誠拜求,就能逢凶化吉,閡家平安。
因朝政敗落,兩個駙馬在戰亂中慘遭殺害,大皇姑、二皇姑昄依佛門,被如來佛封為文殊菩薩和普賢菩薩。妙庄王和國母寶英深感無法擺脫世俗煩惱,也遁入空門。
會期 | 村莊 | 會期 | 村莊 |
正月二十 | 左村 | 二月二十四 | 張相 |
三月二十七 | 劉義屯 | 四月初二 | 瓦固 |
四月十六 | 河郭 | 五月二十八 | 崗頭 |
六月初六 | 迓祜 | 六月十五 | 東徐旺 |
六月十六 | 趙牌 | 七月初一 | 北豆村 |
七月初七 | 西里 | 十月十六 | 河郭 |
位於南和縣河郭鄉邢臨公路與宋璟大街交叉口,南和縣古稱“和城”,別稱為“和陽”、“嘉禾”,曾為和州、南和郡的治所。其“和”字之由來,出自古人對南和歷史狀況和風物人情的描述:“泉清而甘醇,土膏而禾茂,人和而知禮,物厚而阜安。”設立於南和縣西部河郭鄉的南和鼎,是南和西大門的標識,也是對南和縣和文化的闡釋,是對和諧社會理想的嚮往和寄託。
南和抗日紀念碑(俗稱國共合碑)位於南和縣河郭鄉工業區內,一期投資200萬元,建築面積100平方米,2012年10月1日前紀念碑落成。二期將投資1200萬元,建設英雄像、紀念館。南和抗日紀念碑的樹立,旨在緬懷先烈、慰藉英靈的同時,建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教育青少年學習歷史、銘記歷史,倍加珍惜美好生活,立志成才回報家鄉。南和縣抗日戰爭紀念碑高17米,通體為漢白玉構造,碑座四周分別為日軍暴行、軍民抗日、新政權建立、南和解放等內容的文字介紹及浮雕。整個碑體造型莊重肅穆。
南和縣河郭鄉左村古墓,由三座相鄰不遠的古墓群組成,當地群眾稱之為“土疙瘩”、“金馬駒疙瘩”,但歷代文獻均無記載,墓主人是誰,不得而知,據考有可能是漢代的安定侯。從現存的墓的規模來看,埋葬的應是古代“高官”;從1、2號出土的文物來看,年代鑒定為西漢時期,銅劍、銅鏡、銅灶、銅香爐、銅鼎、銅壺等鑄造精美,工藝先進,尤其是1號墓出土的“拉鏈銅溫酒器”,設計巧妙,造型獨特,鑄造精美,組合準確,在西漢青銅器中十分罕見,具有很高的價值,經河北省文物局鑒定為國家一級珍品。據此推測,墓主人身份可能是漢代的封侯。左村古墓,1993年7月命名為河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南和縣河郭鄉瓦固村是三皇姑的出生地,這裡的大悲庵相傳是三皇姑最初修行的地方,這裡有最早的千手觀音像,有妙庄王和妙庄王妃的塑像,也有三皇姑的兩個姐姐的塑像,值得 一提的是這裡有一座公主形象的千手觀音像。大悲庵,供 奉三皇姑一家人的地方,雖然已經年久失修,面積狹小,但作為觀音文化的發源地,在這裡仍能感受到來自觀音的震撼。
百泉石橋位於南和縣河郭鄉橋西村百泉河上,建於明代,橋為石結構拱形建築,共五孔,又稱為“五孔橋”。南和縣河郭村在明清時稱為“河頭郭”,明代大學士李東陽在《門侯水利記》中曾記錄:“順德府有百泉,自邢台東南注南和之河頭郭村。”百泉大石橋石橋拱形結構,東西走向,條石鋪面,兩側有欄板,全長54.1米,寬5米,高4.2米,兩端引橋長11米。橋有五孔。鎮水獸雕刻精緻、逼真。獨具特色的是橋石上有很多石雕和銘文。今百泉河已經乾涸,石橋也不復有往日美景了。
南和抬黃杠是一種傳統的民間遊藝活動。歷史淵源悠久,自東漢年間到21世紀已經流傳兩千餘年。
抬黃杠活動主要在河郭、賈宋二哥鄉鎮二十幾個村之間進行,由河郭鄉發起,時間半月左右,整個活動參與者數千人。黃杠共32杠32馬組成,套路共二十四式,包括四門斗底、三環套月等。最精彩的的篇章是野雞旋窩。人歡馬叫、萬馬奔騰,達到藝術高潮。
澧水依南和縣河郭鄉南部的裴庄、瓦固等村穿過,水光瀲灧,宛如圖畫,自古號稱是耳聽漁歌看秧田的北方小江南,以前河郭鄉是南和縣主要的稻米產區,澧水河道寬140米,上游是大沙河,下游匯入大陸澤。王錟又有詩云:渺渺煙波入畫圖,黃魚白鳥泛青浦。千家茅屋臨水流,十里稻香在鏡湖。如今河流乾涸,已經不復小江南的風光,然而每當夏季泄洪或上游排水時,依然氣勢雄渾、壯觀如昔,讓人無限懷念昔日小江南的旖旎風光。
邢台南站位於南和縣河郭鄉南裴庄北、劉義屯和瓦固之間,是整個邢黃鐵路上最大的車站之一,貨運兼顧客運,附近將建立大型物流園區,車站全長2.1公里,可以想見未來的邢台南站必定日夜繁忙,要想夜晚燈火輝煌,綿延幾里的燈光大概就是天上的彩虹一樣美麗壯觀吧。